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进口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X线探测器龙头de野望:奕瑞科技2024年报,营收18亿,研发砸3亿
仪器信息网· 2025-05-07 09:01
业绩表现 - 2024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8.31亿元,同比下降1.74%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65亿元,同比下降23.43% [2][3] - 研发投入达3.1亿元,占营收比重16.94%,新增知识产权115项(含发明专利30项) [5] 技术创新 - 医疗领域推出高分辨率Mercul717XN动静结合系列探测器、牙科CMOS低剂量探测器、64排医疗CT探测器模组,高端DSA探测器进入量产阶段 [6] - 工业领域发布工业NDT0410BA可弯折探测器、24x25英寸MVE平板探测器及安检CT探测器模组 [7] - 上游材料成功开发UEG系列稀土石榴石闪烁陶瓷,填补高能工业CT成像材料空白 [8] - 高压发生器、射线源、球管等业务同比增长45.49%,综合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业务营收增长226.25% [9] 全球化布局 - 在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巴西、南非等地建立销售或客户服务平台 [11] - 参与全球重要行业展会如CMEF、RSNA,提升品牌影响力 [11] - 海宁、太仓(二期)生产基地投产,美国克利夫兰工厂投入运营,合肥生产基地设备联调,全球工厂布局增至6处 [11] 发展战略 - 技术自主可控:加速球管等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X线全产业链进口替代 [12] - 产品高端化:布局光子计数探测器、微焦点射线源等前沿技术 [13] - 全球化竞争:加强海外研发与销售网络,目标成为全球客户首选品牌 [14] - 新质生产力培育:拓展生命科学仪器等新业务,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15] 未来展望 - 2025年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全球化布局,通过智能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16] - 坚持"大客户战略",以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深化客户合作,巩固X线核心部件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16] - 公司愿景为"让最安全、最先进的X技术深入世界每个角落",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X线领域产品及方案供应商 [17]
巴基斯坦肉类加工机械市场调研报告:进口主导下的潜力与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5-07 02:53
行业基本面 - 巴基斯坦肉类加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2024-25年肉类总产量达613.8万吨(牛肉占271.9万吨)[2] - 2024财年肉类出口额创纪录5.12亿美元(同比增加20%),出口量12.4万吨(同比增加24%),阿联酋(39%)、沙特阿拉伯(28%)为主要市场[2] - 行业格局呈现"规模化生产+分散经营"并存,规模化企业(如K&N's、Fauji Meat)主导出口,小型家庭作坊及传统加工户占本地供应60%以上[2] - 产能与出口高度集中,旁遮普省、信德省贡献超80%,KPK省、俾路支省设备普及率不足15%[2] 设备市场特征 - 巴基斯坦无工业级肉类加工机械本土制造商,100%依赖进口,2022-2023年进口138批次食品加工机械[4] - 中国(38%)、意大利(14%)、德国(12%)为前三大设备来源国,龙头企业完全依赖进口设备[4] - 中国设备价格优势显著(如骨类切割机价格36.5万-85万卢比,仅为意大利同类产品的1/5),占据中低端市场[4][5] - 冷冻肉加工设备(绞肉机、真空滚揉机)需求增长快,生鲜肉处理设备以本地零售场景为主[4] - 意大利、韩国设备因耐用性受高端市场青睐,中国设备存在"维护频率高"痛点[6] - 采购决策核心关注生产效率、卫生合规(需PSQCA和PHA清真认证)、能源效率[6] - 经销商普遍要求100%预付款,海运为主要运输方式(40英尺集装箱运费1550-3050美元,周期2-3周)[6] 政策与物流环境 - 进口设备需缴纳10%-20%关税+17%增值税(GST),无专项补贴,强制认证包括PSQCA安全标准和PHA清真认证[8] - 卡拉奇港承担90%进口量,政府已启动10亿美元现代化改造(预计2025年清关效率提升50%)[8] 市场机遇与挑战 - 内需扩容:城市化推动冷冻肉需求,2024年国内消费占比97.7%,商超、连锁餐饮对合规加工设备需求激增[8] - 出口红利:中东市场对清真肉类年需求增长15%,带动上游加工设备采购[8] - 竞争格局:意大利、德国垄断高端市场(占比30%),中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占比50%)具备价格优势[8] - 技术差距:高端设备(如智能分拣线、全自动包装机)依赖欧美,中国企业需提升技术参数[9] - 资金压力:预付款政策导致中小企业采购周期延长,部分转向二手设备(占市场15%)[9] 展会信息 - 2025年第九届巴基斯坦工业展将于9月27-29日在拉合尔举办,2017-2023年前7届展会累计吸引1618家企业参展[12] - 2024年展会意向成交额达1.8亿美元,累计接待访客约15880人次[12]
