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钱长投

搜索文档
更好发挥险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作用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核心观点 - 财政部印发通知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机制 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方式从"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改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 权重分别为30%、50%、20% 同时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也同步调整为相同周期和权重 [1][2] - 新考核机制旨在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破解"长钱短投"问题 增强投资管理能力 发挥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压舱石"作用 [1][3] - 政策有利于提升保险资金对投资收益短期波动的包容性 推动保险公司基于中长期视角筛选优质个股 提升深度研究水平和个股定价能力 [3][4] 考核机制改革 - 考核周期从单一年度扩展到多周期组合 2023年10月首次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 本次进一步增加5年周期指标 [2] - 权重分配为当年度指标30%、3年周期指标50%、5年周期指标20% 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同步调整相同周期和权重 [2] - 长周期考核能有效熨平短期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 降低短期经营波动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 [2][3] 行业影响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4.93万亿元 其中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占比8.43% 财产险公司7.56% 距离25%的政策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6] - 新政策将推动国有险企延长对投资经理的考核时间 从被动维持市场稳定变为主动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更多投资于权益类资产 [3] - 保险资金增配1%的股票资产将为市场带来约3500亿元的增量资金 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预计带来3000亿元以上增量资金 [7] 投资策略调整 - 要求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强化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成本收益、现金流等方面的匹配管理 改善"长钱短投"问题 [8] - 强调通过完善内部中长期考核机制 挖掘收益稳健、风险可控且具有升值潜力和稳定现金流回报的优质投资标的 [8] - 促进通过基础设施REITs、绿色债券、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 [8] 公司回应 - 中国人保将构建以资负匹配为基点、动态平衡为手段、绝对收益为指引的投资管理体系 [9] - 中国人寿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长期稳健投资要求 发挥头雁引领作用 [9] - 中国太平将持续优化以长期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提升专业能力和风控水平 [9] - 中国再保将逐步加大长期性、战略性的权益资产配置力度 拓展投资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9] 政策背景 - 险资入市面临三大堵点:长周期投资与短周期考核错配、偿付能力压力抑制权益投资积极性、股票投资导致利润和净资产波动性提升 [6] - 2023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将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 投资科创板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 [6] - 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 [6]
险资再出手 200亿新基金来了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6
新华保险认购私募基金 - 新华保险拟出资不超过100亿元认购国丰兴华鸿鹄志远二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份额 [1] - 该基金成立规模为200亿元 为权益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主要投资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中符合条件的大型上市公司A+H股 [1] - 基金存续期限为10年 可延长 投资标的需具备公司治理良好 经营运作稳健 股息相对稳定 股票流动性相对较好等条件 [3] - 基金管理人为国丰兴华 新华资产及国寿资产分别持有50%股份 管理费率为0.1%/年 托管费率为0.002%/年 [3] 基金投资策略 - 基金采用长期投资理念 通过低频交易 长期持有方式获取稳健股息收益 [2] - 闲置资金可投资货币市场基金 银行存款 国债逆回购等现金管理类品种 [3] - 基金设立尚需履行备案手续 相关方尚未签署正式合同 [3] 险资长期投资创新 -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共同出资500亿元于2024年3月启动投资的鸿鹄基金 被视为险资长期股票投资的重大创新 [4] - 首期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 实现风险低于基准 收益高于基准的良好业绩表现 [4] - 基金在市场低迷时坚定入市 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 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积累了经验 [4] 试点基金表现 - 第一期500亿试点基金去年末完成注资500亿元 综合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表现良好 [5] - 基金采用OCI权益法计量方式 减小股价短期波动对财务报表的冲击 有利于"长钱长投" [5] - 2024年1月太保寿险等三家险企获准参与520亿元试点 3月五家险企获批600亿元长期投资改革试点 [5][6] 市场影响 - 试点推进将促使质地好的公司受市场追捧 拉长考核周期和持有期限有望减小股票波动 [6] - 险资更青睐长期基本面稳定 商业模式清晰 分红预期强的高股息资产 [6]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长钱”
