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分期

搜索文档
运营商免费手机的秘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9:24
运营商"免费送手机"业务模式分析 - 业务本质为分期贷款合同 用户每月缴纳的话费实为还款 手机成本通过话费分期扣除 合约期内无法取消 违约将影响个人征信 [2] - 运营商通过"0元购""免费送"等话术包装分期业务 一线营业员因业绩压力(底薪500-2000元)回避贷款属性描述 第三方代理营业厅提成驱动业务推广 [3][7]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架构 - 中国电信通过全资子公司天翼支付控股甜橙融资租赁 推出"橙分期"信用购机 用户话费部分转入翼支付账户用于向贷款公司还款 [4]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合资成立招联消费金融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分期公司合作 资金链路涉及多机构 结构复杂 [4] - 合作机构多为类金融机构(如融资租赁公司) 2023年央企"退金令"要求收缩类金融业务 中国电信已出售部分金融子公司股权 [9] 业务执行与监管问题 - 规范流程要求用户手持告知书拍照留存 实际存在代签、偷拍等违规操作 老年人及金融知识薄弱群体易受误导 [5] - 监管存在真空 金融机构受金融监管部门约束但运营商不受限 营业厅成为监管灰色地带 [8] -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未充分履行《金融消保法》要求的消费者意愿确认流程 2024年该机构营收登顶消费金融行业 [9] 行业运作逻辑 - 分期模式旨在防止用户套现(如转卖合约机) 确保3年以上用户留存 复杂规则导致沟通成本高 促使营业厅简化说明 [7] - 专家建议重点规范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合作 对类金融机构加强分类治理 持牌机构需强化场景合规审查 [9]
运营商免费手机的秘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9:12
运营商"免费送手机"业务模式分析 - 核心观点:运营商"免费送手机"实为分期贷款业务,通过话费套餐捆绑用户并隐藏金融风险 [1][4] 业务运作机制 - 用户每月缴纳的话费实际包含手机分期还款金额,运营商将部分话费转至关联支付平台(如电信的"翼支付")用于向金融机构还款 [2] - 合约期通常为3年,提前终止需支付违约金,欠费可能影响个人征信 [1][4] - 业务推广话术刻意规避"分期""贷款"等敏感词汇,采用"0元购""续约有礼"等诱导性表述 [1][4]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架构 - 中国电信通过全资子公司甜橙融资租赁开展"橙分期"业务,资金流向涉及翼支付账户 [2]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合资成立招联消费金融(持牌机构),2024年营收居消费金融行业首位 [5] -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类金融机构合作,资金流转链路复杂涉及多机构 [2][5] 销售环节问题 - 规范流程要求用户手持告知书拍照留存,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代签、偷拍等违规行为 [3][4] - 第三方代理营业厅销售人员底薪仅500-2000元,主要依赖业务提成驱动 [2] - 隐瞒金融属性的动机包括:防止用户套现转卖手机(如苹果合约机历史案例)、降低销售沟通成本 [4] 监管与行业治理 - 类金融机构(如融资租赁公司)与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存在监管差异,运营商合作方多属前者 [5] - 2023年"退金令"要求央企收缩类金融业务,中国电信已出售部分金融子公司股权 [5] - 专家建议重点约束金融机构合作行为,持牌机构应落实《金融消保法》要求的消费者回访制度 [5]
运营商不会告诉你的“免费手机”的秘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6 02:29
运营商分期购机业务模式 - 运营商通过"免费送手机"等营销话术吸引用户 实际背后是分期贷款合同 用户每月话费相当于还款[2][3] - 合约期内无法取消套餐 提前终止需支付违约金 欠费可能影响个人征信[2] - 中国电信通过旗下天翼支付控股的甜橙融资租赁推出"橙分期" 用户话费部分转入翼支付账户用于还款[4]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合资成立招联消费金融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分期公司长期合作[4] 销售环节操作问题 - 营业员底薪500-2000元 主要依赖业务提成 分期购机业务成为重要业绩完成途径[3] - 规范流程要求用户手持告知书拍照留存 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代签、隐瞒分期性质等违规行为[5] - 老年人及金融知识薄弱群体易被误导签约 部分工作人员刻意回避"贷款""分期"等关键信息[5][6] 行业监管与合规挑战 -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 营业厅成为监管灰色地带[8] - 专家建议重点约束金融机构与运营商合作行为 对类金融机构和持牌机构分类治理[9] - 持牌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行业第一 但存在消费者回访与贷款意愿确认等合规缺失[9] - 2023年"退金令"要求央企退出类金融业务 中国电信已出售部分金融子公司股权[9] 业务设计底层逻辑 - 分期模式可防止用户套现转卖手机 确保3年以上使用周期[7] - 运营商作为业务场景方 金融机构负责资金流转 形成复杂资金链路[4][8]
话费竟然变成36个月贷款,营业员:说清楚就没人签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4:27