崇德科技20250506
2025-05-06 15:27
纪要涉及的公司 崇德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表现与订单情况** - 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略降,因高毛利率核电产品交付延期,全年预计稳中有升,截至目前在手订单比年初增长超40%,国际客户订单同比增长近70%,出口订单同比增长80% [2][3] - 2024年风电业务影响大,风电滑轴和滚轴大比例下降,但工业轴承业务弥补缺口,扣非净利润稳步上升 [3] - 各下游领域表现:石油化工同比增幅约15%,船舶工业中LNG船舶配套业务增幅约55%,工业驱动增幅约6%,能源发电整体下降17%(风电受市场及远景自建生产线影响大,核电处于青黄不接阶段) [3][4][5] 2. **核电业务** - 新项目开工,公司通过国产化审核获批量订单,收入确认周期通常为三年,2025年和2026年是主要收入确认年份,目前约1亿订单集中在今明两年交付 [2][7] - 2024年核电收入下降因老旧机组合同收尾及新订单审核断档,2025 - 2026年新订单交付集中,还有未签订新订单在审核 [10] 3. **滚动轴承业务** - 2024年出现较大下滑,不再作为重点投入方向,转向工业服务,战略布局从湖南扩展到全国,与滑动轴承业务协同,提供后市场解决方案,业绩受转型期和风电配套业务影响大 [8] 4. **滑动轴承业务** - 在核电机组配套价值量约为2000万 - 3000万元,占据国内主泵轴承市场较大份额,汽轮机领域几乎无竞争对手,大部分需求由公司满足 [2][9] 5. **现金流与财务情况**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变化因支付方式改变(从承兑汇票改现金支付)和斯凯孚取消授信(需现金支付采购款,增加约七八百万支出),应收账款较年初增加约400万,应收票据增加不到200万,总体健康有序 [11][12] 6. **公司规划与预期** - 计划回购实施股权激励,正在制定方案,2025年预计收入增速约30%,利润增速15% - 20%,考虑了战略投入 [6][13][14] - 战略为“一核两翼”,通过本地化机构和收购国外公司加快国际化,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已达35% - 40%,北美贸易摩擦影响小,促使国内国际企业加快国产化 [6][20][21] - 未来两到三年收入目标翻番,国际业务新签合同要求每年成倍增长,新产业如风电轴承、风电储能、高速电机等预计显著增长 [28] 7. **行业特点与竞争格局** - 公司保持高毛利率原因:国内进口替代提供高端产品,国际与头部企业竞争有价格优势;产品品种多且为关键零部件,客户选择需认证,不易被抄袭 [16] - 轴承行业比其他基础件行业更难进入,因需长时间验证可靠性,国外客户采购需总部批准供应商资格认证 [17] - 不同行业从送样到小批量供货通常需3 - 5年,国际客户标准周期为3 - 5年,中美关系变化可能缩短周期,疫情加快从小批量向大批量转换速度 [18][19] 8. **收购与业务合作** - 收购德国Lemon Coin子公司后,子公司独立运营现有产品,新增委托开发产品由子公司开发,公司负责国内产业化和技术支持 [15] - 收购公司主要生产气浮主轴,核心技术是气浮轴承,客户集中在光学加工行业,与光学加工设备配套,公司与其共同开发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27] 9. **其他业务领域** - 人形机器人主要应用滚动轴承,公司通过收购德国公司超精密加工机床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考虑设备国产化和专机方向解决定制化专业设备需求 [23] - 公司后续分红率维持在年净利润的30% - 40% [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核电、石油化工、能源发电、风电、工业驱动和船舶行业中,核电行业订单交付周期相对较长,其他行业一般为3 - 5个月左右 [15] 2. 进口替代市场分国内重大装备和外企在中国工厂两部分,核电、储能、石油化工等行业关键设备及新应用设备有强烈需求,石油化工后市场进口替代需求大 [25] 3. 产品配套市场国产化率60% - 70%,仍有30% - 40%高端装备需进一步国产化,后市场石油化工领域有巨大国产化需求 [26]
斯迪克(300806) - 斯迪克调研活动信息
