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以主动管理为锚、量化智慧为帆,华商基金“指数增强家族”构建全谱系产品矩阵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13:24
行业趋势与产品表现 - 指数增强基金结合被动跟踪与主动管理优势 成为资管市场新增长极 具备低成本 高透明和风格稳定特性 同时通过量化模型追求超额收益 [1] - 今年以来新成立指增基金83只 创历史纪录 近10只产品超额收益率超过5% 基金规模显著增长 [1] - 国内被动指数型基金总规模达3.55万亿元 同比增长40% 一年内增长1.42万亿元 [2] - 主流指数增强产品年化超额收益率普遍在3%-8%区间 波动率中位数低于对应ETF [2] 华商基金产品布局 - 构建覆盖宽基与科创赛道的指数增强产品矩阵 包括行业首批获批基金 [2] - 科创领域布局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增强和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 聚焦半导体 医药 电力设备等尖端科技企业 [2] - 宽基领域形成梯度覆盖:中证A500指数增强聚焦中盘成长 中证500指数增强深耕中小盘价值 中证800指数增强覆盖800只核心标的 总市值近70万亿元 [3] - 华商基金是首批获得中证A500指数增强型基金资格的四家基金公司之一 其产品为4只获批基金中最早发行 [3] - 沪深300指数增强于8月4日正式发行 实现从科创到宽基 从小盘到大盘的全场景覆盖 [3] 量化投资体系 - 采用量化多因子选股框架 基于超300个因子 涵盖宏观 基本面 价量和另类信息 [4] - 通过主观逻辑加人工挖掘主导因子挖掘 形成完善挖掘 合成 回测 优化与风险控制体系 [4] - 应用AI技术构建大模型机器人 将机器学习应用于价量数据挖掘 实现多模型协同优化 [4] - 行业配置采用行业轮动策略 结合估值 景气度 拥挤度等因素长期判断 并对市场拐点和交易因素短期监控 周频调仓 [5] - 风格配置采用风格轮动策略 包括成长价值轮动和大小盘轮动 [5] 投资团队构成 - 量化投资总监邓默拥有14年证券从业经验 近10年证券投资经验 采用均衡配置型风格 以量化模型为主线 重点关注成长和盈利因子 同时考虑估值 [5] - 艾定飞拥有11年证券从业经历 曾任职高盛集团 擅长将AI算法与量化模型结合 以深度学习优化组合构建 产品在波动市中控制回撤和捕捉超额特点显著 [6] - 海洋深耕量化研究多年 专注行业比较与轮动 善于挖掘产业周期向上赛道 产品平衡成长风格与风险控制 [6] 公司业绩与资质 - 主动权益类产品近7年收益147.27% 行业排名3/115 主动固收类产品收益75.14% 行业排名1/103 [7] - 获得天相投顾2025年二季度基金管理人三年期综合评级5A评级 并以最高综合得分位列首位 同时在主动股混和主动债券细分领域均获5A评级 [7] - 公司成立于2005年 坚持稳健发展思路 以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形成股债双优的主动管理能力 [7]
公募业绩亮点频现、投融联动浇灌实体 财通资管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证券日报网· 2025-08-01 12:13
公募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场已有三家券商资管的公募非货管理规模超千亿元[1] - 财通资管以1009.07亿元的非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三[1] 基金产品业绩表现 - 财通资管科技创新一年定开基金过去1年、2年、3年业绩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位列前2%、前8%、前1%[1]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A基金过去1年、2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排在前2%和前5%[1] - 财通资管创新成长A基金过去1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居前5%[1] - 财通资管鸿享3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1年、2年、3年收益率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分别居前1%、前2%、前2%[1] - 财通资管鸿佳6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3年业绩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稳居前4%[1] 业务发展布局 - 财通资管将主动管理视为核心竞争力,较早打造权益、固收等核心团队[2] - 公司持续拓展FOF、量化、海外投资等领域[2] - 2025年3月新获批QDII业务资格,向全球化方向发展[2] 投融联动业务 - 财通资管着力发展资产证券化(ABS)业务[2] - 2025年上半年共发行33只ABS产品,发行规模259.8亿元,排名行业第8[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发行206只ABS产品,总规模达1650.9亿元[2]
