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主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只租不卖!我国靠这5辆车,一年赚300亿,拒售美国,卡了西方脖子
搜狐财经· 2025-07-20 06:11
中国自主研发SPTM特种运输车 - 中国成功自主研发SPTM特种运输车,拥有1152个轮胎,可承载5万吨重量 [1][3] - 全国仅有5台SPTM运输车,但每年租赁收入高达300亿元纯利润 [3] - 该运输车性能超越德国同类产品,美国也对其表示羡慕并寻求合作 [3][21] 技术突破与研发历程 - 德国曾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拒绝出售SPMT技术,并在签约前将价格从2000万欧元突然翻倍至4000万欧元 [6] - 万山重工承担研发任务,从零开始克服技术难题,包括试验800多种橡胶配方和编写200多万行液压系统调试代码 [14] - 研发团队历时5年成功突破关键技术,第一组轮胎可承载500吨重量并实现360度精准转向 [17] 产品性能与应用 - SPTM运输车可根据货物形状自动变形,能在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内完成掉头 [19] - 控制系统可独立调节每个轮胎高度,即使路面不平也能保持货物平稳 [22] - 已应用于核电站反应堆运输、巨型桥梁搬运和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项目 [25] 市场反响与行业地位 - 德国曾出价1亿元求购技术被拒,中国坚持"技术不外传"原则 [21] - 该产品支持了中国福建舰建造和大推力火箭研发等重大项目 [25] - 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运输设备领域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 [27]
中国花了20年,吃透乌克兰军工技术,唯独留下了哪一大遗憾?
搜狐财经· 2025-07-18 11:17
乌克兰军工遗产继承与技术优势 - 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约30%的军工资产,包括黑海造船厂和马达西奇公司等先进设施 [1] - 这些资产为乌克兰提供了显著技术优势,成为全球合作的重要资源 [1] - 中国通过"双引工程"计划与乌克兰展开深度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 [1] 中乌军工合作成果 - 乌克兰派遣超过2000名专家赴华,参与船舶、航空及发动机等领域技术转移 [3] - 中国每年投入7000万至8000万美元用于乌克兰军工技术引进 [3] - 合作涵盖航母设计、舰载机、燃气轮机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 [8] 瓦良格号航母项目 - 中国1998年以2000万美元购买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 [5] - 经过10年改造,2012年以辽宁舰身份服役,标志中国海军远洋能力转型 [6] - 乌克兰提供了航母设计技术支持,助力甲板布局和动力系统改进 [8] 关键技术引进与国产化 - 引进苏-33舰载机原型T-10K-3及设计图纸,支撑歼-15研发 [8] - 从乌克兰引进30台052D驱逐舰用燃气轮机并实现国产化 [8] - 以3.8亿美元采购教练机用涡扇发动机,积累航空技术 [10] 马达西奇收购失败影响 - 中国未能收购马达西奇公司,错失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 [12] - 导致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仍依赖俄罗斯技术 [19] - 运-20等大型飞机因发动机推力不足导致性能受限 [19] 技术消化与自主创新 - 中国成功将乌克兰技术转化为自身实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18] - 工程师团队通过合作获得显著成长 [18] - 相较之下乌克兰军工产业在冲突中逐渐衰落 [18]
特朗普玩套路,美对华出售次等芯片,3国辜负中方,稀土偷运美国
搜狐财经· 2025-07-18 10:04
中美贸易谈判动态 - 美国财长贝森特向中国提出会晤邀请 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透露中美将于八月初进行第三轮谈判 [1] -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动全球关税政策 逐步公布新税率 [1]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策略 - 美国放宽高端芯片对华出口限制 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 [3] - 出口产品为高端芯片中的次等产品 最先进芯片技术仍被美国掌控 [3] - 此举旨在维持美国半导体领域优势地位 为第三轮中美谈判创造筹码 [3] - 通过技术依赖延缓中国半导体自主研发进程 商务部长称要让中国对美国技术"上瘾" [4] - 美国军用稀土储备仅能维持数月产量 加剧对华策略调整 [4] 稀土资源博弈 - 中国对美实施锑出口禁令 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增加进口 [5] - 中国建立稀土追踪系统 严格监控稀土流向 [5] - 越南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对通过越南转运的第三国商品征收40%关税 [7] 中国应对措施 - 中国商务部表示将坚决反制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交易 [9] - 中方警告某些国家若坚持错误立场将付出代价 [9]
从前瞻到落地,解码海辰大容量储能电芯的三年进化之路
