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徐州铜山:链接产业“智囊团” 塑造发展新优势
新华日报· 2025-08-11 05:35
"康泰通讯对智能物流研发需求比较迫切,双方对视觉系统设计沟通非常顺利,预计年底前将有成型产 品实测。"7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垚辰与徐州康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就"空天地"智能 物流研发排定详细分工计划表,双方对项目合作充满信心。 7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专家团来到徐州铜山区进行合作对接,共同签署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合作备忘 录,助力铜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开拓创新。 5月底,铜山区委组织部承办的徐州名校名所行活动,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开展综合推介和校企精准对 接,人才驿站合作共建项目当场签约,校园招聘活动中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10多人次。 "有先导薄膜独角兽企业领航,高新区相继吸引多家半导体相关企业落户,正处于人才紧缺时期,未来 在企业实习、研发交流、在职培训等多方面都有合作机会。"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许江涛老师表 示。 自2020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连续5年选派4名老师来铜山挂职科技镇长团团员,累计32名老师参加区级 创新创业大赛,成功落地创业3家企业,其中2家企业入围今年省双创计划项目答辩环节。 从教师挂职"单枪匹马"转向产学研"系统融合",徐州高新区科技局与西安交大电子与信息学部正式签署 科技创新与 ...
长春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8-08 21:5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整条生产线仅需1名工人,其集成封装小间距和微小间距LED显示产品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1] -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2024年营业额达3.5亿元,同比增长90% [1] - 长春市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重点产业升级 - 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联合设立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专项,集聚97家创新主体和2700余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2] - 已在汽车相关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项,申请专利700余件,制定标准108份,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上车应用 [2] - 长春市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委员会,建成两大科创平台、28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16个市级科技产业园区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珩辉光电测量技术(吉林)有限公司通过"科创专员"和"揭榜挂帅"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指标低成本替代国外产品 [3] - 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2年的2497户增长到2024年的3367户,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从1037户增长到2499户 [3] 创新生态优化 - 长春光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长春市未来种子基金500万元资金支持,解决资金难题并快速投产新技术 [4] - 长春市重点建设"1+6+N"基金集群,科创基金规模达240亿元,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4] 科技成果转化 - 长春市组建7个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培育1300余名技术经纪人,对接供需并发掘适合本地转化的项目 [5] - 长春市年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数量从2022年的850项增长至2024年的3517项 [5]
信长星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调研时强调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合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07 23:30
信长星强调,生物医药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精准把握产业特点,统筹 国内高校资源对接和国际创新资源引入,加强与科研团队、创新人才的紧密联系,拓展公共技术平台服 务范围,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药物研发范式的变革,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用心做好服务保障,省 市联动、协同发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将生物医药分中心建设与正在推进的高新 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等结合起来,丰富科技金融产品,抓好职 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大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信长星强调,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是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关键环节,建议提得好,更要办得好。省人 大常委会要加强跟踪督办,推动主办单位高效办理,切实把代表的建议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8月7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到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调研,并督办人 大代表建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搭建良好平台,健全体 制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合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生物医药分中心构建了完善的技术 ...
扛牢使命,奋勇争先,武汉:支点建设新答卷澎湃龙头担当
长江日报· 2025-08-07 04:04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是战略全局中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加快建成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发展最关键的战略牵引。 湖北建支点,武汉责无旁贷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从光谷创新发展一线到枢纽建设前沿,再到武汉都市圈发展,武汉上下正坚定沿 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扛牢使命、奋勇争先,以龙头之力之为全力推动支点建设走深走实。 争先进位提能级 奋力迈向3万亿 今年上半年,武汉GDP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 这是武汉上半年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 8月6日,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在武汉举行。全会总结了今年以来支点建设的成效,部署了下一阶段支点建设的任务。这 其中,有武汉浓墨重彩的篇章。 面向"十五五",能否奋力迈向3万亿,考验着城市产业能级、企业能级等各方的突破。这其中,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一 个关键。 武汉一直是湖北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阵地。2024年,在汉单位牵头项目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湖北存储器、航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产业基地总 ...
