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Ah储能专用电池

搜索文档
海辰储能累计出货超100GWh!
起点锂电· 2025-08-24 04:53
公司里程碑与市场地位 - 累计出货量突破100GWh 成为全球储能行业标杆 [3] - 全球排名持续跃升 从2023年第五升至2024年第三 2025年上半年跃居全球第二 [3] - 截至2025年8月签约订单量超过30GWh 主要涉及储能电芯及系统业务 [3]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营收从2022年36.15亿元增长至2024年129.1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89% [4] - 2024年首次扭亏为盈 净利润2.88亿元(2022年亏损17.77亿元 2023年亏损19.75亿元) [4] - 毛利率从2022年11.3%提升至2024年17.9% 主要受益于海外高毛利业务(海外毛利率42.3%) [4] - 2024年储能电池业务收入79.61亿元(占比61.6%) 储能系统收入46.71亿元(占比36.2%) [4] - 海外收入大幅增长 从2022年3.3万元增至2024年37亿元 收入占比从2023年1%提升至2024年28.6% [4] 全球化布局与产能扩张 - 在中国 美国 欧洲等核心市场布局 并开拓中东 非洲 大洋洲 南美等新兴市场 [5] - 重庆基地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52.5亿元 同比增长272.2% [7] - 厦门制造基地年产能达45GWh [7] - 美国得州梅斯基特市工厂2025年5月投产 投资近2亿美元 年产10GWh电池模组及系统 [8] - 与Manat合资在沙特建厂 计划年产能5GWh 服务中东 非洲市场 [9] - 预计2026年总产能突破100GWh [10] 产品与技术优势 - 2020年启动储能电池专项研发 2021年推出首款280Ah储能专用电池 [5] - 2023年全球首发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及系统 [6] - 2024年发布∞ Cell 587Ah大容量储能电池及首款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 Cell N162Ah [6] - 2025年6月全球首批∞ Cell 1175Ah电芯量产下线 配套∞ Power 6.25MWh系统单箱能量较传统方案提升50% [6] - 1175Ah电芯系统已应用于英国720MWh 德国55MWh等海外标杆项目 [6] 客户群体 - 海外客户包括Jupiter Power Lightsource BP Samsung C&T等储能集成商与业主 [3] - 国内市场覆盖大唐集团 中国电气装备 龙源电力等大型电力集团和储能集成商 [3]
从前瞻到落地,解码海辰大容量储能电芯的三年进化之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7-16 10:45
行业背景与市场动态 - 2022年初280Ah储能电池引发市场热潮,二线动力电池厂商转向储能赛道,当年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26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 [1] - 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进入价值竞争阶段,技术迭代成为关键 [1] 公司核心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千安时储能专用电池∞Cell 1175Ah于2022年立项开发,衍生出587Ah产品形成"多时长、多场景"差异化矩阵 [1] - 拥有3900+项全球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覆盖中、美、欧、东南亚等20余国 [2][4] - 核心技术创新包括:低导热高安全隔热技术、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SEI膜靶向修复电解液技术、BMS双安全保障机制 [5][8] 产品迭代与技术演进 - 2021年推出行业首批280Ah大型储能专用电池,实现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 [9] - 2022年314Ah电池量产应用于海外项目,提升能量密度 [9][10] - 2023年12月全球首发1175Ah长时储能电池及6MWh+系统,采用20尺集装箱4列4簇极简架构 [14] - 2024年12月发布587Ah电池,与1175Ah共用∞Pack平台和6.25MWh系统平台,完成2-4小时场景全覆盖 [14] 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 围绕587Ah电池在20余个关键市场完成100+件专利申请,构建能量/寿命/安全/成本四大技术护城河 [5] - 2022年9月已启动大容量电芯专利布局,形成前瞻性技术防护网 [4] 研发理念与行业影响 - 坚持"场景定义技术"理念,构建"研发-产品-场景"闭环生态 [12] - 通过正向开发模式推动储能系统设计革新,将长时储能从蓝图变为可落地方案 [14] - 自主研发体系覆盖材料体系、电池设计、系统架构、制造工艺等全链条 [2]
250亿,厦门即将跑出一个IPO
投中网· 2025-04-06 03:00
公司概况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仅6年,估值高达250亿元,成为厦门市首个独角兽公司[6][15] - 公司由前宁德时代工程师吴祖钰创立,核心团队包括三名曾任职宁德时代的执行董事,技术背景深厚[8] - 2024年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5.1GWh,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4] 创始人及创业历程 - 创始人吴祖钰为39岁技术派,拥有福州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曾主导宁德时代多项动力电池专利研发[8] - 2019年行业低谷期创立公司,采取"逆周期"策略专注大容量储能电池研发,避开与宁德时代的直接竞争[5][9] - 创业初期即投入2-3亿元/GWh建设产线,以280Ah电池重新定义行业标准,能量密度提升30%以上[5][9]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2021年量产国内首颗280Ah储能专用电池,2023年推出全球首款1175Ah长时储能电池[10] - 累计专利超1500项,攻克大容量电池温控与寿命难题,获得GWh级订单[10] - 通过钠离子电池材料创新和MIC模块化设计工艺,提出"五年降本50%"目标[12]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营收从36.15亿元增长至129.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9%[12] - 2024年首次扭亏为盈,净利润2.8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12.55亿元[6][12] - 储能电池贡献61.6%收入(79.61亿元),储能系统占比36.2%(46.7亿元),海外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12] 产能布局与全球化 - 厦门基地年产能将突破100GWh,重庆56GWh项目加速落地,山东菏泽在建第三生产基地[10] - 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生产基地,为首家在美国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公司[10]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升至28.6%,客户覆盖Jupiter Power、三星物产等国际巨头[10] 资本运作与行业竞争 - 完成4轮融资累计80亿元,包括2023年45.75亿元C轮融资[15][16] - 2025年转战港股IPO,募资用于扩产至135GWh目标及技术研发[14][12] - 行业头部企业加速资本动作:宁德时代拟赴港募资360亿元,比亚迪规划新增20GWh储能产能[19]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创始人2019年预判三大趋势: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储能成为独立赛道、技术降本颠覆传统能源结构[9] - 公司定位"只做储能电池,不做动力电池",差异化战略打开盈利空间[9][12] - 行业价格竞争加剧,储能电池平均售价从0.8元/瓦时降至0.3元/瓦时(2022-2024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