行业背景与市场动态 - 2022年初280Ah储能电池引发市场热潮,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转向储能赛道,当年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26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1] - 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进入价值竞争阶段,技术迭代成为关键 [1]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千安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 1175Ah于2022年立项开发,衍生出587Ah产品形成"多时长、多场景"差异化矩阵 [1] - 拥有3900+项全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覆盖中、美、欧、东南亚等20余国 [2][4] - 核心技术创新包括:低导热高安全隔热技术、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SEI膜靶向修复电解液技术、BMS双安全保障机制 [5][8] 产品迭代与技术演进 - 2021年推出行业首批280Ah大型储能专用电池,实现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 [9] - 2022年314Ah电池量产应用于海外项目,提升能量密度 [9][10] - 2023年12月全球首发1175Ah长时储能电池及6MWh+系统,采用20尺集装箱4列4簇极简架构 [14] - 2024年12月发布587Ah电池,与1175Ah共用∞Pack平台和6.25MWh系统平台,完成2-4小时场景全覆盖 [14]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 围绕587Ah电池在20余个关键市场完成100+件专利申请,构建能量/寿命/安全/成本四大技术护城河 [5] - 2022年9月已启动大容量电芯专利布局,形成前瞻性技术防护网 [4] 研发理念与行业影响 - 坚持"场景定义技术"理念,构建"研发-产品-场景"闭环生态 [12] - 通过正向开发模式推动储能系统设计革新,将长时储能从蓝图变为可落地方案 [14] - 自主研发体系覆盖材料体系、电池设计、系统架构、制造工艺等全链条 [2]
“十四五”成绩单:中国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
快讯· 2025-07-09 03:01
技术发展 - 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取得突破 [1] - 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取得进展 [1] - AI大模型已赋能千行百业 [1] - 机器人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1]
本周,一批“大国重器”上新!
中国基金报· 2025-07-06 14:40
能源领域重要突破 - 浙江北仑电厂8号机组投产 单台年发电量60亿度 火电装机容量达734万千瓦成为我国最大火力发电厂 [1] - 北仑电厂新机组陆续投产后将实现734万千瓦总装机规模 [1] 甲醇双燃料动力船舶 - 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航 实现国产绿色甲醇首次加注 [1] - 该船舶实现国内船东第一单 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 国产甲醇主机首次实船应用三大突破 [1] - 展现国内航运企业从设计建造到燃料供应全链条自主能力 [1] 水电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水轮机转轮研制成功 转轮直径6.23米 [1] - 该转轮将应用于西藏扎拉水电站 在水力性能 高效运行区间和承压能力方面实现行业突破 [1] 天然气处理技术 - 我国首个天然气全链条深冷处理厂在四川投产 采用自主研发超低温深冷技术 [2] - 该厂可年处理2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一次性产出7种产品包括商品天然气 液态乙烷等 [2] 海上光伏项目 - 我国首个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在青岛投用 装机容量7.5兆瓦 [2] - 项目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 年发电量1670万千瓦时 [2] - 采用漂浮式结构利用海水散热 发电效率提升5%-8% [2]
美国突然松绑EDA禁令:中国芯片业能否抓住这3个月窗口期?
搜狐财经· 2025-07-03 03:24
事件回溯 - 美国政府于2025年5月28日对三大EDA巨头(西门子、Cadence和新思科技)发出禁令,要求停止向中国客户提供芯片设计软件,这三家公司合计占据全球74%市场份额 [5] - 禁令背景与中美稀土贸易博弈相关,中国4月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冲击了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 [5] - 6月伦敦会谈后,美国承诺解除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的出口限制,换取中国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西门子于7月3日率先确认解禁,但Cadence和新思科技尚未表态 [6] 战略窗口期分析 - 政策松绑设定为90天"技术评估期",是美国在稀土供应压力下的战术让步 [10] - 67%的中国IC设计公司计划维持国际EDA与国产工具并行的"双轨制"策略 [10] - 国产EDA企业概伦电子和华大九天已具备部分工具替代能力,但在高端芯片设计流程完整度上与国际巨头存在代际差距 [10] 中国企业应对策略 - 华为在被列入实体清单后5年内累计研发投入超4000亿元,推动海思半导体从备胎转为主力 [11] - 中微公司通过并购海外技术团队实现7nm刻蚀机突破并进入台积电供应链 [11] - 长江存储采用"非美"产线策略,其128层3D NAND闪存产线的美国技术占比已降至15%以下 [11] 企业行动框架 - 建议制定三阶段计划:90天紧急采购、180天技术过渡、365天自主替代 [12] - 技术维度需区分必须采购的高端工具与可替代基础软件,优先保障5nm以下先进制程研发连续性 [12] - 多数企业倾向双轨制策略,因EDA领域完全自主化仍需3-5年 [12] 长期行业影响 - 当前解禁存在局限性:美国保留政策回调权利,另两家EDA巨头未表态,乙烷出口限制未解除 [13] - 技术管制松紧与地缘政治波动同步,需建立更坚韧的创新体系 [13] - 中国芯片产业需把握窗口期机遇,同时保持自主研发战略定力 [13]
