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成电路
icon
搜索文档
沪滇招聘会:沪企收到1100余份简历,初步达成录用意向230余人
中国发展网· 2025-06-30 07:51
招聘会概况 - 沪滇联合举办"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暨"百日千万"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吸引5300余名应届毕业生入场应聘 [1][4] - 招聘会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多个上海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48家知名企业参会 [4] - 提供超过5100个优质招聘岗位,包括研发、管理、技术类岗位以及专业技能岗位 [4] 招聘会效果 - 上海企业收到1100余份简历,初步达成录用意向230余人 [5] - 云南学子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踏实肯干,是企业急需的新生力量 [4] - 直播带岗专场活动15分钟内收到70多份简历,专业背景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5] 招聘形式创新 - 设立上海就业创业政策咨询专区,解读落户政策、职业培训补贴、人才公寓申请等政策 [5] - 推出"沪企优岗·云上直通"直播带岗专场活动,1.7万人次进入线上直播间 [5] - 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招聘覆盖面,为云南学子搭建"云端就业桥" [5] 沪滇劳务协作成果 - 2025年以来,上海市各级人社部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劳务协作专场招聘活动100余场 [6] - 精准推送岗位信息7万余个,帮助云南劳动力来沪稳定就业3万余人 [6] - 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纽带 [6]
多所“双一流”高校 扩大在豫招生规模
郑州日报· 2025-06-30 00:56
高校扩招计划 - 多所双一流高校在河南扩大招生规模,包括北大、清华、哈工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武大、南开、北交大等 [1] - 招生专业设置面向社会急需、新兴业态等人才缺口领域,涉及人工智能、先进材料、新能源等多个方向 [1] - 北京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计划招143人,较去年增加13人,新增名额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 [1] - 清华大学在河南普通本科批拟招101人,较去年增加7人,增加名额主要用于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1] 北京大学招生 - 校本部增加11人,医学部增加2人 [1] - 新增名额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培养 [1] - 招生方向紧密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突出北大优势特色 [1] 清华大学招生 - 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突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中的驱动作用 [1] - 培养目标为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1] - 立足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1] 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31人,威海校区211人,深圳校区80人 [2]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涵盖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热门专业 [2] - 特色班型包括工科实验班(尖班)、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等,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学等领域 [2] 复旦大学招生 - 在河南投放高考统招批次招生计划151个 [2] - 校本部普通类68人,高校专项计划类25人,国家专项计划类15人 [2]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普通类30人,高校专项计划类7人,国家专项计划类6人 [2] - 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投放26个新工科王牌专业计划,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2] 上海交通大学招生 - 校本部计划招141人,医学院35人 [3] - 国家专项、高校专项计划均有增加 [3] - 推进"大信息类"学科发展,设立人工智能(拔尖英才班)、电子信息类(IEEE试点班)等特色班级 [3] 南京大学招生 - 提前批计划招5人,国家专项19人,高校专项17人,普通批98人 [3] - 新增软件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经济学双学位项目 [3] - 强基计划新增"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方向 [3] - "至诚计划"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央企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3] 浙江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88个,较去年增加8个 [4] - 新增工科试验班(EE类)、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班等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4] - 新增人工智能专业首次面向河南招6人 [4] - 机器人荣誉班和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的招生计划均成倍增加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 - 投放各类招生计划135个,普通类94个,国家专项10个,高校专项14个 [4] - 新增名额全部投放至基础学科、新工科、新医学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 [4] - 首次单独招收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4] - 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设置智能制造和具身智能两个方向 [4] 西安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通过高考统招在河南招349人,较去年增加18人 [4] - 