2025年全球私募股权报告:把握市场变革浪潮
搜狐财经· 2025-07-31 08:37
投资焦点 - 金融服务与科技通信行业成为全球私募股权机构的主要投资领域 分别有51%和47%的受访者将资金投向这两大领域 [2] - 金融科技因其可扩展性和稳定的经常性收入模式尤其受到青睐 科技通信行业中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业务模型成为布局重点 [2] - 周期性行业和依赖不稳定供应链的业务吸引力下降 hospitality与休闲行业投资占比仅为14% 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为12% [2] 投资规模与市场层级 - 中端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多数机构管理的组合公司数量在20家以内 估值多低于5亿美元 平均投资规模不足5000万美元 [3] - 美国市场的补强型交易占比上升 显示出机构更倾向于整合现有平台实现增长 [3] - 美国以30%的投资占比位居榜首 英国、南非、加拿大紧随其后 亚太地区投资布局正悄然变化 机构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亚太国家以分散供应链风险 [3] 市场挑战 - 60%的受访者认为市场演变是影响组合表现的首要因素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以45%的占比紧随其后 [4] - 高通胀削弱了购买力 利率上升挤压了高杠杆行业的估值 房地产、能源等领域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4] - 跨境投资更趋谨慎 合规成本上升、资金汇回难度加大 各国对敏感领域投资审查收紧 [4] 组合管理 - 私募股权机构的持有期延长近50% 从原本3-7年的平均持有期延长至更长时间 [5] - 多数活跃股东的组合回报率最高 少数活跃股东的满意度位居前列 53%的受访者将识别和留住核心人才列为首要任务 48%的机构通过完善KPI体系追踪运营问题 [5] - 北美机构的组合表现最为亮眼 欧洲市场在退出阶段的表现持续改善 IRR在20%-30%区间的机构占比稳定 [6] 2025展望 - 北美和亚太地区的机构最为乐观 欧洲机构相对谨慎 受监管风险和地缘政治影响 [7] - 机构从资本驱动转向运营驱动 通过数字化转型、ESG整合等手段提升企业效率 [7] - 投资团队与运营团队深度协作 在交易完成前就与企业管理层充分沟通 制定清晰的增长路径 [7] 投资趋势数据 - 28%的受访者管理0-10家公司 35%管理11-20家 37%管理超过20家 [23] - 46%的受访者偏好投资规模低于1亿美元 24%偏好1-5亿美元 17%偏好5-10亿美元 10%偏好超过10亿美元 [25] - 美国以30%的投资占比位居首位 英国16% 南非14% 加拿大11% 中国10% [28] 行业投资占比 - 金融服务业投资占比51% 科技通信行业47% 消费品、奢侈品和零售业33% 制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29% [33] - 能源、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环境28% 汽车和制造业27% 运输和物流25% 健康保险、医疗保健服务24% [33] - 建筑与房地产19% 食品饮料19% 媒体娱乐16% 酒店与休闲14% 航空航天与国防12% [33]
潮涌东方启新章 券商资管先行者的十五载价值投资征程
券商中国· 2025-07-27 23:22
券商资管行业发展历程 - 2010年7月东方红资产管理成为国内首家券商系资管子公司,开启行业独立化运作新篇章[2] - 2012年券商创新大会后行业规模从2800亿元(2011年)爆发式增长至1.89万亿元(2012年),2017年达18.8万亿元峰值[4][5] - 2018年资管新规推动行业转型,2024年规模调整至6.1万亿元,完成业务重构[6] 东方红资产管理的战略定位 - 坚持基本面研究的价值投资道路,2005年首只集合产品"东方红1号"即确立该方向[3] - 2013年成为首家获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资管,开启"公募+私募"双轮驱动模式[5][11] - 投研团队超百人,覆盖权益/固收/量化/FOF/REITs五大领域,累计获95项权威奖项[6] 投研体系创新 - 权益投研形成"宏观+产业+个股"三级研究体系,扩大行业覆盖至30个细分领域[7] - 固收团队建立"风控为先+绝对收益"体系,2015年起实现权益固收双翼发展[7] - 量化领域首创金字塔结构:聪明贝塔指数(定制6类因子)+指数增强+主动量化产品[8] 产品矩阵布局 - 管理271只产品(2025年),含116只公募基金,八大类别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12] - 首批完成13只大集合公募化改造(2021年),降低投资门槛至1元起[12] - 养老FOF产品线全面布局,2022年首家获批个人养老金Y份额[13] - 基础设施REITs领域发挥"公募+专项"双牌照优势,发行多单ABS项目[9][13] 客户服务生态 - "东方红万里行"活动十年覆盖200万人次,举办14000场线下交流[15][17] - 首创"研究-投资-顾问"一体化模式,建立FOF专业内容平台每日更新[18] - 2022年推出"知己"服务生态,聚焦客户需求认知与长期陪伴[17] 行业竞争格局 - 15家券商系机构获公募牌照,4家管理规模超千亿(2025年Q1),东方红规模居首[11] - 2025年启动新三年战略,重点布局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大方向[21]
