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

搜索文档
福建地产首富,栽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8-22 15:16
公司发展历程 - 创始人黄其森1965年出生于福建闽清 15岁考入福州大学 1984年进入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工作[4] - 1992年创立福建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996年成立泰禾(香港)集团有限公司[5] - 2002年北上开发通州地块 2005年在福州大量拿地 2010年借壳福建三农成功上市[5] - 2017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 黄其森登顶福建地产首富并9次跻身胡润百富榜[7] 财务与经营危机 - 2018年现金流亮红灯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16.85亿元[15] - 2019年发行利率达15%的高息债券勉强偿还债务[15] - 2020年7月出现公募债券违约 债务危机全面爆发[17] - 2022年到期未归还借款本金达584.51亿元[21] - 2023年因股价连续20日低于1元/股正式从A股退市[22] - 2024年营业收入80.44亿元(同比+25.78%) 但净利润-213.08亿元(同比-250.94%)[26] - 2024年末总资产1647.07亿元 负债1871.38亿元 净资产-238.14亿元 陷入资不抵债[27] 信息披露违规 - 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发生13起诉讼 标的额967.37亿元占净资产48.21%[12] - 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发生10起诉讼 标的额619.06亿元占净资产41.84%[12] - 未及时披露上述23起诉讼 直至2023年5月才披露1起 2025年2月才全部披露完毕[12] - 因未披露重大诉讼及年报存在重大遗漏 被福建证监局处以600万元罚款[2][14] - 黄其森被处以300万元罚款 其他8名高管被处以80-250万元不等罚款[14] 资产处置与冻结 - 2024年7月上海舜晟建设集团以6.6亿元拍下泰禾大厦[24] - 截至2024年末被查封/冻结/抵押资产达1071.79亿元 占总资产65.07%[27] - 2025年5-6月新增338起诉讼案件 涉案金额13.24亿元[28] 管理层变动 - 2022年3月黄其森因协助调查被留置 由联席总裁临时主持经营[19] - 2025年黄其森再度被辽宁省新民市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1][9]
佳兆业上半年巨亏近110亿元,“不死鸟”能否再次翻盘?
财联社· 2025-08-22 06:44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录得亏损净额及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不多于110亿元 较2024年同期亏损净额90亿元和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91亿元增加近20亿元 [1][2] - 亏损主要由于物业交付减少导致已确认收益减少 以及物业项目减值拨备增加 [3] - 在售项目采取以价换量策略 存货跌价导致计提资产减值 [3] 资产处置 - 广州南天汇项目部分资产于8月14日被拍卖 起拍价27.23亿元较评估价38.9亿元折价30% [5] - 拍卖标的为零售商业、餐饮及商务金融用地 总建筑面积64354平方米 [5] - 该项目原规划总建面47.4万平方米 拟建设大型产业综合体 因无人出价导致流拍 [5][6] 债务状况 - 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23.9亿元 较2023年34.01亿元减少29.7% [9] - 总借款约1350.74亿元 其中1180.78亿元须在一年内偿还 [9] - 广州项目曾作为抵押物向大业信托申请24.5亿元贷款 因2021年流动性危机导致项目停摆 [7] 历史背景 - 2014年曾因深圳房源被锁定陷入债务危机 触发贷款违约 [8] - 2016年完成境内及境外约627.7亿元债务重组 被称为"不死鸟" [8][9] - 当前仍处于债务解决过程中 市场关注其能否再次实现逆转 [10]
佳兆业上半年巨亏近110亿元,“不死鸟”能否再次实现翻盘?
