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广深首家市内免税店即将开业 免税概念股或将“起飞”
深圳商报· 2025-08-13 16:57
免税店概念股表现 - A股免税店概念股8月13日表现亮眼 武商集团上涨7.19% 华扬联众上涨2.46% 友好集团、广百股份、东百集团、友阿股份、中百集团等涨幅居前 [1] - 今年以来岭南控股股价累计上涨31.88% 凯撒旅业、步步高等涨超两成 [1] 政策利好 - 财政部等9部门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1/3 政策实施期为1年 [1] - 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贴息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激发消费潜力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1] 广深市内免税店开业 - 深圳首家市内免税店位于福田区深业上城购物中心一层 预计8月底开业 营业面积近3000平方米 由中免集团、深圳免税集团、深业集团联合打造 [2] - 采用"免税+有税""进口+国产""线下+线上"经营模式 涵盖国潮精品、科技电子等深圳"特产" 消费者可在出境前60天提前选购商品 [2] - 广州首家市内免税店位于天河区广州友谊国金店一楼 由中免集团、广百股份、岭南控股和白云机场联合打造 汇聚进口国际品牌与本土特色品牌 [2] 行业影响 - 广深两家市内免税店开业有望为免税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促进城市商圈繁荣 [2] -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 消费金融与免税行业或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2]
中国人民银行:截至6月末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8万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13 10:57
消费信贷政策支持 - 人民银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激励金融机构扩大消费信贷供给[1] - 截至6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达21.2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1] - 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为2.8万亿元 涵盖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及居民服务等行业[1] 政策协同与实施机制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体现财政与金融政策协同[1] - 需求端通过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供给端通过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实现"1+1>2"政策效应[1] - 人民银行将加强与财政部门信息共享 促进政银企融资对接以扩大政策覆盖面[1] 金融服务优化方向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1] - 优化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 简化审批流程并进行差异化定价[1] - 根据客户需求与风险特征推进产品创新 确保消费金融服务长期可持续性[1]
话费竟然变成36个月贷款,营业员:说清楚就没人签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4:27
业务模式与运营机制 - 橙分期业务是一种信用购机活动 用户通过签订分期合同将月付话费转换为为期36个月的贷款 绑定免费赠送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或智能音箱 [1][8] - 资金流转模式为用户每月缴纳套餐资费 电信以红包或补贴形式返回部分话费至翼支付账户 再由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 例如99元话费中69元交运营商 30元用于偿还贷款 [15] - 三大运营商均采用类似金融模式:中国电信通过全资控股的甜橙融资租赁开展业务 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成立招联消费金融 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分期公司长期合作 [8] 销售实践与消费者问题 - 营业员普遍采用话术规避金融术语 强调"0元购""免费送"等福利 刻意隐瞒分期贷款实质 且因业绩压力(底薪500-2000元主要靠提成)不作充分解释 [1][14] - 出现多起违规操作案例:包括未经同意的电脑打字签名、伪造手写笔迹、手持告知书偷拍照片等 部分用户收到催收短信才发现欠款影响征信 [4][5][11]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中国电信橙分期业务相关投诉达5850条 百位消费者分享类似受骗经历 涉及群体包括老年人和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用户 [1][11] 监管挑战与行业治理 -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 线下销售场景成为难规范、难追责的灰色地带 金融监管部门只能通过约束持牌机构间接施压 [1][19][20] - 专家建议分类治理:对类金融牌照机构(如融资租赁、保理)应主动收缩业务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需强化场景合规和消费者保护 [20][21] - 2023年5月"退金令"要求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金融机构 中国电信同年7月出售旗下网络小贷、融资担保及保险代理公司股权 体现业务收缩趋势 [20]