证券日报· 2025-08-08 07:05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扩大 - 人社部持续推动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 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中长期资金[1] - 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72万亿元 投资运营规模2.34万亿元 仅占累计结余26.83%[2] - 截至2025年6月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2.55万亿元 同比增长34.21%[3]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动 - 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动有条件地区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2] - 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企(职)业年金基金 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2]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至50% 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总金额1720亿元[7] 长周期考核机制建设 - 实施方案要求公募基金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年金基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4] - 证监会明确对基金投资业绩全面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财政部调整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考核指标为年度+三年+五年周期组合[4] - 人社部已就年金基金长期考核机制征求意见 并首次公布"近三年累计收益率"数据[4] 长期资金入市影响分析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提升可带来数万亿元长线资金 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3] -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率 抬升估值中枢 强化公司治理 形成"资金—治理—回报"正向循环[5] - 中长期资金入市能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聚集 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3] 市场机制完善方向 - 需加快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及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5] - 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关键在于优化市场结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强化投资者回报和保护机制[8] - 应强化上市公司分红和回购机制 加强跨部门监管联动 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8]
“长钱长投”资金入市步伐不断加快 新质生产力领域成热点
央视网· 2025-08-08 02:23
公募基金产品动态 - 7月A股市场稳中有进带动公募基金产品受关注 多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新产品 [1] - 科创领域成为资金关注热点 摩根资产管理等机构开展中国人工智能和创新药等行业专题分析 [1] - 7月全月公募基金共上新20只产品 科创债指数基金成为主力军占10只 机器人、创新药和航空航天等题材也是上新热点 [3] 保险资金入市进展 - 7月有3只险资私募完成备案 其中1只规模达225亿元 [4][5] - 截至7月末10余家保险企业年内密集设立或增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合计目标投资规模超2000亿元 [7] - 保险机构出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以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为目的 随着考核调整有机会提高权益投资比例 [9] 资金配置方向 - 保险资金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增量资金 侧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9]
上证指数站稳3500点 7月A股成交量创年内新高
央视新闻· 2025-08-08 00:00
7月,上证指数站稳3500点,多个板块在月内创下新高,资本市场的稳中有进,也带动A股成交量创下 年内新高。 记者在摩根资产管理位于上海的办公室看到,多个会议室都座无虚席,其中不少都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工 智能、创新药等行业的专题分析。也有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整理资料,为接下来的新基金申请做准 备。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郭鹏:7月,我们的一个新产品成为2024年以来全市场首发规模较大的 主动量化基金。它可投资A股中未来具有成长潜力和增长动能的行业,比如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等新质 生产力相关的行业。7月以来,我们还在筹备专门针对具有核心技术壁垒、清晰商业化路径和全球核心 竞争力的标的产品。 万得数据显示,7月全月,公募基金共"上新"20只产品,其中,专门支持科创领域的科创债指数基金在7 月成为"上新"的"主力军",有10只都是科创债主题产品,此外,机器人、创新药、航空航天等题材也 是"上新"热点。 7月3只险资私募备案入市步伐不断加快 7月,上证指数震荡上行。7月9日,上证指数在日内首次突破3500点,此后多个交易日,震荡上行,多 次突破3600点。包括银行、稀有金属等多个板块都在7月内创下年内新高。截至目前, ...
