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

搜索文档
百天“苏超”为江苏消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8-20 01:00
消费端表现 - 苏超赛事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单场上座超6万人[1] - 南京87个直播观赛第二现场消费总客流达714.83万人次同比增长13.03% 商品销售额突破40.44亿元同比增长10.22%[4] - 老字号板鸭店借助赛事引流实现盐水鸭日销量猛增 文创企业18款单品单月出货量突破1万件[3] 产业端影响 - 足球制造业呈现产销两旺态势 南通市位居足球收货量榜首 无锡宿迁南通成为发货主力军[6] - 人造草坪企业凭借免填充技术入选国际足联创新计划 为村超捐赠价值200万元8000平方米草坪系统[6][7] - 赛事带动足球装备采购需求提升 年产200万个足球的企业预计国内市场将明显增长[6] 区域经济特征 - 苏州领跑空调风扇收货榜 南京成为降温冰块最大消耗者 徐州烧烤碳收货量全省第一[7] - 连云港海鲜收货与外运量双领先 常州牛羊肉啤酒收货量跻身全省前三[7] - 运满满平台数据显示清凉经济看球伴侣球迷盛宴等关联消费异常活跃[7] 生态体系构建 - 形成核心赛场+全域消费立体生态 通过第二赛场激发夜经济新活力[3][4] - 开发苏超夜间消费地图小程序 构建线上线下全域联动网络[9] - 创新体育赛事+招商引资场景 邀请外企高管观赛提升城市国际化能级[9]
“0.01毫米”壁垒是如何突破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行业地位与核心突破 -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由"一五"期间的沈阳第一、第二、第三机床厂发展演变而来 [2] - 五轴联动机床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公司攻克了该技术,实现空间复杂曲面加工,解决了三轴/四轴机床的误差问题 [3][4][6] - 2020年公司参与的"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成为国际标准,这是我国金属切削机床领域首项国际标准,公司为此进行了2000多次实验和上万组数据记录 [7] - 公司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突破0.01毫米行业门槛,达到国际精密级水平 [8] 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 公司突破11米长导轨淬火技术和大扭矩主轴转速(从2000转/分钟提升至8000转/分钟),提升机床稳定性和效率 [10][11] - 2019年破产重整后,公司构建两级研发组织,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攻克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如高精度主机设计、高动态运动部件伺服驱动 [13] - 公司与通用技术集团合作研发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突破国外光栅技术垄断,具有抗粉尘油污干扰优势 [14] 市场应用与定制化服务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开发摩擦焊专机、副车架五轴加工中心等解决方案,电池托盘加工效率较普通设备提升4-5倍 [15] - 2023年公司获新能源汽车领域亿元订单,风电行业高精度立车产品实现"以车代磨",工件表面接触率达80%以上 [16] - 公司采用"定制化研发+场景验证"模式,提供7×24小时现场服务,与曲轴、模具等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16][17] 财务表现与战略布局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净利润3500万至45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19] - 公司正布局人形机器人配套领域,研发专用高效数控机床 [18] - 通用技术集团将高端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核心主业,目标建设世界一流机床装备集团 [19] 行业经验与产业链协同 - 公司通过融合下游应用场景(如与央企合作)解决"样机可用但不好用"的困境,推动技术迭代 [21] - 行业通过整合资源(如通用技术重组7家企业)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突破"小散弱"格局,形成创新体系 [22][23]
分析人士:应将“周期阵痛”化为“升级动力”
期货日报· 2025-08-19 22:39
行业转型与升级 - 中国PVC产业正经历从"风险管理工具"到"产业竞争力基础设施"的战略转型 [1] - 期货工具推动行业从"机会性出口"转向"战略性市场深耕" [2] - 基差贸易、期现结合、含权贸易等新型模式重构PVC贸易定价逻辑 [1] 成本竞争优势 - 依托"煤—电—电石"一体化布局具备较全球乙烯法工艺低500~800元/吨的成本优势 [1] - 期货工具为成本优势加上"确定性砝码"形成"低成本+期货工具赋能"双重优势 [1] - 制造业体系完善带来的成本优势叠加期货工具赋予的风险管控能力构成核心竞争力 [2] 全球市场布局 - 期货工具助力中国PVC产业争夺全球价格话语权 [2] -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加速向全球延伸 [2] - 企业正加快产品升级与全球市场多元化布局 [2] 新型贸易模式 - 基差贸易让国际客户自主选择定价时点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2] - 含权贸易为客户提供价格保护增强合作稳定性 [2] - 新型模式提升企业客户黏性与市场开拓能力 [1]
“0.01毫米”壁垒是如何突破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人民网· 2025-08-19 22:34