话费竟然变成36个月贷款,营业员:说清楚就没人签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4:10
运营商分期贷款业务乱象 - 中国电信"橙分期"业务收到5850条投诉,消费者在不知情下被绑定36个月贷款[1] - 营业员常以"免费送手机/音箱"为诱饵,隐瞒分期贷款实质,利用消费者占便宜心理[1][4][11] - 三大运营商均布局类似金融模式:电信控股甜橙融租,联通与招联消费金融合作,移动与世纪银通合作[5] 业务操作违规细节 - 营业员未按规范执行手持告知书拍照流程,存在伪造签名等骗签行为[4][6][7] - 分期合同条款隐蔽:更换套餐或转网将触发违约金,逾期影响征信[4][12] - 实际资金流向复杂:用户话费部分用于偿还贷款(如99元话费中30元用于还款)[12] 行业运作机制 - 营业员面临双重业绩压力:底薪仅500-2000元,依赖设备销售和用户绑定提成[11] - 运营商推广分期旨在防止套机行为,确保用户长期使用[12] - 金融合作存在监管真空: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1][15] 行业整改建议 - 应分类治理持牌机构(如招联金融)与类金融机构(如甜橙租赁)[16] - 持牌机构需强化场景合规,严格执行《金融消保法》关于真实意愿的规定[17] - 运营商应主动收缩非主业金融业务,聚焦5G/AI等创新业务[16] 市场影响数据 - 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达173.18亿元,居行业首位[17] - 中国电信2023年已出售网络小贷等金融子公司股权响应"退金令"[16]
每秒15万消费背后:“金手指”普惠万家,点燃湾区烟火气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01:09
广东消费市场表现 - 广东省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2][3] -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3.6%,餐饮收入增长2.7% [3] - 广东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34元,同比增长4.9%,八大类消费支出中七类实现增长,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速最高,分别达14.6%和16.6% [3] 消费金融政策支持 - 广东省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提高额度并延长期限 [4] - 深圳和广州在《2025中国消费金融指数》中表现突出,市场需求分项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1和第2 [5] 中邮消费金融业务实践 - 公司与"饿了么"合作发放青年客群贷款累计7.1亿元,通过"焕新节"活动服务139万客户并发放贷款超1100万元 [6] - 联合广东银联推出"家电以旧换新"专属优惠,累计发放贷款超330万元 [6] - 针对应届毕业生推出15天免息券和"毕业无忧大礼包"专项活动 [7] 普惠金融风控与融资管理 - 消费金融行业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额达143.8亿元,仅次于股份制银行 [8] - 公司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强化自营平台与股东协同,建立贷前贷中贷后风险管理闭环 [8][9] - 负债端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包括同业借款、资产证券化等,并发行金融债券筹集低成本资金 [9] 行业发展趋势 - 消费金融行业进入从速度转向质量的关键阶段,需平衡市场机遇与风险控制 [9]
运营商的“免费产品”里,藏着一笔你没看懂的贷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0:41
运营商金融分期业务模式 -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支付100%控股甜橙融资租赁公司 运营橙分期业务[6]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类似业务[6] -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消费分期公司长期合作[6] - 业务本质为信用购机活动 用户月付话费实际包含分期还款[2][10] 业务操作流程与问题 - 营业员需用户手持《橙分期业务告知书》和产品拍照作为知情凭证[6] - 告知书明确标注"分期产品""逾期影响征信""产生违约金和罚息"等条款[6] - 实际操作中存在骗签行为 合同签名非本人笔迹[4] - 用户通过刷脸认证办理业务后收到招联金融催收短信[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橙分期业务相关投诉达5850条[3] 营销话术与消费者认知 - 营业员使用"0元购""免费送手机""续约有礼"等话术规避金融术语[9] - 明确向用户声称"不是贷款 只做信用审核"[8] - 利用用户占便宜心理 强调"按时缴话费就行"[3] - 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 难以理解分期贷款风险[8] 营业员绩效机制 - 地方营业厅多为第三方代理运营 营业员底薪500-2000元[9] - 收入主要依赖销售终端设备和安装宽带提成[9] - 信用贷业务能帮助销售终端设备并绑定长期用户[9] - 营业员面临业绩压力 未完成业务会遭受公司和运营商双重压力[9] 资金流转与风险机制 - 用户缴纳套餐资费后 电信以红包形式返还部分话费至翼支付账户[10] - 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10] - 