转型金融

搜索文档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7 04:43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9] - 当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 [1][9] 转型金融标准与产品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正在编制 [9] - 浙江省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转型金融目录,即将发布第三版 [9] -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如转型贷款、债券),股权类和保险类工具较少,建议设立"转型基金"支持高质量转型企业 [10] 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现状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约1.2万亿美元 [4] - 政府财政资金仅占全球可持续投资总额的10%,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 [4] - 美国"退群"可能导致私营部门气候融资信心不足,影响资金投入 [5] 国际标准与合作机制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 [6]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已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 [7] - 建议推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6] 绿色资产代币化(RWA)应用 - 区块链技术可实时追踪绿色资产环境数据(如减碳量),解决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问题 [12] - RWA有助于防范"洗绿"风险,提升资产流动性和绿色声誉,中国香港地区已开始推动相关实践 [12] - 协鑫能科等企业已布局绿色资产RWA [12]
支持高碳行业转型 银行创新实践与标准建设并进
中国证券报· 2025-07-06 20:33
银行业支持高碳行业绿色转型实践 - 威海银行推出"可持续挂钩节水贷款" 以27亿元授信支持热电公司节能改造 产品以水效为核心挂钩指标 将单位耗水量下降百分比与利率优惠挂钩 [1][2] - 兴业银行落地铝行业转型贷款 向山东滨州某铝业公司发放贷款2亿元 采用"转型评价+利率挂钩"双机制 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氧化铝、电解铝等产品能耗表现挂钩 [2] - 截至2024年末 兴业银行投向转型领域绿色融资规模达1927亿元 持续加大对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力度 [2] 转型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 转型金融是对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 聚焦支持高碳行业按气候目标有序转型 为高碳行业大规模融资提供新选择 [3] - 国内转型金融产品以转型类债券及信贷为主 债券产品占比较高 信贷产品尚未进入规模上量阶段 与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 [3] - 转型金融产品于2021年兴起 以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债券为代表 通过设定低碳转型关键绩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引入财务激励/惩罚机制 [4] 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投资主要集中在低碳或零碳项目 传统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缺口巨大 转型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增长新抓手 [5] - 高碳或难减排产业转型需求大 伴随上下游产业链连锁效应 转型金融体量大、发展潜力大 [5] - 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明确转型主体认定条件 截至2025年1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贷款累计金额约425亿元 [6] - 正在研究制定第二批航运、化工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 [6]
对话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加快转型金融标准落地 直面绿色资产投融资痛点
证券时报· 2025-07-06 18:18
中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正在制定新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这将推动各地区、机构和企业编制新的低碳转型规划 [1] - 绿金委将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和落地,并支持第二批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工作 [1][6] - 目前绿色金融无法全面支持高碳行业转型,需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引导社会资本,重点发展股权类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基金" [1][6][7] 全球可持续金融现状与挑战 - 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达每年约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绿色投资每年约1.2万亿美元,政府资金占比仅10% [2] -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不足1000亿美元,占全球需求不到2%,美国贡献占比不到10% [2]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行为可能削弱私营部门信心,导致气候融资投入减少 [3] 国际可持续金融合作与标准建设 - 中国与欧盟牵头编制的中欧共同分类目录(CGT)已被中国金融机构广泛用于境外绿色融资,未来将推动机制扩容覆盖更多国家 [4] -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准则已被约40个国家和地区接纳,中国出台"中国版ISSB准则"起引领作用 [5] 转型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煤电、钢铁等4个行业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在编,湖州市已发布第二版目录 [6] - 现有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需发展股权类工具如政府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6][7] - 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绿色资产代币化(RWA),解决环境数据追踪难题,增强资产流动性和防"洗绿"能力 [8]
绿金委主任马骏:绿色金融的下一个突破口是转型金融