凤凰网· 2025-08-22 05: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录得亏损净额及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不多于110亿元 较2024年同期亏损净额90亿元及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91亿元增加近20亿元 [1][2] - 亏损主要归因于物业交付减少导致已确认收益减少 以及物业项目减值拨备增加 [2] - 在售项目采取以价换量策略 存货跌价导致计提资产减值 [2] 资产处置与债务状况 - 广州南天汇项目部分土地使用权于8月14日被法拍 起拍价27.23亿元较评估价38.9亿元折价30% 总建筑面积64354平方米 最终因无人出价流拍 [3][4] - 该项目原为佳兆业2017年获取 规划总建面约47.4万平方米 拟建设大型产业综合体 [3] - 项目抵押予大业信托获取24.5亿元贷款 因2021年底流动性危机导致项目停摆 债权人2022年10月提起诉讼并申请查封资产 [5] - 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银行存款账面值约23.9亿元 较2023年34.01亿元减少29.7% 总借款约1350.74亿元 其中1180.78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 [7] 历史债务危机与市场定位 - 2014年因深圳4个楼盘房源被锁定 遭遇许可证暂停及股权转让限制 触发债务违约 [6] - 2016年8月基本完成境内及境外总额约627.7亿元债务重组 被市场称为"不死鸟" [6][7] - 当前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公司正采取措施解决债务问题 但能否再次实现逆转尚不确定 [7]
大连圣亚上半年净利暴跌229%,客流减少成主因
新京报· 2025-08-22 02:1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6亿元 同比下降7.43% [2] - 归母净利润亏损1589.87万元 同比降幅达229.45% [2] - 扣非净利润仅18.84万元 同比锐减97.95% [2] - 毛利率为48.76% 同比下降6.16个百分点 [3] - 净利率为-4.76% 同比下降19.85个百分点 [3] - 基本每股收益-0.1234元/股 同比下降229.35% [3] 业务运营 - 景区经营收入同比下降4.67% [3] - 动物经营收入同比下降62.16% [3] - 商业运营收入同比下降18.46% [3] - 哈尔滨极地公园异宠馆2025年5月升级改造启用 [6] - 大连海洋世界推出夜场沉浸式游戏剧《豹风突围》 [6] - 在抖音和微信平台推出文创产品电商店铺 [6] 资产负债状况 - 资产负债率达86.01% 同比上升3.79个百分点 [4] - 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资产负债率均高于80% [4] - 财务费用大幅增加68.72% [4] - 定增募资9.56亿元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和补充流动资金 [5][6] 诉讼与投资影响 - 新增诉讼案件累计涉案金额1905.61万元 [4] - 支付诉讼赔偿款2800万元 [4] - 营业外支出同比增长508.24% [4] - 转让控股子公司70%股权产生投资损失891万元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锐减66.15% [4] 股权结构变动 - 公司控股股东拟变更为上海潼程 [6] - 表决权委托给上海潼程行使 [6] - 本次发行后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6]
中国可能没有机会打败美国了,因为美国正在自掘坟墓
搜狐财经· 2025-08-21 07:25
中美经济格局演变 - 美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内部问题增多 中国无需急于迎头赶上[1] - 中美贸易额从1990年不足50亿美元跃升至2000年突破1000亿美元[2] - 美国企业依托中国低廉劳动力成本生产商品返销美国 形成相互依赖格局[2] 金融危机应对差异 - 2008年美国公共债务从9万亿美元激增至14万亿美元 制造业流失超200万岗位[4] - 中国通过4万亿元刺激计划保持9%以上增长率 注重实体经济复苏[4] - 美国选择金融救助应对危机 中国侧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出口导向政策[4] 贸易摩擦影响 - 2018年美国对3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中国反击1000亿美元美国商品[10] - 贸易战导致美国供应链中断成本上升 企业利润普遍下降[4][10] - 中国通过寻找替代市场缓解压力 农业州大豆出口量减少[4][10] 军事开支与财政负担 - 美国年国防预算超7000亿美元 维持全球海外军事基地[7] - 阿富汗战争花费2.3万亿美元 遗留军事物资废弃问题[7] - 军事开支持续增加限制其他领域资金需求 影响经济稳定[8] 基础设施与政治困境 - 美国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达数万亿美元 每年造成数百亿美元损失[10] - 锈带工业区工厂关闭 桥梁公路维修因预算争议推迟[10] - 政治极化导致立法停滞 政府关门造成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12] 未来发展前景 - 中国通过改革和科技投资维持4%左右经济增长率[13] - IMF预测2030年中国经济体量可能接近或超过美国[15] - 投资者重新调整资产配置转向亚洲市场 中国影响力在新兴市场上升[13]
又一万达被卖后,王思聪再传2大坏消息,王健林可能已没有回头路
搜狐财经· 2025-08-20 00:41
公司经营动态 - 万达集团近期出售滁州万达广场 由廊坊泽瑞通科技接手并彻底退出股东行列[37][38] - 2024年债务危机爆发 公司面临巨额债务并启动资产甩卖 包括出售多座万达广场及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予同程旅行[16] - 2023年5月出售北京 上海等核心城市多个万达广场予腾讯 京东等企业[18] - 2017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遭遇股债双杀 随后将多个文旅项目和酒店打包出售给融创 富力等企业[14] - 曾以26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AMC 创下中国文化产业海外并购纪录[22] 业务发展历程 - 通过收购AMC在全球电影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并借助其平台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市场[21] - 万达影院与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 推动数字化发展[26] - 巅峰时期万达集团为中国商业地产领军品牌 并在全球市场稳步扩张[9] 资金状况评估 - 资产出售反映公司面临严峻资金压力[40] - 核心业务剥离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50]
华南城被颁清盘令,609亿港元债务压顶,南宁项目前景不明
广西日报· 2025-08-19 11:45
公司清盘程序启动 - 香港高等法院于2025年8月11日颁布清盘令 委任富事高咨询有限公司周伟成及潘路洋为共同及各别清盘人 [1] - 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11日上午10时55分起暂停买卖 并将继续停牌直至另行通知 [1] 股价与市值表现 - 停牌前股价报0.107港元 较2023年峰值下跌95% [1] - 市值缩水至12.24亿港元 较峰值超300亿港元出现大幅下跌 [1] 债务状况 - 公司面临609亿港元债务压力 [1] 子公司运营影响 - 南宁华南城作为旗下城市项目 未来运营前景不确定性增多 [1] - 子公司命运与母公司紧密相关 在整体债务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 [1]
柯达澄清:没有停止运营、终止业务或申请破产保护的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8-19 11:17
核心观点 - 柯达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面临债务压力和现金流困难 对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虑 但公司否认将停止运营或申请破产 并计划通过多种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1][2][3] 财务表现 - 第二财季营收2.63亿美元 同比下降1% [1] - 净亏损2600万美元 去年同期为净利润2600万美元 [1] - 现金储备从去年底的2.01亿美元锐减至1.55亿美元 [1] - 第二季度仅使用300万美元现金 主要用于增长性投资 较第一季度显著改善 [3] 债务状况 - 即将到期债务约5亿美元 目前没有可落实的融资渠道或可用流动资金偿付 [1] - 共有4.77亿美元贷款和1亿美元已发行优先股 [3] - 根据贷款协议 2025年12月预计获得的3亿美元现金必须用于偿还贷款 [3] 应对措施 - 拟暂停美国员工退休金计划 通过KRIP退休金拨回预计可获得3亿美元现金 其中约2亿美元为可转换为现金的投资资产 [2] - 积极寻求多元管道化解债务危机 包括提前偿还部分贷款 协商延长还款期限或进行再融资 [3] - 计划在债务及优先股到期时或之前完成偿还 展期或再融资 [1] 历史背景 - 柯达成立于1892年 前身可追溯至1879年 [4] - 20世纪凭借相机与胶卷业务长盛不衰 1930年占据全球摄影器材市场75%份额及90%利润 [4] -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胶卷市场占有率高达90% 相机市场份额达85% [4] - 因未能把握数字化浪潮机遇 于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 当时债务总额高达67.5亿美元 [4] - 2020年转型专注于工业印刷 包装及品牌授权等业务 [4]
