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钟寰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1:57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 路线图和任务书 [1] -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1]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 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 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 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 市场现状与成就 - 中国已建立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同时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 - 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成 以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1] 发展挑战与完善空间 - 全国碳市场处于建设初期阶段 在制度体系 覆盖行业 市场功能发挥和数据质量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有不断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2] 战略意义与功能定位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 需将碳价格信号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2] - 碳市场建设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涉及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 中国碳市场规模大 对全球碳价水平和碳交易机制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力 加强建设可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3] 实施路径与工作要求 -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统筹市场和政府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整体和局部以及国内和国际等关系 [4] - 要以建设更加有效 更有活力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为目标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4]
21专访|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中国碳市场迈新阶 坚定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16:40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政策落地 明确中长期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1]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 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扩围 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配额累计成交量6.69亿吨 成交额459.3亿元 其中2024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1][6]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法规制度体系 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5] - 国务院颁布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5] - 持续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 运用大数据手段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5] 市场扩容与行业覆盖 - 2025年完成首次扩围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 可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5] - 编制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等6项技术规范 建立核算报告核查政策体系[7] - 下一步将有序扩大民航、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覆盖范围[8]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2024年1月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累计开户5787家[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登记项目23个 减排量948万吨[1][6] - CCER累计成交量219.38万吨 成交额1.85亿元 成交均价屡次超过100元/吨[6]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 2024年5月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2] - 发布《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 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2] - 2025年1月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 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3] 碳金融市场发展 - 取得碳排放权交易资格的金融机构至少18家[10] - 各地方基于碳排放配额和CCER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索 为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10] - 将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强制碳市场 自愿碳市场拟引入自然人交易[10] 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 - 23个试点地区累计出台超200项配套政策文件[12] - 项目库入库和储备项目超5400个 总投资突破3万亿元 累计授信总额逾5000亿元[12]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支持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 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近2亿吨[12] 国际参与与合作 -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第六条机制规则制定[15] - 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15] - 开展跨境碳交易研究 建立管理制度 探索实施路径[16]
国际期刊《自然》聚焦中国南极考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0 00:59
中国南极科研发展 - 过去10年中国南极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并于2024年启用第五座科考站秦岭站[3] - 秦岭站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国际一流科研平台[3] - 科考站配备清洁能源系统预计满足超50%能源需求[3] 科研价值与国际评价 - 秦岭站特别适合研究南极深底水形成机制及极地生物多样性[3] - 新西兰学者指出该站在全球热量储存与碳吸收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3] - 韩国专家肯定中国科研投入将填补美国预算削减造成的全球科研空白[4] 清洁能源成效 - 清洁能源系统累计发电超26万千瓦时[4] - 预计年节省燃油超150吨[4] - 系统包含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与氢储能装置[3] 未来科研规划 - 正开展越冬考察任务及设备调试工作[4] - 将进行海洋生态、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4] - 致力于全球气候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4] 国际科研地位 - 中国持续投入确保关键科研任务连续性[4] - 南极科研被定义为跨越国界的紧迫任务[4] - 中国参与为全球科学界注入新希望并推动国际合作[4]
外交部:愿同欧方一道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新华社· 2025-08-19 06:58
中欧绿色合作 - 绿色是中欧合作的鲜明底色 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间[1] - 中欧绿色合作标志性项目包括大亚湾核电站 希腊色雷斯风电场 德国德伦太阳能园区等[1] - 中方愿同欧方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加强合作[2] 新浪财经ESG服务 -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 报告 培训 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1] - 平台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 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3] - 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 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3]
国家发展改革委:“双碳”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中国证券报· 2025-08-18 01:30