2025-05-06 09:20
业务收入情况 - 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269,055万元,较2023年的196,852万元增长72,204万元,增幅37% [2] - 各业务板块中,光学显示收入55,159万元,较2023年增长29,404万元,增幅114%;新能源收入47,108万元,增长17,817万元,增幅61%;微电子收入11,222万元,增长2,142万元,增幅24%;民用胶带收入47,030万元,增长6,417万元,增幅16%;PET薄膜收入14,080万元,增长8,620万元,增幅158%;其他功能胶粘产品收入94,457万元,增长7,804万元,增幅9% [2] 未来收入预期 - 2025 - 2027年,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限制性股票100%解锁时,销售收入考核目标分别为37.67亿元(较2024年增长40%)、47.09亿元(增长75%)、59.20亿元(增长120%) [2] 收入增长动因 - 大规模扩产建设基本完成,销售收入进入爬坡期,领先硬件基础为增长提供必要条件 [3] - 新产品和新客户开发持续推进,公司具备为头部企业开发和交付产品的实力和经验 [3] - 新国际形势下,“卡脖子”材料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公司做好迎接机遇和挑战的准备 [3] 重点业务板块 - 光学显示板块研发投入最大、产品附加值最高,市场大但美日供应商占主导,公司在折叠屏和VR眼镜领域积累经验,收入快速增长,进口替代进程有加速预期 [4] 增收不增利原因 - 2024年折旧、人工、研发、财务费用大幅上升,折旧摊销从25,000万元增至37,218万元,增幅49%;人工成本从30,689万元增至37,516万元,增幅22%;研发费用(不含人工和折旧)从8,932万元增至12,610万元,增幅41%;财务费用从7,240万元增至10,643万元,增幅47% [5][6] - 费用上升原因包括重大建设项目完工计提折旧、公司多方面投入致人力和研发费用增加、项目转运营期借款费用费用化 [6] - 2025年折旧费预计4.4亿,后续不会大幅增加;随着销售收入规模增加,流动资金需求和银行融资增加,预计财务费用上升;费用多为固定成本,销售规模上升将摊薄成本体现规模效益 [6][7]
硫酸、天然气等涨幅居前,建议关注进口替代、纯内需、高股息等方向
华鑫证券· 2025-05-06 07:1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纯内需、高股息等方向推荐(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欧佩克多轮补偿性减产,国际油价震荡企稳,预计2025年国际油价中枢值在70美金,看好高股息特征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 [6] - 化工行业整体仍弱势,各细分子行业业绩涨跌不一,建议关注进口替代、纯内需、高股息资产等方向投资机会,如轮胎行业、润滑油添加剂、化学肥料、煤化工等板块及标的 [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化工行业投资建议 行业跟踪 - 国际油价先涨后跌,地炼价格震荡偏弱,截至5月2日收盘,WTI原油价格为58.29美元/桶,较上周下滑7.51%;布伦特原油价格为61.29美元/桶,较上周下滑8.34%,后续需关注中东国家与美国会谈、关税动态、5月5日欧佩克+会议、EIA库存等 [23] - 下游节前备货,丙烷市场先跌后涨,本周丙烷市场均价为5189元/吨,较同期市场均价下跌41元/吨,跌幅0.78%,预计短期内国内丙烷市场主流或先稳后涨 [26] - 下游需求疲软,动力煤市场价格走势下行,本周动力煤市场均价为569元/吨,较上周同期价格下跌2元/吨,跌幅为0.7%,后续需关注下游实际补库需求以及市场供应情况 [27] - 聚乙烯市场震荡走低,聚丙烯粉料市场僵持整理,预计下周聚乙烯价格或将窄幅整理,聚丙烯粉料偏弱运行 [28][30] - 周内PTA市场震荡走高,涤纶长丝市场走势上行,华东市场PTA周均价4477元/吨,环比上涨3.50%,预计下周PTA市场震荡调整,涤纶长丝市场走势略显僵持 [31][32] - 国内尿素市场行情延续弱势,复合肥市场弱势观望,尿素市场均价为1807元/吨,较上周下跌10元/吨,跌幅0.55%,预计五一节前尿素价格主稳运行,节后市场走向需重点观察;复合肥市场预计稳中窄幅整理 [34][35] - 聚合MDI市场或将步入下行通道,TDI市场报盘上涨,聚合MDI市场均价15000元/吨,较上周价格持平;TDI市场均价为10781.25元/吨,较上周上涨4.86% [36][37] - 磷矿石市场商谈偏弱,价格区间下行,30%品位磷矿石市场均价为1020元/吨,较上周同期持平,28%品位磷矿石市场均价为947元/吨,较上一周同期下行2元/吨,25%品位磷矿石市场均价为771元/吨,较上周同期下行14元/吨,五一节后价格有下行预期 [39] - 利好难寻,EVA市场延续跌势,国内EVA周度市场均价为11243元/吨,较上周均价下跌1.25%,预计下周EVA市场价格或延续偏弱走势 [40] - 