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综合能源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石化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10.6%,净利下滑39.8%,公司下调资本支出计划 | 财报见闻
华尔街见闻· 2025-08-21 10:5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1万亿元,同比下降10.6% [1][2][3] - 归母净利润214.8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9.8% [1][3][7] - 经营现金流净额610亿元,同比增长44.4%,主要受益于存货等营运资金净占用减少及应收账款回收效率提升 [1][3][7][11] - 每股收益0.177元,同比下降40.2% [3] 产量与业务数据 - 油气当量产量2.63亿桶,同比增长2.0%,创历史同期新高 [1][4][7] - 原油加工量1.20亿吨,同比下降5.3% [4] - 成品油总经销量1.12亿吨,同比下降5.8% [4] - 乙烯产量756.3万吨,同比增长16.4% [4] 业务板块表现 - 勘探开发业务表现突出,天然气产量增长5.1%,海域油气及四川盆地超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7] - 炼油板块经营收益35亿元,同比大降50.4%,主要受油价下行和需求疲软影响 [7] - 化工板块亏损42亿元,反映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现实 [7] - 营销转型加快,车用LNG经营量和充电量同比大幅增长,非油业务利润增长17.0%至31亿元 [7] 战略与投资 - 下半年计划原油加工量1.3亿吨,高于上半年的1.2亿吨,成品油销售目标下调至8980万吨 [1][8] - 资本支出438亿元,勘探开发占比63%,主要投向济阳、塔河等重点油气产能建设 [8] - 全年资本支出计划下调约5%,体现市场波动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1][8] - 茂名炼油转型升级、镇海150万吨乙烯等标志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9] 市场环境 - 布伦特原油均价71.7美元/桶,同比下降14.7% [2] - 境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3.6%,汽油和柴油分别下降4.6%和4.3% [2]
龙源技术: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5 08:0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48%,净利润2828万元,同比增长135.60%,扣非净利润2692万元,同比增长272.32%,业绩显著提升主要受益于政策驱动和技术优势 [6][8] - 行业面临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竞争加剧和客户需求变化,政策倒逼低碳技术升级和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公司通过布局前沿技术、提升全流程服务、开拓海外市场和构建多元业务生态应对挑战 [2] - 公司技术优势显著,拥有146项有效发明专利,2025年新增10项,并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开发透明锅炉技术等创新成果,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3][1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48%,营业成本2.73亿元,同比下降3.23%,毛利率有所改善 [6][1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28万元,同比增长135.6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92万元,同比增长272.32%,盈利能力强 [6][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2亿元,同比下降1859.02%,主要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6][13] - 应收账款6.71亿元,占总资产25.38%,比期初下降1.37个百分点,但回收压力仍存 [4][6] - 货币资金5.64亿元,占总资产21.32%,较期初下降5.89个百分点 [6] 业务板块分析 - 节能业务收入2.74亿元,同比下降9.71%,其中节油业务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50.27%,综合节能改造业务收入1.17亿元 [11] - 环保业务收入7036万元,同比增长86.58%,其中低氮燃烧业务收入5564万元,同比增长117.27% [11] - 新能源业务收入1837万元,同比增长12.61%,其中清洁供暖业务收入1613万元 [11] - EPC项目新增订单115个,金额4.77亿元,期末在手订单176个,金额11.21亿元 [14] 技术与研发 - 2025年新增发明专利10项,累计持有有效发明专利146项,国外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25项 [3][11] - 在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集团项目3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0] -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11名"双碳"领域工程博士,深化产学研融合 [3] - 开发透明锅炉技术,融合AI大模型计算能力和数十年调试经验 [3] 行业与政策影响 -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改变火电盈利模式和改造需求 [2] - 政策促使火电调峰辅助服务、新能源补贴退坡及碳交易机制调整,倒逼行业向低碳技术升级和综合能源服务转型 [2] - 存量改造市场为竞争主战场,行业外新竞争者持续涌入,单一成熟技术改造项目市场空间收窄 [2] 战略举措 - 布局前沿技术矩阵,加速攻克新型储能系统、锅炉混氨燃烧及生物质耦合燃烧等关键技术,形成综合能源服务差异化解决方案 [2] - 提升EPC项目全流程服务能力,形成标准化管理范式,提高项目承接能力和客户满意度 [2] - 开拓海外市场,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电机组升级需求,在南非、印尼实现突破 [2] - 构建多元业务生态,推进光伏、风电及调峰储能项目商业化运营,增强抗风险能力 [2][9] 关联交易与客户 - 与国家能源集团的关联交易占同类交易金额的69.09%,国家能源集团为全球最大煤电、风电及煤化工企业,系公司重要客户 [4] - 合作有助于稳固公司在煤粉燃烧领域的市场优势,并依托其实施关键技术工程示范,加速研发突破 [4] - 公司实施多重管控确保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未来将拓展多元客户降低依赖度 [4] 公司治理与激励 - 2025年部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变动,原董事长杨怀亮离任,曲增杰被选举为新董事长 [25] - 实施2020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78名激励对象936.40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3.67元/股 [26][28] - 报告期内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总股本变更为515,814,420股 [6][25]
