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张忆东:震荡是港股长期行情的蓄电池!恒生科技ETF基金(513260)、港股通科技ETF汇添富(520980)连续回调“吸金”!
新浪财经· 2025-08-12 06:57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集体下跌 恒生科技ETF基金跌0.43% 近10日净流入资金6.4亿元 基金规模达53.63亿元 [1] - 恒生科技ETF基金融资余额1.3亿元 单日融资买入额3957万元 [1] - 港股通科技30ETF跌0.99% 单日成交额3.13亿元 近20日资金流入8.6亿元 [1] 科技板块个股表现 - 华虹半导体涨超4% 中芯国际涨超3% 比亚迪电子涨超2% 小米集团微涨 [4] - 快手跌超8% 阿里巴巴跌超1% 腾讯控股跌0.71% 美团微跌0.42% [4][5] - 网易涨0.99% 京东集团持平 小鹏汽车跌2.63% [5] 机构观点与市场预期 - 兴业证券坚定看多港股 认为将走出超级大行情 港股PE低于历史1/4分位数 [6] - 招商证券判断港股进入震荡阶段 恒指PE仅11.1倍 显著低于标普500的26.7倍 [8] - 科技板块存在补涨需求 恒生科技指数PE不足纳斯达克50% [9] 资金流向与市场动态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聚焦科技板块机会 [7] - 54.1%港股公司发布盈喜 金融/原材料/科技/消费行业盈喜比例较高 [6] - 华为将发布AI推理突破性技术 或降低对HBM技术依赖 [5] 行业与政策环境 - 港股投资逻辑转向"在岸市场化" 成长溢价成为新赚钱模式 [6] - 科技产业资本开支将转化为企业盈利 AI产业链拉动作用明显 [8][9] - "反内卷"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经济有望走出通缩周期 [8]
港股开盘:恒指跌0.33%、科指跌0.59%,科技股集体下挫,阿里巴巴跌超1%、腾讯控股跌0.62%
金融界· 2025-08-12 01:4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跌0 33%报24824 07点 恒生科技指数跌0 59%报5427 81点 国企指数跌0 34%报8858 01点 红筹指数涨0 03%报4290 39点 [1]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 阿里巴巴-W跌1 43% 腾讯控股跌0 62% 京东集团-SW涨0 08% 小米集团-W跌0 49% 网易-S跌0 79% 美团-W跌0 67% 快手-W跌1 08% 哔哩哔哩-W跌0 49% [1] 企业业绩公告 - 晶泰控股预计中期综合收入不少于5亿元 同比增加至少387% 预期净利润不少于5000万元 同比转亏为盈 上一年同期亏损12 38亿元 [2] - 金蝶国际中期收入31 92亿元 同比增加11 24% 净亏损9773 8万元 同比收窄55 14% 主要得益于云订阅业务规模化和AI效率提升 [2] - 康师傅控股上半年收入400 92亿元 同比下降2 7% 净利润22 71亿元 同比增长20 5% [3] - 百胜中国上半年总收入57 68亿美元 同比增加2 32% 净利润5 07亿美元 同比增加1 6% [3] 机构观点 - 东吴证券对港股持谨慎乐观态度 认为南向资金有提高仓位潜力 市场持续关注红利和景气行业 中长期需警惕海外上行风险 [4] - 招商证券指出政策导向有利于行业竞争环境改善 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港股高股息板块形成支撑 当前港股整体估值处于低位 [5] - 国泰海通证券预计港股下半年延续牛市 增量资金流入和资产结构性优势是主要驱动因素 南向全年增量或达1 2万亿 [6]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券商中国· 2025-08-11 02:16
基金合同新老差异对业绩的影响 - 基金合同是否允许投资港股成为业绩分化的关键因素,允许港股投资的新产品业绩显著优于老产品 [1][2] - 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且合同允许港股投资(仓位上限50%) [3] - 业绩倒数的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未涵盖港股,例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未投资港股导致排名垫底 [3] 港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 港股仓位配置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年内前四强基金港股仓位占比42.5%-46.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42.9%、永赢医药创新42.5%、华安医药生物46.8%、诺安精选价值43.5%) [3] - 主动权益QDII基金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两极分化,凸显港股对公募业绩的贡献及合同差异的影响 [4] 基金经理与合同限制的矛盾 - 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优于"老基金",如广发基金吴远怡凭借港股选股进入业绩10强 [5][6] - 老牌产品如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因合同未涵盖港股导致业绩落后,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而同期新基金收益20%-40% [6] 修改基金合同的争议 - 部分老产品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7]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投资需专业能力,盲目扩大范围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 [7][8]
提振产品业绩表现 基金合同增设港股投资并非万能
证券时报· 2025-08-10 17:37