供应缩减预期下,纯碱市场价格稳步探涨,轻质纯碱市场均价为1329元/吨,较上周四价格上涨0.76%;重质纯碱市场均价为1467元/吨,较上周四价格上涨0.34%,预计节后纯碱市场或偏暖运行 [41] - 节前主力维稳,钛白粉下游需求跟进缓慢,硫酸法金红石型钛白粉市场主流报价为14000 - 15600元/吨,市场均价为14995元/吨,环比上周下降0.29%,短期弱势格局难改 [43] - 制冷剂R134a市场坚挺运行,制冷剂R32市场强势运行,R134a主流企业出厂参考报价在48000元/吨,R32主流企业出厂参考报价在50000 - 51500元/吨,预计下周R134a市场高位探涨,R32市场延续强势运行 [44][45] 个股跟踪 - 松井股份发布年度业绩快报,2024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48亿元,同比增长26.9%;实现归母净利润0.89亿元,同比增长9.91%,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47] - 宝丰能源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2024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29.83亿元,同比增长13.21%;实现归母净利润63.38亿元,同比增长12.16%,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48] - 梅花生物发布2024年报,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0.69亿元,同比 - 9.69%;实现归母净利润27.40亿元,同比 - 13.85%,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52][51] - 兴欣新材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2024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68亿元,同比 - 25.72%;实现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 - 42.68%,首次覆盖给予“买入”投资评级 [56][55] 华鑫化工投资组合 - 桐昆股份、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巨化股份、振华股份入选华鑫化工月度投资组合,权重均为20% [60] 价格异动 - 本周涨幅较大产品有硫酸(21.21%)、天然气(12.74%)、PTA(5.47%)等;跌幅较大产品有合成氨( - 13.19%)、甲基环硅氧烷( - 11.11%)、硫酸( - 9.72%)等 [4][5] 重点覆盖化工产品价格走势 - 报告展示原油WTI、国际石脑油、国内柴油、国际柴油、燃料油、轻质纯碱、重质纯碱、烧碱、液氯、盐酸、电石等产品价格走势图表 [65][67][69]
中密控股(300470):24年报+25Q1点评:业绩符合预期,25Q1归母净利同比+13.84%
华安证券· 2025-05-06 06: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密控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92亿元,同比+13.21%,2025Q1实现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13.84% [4] - 24Q4单季度归母净利达1.2亿元创历史新高,多业务板块持续外拓;25Q1归母净利同比+13.84%,24年国际业务表现亮眼 [5][6] - 预测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51/19.6/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8/5.02/5.6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收盘价36.07元,近12个月最高/最低45.18/31.51元,总股本2.08亿股,流通股本1.97亿股,流通股比例94.8%,总市值75.09亿元,流通市值71.25亿元 [1] 业绩情况 - 2024年归母净利润3.92亿元,同比+13.21%;2025Q1归母净利润0.94亿元,同比+13.84% [4] - 24Q4单季度归母净利1.2亿元达历史新高;24年毛利率48.34%,同比降1.31pct;25Q1毛利率44.43%;24年净利率25.1%,同比-0.24pct [5] - 2024年营收15.67亿元,同比+14.4%;2025Q1营收4.1亿元,同比+21.99% [6] 研发情况 - 2024年研发费用0.76亿元,研发费用率4.84%;25Q1研发费用0.17亿元,同比+11.8% [5] - 2024年公司及子公司获授权专利19项,获3项软件著作权 [5] 业务板块情况 - 机械密封国内市场:传统石油化工领域存量业务小幅增长,高压等高端市场领先,新行业新领域有突破,核电领域销售收入低于预期 [6] - 