双碳目标顶层设计 - 构建全球最系统完备的碳减排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 - 国家层面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 [2] - 部门层面制定12个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30余项支撑保障方案 31个省区市均出台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培育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6400多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49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 [2] - 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1.6% 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 - 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 [2] 能源结构转型 - 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56.8%下降至2024年53.2%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15.9%提升至19.8% [3] - 可再生能源装机达21.59亿千瓦 占全国总装机59.2% 保持全球最大装机规模和最快发展速度 [3] 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化 - 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 连续10年全球第一 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3]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总数达1610万个 充电设施县域覆盖率97.08% 乡镇覆盖率80.02% [3] 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 202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超97% 累计节能建筑面积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6% [4] -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20年降低4% 人均综合能耗降低5.1% [4] - 北方地区清洁供暖面积达209亿平方米 较2020年增长近50% [4] 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 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5%以上 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贡献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四分之一 [4] - 林草年碳汇量超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居世界首位 [4] 全球气候治理贡献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过去10年分别下降超60%和80% [5] -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与42个国家签署项目文件 提供并动员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 [5][6]
国际法院发布历史性裁决,气候不作为或违反国际法
环球网· 2025-08-12 01:30
核心观点 - 国际法院裁决将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确立为基本人权 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司法强制约束新阶段 并可能使未能保护地球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违反国际法 [1] - 裁决被视为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突破 为各国就气候变化问题相互提起诉讼铺平道路 包括针对历史温室气体排放的诉讼 [1] - 裁决首次构建国家气候责任法律框架 通过明确化石燃料生产或补贴可能违反国际法的立场 倒逼各国加速能源转型 [1] 裁决背景 - 裁决源于联合国大会表决后提交的请求 主要由深受气候变化威胁的太平洋岛国推动 [1] - 太平洋岛国如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面临淹没威胁 居民已被迫迁往他国 [1] 预期影响 - 短期内将催化三重效应:推动各国修订国内气候立法 激发新兴市场对发达国家历史排放追责诉讼 为COP30谈判奠定强约束基调 [2] - 2025年缔约方会议或将聚焦气候赔偿基金的司法化运作机制 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纳入人权保障条款 [2]
美国能源转型“停摆”
经济日报· 2025-08-01 21:53
美国能源政策转向 - 本届美国政府大力支持油气钻探和LNG出口,逆转上届政府的清洁能源政策,宣布进入"国家能源紧急状态"以重振传统能源产业 [1] - 2025年1-7月连续出台政策:取消气候变化应对活动、撤销环境法规、叫停37亿美元清洁能源拨款、终止风能太阳能补贴 [1] - "大而美"法案取消多项清洁能源优惠,包括清洁能源税收抵免和电动汽车税收减免,标志能源政策系统性转变 [1] 清洁能源产业受挫 - 原计划2025年投产的300亿美元清洁技术项目中超半数面临延期或取消 [2] - KORE Power锂离子电池工厂建厂计划终止,8.5亿美元贷款支持取消 [2] - 标普预测"大而美"法案可能导致未来10年美国清洁能源项目数量减少20% [2] 历史政策反复 - 类似1980年代卡特政府新能源政策被里根政府终止的循环再次出现,上次政策停滞持续35年 [3] - 美国能源政策长期缺乏连续性,数十亿美元投资常因政府更迭而中断 [3] - 本届政府主张降低能源成本,限制清洁能源发展并推动原油增产 [3] 政策实施挑战 - 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如燃气电厂需7年以上),石油钻井数量已降至4年最低,短期增产困难 [4] - AI算力需求爆发导致电力需求激增:数据中心用电占比将从2023年4.4%升至2028年6.7%-12%,用电量从1760亿千瓦时增至3250-5800亿千瓦时 [4][5] - 供给侧调整缓慢与需求侧快速增长形成矛盾,加大电力供应压力 [5] 政策影响评估 - 清洁能源繁荣态势中断,太阳能风能行业受冲击最大,未来10年新增发电容量或缩减超三分之一 [5] - 批发电价预计2030年上涨25%,2035年上涨74%,消费者电价将上涨9%-18% [6] - 政策转向削弱美国竞争力,可能错失能源转型历史机遇 [6] 全球气候治理 - 美国政策倒退与全球气候治理背道而驰,可能影响《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 [7] - 美国作为历史最大碳排放国回避责任,加剧全球气候治理不平衡 [7]
光大证券:纯碱、PVC下游需求待复苏 “反内卷”有望加速供给侧出清
新浪财经· 2025-07-31 03:49
项目概况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于7月19日正式开工 [1] - 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1] - 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 [1] - 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2万亿元 [1] 电力配置方案 - 工程电力以外送消纳为主要方向 [1] - 同时兼顾西藏本地自用需求 [1] 战略意义 - 项目是能源与基建领域的里程碑工程 [1] - 体现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生态与创新的系统性实践 [1] - 战略价值体现在国家能源安全维度 [1] - 战略价值体现在边疆稳定维度 [1] - 战略价值体现在全球气候治理维度 [1] 行业影响 - 市场影响将长期辐射基建行业 [1] - 市场影响将长期辐射能源行业 [1] - 市场影响将长期辐射材料行业 [1] - 建议关注基建相关化工品包括纯碱 [1] - 建议关注基建相关化工品包括PVC [1] - 建议关注基建相关化工品包括减水剂 [1] - 相关化工品有望受益于项目建设 [1]
“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推进合作” ——访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联合创始人克鲁特
人民日报· 2025-07-28 22:07
欧中经贸合作 - 欧盟和中国建交50周年为双方深化经贸合作提供重要契机 [1] - 欧洲丝路智联促进会致力于推动欧中"一带一路"合作 与欧洲多所大学和公司建立联系 [1] - 中国已从欧洲企业的"延长生产线"转变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创新大国 [1] 科技与绿色经济合作 - 科技和绿色领域合作成为欧中关系新亮点 [1] - 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展示人形机器人、国际象棋机器人等创新成果 [1] - 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1] 创新与研发能力 - 中国涌现大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 [1] - 中国科研人员和企业代表展现出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1] - 中国为推动科技创新付出显著努力 [1] 战略合作框架 - 欧中需通过更高站位推进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和科技产业变革等挑战 [2] - 双方可通过对话机制、科技产业协作、青年交流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 - 欧中应加强沟通协作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
新华时评丨正确把握中欧关系前行方向
新华社· 2025-07-25 15:04
中欧关系发展 - 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提出三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 [1] - 50年来中欧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重要经验是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1] - 双方就深化中欧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释放加强战略沟通、坚持对话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积极信号 [1] 中欧合作基础 - 中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 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 [2] - 中方视欧洲为多极世界重要一极 支持欧洲一体化 欧盟应尊重中国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 [2] - 双方应坚持建交初心 通过高层对话机制加强战略沟通 增进战略互信 [2] 中欧经贸合作成果 - 中欧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 双向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 [3] - 比雷埃夫斯港、匈塞铁路、中欧班列等项目成为合作典范 [3] - 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3] 中欧多边合作 -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 应携手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 [4] - 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展现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决心 [4] - 中欧加强团结协调可成为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