证券时报网· 2025-07-05 03:37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40.61万亿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全球第一[1] - 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及金融业创新发展主流业务[1] 转型金融框架推进 - 绿金委将推动转型金融标准编制和落地以解决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资金需求[1] - 配合人民银行支持首批转型金融标准试用落地并启动第二批标准编制工作[1] 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 - 财政部2024年12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三大交易所2025年1月出台上市公司披露指南[2] - 绿金委协助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衔接ISSB标准强化碳中和相关信息披露[2] 国家气候目标规划 - 中国正制定2035年NDC目标计划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3] - 金融机构需编制运营及投融资碳排放转型规划湖州银行已率先试点[3] 金融产品创新方向 - 绿金委支持通过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工具推动可再生能源及高碳行业转型[4] - 计划促进碳金融市场扩容提升国际分类目录兼容性并扩大生物多样性研究[4] 政策协同与改革深化 - 生态环境部与金融部门联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3] - 绿金委将持续为绿色低碳转型创造新动力聚焦务实成果落地[4]
央行副行长陆磊: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3:33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交流会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提出下一阶段四大工作方向: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引导金融支持自然保护、深化国际合作、支持区域改革创新[1] - 浙江湖州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形成可复制的"湖州经验",包括立法实践、标准探索、信息披露等创新成果[1] 湖州绿色金融改革成果 - 湖州绿色信贷年均增长41%,余额占比达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2] - 浙江省通过"2211"金融现代化工程,在地方立法、数字化基建、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全国性示范方案[2] 浙江未来绿色金融发展计划 - 浙江省将打造湖州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基地,建设综合创新中心、宣教培训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3] - 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示范窗口,强化绿色金融与经济低碳转型的良性互动[3] 转型金融发展动态 - 转型产业经济占比远超纯绿产业,政策支持下业务将爆发式增长,G20框架包含5大支柱22条原则[4]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4个行业转型目录,湖州率先启动转型项目并提供碳账户等配套服务[4] - 银行转型规划需设定分阶段减碳路径,通过调整融资结构(增加低碳客户敞口、减少高碳客户贷款)落实目标[4]
绿色金融周报(191期)|广东发布绿金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12:45
广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 广东省发布5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涵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服务"百千万工程"、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 [2] - 案例中包含10个"全国首笔"创新业务,如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全国首单"两新"绿色债券发行等 [2] - 广东推出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创新全国首笔ESG数据跨境交易 [2] - 50个案例中有十余个与转型相关,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 [2] 工业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 "工业绿色发展"专区助力2136家企业融资1119.12亿元,入库企业达4025家 [4] - 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将贷款利率与产品碳足迹相关联 [4] - 信用评级机构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 [4] 全国碳市场动态 -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最高77.20元/吨,最低72.82元/吨,收盘价较上周上涨4.83% [6]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6,545,338吨,总成交额492,051,053.98元 [6] - 2025年1月1日至6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38,184,164吨,成交额2,866,523,074.01元 [6] - 截至2025年6月2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68,452,828吨,累计成交额45,899,250,177.52元 [7] 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实践 - 江苏银行发行全国首单50亿元"绿色制造"主题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于高效节能装备制造等领域 [8] - 江苏银行打造"苏银新智造""苏银绿金"两大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推出"绿色工厂贷"等产品 [8] - 农业银行云浮分行发放5200万元绿色港口建设转型金融贷款,为全省首笔航运领域转型金融贷款 [9] - 邮储银行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票面利率1.62%,全场认购倍数达3.31倍 [10] - 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7817.32亿元,绿色债券投资余额499.10亿元 [10]
广东发布50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07:10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 - 2025年度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共50项 从全省21个地市256份申报案例中选出 历时3个月经申报 初审遴选 专家评议 公示等环节确定 [1] - 案例涵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 绿色金融标准等领域 包含10个全国首创业务 如全国首批水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 全国首笔能效电厂节能减排挂钩贷款 全国首单民营特大型水电站不良债权收购等 [2] - 绿色债券创新包括全国首单"两新"绿色债券 全国首笔深合区主题绿色地方政府债券 全国首单"一带一路"主题科创绿色债券 [2] 转型金融发展 - 50个案例中十余个与转型相关 比例较上年明显提升 重点突破火力发电 煤电等发电行业节能降碳 [3] - 推出全国首个陶瓷行业转型金融标准 填补行业空白 助力高耗能行业转型 创新"惠碳贷"+ESG智能评估模式支持石化行业低碳转型 [3] - 落地全国首批水泥 钢铁 玻璃行业转型金融业务 拓宽建材行业融资渠道 [3] 跨部门协作机制 - 案例申报主体类型丰富 包括银行 信托 证券 保险等112家机构 覆盖多业态 [4]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专项行动方案 提出制定金融支持指导目录 建立美丽广东金融项目库 [4] - 建立"产业+金融"绿色金融广东模式 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 精准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 [4][5] 大湾区特色创新 - 利用大湾区区位优势 创新全国首笔ESG数据跨境交易 开辟绿色数据流动新路径 [3] - 发行全国首笔深合区主题绿色地方政府债券 助推琴澳一体化发展 [2]