机械密封国际业务:24年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近50%,聚焦海外中高端石油化工市场 [6] - 橡塑密封行业:2024年首次单独披露营收1.8亿元,完成KS GmbH公司股权收购,优泰科子公司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 [6] - 特种阀门行业:2024年首次单独披露收入1.4亿元,子公司新地佩尔营收同比+37%,取得多个大项目订单 [6] 扩产计划 - 正在全面建设日机密封厂区,预计2026年建成;FMS于2025年一季度通过验收并试生产;橡塑密封板块新车削产线已投产;特种阀门板块新园区研发实验中心投用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测2025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51/19.6/2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8/5.02/5.6亿元,摊薄EPS为2.15/2.41/2.69元 [7] - 当前股价对应2025 - 2027年PE倍数分别为16.6/14.8/13.3倍 [7] 重要财务指标预测 |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1567|1751|1960|2201| |收入同比(%)|14.4%|11.8%|11.9%|12.3%|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392|448|502|560| |净利润同比(%)|13.2%|14.2%|11.9%|11.7%| |毛利率(%)|48.3%|48.3%|48.2%|48.1%| |ROE(%)|14.7%|15.5%|16.0%|16.5%| |每股收益(元)|1.92|2.15|2.41|2.69| |PE|19.6|16.6|14.8|13.3| |PB|2.94|2.57|2.38|2.19| |EV/EBITDA|15.70|11.68|10.29|9.04| [8]
聚焦科技周期:A股电子业绩与苹果启示
2025-05-06 02: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科技行业、半导体行业、消费电子行业、模拟芯片市场、智能手机行业、PC 行业、服务器行业、家电行业、汽车行业 - **公司**:特斯拉、苹果、英伟达、阿里巴巴、比亚迪、小米、联想、中兴、华虹、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台积电、寒武纪、海光、立讯、新元股份、海康、金城、瑞芯微、腾讯、中移动、韦尔、Epic Games、Google、伯克希尔哈撒韦、CalEnergy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科技行业整体表现 - 2025 年第一季度科技行业整体表现良好,芯片设计公司收入增长 23%,毛利率环比增长 1.1%,库存基本稳定在 180 天左右;消费电子领域收入增长 19%,利润增长 23%;设备股表现强劲,收入增长 36% [2] 未来科技行业发展前景 - 持乐观态度,主要有内需和国产化两条主线。内需方面,小米值得关注,其无美国市场收入,国内产品线上升空间大;国产化方面,一季度投资者减持 AI 算力芯片,增加代工企业投资,代工企业和芯片设计端(除算力芯片外)值得关注 [3][4] 中美科技公司表现对比 - 年初至今,中国七巨头股票涨幅约 44%,美国七姐妹股票涨幅约 92%;以 Deepseek 发布时为起点,中国资产跑赢美国资产。未来中国资产确认资本开支上行周期后,股价和业绩增速将快于美国公司,同时美国公司 AI 应用落地也有良好势头 [5] - 今年以来,美股中特斯拉、苹果、英伟达表现不佳,中国资产如阿里巴巴、比亚迪、小米等表现强劲,反映中国资产重估和 AI 带动的上行周期机会 [1][6] 美股与 A 股科技板块走势预测 - 八个预测中六个准确,显示软件板块投资潜力优于硬件板块,部分大型公司具体问题影响市场表现,比特币作为战略储备表现逊色于黄金 [7][13] 中美关税谈判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 - 关税政策影响出口和进口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利润和市场竞争力,特朗普政府时期关税政策对中国市场出口造成压力,可能持续影响未来市场表现 [14] 全球主要设备公司股价表现 - 2025 年全球四大设备公司股价表现优于费城半导体指数,跑赢 11 个百分点,尽管半导体板块下行、投资减少,设备股今年表现相对较好 [15] 模拟芯片市场反转情况 - 2025 年模拟芯片市场底部反转速度比预期快,截至上半年或前四个月,已跑赢非易失性半导体指数 6 个百分点 [16] 中国市场需求情况 -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在补贴政策推动下增长 2.1%,手机增长 1%,汽车特别是电动车增长 17%,内需强劲,但出口受特朗普关税影响减弱,资本开支增长预测从年初近 100%调整至 50%左右 [17] 全球产品需求情况 -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预计增长 