从娃哈哈到杉杉,豪门争产的另一面
虎嗅· 2025-08-19 00:34
核心观点 - 娃哈哈和杉杉集团等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继承权争夺和公司治理问题 导致品牌受损和股东利益受损 [1][3][4] - 杉杉集团通过复杂的公司结构和贸易流水创造虚假收入以满足融资需求 最终引发债务危机和破产重整 [5][15][30][31][33] - 杉杉控股和杉杉集团的小股东及机构投资者面临投资损失 部分国有背景投资者也无法避免 [55][57][61][64] 公司架构 - 杉杉体系分为四层:郑氏家族自然人顶层 杉杉控股第二层持股40.54% 杉杉集团第三层持股50.63% 上市公司杉杉股份第四层持股50.51% [10][11][12][13] - 整个体系有近千家企业 层级达七八层 经营具有随意性且结构复杂 [14][15][16] - 三大核心企业杉杉控股 杉杉集团和杉杉股份承担主要融资功能 资金注入体系内近千家企业 [18][19] 财务状况 - 杉杉集团2024年末有息债务120亿元 货币资金仅3亿元 持有杉杉股份股权全部被质押冻结 [25][26] - 杉杉集团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100.9亿元 杉杉控股为杉杉集团担保13.8亿元 [26] - 杉杉集团母公司员工从2016年5046人降至2024年11人 但营业收入一直稳定在30亿元左右 后证实为贸易性走账收入 [27][28][29][31] - 2023年收入确认方法调整使收入从30.1亿元降至650万元 毛利率从接近0%调整至90.77% [31][32] 资金流向 - 杉杉集团对杉杉控股拆借资金97.2亿元 计提96.3亿元坏账准备 对其他企业拆借14.7亿元计提2.3亿元坏账准备 [44] - 杉杉集团计提61亿元长期股权减值损失 坏账和减值合计158.2亿元 占全部借款163.8亿元的96.6% [45][46] - 2024年初非经营往来占款19.7亿元 年底增至111.9亿元 其中杉杉控股占95.3亿元 但管理人无法核实交易背景 [49][51] 投资者影响 - 杉杉集团小股东包括伊藤忠持股14.4% 张家港国资持股15.2% 鄞州国资相关平台持股6.2% 资本公积80.7亿元可能血本无归 [55][57] - 杉杉控股股东包括宁波青刚持股40.5% 2021年起引入海尔资本 广州科学城 绵阳投资 眉山产业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61] - 2024年云南国资通过昆明锦苑持股9% 自然人杨晖和周革平多次出现在股东名单中 [62]
“木糖醇第一股”华康股份11亿元并购疑云重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7 13:20
收购交易概况 - 华康股份拟以10.98亿元收购豫鑫糖醇100%股权,评估增值率102%,交易价格与估值基本一致 [1][2] - 豫鑫糖醇账面价值5.45亿元,收益法评估结果为11.01亿元,增值5.56亿元 [2] - 收购金额占华康股份净资产33亿元的33.3%,对上市公司影响重大 [1] 神秘大客户A公司 - A公司为豫鑫糖醇2023年第一大客户和2024年第二大客户,贡献数亿元营收 [1] - A公司被证实为福田药业,与豫鑫糖醇同属木糖醇生产商 [6] - 福田药业存在严重债务问题:两起被执行案件合计未履行金额1916万元,17份银行账户冻结法律文书,5087万元本金及2606万元利息不良债权 [7][8] - 福田药业厂区老旧,生产受债务问题影响,通过体外销售公司维持运营 [8][9] 关键人物李玉斌 - 李玉斌为豫鑫糖醇副总经理,曾任职福田药业销售负责人20年,2018年离职创业 [5][6] - 李玉斌实际控制豫鑫糖醇第三大客户乐湛特,乐湛特已停止相关业务 [13][15] - 李玉斌仍担任福田集团董事,福田集团持有福田药业33.07%股权 [6][15] 信息披露问题 - 华康股份以"商业秘密"为由隐匿A公司身份,评估报告未披露福田药业债务风险 [3][10] - 坤元评估称已考虑福田药业被执行因素,但未在报告中具体披露 [11][12] - 华康股份未直接回应福田药业采购合理性、坏账计提、信用状况披露等问题 [16] 行业与业务关联 - 福田药业主要客户包括卡夫、玛氏、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与豫鑫糖醇存在同业竞争 [6] - 豫鑫糖醇向福田药业销售木糖醇及木糖,定价参考市场价格 [4] - 当地行业人士透露福田药业通过体外销售公司解决运营问题,反映资金链紧张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