全力以赴稳增长 用心用情解民忧 奋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安日报· 2025-08-06 03:01
区域经济发展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全力以赴稳增长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 要求稳存量 优质量 紧盯年初目标 全面对标找差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进一步稳住发展基本盘 [2] - 提出抢机遇 聚合力 找准自身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用足用好政策机遇 盘活各类资源 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布局的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 强调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1] - 强调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民生与社会治理 - 现场开展接访工作 听取群众诉求 解答疑问 要求有关部门统筹力量 以有效举措推动问题化解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 - 强调强作风 抓落实 干字当头 迎难而上 以优良作风兜牢民生底线 [2] - 要求防风险 保稳定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统筹抓好政府债务化解 "保回迁" 防汛减灾等工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
这里,要打造千亿级石化新材料产业
中国化工报· 2025-08-05 09:13
海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 - 到2027年全省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 [1] - 提质升级石化新材料产业 释放原油进口"三定"政策红利 形成"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完整产业链 [1] - 壮大烯烃产业链 谋划外购石脑油、丙烷等原料 差异化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 [1] - 稳步发展芳烃产业链 向下游延伸特种聚酯和可降解材料 [1] - 适度发展特种油品 推动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综合利用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 开展"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 研发深海油气田开发关键技术 [1] - 推进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 [1] -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健全深海油气装备测试能力 推动钻井仪、水下采油树等本地生产 [1] - 打造"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测试中试生产性服务平台 [1] 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左右 [2]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30% [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7% [2] - 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 [2]
淮安工业园区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05:48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淮安工业园区实施"五新"工程(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园区聚焦政策引领、龙头带动、人才赋能三大路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2023年出台《科技创新助推打造新质生产力标志性地区行动方案》支持"一企一博一团队四中心"建设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2023年安道麦安邦5G产线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江苏麒祥生物基橡胶项目入选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 [2] - 计划到2027年实现"五个100"目标:科技型项目招引100+、科技型企业培育100+、博士人才引进100+、科创平台建设100+、战新产业产值新增100亿+ [2] - 中试基地项目加速推进已赴盘锦辽滨沿海经开区等地调研即将启动建设 [3] 龙头企业创新成果 - 江苏麒祥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4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2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 [4] - 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5G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家省五星级上云企业6家 [4] - 当前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占规上企业总数34_5%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7家占全市21% [4] 人才引进与产学研合作 - 2024年启动南开大学等高校"揽才之旅"推动研究院建设及人才联合培养 [5] - 实施"百企百校"工程与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签订产学研合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 - 现有20多家重点企业配备全职博士5家企业建立博士领军团队与常州大学等达成6项科技副总聘用协议 [6]
“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打头阵”筑硬核科技底座 助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8-01 23:1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 - 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51.8%,较去年50.7%持续攀升 [2]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2] - 企业贡献85%研发投入、89%专利授权,集聚近80%科技平台和高层次人才 [2]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 太湖实验室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稳步建设连云港中心 [2] - 云龙湖实验室建成国际领先的深地工程地下实验室 [2] - 苏州实验室由筹建转入建设期 [2] - 江苏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龙头企业建立"1+1+X"联动机制 [2] 产业链优化升级 - 制造强省专项资金5.3亿元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41.6亿元研发投入 [3] - 16个重点培育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 [3] - 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3]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科技供给与成果转化 - 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从24.8亿元增至26.8亿元 [4] - 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250个攻关项目 [4] - 产学研对接大会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 [5] - 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8家,经济规模占全国1/7 [5] 地方创新实践 - 无锡目标2027年研发强度达3.7%,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7] - 盐城布局概念验证平台,建立"三首席三员"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8] - 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在苏州太仓试点 [9] 人才评价机制创新 - 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至61家重点企业 [6] - 增设22个职称评审新专业 [9] - 建立新领域人才评价快速响应机制 [9]
碳酸锂数据日报-20250801
国贸期货· 2025-08-01 05: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政治局会议对反内卷去处“低价”表达,市场情绪或降温,短期内下游备货幅度大但排产未提升,库存实际消耗量有限,资金再度发力可能性小,预计价格震荡偏弱为主,产业方可考虑逢高套保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锂化合物 - SMM 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 72000 元,跌 950 元;SMM 工业级碳酸锂平均价 69900 元,跌 950 元 [1] - 碳酸锂不同期货合约收盘价及涨跌幅:2508 合约 68000 元,跌 4.87%;2509 合约 68280 元,跌 4.66%;2510 合约 68440 元,跌 4.01%;2511 合约 68600 元,跌 3.98%;2512 合约 69120 元,跌 3.46% [1] 锂矿 - 锂辉石精矿(CIF 中国)平均价 766 美元,跌 10 美元 [1] - 锂云母(Li20:1.5%-2.0%)平均价 1120 元,跌 20 元;锂云母(Li20:2.0%-2.5%)平均价 1750 元,跌 25 元;磷锂铝石(Li20:6%-7%)平均价 5325 元,跌 350 元;磷锂铝石(Li20:7%-8%)平均价 6250 元,跌 375 元 [2] 正极材料 - 磷酸铁锂(动力型)平均价 32885 元,跌 305 元;三元材料 811(多晶/动力型)平均价 145130 元,涨 90 元;三元材料 523(单晶/动力型)平均价 116895 元,跌 100 元;三元材料 613(单晶/动力型)平均价 122455 元,涨 80 元 [2] 价差 - 电碳 - 工碳价差 2100 元,无变化;电碳 - 主力合约价差 3720 元,涨 1370 元;近月 - 连一价差 -280 元,涨 60 元;近月 - 连二价差 -440 元,跌 60 元 [2] 库存 - 总库存(周,吨)141726 吨,降 1444 吨;冶炼厂库存(周,吨)51958 吨,降 3427 吨;下游库存(周,吨)45888 吨,增 3073 吨;其他库存(周,吨)43880 吨,降 1090 吨;注册仓单(日,吨)5545 吨,降 6731 吨 [2] 利润估算 - 外购锂辉石精矿现金成本 68893 元,利润 76215 元;外购锂云母精矿现金成本未提及,利润 -7136 元 [3]
新产业开辟新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8-01 03:36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 - 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高频次、低成本商业发射成为现实 [1] - 产业链条加速形成 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太空育种、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1]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中国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丰富 预计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 [1] 产业发展路径 - 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要素科学配置 [1] - 需长期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体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1] - 在创新驱动下 行业具备向更高更远发展的潜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