2.3%,PC 增长 4%,服务器预计增速为 8.6%,客户端设备如 PC 和手机持平,家电在中国市场受刺激效果明显,汽车有增量需求,云端相关需求拉动整体市场 [18] 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趋势 - 2024 年底全球半导体行业收入见顶后下降,AI 芯片出货量强劲但其他领域需求不强,导致整体收入环比下降,中美关税问题也影响基本面 [19] 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数据中心资本开支趋势 - 高性能计算尤其是 AI 芯片全球呈下行趋势,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处于顶部,不确定能持续多久,全球 SEMICONDUCTOR 设备行业预测持平,规模约 1000 亿美元,中国市场预计下降 20% [20] 功率器件及手机芯片供需情况 - 功率器件因北美电动车渗透率增速放缓和中国产能扩展过快,面临去库存压力;手机芯片在 CIS 和射频领域供大于求;ACSL 因汽车增量拉动需求状况良好 [21] 公募基金持仓变化及投资方向 - 显著提高港股配置力度,追捧科技七巨头,电子股仓位上升,回避与苹果产业相关的消费电子,进口替代成为主线,从 AI 芯片扩散到代工和模拟等领域,被动基金如 ETF 略有流入港股,南下资金流入金额显著增加,占比提升至 30%以上 [1][22] 港股主要科技公司南下持股比例变化 - 中芯国际南下持股比例最高达 30%以上,阿里巴巴持股比例迅速增加至约 10%,比亚迪南下资金占比较少,小米持仓比例保持在 20%以上,华虹持仓比例从去年年底 15%左右上升至今年超过 20% [23][24][25] 电子股在 A 股市场表现 - 电子板块占 A 股全流通市值比例达历史最高的 12%,去年年底公募基金对电子股持仓比例达历史新高 17%,今年一季度下滑,原因是部分股票涨幅大及规避贸易战相关公司风险 [26] 中银国际和中芯国际持仓变化 - 中银国际大幅减持致 A 股减少 59 亿元,中芯国际港股增加 150 亿元,整体净流入;一季度寒武纪被减持 128 亿,海光等算力芯片公司也被减持,立讯因贸易战影响承压,但截至 3 月底仍有 351 亿高额持仓 [27] 港股中硬件股票表现 - 小米在公募基金中持仓达所有港股硬件股票之最,在所有公募基金中排名第五,北方华创等设备类股票受稳健投资人青睐 [28] 新进股票和传统高持仓股票情况 - 新元股份作为 AI 芯片代工企业值得关注,海康持仓比例持续下降,金城、瑞芯微等数字芯片公司因终端需求增长及产品周期上升表现出色 [29] 南下资金对港股增量情况 - 增量最大的依次为腾讯、中移动、小米及运营商,反映投资人积极购买大盘港股,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对设备类股票北方华创和价值型半导体公司韦尔看法一致 [30] 一季度半导体设计公司业绩情况 - 整体增长 23.8%,毛利率环比上升 1.1%,增速较快的是 AI 芯片、存储及模拟板块,压力较大的是射频、功率及 CIS 板块 [31] 半导体设备行业一季度表现及国产化率变化 - 收入增速达 36%,显示强劲需求,国产化率从四季度 25%提升至接近 30%,海外设备公司在中国区收入下降,中国设备公司收入上升,预计设备类股票今年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32] 消费电子领域一季度业绩及未来预期 - 一季度收入增长 19%,利润增长 23%,受益于苹果提前出货,二季度产能利用率可能下降,未来几个季度可能面临挑战,今年小米和联想预计实现约 20%的增长 [33] 苹果公司 2025 年第一季度财务表现 - 收入同比增长 5%,达到 1243 亿美元,毛利率提升至 47.1%,整体利润为 247.8 亿美元,同比增长 5%,每股收益(EPS)为 1.65 美元,服务业务是主要推动因素,硬件业务毛利率因 iPhone 16E 低价机型和汇率影响下滑 0.7 个百分点至 25.9% [34] 苹果公司各产品线 2025 年第一季度表现 - iPhone 收入 4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中国区收入同比下滑 8%,日本地区双位数增长,北美地区同比增长 8%;Mac 收入 79 亿美元,同比增长 7%;iPad 收入 6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收入 75.22 亿美元,同比下降 5%;服务性业务收入 2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全球付费用户超过 10 亿 [36] 苹果公司供应链布局调整计划 - 未来将美国市场供应链逐渐转移到印度和越南,手机生产集中在印度,其他产品集中在越南,还将在美国本土进行大量投资,采购超过 190 亿颗芯片 [37] 苹果公司对 AI 发展的看法 - 对 AI 发展满意,Apple Neural Engine 已支持多种语言,今年 4 月将支持更多语言,写作工具、ChatGPT 及 Siri 应用已初步体现 AI 能力,今年 WWDC 大会可能推出更先进版本的 iOS 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38] 