基金合同差异与业绩分化 - 新基金合同普遍允许配置港股(不超过50%股票仓位),2025年前8月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产品 [2] - 业绩前四的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港股仓位达42.5%-46.8%,均成立于2019年后 [2] - 未允许配置港股的老基金表现低迷,年内业绩倒数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限制港股投资,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排名垫底 [2] 港股对QDII与A股基金影响 - 主动权益QDII基金2025年前8月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显著,主因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定差异 [3] - 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中,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显著优于老基金,如吴远怡管理的含港股产品进入全市场前10 [4] 老基金合同限制案例 - 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成立)、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成立)、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成立)因合同未涵盖港股,业绩在同类中垫底 [5] - 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同期史博管理的3只新基金收益达20%-40% [5] 合同修改的实践与争议 - 部分老基金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成立)、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成立)已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6]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更倾向专注A股,认为港股投资风险可能超出A股思维预期 [7] - 公募公司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因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策略适配性存异 [6][7]
多个基金投顾组合密集调仓:增持成长风格,捕捉港股机会
环球网· 2025-08-08 02:13
在加仓成长类资产的同时,多个投顾组合借道港股基金捕捉港股市场投资机会。7月29日,工银瑞信指数PLUS策 略组合将天弘恒生科技指数C新增到投资组合中。工银瑞信基金投顾指出,"我们本次调仓增加了恒生科技的配 置,作为看好港股和成长风格的进攻品种。" 而嘉实财富权益甄选组合也于近期增加了对成长风格产品的配置。7月21日,该组合增持广发中小盘精选混合C、 招商中证800指数增强A等产品。嘉实投顾团队称,组合在风格均衡基础上,小幅增加相对低位的成长方向,同时 对同风格基金内部做优化,调出管理人有变动的基金。此外,7月底,工银瑞信指数PLUS策略组合加仓工银创新 动力股票、嘉实互融精选股票C等成长风格产品。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随着股市回暖,多个基金投顾组合于近期密集调仓,其中成长风格基金受到青睐。 进一步来讲,8月4日,富国满天星追求收益组合展开调整,加仓华夏价值精选混合、富国稳健增长混合A、金鹰 科技创新股票C等基金,同时减持前海开源金银珠宝混合C、宝盈消费主题混合等基金。此次调仓旨在加仓成长风 格产品以增加组合锐度。 再者,7月28日,银华天玑 - 奔跑狮子座组合大幅增持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A,持仓比例从 ...
为什么这几年港股开始好转?|投资小知识
银行螺丝钉· 2025-08-07 13:54
港股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2021-2022年港股恒生指数从33484点跌至14597点 最大跌幅达56% 同期A股中证全指下跌30% [2] - 2024年9月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 美元利率下降有利于人民币类资产表现 类似2020-2021年港股牛市情景 [3] - 2024年推出一篮子经济刺激政策 政策支持力度优于前几年 [3][4] 港股市场结构与业绩驱动 - 港股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需业绩增长迹象推动股价上涨 [5][6] - 2023年起港股科技、医药板块业绩复苏 2024-2025Q1科技盈利同比大幅增长 2025Q1医药盈利同比大幅增长 [6] - 科技和医药板块成为2025年表现最佳领域 部分品种出现"盈利上涨+估值提升"双击行情 [6] - 截至2025年7月底 港股科技类、医药类估值回归正常水平 [6]
资瑞兴投资:公募老将领衔,灵活均衡,攻守兼备!
搜狐财经· 2025-08-07 07:22
编者按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管理规模在20亿以下的私募管理人有7000余家,占比超85%,是私募行业数量庞大的中坚力量。私募排排网推 出「打卡100家小而美私募」栏目,聚焦管理规模适中、策略特色鲜明的优质私募基金管理人。通过深度解析其投资方法论、风控体系及能力圈建设,为 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视角与洞察。本期打卡——资瑞兴投资。 一、公司概况 深圳资瑞兴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基金业协会观察会员,坐标深圳福田,专注于股票主观多头策略。创始人兼核心基金经理汪忠远从业32年,1993 年起任君安证券自营投资经理,9年公募+10年私募,将近20年公开业绩记录,曾管理百亿规模公募基金,投资经验丰富,风格审慎,灵活均衡,攻守兼 备,曾连续三年荣获英华奖。 发展历程 2015年1月 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 2015年11月 发行首只产品"资瑞兴一号" 2018年5月成为中国基金业协会观察会员 2019年2月获得国泰君安自营资金投资 2023年6月获得中金财富种子基金投资 2024年2月管理规模突破5亿 2025年1月公司成立满十周年 公司荣誉 2022年 英华奖·三年期最佳私募投资经理 20 ...