宁波能源成立综合能源服务公司
企查查· 2025-08-07 02:07
公司基本信息 - 望江宁能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8日成立 注册资本1500万元人民币 法定代表人徐旭伟 登记状态为存续[1][2] - 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经济开发区望江大道55号 属于其他电力生产行业(国标行业代码D4419)[2] - 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40827MAERL3AB3X[2] 股权结构 - 公司由望江宁能热电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持股比例100% 认缴出资额1500万元[1][3] - 望江宁能热电有限公司为宁波能源(600982)旗下企业 宁波能源集团持股75% 绿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5%[1][3] 经营范围 - 主营业务涵盖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合同能源管理 储能技术服务 生物质燃料加工 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1][2] - 扩展业务包括热力生产和供应 供冷服务 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固体废物治理等[2] - 许可项目涉及供电 输电 供配电业务及自来水生产与供应[2]
广聚能源:聚能南综合能源示范站项目已竣工并投入运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12:30
业务转型与项目启动 - 全资子公司深圳广聚亿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启动业务转型 [1] - 重点推进聚能南综合能源示范站项目建设 [1] 项目竣工与运营 - 聚能南综合能源示范站项目近期竣工并正式投入运营 [1] - 项目集光伏、储能、超充、反向充电(V2G)于一体 [1] - 融合既有成品油供应功能 打造"光储充放油"一站式综合服务 [1] 项目影响与战略意义 - 项目建成投产对公司传统加油站运营形成良好补充 [1] - 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 提升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力 [1] - 对公司进一步推进油站升级 提高运营效率发挥积极作用 [1]
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 锂电池技术路线占据主导地位
证券日报· 2025-08-01 15:47
全球新型储能发展概况 - 2024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同比增长98%,新增装机0.9亿千瓦 [1] - 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1]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多样化,涵盖全球主要工程应用技术,调度运用水平提升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1] 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结构 -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中,独立储能和共享储能合计占比46%,新能源配建储能占比42% [2] -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占已投产装机的96.4%,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各占1.0% [2] - 2024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新型储能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 [2] 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1.2万亿元 [3] - 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达2.6亿千瓦时,占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的22%,连续3年提升 [3] - 锂电池技术成熟和成本优势使其在新型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未来有望持续巩固市场份额 [2] 储能企业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8家储能上市公司中有5家业绩预喜,包括4家预增和1家扭亏 [4] - 杉杉股份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6亿元至2.4亿元,同比增长810.41%至1265.61% [4]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招标126.3吉瓦时(同比增长101%),中标189.8吉瓦时(同比增长182%) [4] 储能产业技术升级与转型 - 储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增长与技术竞争阶段,固态电池、钠离子、液流、压缩空气等多技术路线快速推进 [5] - 强制性国标GB44240-2024实施推动企业强化安全设计与系统稳定性 [5] - 市场从"卖设备"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虚拟电厂、电力现货交易等新型盈利模式成为主流方向 [5] - 电力交易辅助决策、智慧运维平台、AI调度等软服务领域成为资本关注重点 [5]
滨海投资(02886):与天津特检院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智通财经网· 2025-07-29 09:09
战略合作框架 - 滨海投资全资附属公司滨投天津与天津特检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 [1] - 天津特检院为国家市场总局核准的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 是天津市唯一省级特种设备权威检验机构 承担法定检验、技术服务及科研工作 [1] 合作方向 - 市场协同拓展:滨投天津利用全国燃气管网资源联合天津特检院共同开拓能源市场 [1] - 重点项目安全保障:天津特检院为投资项目中的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等高风险特种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及检验支援 [2] - 技术与人力资源合作:加强技术人员交流与培训 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以提升专业能力 [3] - 科技研发协作:共同成立课题组研发新技术、工艺及材料 并共用知识产权 [4] - 信息共享与项目联动:实时沟通市场资讯及资源优势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项目 [5] 合作效益 - 整合天津特检院技术资源与集团全国性能源网络优势 显著强化高风险特种设备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并降低运营风险 [5] - 技术研发协作机制与人才交流平台可提升清洁能源领域技术储备与专业能力 通过联合科研成果转化优化能源管理效率 [5] - 加速集团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巩固整体竞争力 [5]