公司技术突破 - 攻克五轴联动机床技术 实现复杂曲面精密加工 成为国内最早将S试件作为出厂检验标准的企业 所有五轴机床均通过该检测[5][6][7] - 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突破0.01毫米行业门槛 达到国际精密级水平[8] - 突破11米长导轨淬火技术壁垒 解决大型机床核心部件损耗问题[10][11] - 主轴转速从每分钟2000转提升至8000转 显著提升加工效率[12] - 采用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 突破精密位置检测难题 避免粉尘油污干扰[14] 研发体系创新 - 构建集团三级研发体系框架下的两级研发组织 推行揭榜挂帅机制[13] - 攻克高精度主机设计及制造 高动态运动部件伺服驱动等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13] - 与通用技术集团协同研发 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13][14] 市场应用拓展 - 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摩擦焊专机 副车架五轴立式加工中心等专业化解决方案[15] - 多主轴电池托盘加工设备效率较普通设备提升4至5倍[15] - 2023年2月获新能源汽车领域亿元级订单[16] - 风电领域实现高精度立车加工 工件表面接触率达80%以上[16] - 与曲轴 模具行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 提供设备+服务综合解决方案[16]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3500万至4500万元 实现同比扭亏为盈[18] - 公司为国内最大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3] 行业地位与战略 - 中国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于2020年成为国际标准 系金属切削机床领域首项国际标准[7] - 通用技术集团将高端数控机床作为第一核心主业 已完成对七家企业的行业整合[18][21] - 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 打通机床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环节[20]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中高端数控机床研发生产基地 “0.01毫米”壁垒是如何突破的(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探访“一五”老厂)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09
行业地位与技术突破 -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影响制造精度与效率,从螺丝钉到远洋邮轮制造均依赖该设备 [1] - 五轴联动机床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能同时控制三个直线轴及两个旋转轴,实现空间复杂曲面加工,是高端精密零件唯一解决方案 [3][4] - 2020年中国"S试件"五轴机床检测方法成为国际标准,系金属切削机床领域首项国际标准,公司参与提供2000多次实验数据支撑 [5] - 高精度龙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突破0.01毫米行业门槛,该设备用于制造机床的机床,精度要求比被加工零件高1-2个等级 [6][7] 核心技术攻关 - 突破11米长导轨淬火技术,解决大型龙门加工中心核心部件寿命问题 [9] - 大扭矩主轴转速从2000转/分钟提升至8000转/分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 [10] - 研发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采用"时间测量空间"创新路径,突破国外光栅技术垄断,具有抗粉尘油污干扰优势 [13] - 构建三级研发体系,攻克高精度主机设计等10余项关键技术,推行"揭榜挂帅"科研机制 [12] 市场应用与业绩表现 - 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摩擦焊专机等系列解决方案,电池托盘加工效率提升4-5倍 [15] - 2023年收获新能源领域超亿元订单,立车产品实现"以车代磨",工件表面接触率达80%以上 [16] - 布局人形机器人配套领域,与曲轴/模具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提供"设备+服务"综合方案 [16][17] - 2023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3500-45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18] 产业协同发展 - 与中央企业组成联合研发机制,打通机床从"可用"到"好用"关键环节,改变重样机轻应用的旧模式 [21] - 通用技术集团完成对7家企业的专业化整合,组建机床工程研究院专注共性技术研究 [22] - 在钛合金加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推动产业从大而不强向高端突破 [19]
中国北方时尚中心崛起 永定城以创新路径重塑产业生态
证券日报网· 2025-08-19 10:5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服装行业面临需求疲软 整体产能过剩 行业内卷严重 大部分企业创新不足导致价格战[3] 行业破局方向 - 依靠产品创新 虽然整体服装消费增速变缓 但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 企业通过品类创新和产品创新取得突破[3] - 依靠运营体系创新 连锁大品牌从传统代理批发模式转型为直接零售 以波司登 安踏 伊芙丽为代表的企业持续增长[3] 永定城活动概况 - 8月18日在河北固安举办"永定城818·中国北方秋季服鞋采批节暨永定PRO品牌新区启幕盛典"[1] - 活动覆盖4000余家源头厂商 为区域服装产业升级提供实践样本[1] - 活动聚焦供需精准对接 交易场景革新与生态资源整合三大维度[3] 永定城战略定位 - 以"北方市场更懂北方"为出发点 以"中国秋冬新款 永定首发"为核心[3] - 4000余家源头厂商集中发布秋冬新品 覆盖男女装 童装 鞋类等全品类[3] - 打造现货直供与全品覆盖结合的高效交易场景[3] - 通过品牌新区启幕与星素网红探店组合拳 塑造"中国北方时尚中心"时尚IP[3] - 推动区域采批生态从分散交易向集约化 规模化转型[3] 永定PRO品牌新区战略 - 以"自主原创品牌"为战略支点 精准切入北方市场需求[4] - 构建运营先锋队陪跑与明星导师团指导的全链路服务体系[4] - 助力传统散批商户完成从渠道商向品牌运营商的转型[4] - 推动有实力的商户向品牌化方向转型 整体店铺向客户输出品牌[4] 产业影响与价值 - 逐步构建兼具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1] - 重塑区域产业竞争力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1] - 通过商贸流通平台集约化整合 完成从"渠道为王"到"品牌为核"认知跃迁[4] - 借助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实现产业链各环节价值重构[4] - 打破传统批发业态局限 借助供应链协同平台高效运作[4] - 为北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4]