99元话费中69元交运营商 30元用于偿还贷款[10] - 逾期三个月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10] - 传统忘交话费仅停机 现在可能影响房贷车贷审批[10] 监管困境与解决方案 - 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3] - 金融监管部门无法直接约束运营商 只能通过监管持牌金融机构间接施压[12] - 建议由金融监管联合市场监管部门 从持牌金融机构源头规范合作行为[3][12] - 2024年金融监管加大对消费金融行业处罚力度 合作机构管理是重点事项[13] - 要求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13] 机构分类治理建议 - 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牌照应主动收缩并逐步退出业务[13] -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需重点关注场景合规[14] - 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达173.18亿元 居消费金融行业首位[14] - 金融机构应遵守《金融消保法》 强化消费者保护和合作机构管理[14] - 需确认消费者真实贷款意愿 目前尽职调查存在缺位[14]
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延伸零售业务版图——城商行拓展消费金融赛道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交易核心 - 宁波银行以10.91亿元受让中国华融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 正式获得消费金融牌照 [1][3] - 交易完成后股权结构为:宁波银行出资6.3亿元持股70% 合肥百货持股15.3% 深圳华强资管持股8% 安徽新安资管持股6.7% [3] 城商行布局动因 - 消费金融牌照帮助城商行突破区域经营限制 创造新利润增长点并对冲区域性金融风险 [2] - 消费金融公司客群聚焦20万元以下贷款的长尾客户 与城商行原有高端消费贷、中端信用卡业务形成互补 [2] - 全国性消费金融牌照可拓展业务空间 行业仍属蓝海市场 [5] 宁波银行优势 - 总资产达20156.07亿元(同比增长23.90%) 营业收入527.74亿元(同比增长28.37%) 归母净利润195.46亿元(同比增长29.87%) [4] - 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 定位"大银行做不好 小银行做不了"的细分市场 [4]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前4大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占比超50% [6] - 头部公司2021年业绩:招联净利润30.63亿元(+83.6%) 兴业22.30亿元(+65.2%) 马上13.82亿元(+94.1%) 中邮12.29亿元(+205.7%) [6] - 头部公司总资产:招联1496.98亿元(+38.2%) 兴业617.90亿元(+38.7%) 马上610.91亿元(+16.4%) 中邮444.22亿元(+30.6%) 合计占比近行业一半 [6] 行业发展趋势 -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成本低 互联网系客户基础大获客成本低 双方通过助贷等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7] - 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驱动力 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持续提升 [8] - 行业需开辟差异化"缝隙业务" 如高难度场景分期 与银行实现分层发展 [10]
优化金融供给助消费市场复苏
新华网· 2025-08-12 06:15
消费复苏态势 - 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1] - 线下商圈消费热度指数相比去年12月低点大幅增长 商圈人流量稳步提升 [5] - 服务业景气度强劲反弹 消费能力、意愿逐步改善 [4]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 - 农业银行一季度个人贷款余额7.9万亿元 新增3584亿元 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8793亿元 新增383亿元 [2] - 兴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超660亿元 授信期内额度可循环使用 [3] - 邮储银行推出"邮享贷"产品 首笔支用1万元以上用户可获得美团外卖代金券 [2] 消费券发放与拉动效果 - 建设银行协助9个地级市、76个县(区)政府发放消费券 累计承接政府消费券2.5亿元 拉动消费交易额约2.4亿元 [3] - 商业银行依托数字化优势发放消费券 在促消费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信用卡业务创新 - 邮储银行与全国近150个城市的超300家综合体合作 截至4月底参与用户近3.5万户 场景分期金额逾10亿元 [6]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购车分期合作新能源车型超300款 涵盖汽车品牌70余个 [6] - 商业银行创新旅游、美食等个性化消费场景 加强航空、酒店等跨界合作 [6] 消费金融发展 - 消费金融公司贷款规模约占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市场的8% [8] - 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元 负债总额7847.23亿元 所有者权益997.18亿元 [8] - 马上消费"五五奋斗日"活动中 淄博用户人均消费贷款金额达6174元 向近314万用户派发10亿元消费额度免息券 [9] 普惠金融服务 - 消费金融机构推动金融资源下沉 服务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长尾客群 [9] - 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用户画像模型 覆盖信用记录缺失的传统金融服务盲区群体 [9] - 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 面向全国展业服务 [8]