扩大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储能技术等新兴领域招生规模 [4] - 新增"法学+英语"双学位 [4] - 强基计划新增数学类(智能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等专业方向 [4] 武汉大学招生 - 计划招655人,其中普通类495人,较去年约增加20人 [5] - 新增多个专业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培养"AI+X"复合型人才 [5] - 开设人工智能等13个"微专业" [5] - 试验班集群升级扩增到68个 [5] - 25个拔尖人才特色培养班面向河南招生 [5] 南开大学招生 - 计划招203人,普通类143人(物理类96人,历史类47人) [5] - 承诺两个100%:志愿填满不重复100%不调剂,大类专业分流100%按照个人意愿 [5] - 新增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信息3个新工科卓越班 [5] - "伯苓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全球视野培养模式 [5]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 - 计划在河南招254人,校本部217人,威海校区37人 [6] - 新增交通运输(拔尖班)、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拔尖班)等特色班级 [6] - 在豫普通类专业录取实行"零调剂""保专业"政策 [6]
山东科技奖成果激活产业创新一池春水
齐鲁晚报· 2025-06-27 21:57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 "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管输、驱油与封存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与生态适应"等2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 "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等49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 "密码算法自动化测评与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1项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 "虚实融合的家庭智能空间构建技术"等11项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 - "面向工业智能的高可靠高质量高安全数据价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等3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 "面向港口的船海协同智慧调度系统研发及应用"等148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 山东大学张百涛等10人获省科学技术青年奖 [1] - 5名外国专家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 科技成果特点 - 学科前沿交叉和应用导向性凸显:51项自然奖成果中21项呈现明显学科交叉性 [2]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提升:如中电科思仪研发国内首台高性能宽带信号分析仪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 [2] - 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特等奖和一等奖中27项属于标志性产业链成果占比43%涵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集成电路等18个战略领域 [2] - 科技人才梯队培育效果显著: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2.8岁较2023年降低1.2岁较2022年降低3.5岁 [2]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全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
齐鲁晚报· 2025-06-27 15:50
科技奖项与成果 - 山东大学刘建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张福仁获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1] - "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管输、驱油与封存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 授予"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与生态适应"等2项成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等49项成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 - 授予"密码算法自动化测评与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1项成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虚实融合的家庭智能空间构建技术"等11项成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3] - 授予"面向工业智能的高可靠高质量高安全数据价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等39项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面向港口的船海协同智慧调度系统研发及应用"等148项成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 科技成果特点 - 学科前沿交叉和应用导向性进一步凸显,51项自然奖成果中21项呈现明显学科交叉性 [3]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提升,如胜利油田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中电科思仪研发出国内首台高性能宽带信号分析仪 [4] - 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特等奖和一等奖中27项属于标志性产业链成果,占比43%,涵盖18个战略领域 [4] - 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比例达85%,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4] 科技人才与创新生态 - 青年人才主力军地位凸显,完成人平均年龄42.8岁,较2023年降低1.2岁,45岁以下第一完成人123人,占比45.1% [4] - 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168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超8700人 [5] - 6名外国专家获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全国第一 [5] 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 - 2023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386亿元,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5] - 2024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32%,较上年增长1.97个百分点 [5] - 山东科技大市场累计与100多所高校院所、497个科研平台合作,挂牌科技成果3300多项,成交金额突破12亿元 [5]