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周文秱:打造公募界的纳帕谷“酒庄”,酿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酿”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02:46
公司战略定位 - 摩根士丹利基金采用精品酒庄发展模式 专注为投资者创造差异化价值而非规模竞赛 [10][11] - 公司充分联动摩根士丹利全球投研资源 建立业务协同机制覆盖投研合作/产品线建设/客户服务/合规风控领域 [1][8][11] - 产品策略强调全生命周期管理 每只新产品均经反复论证确保竞争力 不追求发行数量 [11][12] 领导层背景 - 总经理周文秱拥有26年跨市场投资经验 兼具华尔街规范制度/海内外公募实战/保险资管长期视野 [2][3][4][5] - 其投资哲学强调对经济规律/企业成长规律/人性博弈规律的认知坚守 主张建立重复博弈的投资体系 [3][5] 投研体系构建 - 投资团队实行多元化清晰化定位 完善基金经理风格画像与能力圈匹配 避免投资风格漂移 [7] - 优化考核体系提高中长期业绩考核比重 强调策略稳定性 全市场基金主要考核基准表现而非短期排名 [7][8] - 固收团队建立信用研究+投资决策一体化架构 信用分析师平均从业超9年 历史上零信用违约事件 [13] 产品业绩表现 - 大摩数字经济混合基金获2024年度公募冠军 系外资公募首次登顶 [9] - 2024年公司排名同类前10%/前25%产品数量较2023年翻两倍有余 [9] - 固收团队近1/3/5年主动债券投资管理能力均居行业前1/5 近1年排名前9% [9] - 大摩安盈稳固债券基金近两年业绩排名同类前3% 2025年上半年规模显著增长 [13] 产品线布局 - 推动全球多资产配置策略落地 涵盖海内外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组合 [12] - 深耕AI/医药等长逻辑赛道 通过境内外团队高频联动打造主题产品 [12] - 发展低波动权益产品线 兼顾回撤控制与基准超额收益 [12] - 完善固收产品矩阵 运用固收+策略提升超额回报 [13][18] 客户服务协同 - 2024年上半年协同摩根士丹利亚太研究部及海外团队举办超30场客户交流活动 平均每周一场 [14] - 邀请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股票策略师/金融分析师等专家分享全球洞察 [14] - 鼓励基金经理参与客户交流 讲解产品策略逻辑与持有周期 [9] 行业趋势判断 - 中国主动管理类产品发展空间巨大 过去20年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涨850% 远超上证指数200%涨幅 [16] - 行业面临人才留存挑战 需避免经验流失导致定价功能失效 [16] - AI/消费升级/医药创新被视为三大长期投资主线 [17] - 港股新消费/创新药/科技龙头板块有望迎来全球资金再配置价值重估 [17] - 债市虽处低收益率环境 但通过精细化组合管理仍可显著提升收益 [18][19]
摩根士丹利基金总经理周文秱:打造公募界的纳帕谷“酒庄”,酿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酿”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02:26
摩根士丹利基金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公募界的"精品酒庄",专注差异化价值创造而非规模竞赛[12] - 依托摩根士丹利全球资源禀赋,采用"全球智慧+本土洞察"的融合模式[13] - 外资在国内公募市场占比不足2%,发展空间巨大[17] 投研体系建设 - 推动投资团队多元化定位,完善基金经理风格画像避免风格漂移[9] - 优化考核体系,提高中长期业绩权重,淡化短期排名指标[9] - 与全球团队建立投研协同机制,尤其在科技领域共享颠覆性技术研究成果[10] - 投研与销售部门深度合作,基金经理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陪伴[11] 产品线布局 - 大摩数字经济混合基金获2024年公募冠军,外资首次登顶年度业绩榜首[11] - 2024年排名同类前10%/25%产品数量较2023年翻两倍以上[11] - 固收产品近1/3/5年业绩均居行业前1/5,近1年排名前9%[11] - 重点布局四大方向:全球多资产配置、长逻辑赛道(AI/医药)、低波动权益、固收+策略[14] 行业趋势判断 - A股主动管理超额收益显著:偏股混合基金指数20年涨850% vs 上证指数200%[20] - 行业面临三大课题:主动管理价值重估、人才留存挑战、投资者教育深化[20] - 看好AI/消费升级/医药创新三大长期主线,港股新消费/创新药/科技龙头具重估潜力[21][22] - 债市虽处低利率环境,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固收+"策略仍可获取超额回报[22]