齐鲁银行:创新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 助推化工行业低碳转型
齐鲁晚报· 2025-06-25 14:46
国家"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创新 - 金融机构积极探寻绿色金融创新路径,齐鲁银行深入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升级[1] - 齐鲁银行创新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将贷款利率与企业预设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PT)挂钩,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1] - 关键绩效指标(KPI)覆盖能效提升、温室气体减排、废弃物减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领域,确保企业行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一致[1]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实践案例 - 齐鲁银行滨州分行为滨州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放以氢气回收利用量为关键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标志着公司在转型金融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 - 该企业为国内领先的NMP头部供应商,氢气回收利用与丙烯酰胺反应生成高附加值的环己烷/二环己烷[2] - 贷款方案以2024年氢气回收使用量为基期值,设定1年观察期,若2025年度达标则利率下调5BP,不达标则不予优惠[2] - 齐鲁银行采取"总、分、支行三级联动"协作模式,深度剖析企业生产流程,挖掘绿色转型潜力,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2] 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五大突破 - 指标创新:首次将"氢气回收利用量"与贷款利率挂钩,直接反映企业减碳成效[3] - 行业突破:针对化学原料制造行业精准发力,破解融资困局,实现金融"活水"向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的精准滴灌[3] - 机制创新:构建"绩效目标—利率挂钩"的市场化激励机制,让企业从减排中直接获得经济回报[3] - 管理创新:引入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定期跟踪、第三方验证等方式,确保资金使用与减排目标同频共振[3] - 生态创新: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减排,促进区域转型金融生态构建[3] 产品落地后的综合效益 - 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后加快生产工艺升级,预计年减排量可达2000吨二氧化碳,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4] - 该产品为滨州化工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示范案例,企业深化与比亚迪、江苏天奈等行业龙头的合作,带动区域产业链向绿色化、高端化迈进[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齐鲁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00亿元,较年初增长64亿元,增速19%[4] - 齐鲁银行未来将继续深化转型金融创新,推动转型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更多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4]
三大关键词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07:21
绿色金融发展趋势 - 我国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呈现爆发式增长 [1] - 绿色金融发展背后是金融体系价值评估的深刻转变 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向以碳生产力为核心的ESG非财务因素 [3] - 行业通过创新实践推动绿色金融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纵深发展 [3] 绿色金融纵深发展 - 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协同发展 使部分普惠贷款兼具绿色属性 成为挖掘存量业务增长潜力的有效途径 [3] - 数字化工具支撑绿色营销 有效破解绿色金融发展增量痛点 例如盟浪开发的"碳融通"数智引擎解决了做大规模、扩大利差、把控风险和提升效益等问题 [3] 转型金融创新发展 - 转型金融在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中发挥关键作用 煤炭、钢铁等高碳行业亟需通过转型金融实现低碳改造 [3] - 通过建立透明可信的碳挂钩机制 构建包括碳核算基础设施、金融工具生态在内的完整支撑体系 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家战略 [3] - 转型金融是破解"保增长"与"碳中和"两难困境的破题之钥 [3] 人工智能赋能发展 - AI已升级为覆盖金融全链条的强智能工具 应用于智能获客、客服交互、风控投研和合规监管等业务场景 [4] - AI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效率边界 重构绿色金融创新逻辑 推动从"高成本人力堆积"转向"智能驱动价值循环"的创新范式 [4]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升级 - 新华财经专业终端(智能升级版)新增债券跨境交易信息、智能对公工作台、绿色金融信息、全维度企业风控信息、股权市场深度分析等系列新功能 [4] - 面向金融机构交易、对公、风控、投研等业务场景 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全业务链智能信息服务 [4]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共同促进更多实践成果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6-20 02:15
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得益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与市场实践的双向赋能 [1] - 交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进展,包括牵头编制全国层面的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标准 [1] - 创新推出"碳强度+ESG"等转型金融产品服务 [1] - 连续四年针对高碳行业客户开展碳排放量计量,为产品创新和风险防范打下基础 [1] 未来绿色金融发展方向 - 需完善政策标准,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建议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转型金融标准 [1] - 转型金融标准需覆盖重点高碳行业,支持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更新实现降碳 [1] - 需加强产品创新,深化碳市场建设,扩大金融机构参与范围 [1] - 丰富碳金融产品种类,如期货、期权等,完善产品定价激励约束机制 [1] 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 需持续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碳核算能力 [2] - 加强碳足迹管理,助力产品创新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 - 有效防范"洗绿""漂绿"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