滨海投资(02886.HK)与天津特检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格隆汇· 2025-07-29 09:07
战略合作框架 - 滨海投资全资附属公司滨投天津与天津特检院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旨在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 - 天津特检院是国家市场总局核准的特种设备综合检验机构 作为天津市唯一省级特种设备权威检验机构 承担法定检验、技术服务及科研工作 [1] - 双方基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原则 达成市场协同拓展、重点项目安全保障、技术与人力资源合作、科技研发协作、信息共享与项目联动五大合作方向 [1] 合作具体内容 - 市场协同拓展方面 滨投天津利用全国燃气管网资源联合天津特检院共同开拓能源市场 [1] - 重点项目安全保障方面 天津特检院为滨投天津投资项目中的压力管道、压力容器等高风险特种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及检验支援 [1] - 技术与人力资源合作方面 加强技术人员交流与培训并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以提升专业能力 [1] - 科技研发协作方面 共同成立课题组研发新技术、工艺及材料并共用知识产权 [1] - 信息共享与项目联动方面 实时沟通市场资讯及资源优势 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项目 [1] 合作预期效益 - 整合天津特检院技术资源与集团全国性能源网络优势 显著强化集团重点项目中高风险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并降低运营风险 [2] - 技术研发协作机制与人才交流平台有助于提升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与专业能力 [2] - 通过联合科研成果转化反哺能源管理效率优化 加速集团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并巩固整体竞争力 [2]
宁波能源向全资子公司望江热电增资3200万元
证券日报· 2025-07-18 16:08
公司增资与项目投资 - 宁波能源向全资子公司望江热电增资3200万元,增资后注册资本从1.63亿元增至1.95亿元 [3] - 望江热电主营业务包括背压式热电联产、电力热力供应、固体废物治理及污泥尾气焚烧 [1] - 增资用于支持望江热电新投资项目,包括热网管道二期工程和压缩空气集中供气一期工程 [1] 绿色能源战略布局 - 公司2025年以来加速新能源投资,全资子公司朗辰新能源联合设立宁波青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持股51%),聚焦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1] - 7月联合发起设立浙江宁波浙海风母港装备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持股20%),投资深远海风电母港象山基地项目 [2] - 董事长马奕飞提出转型目标,从传统能源企业转向低碳零碳综合能源服务商,布局风光储充、生物质气化等领域 [2] 行业转型与协同发展 -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认为增资体现公司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决心,通过提升热力系统效率实现"双碳"目标 [1] - 中国投资协会专家指出,公司通过综合能源服务、区域协同开发(如象山风电母港)实现传统与新能源业务融合,提升能源效率 [2] - 公司战略方向为传统能源提效与绿色扩张并举,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2]
新机组投产,国能常州电厂发电能力提升
中国能源网· 2025-07-15 03:11
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正式投运 采用多项首次创新技术 显著提升发电效率 能效水平和机组灵活性 同时增强电网支持能力 为当地电力供应提供保障[1][2] - 公司正从传统电厂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形成多联供综合能源供应服务体系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能源支撑[4] 技术突破 - 国内首次应用全国产核电控制系统 极大推进行业国产化进程[1] - 首次运用百万机组高效供热柔性回热技术 极大推进能效水平提升[1] - 首次集成应用多路分仓+储能粉仓技术 极大提升机组灵活性[1] - 首次实现百万机组全工况自适应启停[1] - 首次运用耦合热泵回收闭冷水废热技术[1] - 首次运用百万机组实时健康评估技术[1] - 机组可掺烧多种城市污泥 实现无害化 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2] 运营数据 - 江苏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1.52亿千瓦 创历史新高[2] - 电厂原有2台63万千瓦机组 支持常州地区10.9%用电负荷[2] - 3号机组带满负荷100万千瓦试运行 使电厂对常州电网支持率上升到18.8%[2] - 4号机组预计8月初投产 届时公司最大发电能力将达到326万千瓦 对常州电网支持率将提高到27%[4] 业务发展 - 公司在压缩空气 热力 绿电供应等方面广泛布局[4] - 已形成电 热 冷 汽 气 水 灰 渣 石膏多联供的综合能源供应服务体系[4] - 为地方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能源供应支撑[4]
分布式光伏抢装潮落行业积极应对“不保量不保价”
证券时报· 2025-07-01 18:12
政策调整与市场反应 - 分布式光伏新规明确4月30日前并网工商业项目可锁定固定电价 5月31日前并网项目享受保障性收购 6月1日后新项目需市场化竞价 [1] - 政策刺激前5个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达197.85GW 同比增长150% 其中5月单月新增92.92GW 同比增长388% [2] - 2024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首超百吉瓦 累计达374.78GW 占光伏市场半壁江山 [3] 行业发展趋势 - 新建项目从"保量保价"转向"不保量不保价" 收益不确定性增加 企业需提升综合运营能力 [1][4] - 政策导向推动分布式项目高比例自发自用 通过配储、虚拟电厂等模式稳定量价 [3][5] - 开发重心向广东、江苏等高负荷地区集中 竞争加剧 应用场景向零碳园区、电解铝等高耗能领域拓展 [5][8] 企业转型与创新 - 隆基绿能推出Hi-MO X10轻质双防组件 瞄准20%因屋顶载荷受限的存量市场 [8] - 正泰安能转型综合能源服务 布局微电网、虚拟电厂及海外离网系统解决方案 [7] - 天合光能发力电力交易与绿证业务 构建全链条交易能力以应对电价波动 [8] 技术突破与市场机遇 - 绿电直连政策或催生100GW级大型分布式工商业项目 [6] - 新能源制氢、绿色甲醇等多元化消纳场景有望突破电网消纳瓶颈 [5] - 行业预测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215GW-255GW 前5月数据已接近预测下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