中国养老金专题:长钱长投,企业年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华源证券· 2025-08-04 09: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未来十年随着覆盖面扩大、权益配置优化和三支柱整合,企业年金有望提升中小企业员工退休收入替代率,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支撑 [2] - 企业年金现状存在规模扩张但覆盖不足、机构格局头部化、投资业绩分化等问题,未来在政策推动下或向扩大覆盖、提升权益配置等方向发展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历史演进:制度红利释放与深层矛盾并存 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 - 非市场化运作阶段(1991 - 2004 年)是补充养老制度奠基期,分探索期(1991 - 2000 年)和试点转型期(2000 - 2004 年),存在制度分散和资金安全风险,推动 2004 年政策出台开启市场化 [14][15] - 市场运作阶段始于 2004 年,经历快速发展期(2007 - 2016 年)和成熟深化期(2017 年至今),规模增长、制度完善、投资质效升级 [16][18] 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有哪些 - 管理机构市场高度集中与专业化分工并存,类型多元且资格分布不均衡,头部机构主导,部分可提供一体化服务,托管由商业银行独立承担 [27] - 受托市场险资主导、银行系崛起,头部集聚;托管格局国有大行主导、股份行差异化增长 [30][51] 企业年金计划与年金养老金产品 - 企业年金计划分单一计划和集合计划,单一计划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合计划效率高、成本低 [59][63] - 年金养老金产品投资范围逐步扩大,面向多类养老金基金定向销售 [66] 企业年金现状剖析 企业年金覆盖面与地域特征 - 参加职工人数增长但覆盖率提升不明显,参与率远低于 OECD 国家 [67] - 资产金额人社部备案占主导,地方发达地区居前,整体格局稳定,备案地资产集中度有差异 [73][75] 企业年金业绩如何 - 整体业绩长期稳健增长,近三年累计收益 7.46%,资产配置分化,固收类表现优,政策导向长周期考核 [78][91] - 固定收益类单一计划多数年份稳健,集合计划弹性好;含权类高波动,单一计划多数年份表现好 [84][85] 不同投资管理人规模与业绩如何 - 投资管理机构市场头部效应强化,考核机制转向长期化,未来头部机构或巩固竞争壁垒 [94] - 公募基金公司权益投资能力强,险资系固收投资能力强,部分机构收益均衡 [95] 年金养老金产品 - 截至 2025 年 Q1,已备案 649 个,实际运作 573 个,普通股票型、混合型、普通固定收益型占比高 [100] - 产品数量走势下降,规模略微上升 [102] 企业年金未来可能如何发展 - 覆盖面或扩大,自动加入机制破解中小企业参与难题 [105] - 受托和投资管理机构或持续头部化 [105] - 单一计划与集合计划投资管理或有结构性调整 [106] - 长周期考核机制或将近期落地,权益占比或提高 [106]
中国养老金专题:长钱长投:企业年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华源证券· 2025-08-04 07: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文档未提及报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企业年金规模持续扩张但覆盖广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未来政策或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 [1] - 机构格局头部化,未来竞争焦点或转向差异化服务 [1] - 投资业绩稳健分化,长周期考核驱动配置优化,未来权益配置比例或提升 [1] - 企业年金有望从长钱短投转向长钱长投,扩大覆盖、优化权益配置和整合三支柱,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支撑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养老金体系现状 - 我国养老金体系以“三支柱”为骨架,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总规模约18.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7% [4][5] -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参保率76.2%;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投资规模3.64万亿元,覆盖3242万职工,职业年金规模3.11万亿元;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超7200万,估算户均缴费约750元 [4][5] 企业年金历史演进 - 非市场化运作阶段(1991 - 2004年):以行政主导和地方化、行业化自主管理为主,存在制度分散化与资金安全风险等矛盾 [8][9] - 市场化运作阶段:2004年开启,经历快速发展期(2007 - 2016年)和成熟深化期(2017年至今),规模扩张,投资业绩波动,市场生态变化 [10][11][12] 企业年金管理机构 - 机构类型多元且资格分布不均衡,头部机构主导市场,综合化与专业化并存 [16] - 受托市场险资主导、银行系快速崛起,头部集聚效应显著;托管格局国有大行主导、股份行差异化增长;投资管理市场头部效应显著,公募基金公司紧随其后 [18][31][34] 企业年金计划与年金养老金产品 - 企业年金计划分为单一计划和集合计划,单一计划适用于大型企业,集合计划效率高、成本低 [39][41][42] - 年金养老金产品投资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25年Q1,已备案649个,实际运作573个,普通股票型、混合型、普通固定收益型占比较大 [75] 企业年金现状剖析 - 覆盖面与地域特征:参加职工人数增长,但覆盖率提升不明显,参与率远低于OECD国家;地域上央企和东部省份集中,备案地资产金额集中度有差异 [45][50][53] - 业绩表现:长期收益稳健增长,近三年累计收益率7.46%;资产配置分化,固收类表现占优;不同计划和组合业绩有差异 [65] - 不同投资管理人:市场头部效应强化,考核机制转向长期化;公募基金公司权益类平均收益略高,险资系固收类收益略高 [71][72] 企业年金未来发展 - 覆盖面或扩大,自动加入机制破解中小企业参与难题 [82] - 受托和投资管理机构或持续头部化 [82] - 单一计划与集合计划投资管理或有结构性调整 [83] - 长周期考核机制或将近期落地,权益占比或提高 [83] - 未来十年有望提升中小企业员工退休收入替代率,应对老龄化挑战 [84]
政治局会议定调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与包容性