业务模式与运营机制 - 橙分期业务是一种信用购机活动 用户通过签订分期合同将月付话费转换为为期36个月的贷款 绑定免费赠送的电子产品如手机或智能音箱 [1][8] - 资金流转模式为用户每月缴纳套餐资费 电信以红包或补贴形式返回部分话费至翼支付账户 再由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 例如99元话费中69元交运营商 30元用于偿还贷款 [15] - 三大运营商均采用类似金融模式:中国电信通过全资控股的甜橙融资租赁开展业务 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成立招联消费金融 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分期公司长期合作 [8] 销售实践与消费者问题 - 营业员普遍采用话术规避金融术语 强调"0元购""免费送"等福利 刻意隐瞒分期贷款实质 且因业绩压力(底薪500-2000元主要靠提成)不作充分解释 [1][14] - 出现多起违规操作案例:包括未经同意的电脑打字签名、伪造手写笔迹、手持告知书偷拍照片等 部分用户收到催收短信才发现欠款影响征信 [4][5][11]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中国电信橙分期业务相关投诉达5850条 百位消费者分享类似受骗经历 涉及群体包括老年人和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用户 [1][11] 监管挑战与行业治理 - 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 线下销售场景成为难规范、难追责的灰色地带 金融监管部门只能通过约束持牌机构间接施压 [1][19][20] - 专家建议分类治理:对类金融牌照机构(如融资租赁、保理)应主动收缩业务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需强化场景合规和消费者保护 [20][21] - 2023年5月"退金令"要求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金融机构 中国电信同年7月出售旗下网络小贷、融资担保及保险代理公司股权 体现业务收缩趋势 [20]
话费竟然变成36个月贷款,营业员:说清楚就没人签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4:10
运营商分期贷款业务乱象 - 中国电信"橙分期"业务收到5850条投诉,消费者在不知情下被绑定36个月贷款[1] - 营业员常以"免费送手机/音箱"为诱饵,隐瞒分期贷款实质,利用消费者占便宜心理[1][4][11] - 三大运营商均布局类似金融模式:电信控股甜橙融租,联通与招联消费金融合作,移动与世纪银通合作[5] 业务操作违规细节 - 营业员未按规范执行手持告知书拍照流程,存在伪造签名等骗签行为[4][6][7] - 分期合同条款隐蔽:更换套餐或转网将触发违约金,逾期影响征信[4][12] - 实际资金流向复杂:用户话费部分用于偿还贷款(如99元话费中30元用于还款)[12] 行业运作机制 - 营业员面临双重业绩压力:底薪仅500-2000元,依赖设备销售和用户绑定提成[11] - 运营商推广分期旨在防止套机行为,确保用户长期使用[12] - 金融合作存在监管真空: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1][15] 行业整改建议 - 应分类治理持牌机构(如招联金融)与类金融机构(如甜橙租赁)[16] - 持牌机构需强化场景合规,严格执行《金融消保法》关于真实意愿的规定[17] - 运营商应主动收缩非主业金融业务,聚焦5G/AI等创新业务[16] 市场影响数据 - 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达173.18亿元,居行业首位[17] - 中国电信2023年已出售网络小贷等金融子公司股权响应"退金令"[16]
运营商的“免费产品”里,藏着一笔你没看懂的贷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0:41
运营商金融分期业务模式 -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支付100%控股甜橙融资租赁公司 运营橙分期业务[6] - 中国联通与招商永隆银行成立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开展类似业务[6] - 中国移动与四川世纪银通等消费分期公司长期合作[6] - 业务本质为信用购机活动 用户月付话费实际包含分期还款[2][10] 业务操作流程与问题 - 营业员需用户手持《橙分期业务告知书》和产品拍照作为知情凭证[6] - 告知书明确标注"分期产品""逾期影响征信""产生违约金和罚息"等条款[6] - 实际操作中存在骗签行为 合同签名非本人笔迹[4] - 用户通过刷脸认证办理业务后收到招联金融催收短信[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橙分期业务相关投诉达5850条[3] 营销话术与消费者认知 - 营业员使用"0元购""免费送手机""续约有礼"等话术规避金融术语[9] - 明确向用户声称"不是贷款 只做信用审核"[8] - 利用用户占便宜心理 强调"按时缴话费就行"[3] - 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 难以理解分期贷款风险[8] 营业员绩效机制 - 地方营业厅多为第三方代理运营 营业员底薪500-2000元[9] - 收入主要依赖销售终端设备和安装宽带提成[9] - 信用贷业务能帮助销售终端设备并绑定长期用户[9] - 营业员面临业绩压力 未完成业务会遭受公司和运营商双重压力[9] 资金流转与风险机制 - 用户缴纳套餐资费后 电信以红包形式返还部分话费至翼支付账户[10] - 翼支付代用户向商业保理公司还款[10] - 99元话费中69元交运营商 30元用于偿还贷款[10] - 逾期三个月将影响个人征信记录[10] - 传统忘交话费仅停机 现在可能影响房贷车贷审批[10] 监管困境与解决方案 - 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分属不同监管部门[3] - 金融监管部门无法直接约束运营商 只能通过监管持牌金融机构间接施压[12] - 建议由金融监管联合市场监管部门 从持牌金融机构源头规范合作行为[3][12] - 2024年金融监管加大对消费金融行业处罚力度 合作机构管理是重点事项[13] - 要求央企原则上不得新设、收购、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13] 机构分类治理建议 - 融资租赁、保理等类金融牌照应主动收缩并逐步退出业务[13] - 持牌金融机构如招联消费金融需重点关注场景合规[14] - 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达173.18亿元 居消费金融行业首位[14] - 金融机构应遵守《金融消保法》 强化消费者保护和合作机构管理[14] - 需确认消费者真实贷款意愿 目前尽职调查存在缺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