从实用功能到创意巧思 中国“清凉”小商品撬动全球大生意
央视新闻· 2025-07-02 06:27
清凉产品出口热潮 - 风扇帽、宠物冰垫等小型清凉用品在海外市场受到欢迎,太阳能风扇帽因无需充电设计吸引采购商[1][3] - 带风扇的防晒伞因创意设计被采购商抢购,商家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不同尺寸(如半径从60公分扩大到70公分)[3][5] - 宠物冰垫和宠物冰脖采用凝胶技术快速散热,南美国家如墨西哥、智利等提前采购[5][7] - 外贸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便携式小风扇、移动空调等品类近30天销售额同比增长77%[9] 大型制冷设备出口增长 - 河南某冰箱企业单日发货8辆12米货柜至非洲,800升冷柜和3.6米宽超大冷柜需求旺盛[11][13] - 4月单月冰柜销售增长率达324%,上半年订单量超去年总量的90%[13] - 企业定制能力突出,如针对非洲电压不稳定问题将冷柜电压适应范围拓宽至160—260伏,并解决高温环境停机问题[15] - 移动空调因便携性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5月底订单同比增长10%[17] - 某企业日产能达5000台移动空调,正研发帐篷空调、房车空调等新产品[19] 制冷家电出口数据 - 1—5月家用空调出口94.5亿美元(同比+17.8%),风扇出口56.5亿美元(同比+7.1%),冰箱出口33.2亿美元(同比+5.1%)[21] 制冷材料创新 - 浙江某纺织企业凉感丝面料制成的床上用品四件套销往美国,凉感面料销量达1000多万米,年增长25%以上[23][25][26] - 山东企业突破第四代制冷剂制造技术,其全球变暖潜能值低于10,欧洲订单同比增长50%[28] 行业趋势 - 行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产品向智能化、节能化、个性化发展,注重绿色低碳技术[30]
记者手记:六十年,“争气台”这样托举中国梦
新华社· 2025-07-01 12:35
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发展历程 - 四川江油龙门山脉松花岭地区建有我国第一座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高空台),该设施可模拟发动机空中飞行条件,是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核心试验设施[1] - 高空台已完成近百型现役和在研发动机的鉴定与科研试验,被行业称为"争气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1] - 1965年老一辈航发人在四川荒芜之地启动建设,经历30年艰苦奋斗,于1995年建成投用,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五个、亚洲首个拥有该设施的国家[3] 历史建设与精神传承 - 建设初期面临零起点、零基础、零经验的困境,建设者住茅草房、饮河水,在极端气候下用原始工具开垦[3] - 聂荣臻元帅曾强调加快建设高空台的战略意义,该设施承载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使命与梦想[3] - 2008年汶川地震后基地损毁严重,公司1个月内恢复地面台功能,随后异地重建新基地,几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新试验设施[4] 新一代技术团队发展 - 绵阳新基地试验厂房规模宏大,硬件能力达世界一流水平,实现老基地在新园区的技术升级[4] - 当前试验团队中"85后"成员占比近70%,2023年4月在新基地实现某型发动机关键试验一次成功[6] - 年轻团队继承"百折不挠、为国铸剑"的航发精神,体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理念[6]
一线调研丨17年成为车身焊接领域冠军 这家企业背后藏着什么创新密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1 06:28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汽车数字化焊装生产线及智能制造装备17年,成为细分领域单项冠军[1] - 总部位于广州花都区,拥有美国子公司负责海外产线安装调试[2][4] - 海外业务覆盖北美、欧洲等20国,美国市场占海外业务40%以上[6] 技术研发 - 2012年投入800万元建立激光实验室,提前布局激光焊接技术[10] - 全球首发"柔性魔幻机器人岛",集成磁悬浮直线电机驱动等黑科技,生产效率提升50%,人工成本下降80%[13][15][17] - 采用数字虚拟生产线技术,缩短实体生产线50%调试时间[19] - 研发激光螺旋点焊技术,焊接时间从3.5秒缩短至0.4秒,效率提升9倍[21][23] - 累计拥有800多项专利,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50%以上,年研发投入超1亿元[23] 市场表现 - 为美国顶级车企交付第三条焊装生产线,总出货量56个集装箱货柜[4] - 获得美国车企1亿多美元订单,建立长期合作关系[6] - 为欧美车企提供超千条"中国方案",打破本土供应商垄断[28] - 自主研发智能设计软件,实现海外产线远程交付[30] 产业链赋能 - 建立测试中心对设备进行评测,帮助国内中小企业进入全球供应链[32] - 带动上海德容等企业产品出口德国[34] - 作为广州数字化转型核心单位,与上千家产业链企业合作[34] - 推动形成"创新联合体",助力中小企业集体出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