【直播预告】国泰海通 · 首席大咖谈|海外策略吴信坤:港股——下半年牛市主战场
港股市场表现分析 - 年初以来港股表现突出 [5] - 探讨港股市场哪类资产更具配置优势 [5] 研究机构信息 - 国泰海通研究所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师提供分析 [3] 研究服务获取 - 更多研究和服务可通过对口销售获取 [7] 订阅号信息 - 订阅号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10]
资瑞兴投资:公募老将领衔,灵活均衡,攻守兼备 | 打卡100家小而美私募
私募排排网· 2025-08-07 03:34
行业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底,管理规模在20亿以下的私募管理人达7000余家,占行业总数超85%,构成行业中坚力量 [3] - 行业趋势聚焦"小而美"私募,即管理规模适中、策略特色鲜明的优质基金管理人 [3] 公司概况 - 深圳资瑞兴投资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000万,定位股票主观多头策略,中国基金业协会观察会员 [8] - 2024年2月管理规模突破5亿,2025年迎来成立十周年里程碑 [9] - 核心团队来自公募、券商、私募等机构,从业年限均超十年 [11] 核心人物 - 创始人汪忠远从业32年,经历9年公募+10年私募,管理过百亿规模公募基金 [8][12] - 完整经历A股9轮牛熊周期,投资风格审慎灵活均衡,曾连续三年获英华奖 [8][12][13] 投资理念与策略 - 核心理念:"先求不败后求胜",追求绝对收益与超额收益并举,严格控制回撤 [14] - 采用"灵活均衡"策略:自上而下仓位择时(如2016年股灾期间仓位降至20%以内)+中观行业轮动(覆盖5-8个行业)+自下而上精选"灰马"个股 [14][16][17] - 行业配置单行业不超过30%,个股集中度低于20%,实现风险分散 [17] 业绩与优势 - 10年年化收益率近17%,10年中有9年取得正收益 [22] - 历史最大回撤仅18%,多次成功规避系统性风险(如2018年贸易摩擦、2022年俄乌战争) [21] - 收益来源多元化,不赌单一赛道,业绩连续性强 [24][23] 市场展望 - 2025年持续看好港股,年初预判港股三大指数已录得近20%涨幅,重点关注高股息资产、AI、创新药等领域 [26] - 下半年关注两大方向:宏观经济通缩环境下的类债资产(如银行)及AI产业突破(硬件/应用场景) [28] - 出海企业(海外细分市场份额提升)被列为长期投资重点 [28] 荣誉与里程碑 - 2022年获英华奖·三年期最佳私募投资经理、中信证券私募千里马三星奖 [9] - 2023年获英华奖·五年期私募产品示范案例、国金证券最佳私募金启成长奖 [9] - 2019年获国泰君安自营资金投资,2023年获中金财富种子基金投资 [9]
港股投资要注意什么问题?
搜狐财经· 2025-08-07 02:59
市场差异 - 港股实行T+0回转交易制度 投资者买入股票当日即可卖出 相较于A股T+1制度交易更灵活[1] - 港股无涨跌停板制度 股票价格波动空间较大 可能带来高额收益或巨大损失[1] - 港股存在沽空机制 投资者可通过借入股票卖出并在股价下跌后买回实现盈利 与A股仅靠上涨盈利模式不同[1] 宏观环境 - 港股市场受内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产业扶持方向变化影响显著 相关政策可能引发相关行业股价重大变化[2] - 全球经济形势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及国际贸易演变对港股市场形成冲击 例如美联储加息降息决策可能改变全球资金流向[2] 公司研究 - 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包括营收情况 净利润水平及资产负债结构 这些指标反映公司经营能力和财务健康程度[3] - 行业竞争力 市场地位和发展战略是重要考量因素 具备这些优势的公司更可能取得良好业绩[3] - 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存在差异 投资者需投入更多时间收集分析信息[3] 汇率与成本 - 港股以港元计价 人民币与港元汇率波动影响投资收益 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港元资产换算后价值缩水[3] - 交易成本包含佣金 印花税及交易征费等 不同券商佣金标准差异较大 需综合比较以降低成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