【擒牛记】量化为盾 主动为矛,光大保德信量化老将王卫林的A500攻守道
搜狐财经· 2025-07-10 09:47
产品发行与基金经理 - 光大保德信基金正在发行首只纯被动指数产品——中证A500指数基金(基金代码:A类023609,C类023610),募集期为7月7日至7月25日 [1] - 该产品由量化老将王卫林管理,其代表产品光大保德信锦弘混合A近6月、近一年收益率分别为6.71%、16.04%,超额收益达4.69%、7.44% [1] - 王卫林拥有9年实战经验,保持所管产品全部正收益,现任光大保德信权益管理总部量化投资团队基金经理 [8][11] 公司量化实力与产品战略 - 光大保德信早在2004年就发行了中国市场第一只量化公募产品,当前量化团队5人平均从业经验超8年 [1] - 公司自主开发投研平台覆盖数据库管理、因子挖掘、风险控制全流程,自研风险模型能动态监控三层风险 [9] - 中证A500指数基金是公司首只完全跟踪指数产品,标志着被动产品线从零起步 [1] 中证A500指数特点 - 中证A500覆盖半导体、创新药、新材料等高成长赛道,实现"蓝筹价值"与"创新成长"融合 [2] - 该指数长期表现优于中证500、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当前PE14倍,股权风险溢价5.1%(处于2016年来83%分位) [2][4] - 金融股权重低于沪深300,科技成长板块占比提升,19只A500指数基金已纳入个人养老金池 [8] 投资框架与方法论 - 王卫林采用"量化为主,主动为辅"框架,依赖自建多因子量化系统,偏好小市值、低波、低流动性等有效因子组合 [7] - 在2024年市场剧变中通过主动干预平衡波动,但严格限定在基金合同范围内并利用公司主动投研资源 [7] - 量化投资追求"概率优势",通过系统化方法获取稳定超额而非极端收益 [10] 市场布局时机 - 布局A500指数基金是因指增产品体验欠佳,基民更倾向确定性高的工具,同时补缺产品线战略 [2] - 随着新ETF费率优势显现,长期资金分流势在必行,A500指数年内滞涨或提供低位入场机会 [8]
券商私募资管存量规模回升至5.43万亿元 单月增量破千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6-25 16:21
券商资管业务规模与结构变化 - 截至4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存量规模回升至5.43万亿元,较3月末增加1094.96亿元,扭转2月以来下降趋势 [1][2] - 集合资管计划规模增至2.93万亿元(占比54.07%),单月增加1127.94亿元(增幅4%),单一资管计划规模2.49万亿元(占比45.93%)环比下降0.13% [2] - 固收类产品规模达44770.01亿元(占比82.49%),单月增长1195.9亿元(增幅2.74%),混合类/权益类/衍生品类占比分别为9.36%/7.59%/0.56% [2] 主动管理转型成效 - 前4个月新发产品中集合资管计划备案规模占比达61.08%(819.56亿元),单一资管计划占比38.92%(522.19亿元) [3] - 监管政策推动行业打破刚兑、消除多层嵌套,加速业务回归"受人之托"本源,主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 - 头部券商如财通资管固收投资强调"低波动,稳收益",同时拓展量化、衍生品等多元策略 [5] 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 分析师预计下半年资管规模将稳中有升,权益类和固收类产品均可能贡献增量,固收+产品发行力度加强 [4] - 政策修订将资管业务收入加分范围扩大至行业前30名,鼓励中小券商发展特色资管业务 [5] - 长期看资管费率下行趋势明确,受公募降费、ETF工具化及利率中枢下滑等因素影响 [6]
八成胜率,当被动投资装上主动引擎,指增ETF正在焕发第二春
市值风云· 2025-06-24 10:17
指数增强ETF市场概况 - 传统ETF与主动基金的割据局面正被打破,指数增强ETF作为融合两者优势的创新产品逐渐崭露头角,其通过微调指数成分股和权重实现跑赢指数的目标 [2] - 国内首只指数增强ETF于2021年12月成立,截至2025年5月底A股市场已有35只指增ETF,总规模达67.2亿元 [2] - 美国市场主动管理ETF规模达8579亿美元,占ETF总规模的8.1%,预示国内指增ETF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 指数增强ETF超额收益表现 - 指数增强ETF通过量化模型争取超额收益(Alpha),实现"Beta+Alpha"双重收益目标,市面上规模大于1亿的指增ETF主要跟踪中证、科创、沪深及创业板指数 [3] - 