金融总量增长既“稳”又“实”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2
核心观点 - 4月金融数据显示M2增速回升至8% 社融增量累计16.34万亿元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体现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与财政政策发力协同支撑实体经济 [1][2][6] 货币供应与社融规模 - 4月末M2余额325.17万亿元 同比增长8% 较3月末提升1个百分点 [1] - 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16.34万亿元 同比增加3.61万亿元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前4个月超5万亿元 同比增加3.6万亿元 其中4月单月净融资约9700亿元 同比增加1.1万亿元 拉升社融增速0.3个百分点 [2] - 财政预算赤字率提高至4% 计划新增政府债券近12万亿元 规模创历史新高 [2] - 支持"两新""两重"的1.3万亿元特别国债已启动发行 [2] 信贷表现与结构调整 - 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5.70万亿元 同比增长7.2% [1] - 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贷款增速维持在8%以上(1-4月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近1.6万亿元 置换贷款约2.1万亿元) [4]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31万亿元 同比增长11.9%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1万亿元 同比增长8.5% 均高于整体贷款增速 [6] - 企业贷款占比从2021年初63%升至68% 居民贷款占比从37%降至32% [6] - 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从31%升至38% 大中型企业从69%降至62% [6] -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从5.1%升至9.3% 消费类行业从9.6%升至11.2% 房地产和建筑业从15.9%降至13% [7] 政策效果与融资环境 - 货币政策通过降准、利率下行和结构性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1] - 企业债券融资因收益率走低而增加 推动整体融资成本下降 [3] - 地方债务置换将贷款支持转为债券支持 不影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4] - 财政政策发力与货币政策形成合力 推动经济良好开局 [2] 未来展望 - 5月信贷需求可能受传统"小月"因素影响 但一揽子金融政策有望支撑金融总量平稳增长 [5] - 消费金融需通过拓展场景、理性定价实现可持续发展 避免过度竞争和负债风险 [8]
“618”大促观察:藏在“囤货清单”里的消费新动向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电商平台表现 - 京东零售线上业务、线下业态及京东外卖整体订单量超22亿单,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00% [1] - 天猫"618"活动期间453个品牌成交额突破亿元,同比增长24% [1] - 各电商平台延长大促时间并推出定制化主题活动与垂类专场 [1] 银发族消费趋势 - 银发族在AI潮流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6.9%,徒步户外运动成交额同比增长26.2% [2] - 智能机器人与AI眼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80%,定制西装套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70% [2] - 银发族消费从医疗保健向AI科技、智能机器人、徒步户外、服饰等多元化场景扩展 [2][3] - 银发族在医疗保健、农资园艺、食品饮料领域保持高消费偏好 [3] - 银发族与年轻人消费边界逐渐消融,推动银发经济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 [4] 以旧换新政策效果 - 消费品以旧换新五大品类合计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发放补贴约1.75亿份 [7] - 4986.3万名消费者购买家电7761.8万台,5352.9万名消费者购买数码产品5662.9万件 [7] - 以旧换新政策拉升一季度社会零售总额增速1.6个百分点 [7] - 电商平台通过"百亿补贴+国补"等叠加补贴方式推动以旧换新 [6] 消费金融服务 - 消费金融公司推出免息优惠、趣味互动等活动,如建信消费金融提供利率优惠券和京东E卡 [8] - 蚂蚁消费金融联合超千家商户推出分期免息和满减消费券 [8] - 招联消费金融推出"助力家电以旧换新"活动,通过大数据识别客户需求 [9] - 建信消费金融设立"以旧换新消费专区"支持分期购买,中邮消费金融上线"YO生活"平台整合八大核心模块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