环球网· 2025-07-31 03:37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围绕"稳"与"活"综合发力 聚焦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优化"长钱长投"生态 增强科技创新制度包容性 [1] - 2025年以来市场韧性增强 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视野 中央汇金发挥平准基金作用 [1] 市场运行机制 - "稳"的机制完善 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中资本市场分量加重 [1] - "活"的基础扎实 投资端改革推进 包括促长钱长投 加强市值管理 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1] - 市场逻辑转向业绩驱动和制度变革驱动 [1]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监管部门持续壮大优质上市公司群体 强化回报投资者意识 [4] - 提高上市公司运用注销式回购 增持 并购重组等市值管理手段便利度 [4] - 加强从严监管 完善打击财务造假的市场化监督体系 严防并购中的利益输送 [4] 长期资金生态优化 - 长期资金是市场"稳定器" 推进"长钱长投"是改革亮点 [4] - 推动长钱入市方案落地 优化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实施长周期考核 [4] - 拓宽长钱入市通道 丰富适合长钱投资品种 [4] 科技创新支持 - 资本市场需构建适配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制度体系 [5] - 监管部门推动科创板改革落地 将出台创业板改革举措 [5] - 突破传统估值和上市标准 增强对轻资产 高投入 长周期科技企业的制度包容性 [5] 市场环境与趋势 - 经济基本面稳进 宏观调控积极有为 改革举措稳步落地支撑市场稳定性 [5] - 科技变革大潮下 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质效成为下一阶段改革重点 [2]
中证报评论员: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包容性
中国证券报· 2025-07-31 00:28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 好势头。这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在围绕"稳"与"活"综合发力的基础上,聚 焦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优化"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资本市场全面深 化改革将持续加力。 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质效。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大趋势,资本市场是支 持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助推器"。构建适配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制度体系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所 在。科技创新企业具有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等特征,需要资本市场不断突破传统的估值、上市标 准,增强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需要在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和立足自身国情市情基础上不断探 索。目前,监管部门正推动科创板改革措施落地,并将适时出台深化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举措。 改革永远在路上。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挑战不少,但经济基本面保持稳进态势、宏 观调控保持积极有为、改革举措稳步落地等确定性因素,将使得制度变革驱动市场增强稳定性、吸引力 的底层逻辑更加明晰。 着力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夯实市场"稳""活"的微观基础。上 ...
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包容性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21:08
●本报评论员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 好势头。这为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确了方向和重点。在围绕"稳"与"活"综合发力的基础上,聚 焦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优化"长钱长投"市场生态、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资本市场全面深 化改革将持续加力。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外部冲击,市场韧性明显增强。"稳"的机制更加完善,资产价格 稳定被纳入货币政策视野,资本市场在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框架中分量更重,中央汇金公司发挥 类"平准基金"作用,稳市战略力量不断壮大;"活"的基础更加扎实,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建设方向 更加清晰,力促"长钱长投"、鼓励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推动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等投资 端改革深入推进。这些着眼中长期的改革举措推动市场发展更多依靠业绩驱动、制度变革驱动。市场运 行逻辑的深刻变化为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增强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依然较多,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仍不可掉 以轻心。更重要的是,科技变革大潮澎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对资本市场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