打破世界纪录!外贸顺差1万亿美元,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国
搜狐财经· 2025-08-19 08:32
外贸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8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 [3] - 出口总额25.4万亿元人民币 涨幅超过7% 进口总额18.4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3% [3] - 外贸顺差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 折合9920亿美元 接近1万亿美元历史新高 [3] - 顺差规模在全球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除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特殊阶段外 几乎没有国家达到如此高度 [3] 历史国际对比 - 美国历史最高贸易顺差经通胀调整后为1300亿美元 日本超过2000亿美元 德国超过3200亿美元 [3] - 中国2024年近1万亿美元顺差创造新历史纪录 [3] 制造业支撑 - 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达35% 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 [5] - 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韩国五国总和 [5] - 西方推行"脱钩断链"政策未能削弱中国产业链地位 [5] 中美贸易关系 - 2024年中美贸易额6882亿美元 较2023年6600亿美元回升 [7] - 对美国出口5246亿美元 涨幅接近5% 进口1636亿美元 微跌0.1% [7] - 对美贸易顺差3610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7] - 2018年中美贸易额6335亿美元 顺差超3200亿美元 2021年曾达7500亿美元峰值 [7] 出口市场结构 - 三大出口市场分别为东盟5865亿美元(涨12%) 美国5246亿美元(涨5%) 欧盟5165亿美元(涨3%) [7] - 对越南出口1618亿美元 同比大涨17.7% 占东盟出口总额27.6% [7] - 越南在中美贸易中扮演"中转站"角色 实际贸易额远超公布数据 [7] 出口产品结构升级 - 芯片出口1.13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涨18% [10] - 汽车及零配件出口1.5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6% [10] -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出口1.4万亿元人民币 增长11% [10] - 手机出口9559亿元人民币 船舶出口突破3000亿元 暴涨58% [10] - 液晶显示面板出口超2000亿元人民币 [10] 重点产业突破 - 汽车出口641万辆 同比增长23% 重登世界第一 [10] - 电动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 [10] - 芯片出口额首次超过手机 成为出口额最高单一商品 [10] 发展历程 - 用40多年时间实现万亿美元顺差和占全球三分之一制造业规模 [12] - 西方工业国家经过上百年发展才达到当前水平 [12]
近三年,平阴累计实施工业新上和技改项目351个
齐鲁晚报网· 2025-08-19 07:35
产业体系构建 - 平阴县明确"3+2"产业体系并构建多元支撑现代产业布局 [1] - 通过"优存量"与"拓增量"并举策略对标济南市"13+34"产业链 [1]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 高端装备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并推动智能化转型 [1] - 中电建核电装备智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2] 炭材料产业集群 - 炭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为百亿级产业并实现预焙阳极+锂电负极双线发展 [1] - 金佳龙新能源电池等工业项目签约落地 [2] 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 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发展装配式建筑与纳米级高钙等绿色科技型产业 [1] - 头部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1] - 山水水泥粉磨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2] 大健康产业集群 - 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制药与健康食品聚集发展 [1] - 平阴玫瑰品牌价值达34.05亿元且福牌阿胶入选2024中华老字号Top10 [1] - 平阴县获评省级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 [1] 项目建设进展 - 近三年累计实施工业新上和技改项目351个且总投资278亿元 [2] - 迈克阀门智能制造产线与齐鲁高速智慧交通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 [2] - 华盛联投封测生产基地等工业项目签约落地 [2] 企业培育成果 - 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数据库并实施梯度培育机制 [2]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6家 创新型中小企业92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110家 瞪羚企业39家 [2]
59.1%增长率!日本化工企业为何重新押注中国市场?