在19只指数增强ETF中,16只跑出超额收益,其中500增强ETF(561550.SH)、中证500增强ETF易方达(563030.SH)、1000ETF增强(159680.SZ)和创业板增强ETF富国(159676.SZ)今年以来超额收益均超5% [4] - 中证500增强ETF易方达表现亮眼,今年以来回报4.6%,超额收益达6.1%,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比8.6%,平均涨幅8.3%,赤峰黄金涨幅达73% [6][7] 宽基与小盘指增ETF特点 - 宽基指数增强ETF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个股组合优化和风险管理,在成分股范围内超配高成长行业(如电子、计算机),低配基本面疲软行业(如非银金融、煤炭) [8] - 小微盘指数增强ETF展现爆发力,中证2000增强ETF(159552.SZ)年内涨幅超20%,规模暴增328.7%,2025年6月连续4日资金净流入约1000万元 [9] 指数增强ETF发展驱动因素 - 政策方面,2024年4月发布的"国九条"明确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国资委印发文件推动央国企提升投资价值,直接利好沪深300等指数中的核心国企成分股 [10] - 技术方面,基金公司正从传统多因子向AI驱动的智能投资跃迁,如泰康基金应用深度学习框架优化因子合成,招商量化团队加入人工智能学习模型 [10][11] 科创类指增ETF特点与风险 - 科创综指增强ETF(588670.SH)成分股数量达568只,覆盖半导体(36.1%)、医疗器械(7.1%)、化学制药(6.4%)等行业,相比科创50(半导体占比超50%)更均衡 [17][19] - 科创综指自基日以来累计涨幅17.2%,Beta达1.18,在2020-2021年科技上升行情中涨幅67.8%,但需注意产业周期波动及个股风险,如寒武纪两年涨幅超10倍但财务状况不乐观 [15][16][21] 指增ETF配置策略 - 建议采用核心—卫星策略,宽基指增ETF(如沪深300或中证A500增强ETF)作为组合核心(60%-70%仓位),行业或风格指增ETF(如科创50增强ETF、中证2000增强ETF)作为卫星部分 [14] - 宽基增强ETF适合追求稳定超额收益的稳健投资者,科创板增强ETF适合长期看好科技创新赛道者,小微盘增强ETF适合风险承受力强的趋势投资者 [15]
普信主动权益产品如何战胜基准?
长江证券· 2025-06-22 09:4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丨维持 [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国普信集团作为主动管理资管机构标杆,长期业绩战胜被动与基准,但短期仍面临较大压力;跑赢基准产品持仓集中度小幅高、换手率明显高,近10年规模与收益正相关,规模非跑赢基准重要因素;普信通过配合市场发新产品、发力养老目标产品应对被动化浪潮 [1][5][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普信集团,长期战胜了被动与基准 - 普信是坚守主动管理标杆公司,2000 - 2024年资管总AUM从1667亿美元提至1.61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9.9%,2019年末美国股混基金市场份额较2000年升2.3pct [17] - 普信权益基金同业表现优,5年、10年维度49%、80%权益产品业绩超晨星权益基金中位数,10年维度55%、53%权益产品业绩超晨星被动中位数、业绩基准;但3年、5年维度跑赢被动、基准难度大,仅36%、29%权益基金业绩超晨星被动中位数,仅21%、42%权益基金业绩超业绩基准 [21] 对比来看,跑赢基准 vs 跑输基准,有何特征 - 选取普信20只主动权益基金分两组对比,跑赢基准产品持仓集中度小幅高于跑输产品,跑赢组第一行业、前两大行业平均持仓占比26.8%、42.8%,跑输组为24.9%、40.7%,跑赢组第一大重仓股平均持仓占比4.6%,跑输组为5.2% [6] - 近10年普信产品规模与收益正相关,按2014年末规模分组,2015 - 2024年间规模前5、6 - 10、11 - 15、16 - 20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3.8%、10.8%、8.1%、8.7%;跑赢、跑输基准两组产品平均规模164.1、170.9亿美元,规模非跑赢基准重要因素 [7] - 跑赢基准产品换手率明显更高,跑赢、跑输组平均换手率61.2%、36.4%;基金经理数量、年限方面分化不明显,跑赢组平均经理数量、年限为1.4个、11.8年,跑输组为1.2个、14.2年 [7] 复盘来看,普信在被动化环境中有何应对良策 配合市场环境发行新产品 - 2000年后普信配合市场发新产品,如全球科技、海外市场股票、大市值主题等,新产品收益好、规模增长快 [42] 发力养老目标产品,以FOF形式引流 - 2000年后普信发力养老目标基金产品,2013 - 2024年目标日期基金产品规模从1212亿美元增至475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3.2%,2024年末贡献公司总AUM占比达29.6%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