华海清科不超5亿投建晶圆再生扩产项目 扩大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
证券时报网· 2025-06-27 12:00
项目扩产计划 - 公司拟在江苏省昆山市建设晶圆再生扩产项目,规划扩建总产能为40万片/月,其中首期建设产能为20万片/月,首期投资预计不超过5亿元 [2] -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不超过18个月,资金来源于公司的自有及自筹资金 [2] - 扩产目的是抢抓晶圆厂加速扩产的窗口期,扩大先发优势和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晶圆再生服务的市场份额 [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5.82%达34.06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4%达10.23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40.79%达8.56亿元 [2] 行业背景 -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2] - 国内12寸晶圆厂加速扩产,对新建产线的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对挡控片、测试片的需求激增 [3] 技术优势 - 公司以自有化学机械抛光(CMP)装备和清洗装备为依托,拓展晶圆再生业务 [3] - 现有晶圆再生产能已达20万片/月左右,获得多家大生产线批量订单并长期稳定供货 [3] - 通过采用先进的CMP研磨方式,大幅提升再生晶圆的循环使用次数 [3] - CMP和清洗技术是晶圆再生工艺流程的核心,公司可以通过定制化装备降低资本投入 [3] 客户协同 - 晶圆再生客户主要是集成电路制造厂,与公司现有装备业务的客户群高度重合 [4] - 已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客户对公司装备产品的工艺认可为晶圆再生业务奠定市场拓展基础 [4] - 晶圆再生业务与公司现有装备业务在市场和技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协同性 [4]
国民技术,递交IPO招股书,拟赴香港上市 | A股公司香港上市
新浪财经· 2025-06-27 06:07
公司上市计划 - 国民技术于2025年6月26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3] - 公司已于2010年4月30日在A股上市,截至2025年6月25日总市值约人民币148.46亿元 [3] 主要业务 - 公司为平台型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的控制芯片与系统解决方案,覆盖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数字能源、智能家居、汽车电子与医疗电子等领域 [6] - 同步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形成「集成电路+新能源材料」双主业布局 [6] - 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以人造石墨为核心,探索硅碳、硬碳等多技术路线,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与便携式设备 [8] 行业地位 - 2024年按收入计,公司在中国平台型MCU市场排名前五,全球32位平台型MCU市场排名前三 [7] - 在内置商业密码算法模块的中国MCU市场中排名第一,在储能BMS及智能家居控制等细分市场保持领先 [7] - 2019年率先实现通用MCU产品基于40纳米eFlash制程的量产,引领主流产品制程升级 [7] 财务数据 - 2022年、2023年、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1.88亿、10.27亿、11.61亿元 [15] - 同期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0.19亿、5.94亿、2.56亿元 [15] - 2024年销售芯片产品收入占比47.6%,锂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服务收入占比47.1% [9] 股东架构 - 孙迎彤先生为单一最大股东,持股2.65% [10] - 其他A股股东合计持股97.35% [10] 管理团队 - 董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包括3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12][13] - 高管团队包括5名副总经理,其中徐辉先生兼任首席财务官 [14] 中介团队 - 中信证券为独家保荐人,德勤为审计师,汉坤为公司中国律师 [17] - 灼识咨询为行业顾问,仲量联行为独立估值师 [17]
屹唐股份:深耕晶圆加工设备 赋能全球芯片制造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18:47
公司概况 - 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面向全球经营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6] - 主要产品包括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及干法刻蚀设备,其中干法去胶和快速热处理设备全球市占率均位居前两名 [6] - 客户覆盖全球前十大芯片制造商及国内行业领先厂商,产品应用于逻辑芯片、闪存芯片、DRAM芯片三大领域 [6][12][14] 技术实力 - 截至2025年2月11日,公司拥有446项已授权专利(105项境内、341项境外),97项注册商标 [18] - 核心技术包括双晶圆真空反应腔设计、电感耦合远程等离子体源设计、晶圆双面辐射加热快速热退火技术等 [19] - 干法去胶和快速热处理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干法刻蚀设备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32][33] 经营数据 - 2022-2024年北京制造基地专用设备产量分别为120台、134台和234台,实现三大类设备批量生产 [13] - 同期研发费用分别为5.30亿元、6.08亿元和7.17亿元,占营收比例11.13%-15.47% [20] - 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8.90%,2022-2024年分别为3.83亿元、3.09亿元和5.41亿元 [21] 发展战略 - 目标成为国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备公司,推进植根中国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22][23] - 产品拓展计划包括高产能刻蚀设备、新一代快速热退火设备等,已推出Hydrilis■和Novyka■系列新产品 [24][25] - 将关注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并购机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并计划使用股权激励工具 [27][28] 行业前景 - 全球集成电路前道设备2024年市场规模约1116亿美元,2030年半导体市场规模或达1万亿美元 [33] - 中国WFE市场规模2027年预计达450亿美元,占全球30%以上份额 [34] - 行业属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益于集成电路国产化政策 [30][31] 上市计划 - 募集资金将用于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制造服务中心、高端设备研发及科技储备资金 [37] - 上市目的包括提升创新能力、巩固市场地位及加强投资者回报 [35] - 控股股东屹唐盛龙持股45.05%,实际控制人为北京经开区财政国资局 [36]
科技金融“动脉”加速畅通 银行间市场首单券商科创债发行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18:47
券商科创债发行情况 - 中信建投2025年第一期科技创新债券启动发行,为首单在银行间市场启动发行的券商科创债 [1] -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国泰海通、中信建投、华泰证券5家头部券商获批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债,合计获批额度达558亿元 [1] - 中信证券获批发行不超过150亿元科创债,中金公司获批不超过98亿元,国泰海通获批不超过150亿元,中信建投获批不超过60亿元,华泰证券获批不超过100亿元 [1] 科创债市场发展 - 5月7日以来,已有超30家券商总计发行36只科创债,发行规模合计超过300亿元 [2] - 券商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债标志着我国科创债发行渠道进一步扩容,可降低融资成本并提升融资规模 [2] - 科创债发行范围为银行间市场,银行间市场规模比交易所市场更大 [2] 科创债资金用途 - 券商发行科创债募集的资金中不少于70%的部分将通过股权、债券、基金投资等形式,专项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3] - 科创债将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科技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4] - 科创债通过定向资金配置,推动金融资源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聚集 [4] 券商业务生态变化 - 5月7日以来,55家券商已累计承销超3000亿元科创债 [6] - 中信建投以443.14亿元的承销规模居于首位,中信证券以442.68亿元位居第二,国泰海通、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分列第三至第五位 [6] - 科创债正重塑券商的业务生态,推动投行业务与投资业务深度融合,为券商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6] 券商服务能力提升 - 券商积极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助力科创债承销,并开展科创债做市服务,全面提升全链条服务能力 [5] - 科创债为券商带来承销业务的增量空间,也提供了资产配置优化与业务模式升级的契机 [6] - 科创债拓宽了券商资本中介角色的边界,通过自有资金直投或参与发行,券商可前置布局优质科创企业 [6]
扬子江药业成立智能科技公司 含集成电路制造业务
快讯· 2025-06-26 05:55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海擎智能科技(泰州)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叶迎九,注册资本为500万 元,经营范围包含: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电气安装服务;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数字技术服务;云 计算装备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扬子江药业集团 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人民财讯) ...
有研新材子公司获大基金二期3亿增资 标的首季净利7917万投前估值49.9亿
长江商报· 2025-06-25 23:49
有研亿金引入战略投资者 - 有研新材全资子公司有研亿金拟引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二期)作为战略投资者,大基金二期将投资3亿元取得有研亿金5.67%股份 [1][2] - 本轮增资中有研亿金投前估值达49.94亿元,较审计后净资产增值187.80% [1][4] - 增资完成后有研新材持有有研亿金股权比例由100%降至94.33%,有研亿金仍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2] 有研亿金经营情况 - 2025年一季度有研亿金实现营业收入13.71亿元、净利润7917.85万元 [1][3] - 2024年全年有研亿金实现营业收入63.23亿元、净利润2.35亿元 [3] - 截至2025年3月末有研亿金资产总额26.57亿元,净资产20.15亿元 [4] 有研新材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有研新材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净利润6738.47万元,同比增长14698.12% [6] - 2024年全年有研新材营业收入91.46亿元(同比-15.49%),净利润1.48亿元(同比-34.78%) [6] - 业绩波动主要受铂族产品、稀土材料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及红外光学材料出口管制影响 [6] 资产转让计划 - 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拟以不低于1.1亿元挂牌转让硫化锂业务相关资产 [1][6] - 转让资产包括相关专利、专有技术及设备,属于高溢价转让 [7] - 转让原因包括公司战略不涉及硫化锂方向、缺乏大规模化工管理经验及该技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7] 研发投入情况 - 2024年有研新材研发投入2.0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2.26% [7]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36人,占员工总数1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