搜狐财经· 2025-08-19 06:12
日本对华化工投资增长态势 - 2025年1-6月日本对华投资同比大幅增长59.1%,增速有望扭转2021年以来连年下滑趋势[2] - 中国日本商会调查显示16%日企计划增加对华投资,42.4%维持现状,投资意愿创历史新高[2] - 近1年日本对华化工领域发生超8起投资案例,总金额超30亿元,涉及高端材料、新能源配套及绿色技术领域[3] 重点投资项目案例 - 旭化成在南通投资22亿元建设聚氨酯涂料用固化剂和聚碳酸酯二醇项目[3] - 宇部兴产以4.6亿元收购朗盛聚氨酯系统业务,布局半导体封装和汽车用高性能树脂[3] - 出光兴产增资2.4亿元升级成都电子材料基地为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中国总部[3] - 信越化学在平湖建设年产5000吨有机硅生产线,重点生产电子电器用脱模剂和半导体封装材料[3] 投资增长核心驱动因素 - 中国化工产业集群政策吸引:广东佛山、江苏泰兴等地提供定向优惠政策,双碳目标与日本绿色技术形成互补[5] - 需求结构性爆发:新能源革命推动新材料迭代,高端制造业催生功能性材料需求,基建加速释放长期红利[5] - 日本企业战略转型需求:国内市场饱和倒逼技术输出,中国成为氢能/储能等高端技术商业化试验场[5] - 产业链协同效应:日本核心技术(如旭化成碳纤维)与中国规模化优势结合实现深度嵌套[6] 对中国化工产业影响 积极影响 - 技术溢出效应:日企在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树脂等领域填补中国技术空白,提升产业链完整性[7] - 鲶鱼效应激发创新:恒力石化自主研发PTA提纯技术,万华化学借鉴日企园区管理经验降低能耗[7] - 区域经济带动:投资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创造就业并拉动当地经济发展[8] 潜在挑战 - 技术封锁风险:光刻胶感光剂配方等核心技术仍由日方掌控,采用原料进口+高额授权模式[9] - 市场垄断加剧:OLED显示材料等领域日企份额居高不下,压缩本土企业发展空间[9] - 资源消耗加速:高端材料生产可能加剧萤石、磷矿等战略资源开采压力[9] - 供应链可控性风险:六氟磷酸锂提纯等关键环节控制可能威胁产业链安全[10]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 技术突破路径:通过联合调试学习隐性知识,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逆向工程[11] - 差异化竞争:聚焦生物基化工等日企薄弱领域,提供小批量定制化服务[12] - 政策杠杆运用:申报外资项目时强调技术联合研发,主导国家标准制定压缩日企溢价空间[12]
48万人干出444亿!浙江最年轻县级市冲刺500亿
中国新闻网· 2025-08-19 05:04
城市发展背景 - 2019年撤销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 成为全国首个"镇改市" [2] - 2024年GDP达443.73亿元 2025年一季度GDP超125亿元 同比增长6.7% 高于浙江省同期增速 [2] - 常住人口不到48万人 [2] 印刷产业演变 - 上世纪90年代印刷业年均增速超80% 90年代末企业总数近800家 从业人员4.5万人 行业总值超30亿元 [3] - 产业曾面临"低小散"发展瓶颈 存在低价竞争和知识产权问题 [3] - 通过引入环保设备及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2024年印刷包装全链条产值约200亿元 较2019年近乎翻番 占GDP六成 [4] - 印刷业持证技工从2019年1人增至2024年3859人 [4] - 产品延伸至文创潮玩、儿童图书、IP盲盒等高附加值领域 [4][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69.16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55.5% 同比增速15.8% [6] - 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3家 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15家 分别为2010年末的5倍、4倍、4倍 [6] - 重点布局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7] - 落地华润电力超洁净能源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和蓝科途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超50亿元)等重大项目 [7]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推行"大部制+扁平化"改革 党政机构数量仅为同类单位40% [8] - 实现企业审批全领域"一枚印章盖到底" [8] - 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2万户 在册经营主体突破12.05万户 相当每四位常住人口中有一位从商 [8] - 创业环境被形容为"开公司像网购一样方便" [9] 发展模式总结 - 成功要素为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制度红利三者协同 [9] - 发展路径包含传统优势革新、新兴产业规模化及改革深化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