影响苹果公司业务的诉讼和潜在风险 - 包括 Epic Games 针对 App Store 反垄断判决、Google 反垄断搜索引擎诉讼,以及今年 3 月生效的欧盟数字法案,可能影响服务业务和未来业绩 [39] 2025 年第二季度苹果公司业绩及市场关注问题 - 业绩表现好,市场关注焦点是关税政策和供应链未来影响,投资者关心苹果公司如何满足美国本土投资建设需求以规避关税风险 [40] 苹果产业链情况 - 中国大陆是最重要生产基地,其次是印度和越南,iPhone 收入占整体苹果收入一半,全球每年生产约 2.3 亿台 iPhone,中国大陆占约 2 亿台,印度有 2500 万 - 3000 万台产能,印度主要生产普通版及 Plus 版 iPhone [41] 印度手机生产面临的挑战 - 技术能力不足,与中国大陆企业竞争激烈,中国台湾企业和印度本土企业主导生产,中国大陆企业 2020 年后难以享受红利 [42] 苹果其他产品线在东南亚地区发展情况 - 越南自 2023 年以来扩展了 iPad、Mac、AirPods 及 Apple Watch 产能,AirPods 和 Apple Watch 在越南产能达整体需求量 30%,主要由中国大陆企业主导 [43] 巴菲特对苹果公司的投资策略及持仓变化 - 2016 年开始建仓苹果,2023 年四季度开始减持,目前持有 28%仓位仍是最大单笔投资,抓住苹果从硬件公司向服务性公司转型机会,收益翻倍,市盈率最高达 30 倍 [44] 巴菲特股东大会透露的重要信息 - 2025 年宣布将接力棒传给格雷格·阿贝尔,强调资产负债表比利润表重要,建议年轻人向优秀的人学习,认为未来五年可能有很好投资机会,暗示贸易保护主义错误,支持美国发展,对日本央行加息不会抛售日本股票,认为华尔街过于关注利润表 [45] 格雷格·阿贝尔的职业生涯和角色 - 1992 年加入 CalEnergy 公司,后该公司被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2000 年起成为巴菲特得力干将,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 CEO,将业务从单一能源拓展到多元化领域,2018 年 1 月被任命为伯克希尔非保险业务副董事长,2024 年被确定为下一任领导人 [46]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业务结构 - 是多元化商业集团,拥有广泛的保险业务、能源、铁路等领域,通过收购不同类型公司并多元化操作维持整体盈利 [47] 格雷格·阿贝尔对伯克希尔哈撒韦未来的重要性 - 成功扩展公司业务范围,擅长并购操作,公司对其信任度高,被认为能继承巴菲特遗产并引领公司未来发展 [48][4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苹果公司未来产品发布计划,2026 年 9 月开始更新手机产品线,下半年仅发布 Pro 系列两款、超薄 Slim 以及折叠屏手机,2027 年上半年发布 iPhone 18 和 18E,还计划推出更多智能家居产品 [35]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绩单”出炉:创新“浓度”高 回报能力强
证券日报· 2025-05-05 16:08
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A股5413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72万亿元 [1] - 沪市主板公司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 科创板公司14221.70亿元 深市20.82万亿元 北交所1808.45亿元 [2] - 沪市主板净利润4.35万亿元(同比+1.9%) 科创板475.23亿元(50%公司净利增长) 深市8064.47亿元 北交所110.30亿元(225家盈利) [3] 行业结构变化 - 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从金融/能源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 [2] - 科创板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创新医药/先进制造产业 [2] - 深市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2] - 家电行业净利润全年+5%(Q4+16%) 深市大消费营收56831.01亿元(+3.75%) 净利3264.57亿元(+17.62%) [2] 研发投入与创新 - 沪市研发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近40%) 主板实体企业9200亿元 [4] - 深市研发投入超7600亿元 创业板2036.84亿元(31.1%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5%) [4] - 北交所研发投入91亿元(60%公司同比增长) 平均研发强度5.04% 专利总数2.69万项(+8.64%) [4] - 科创板超80%公司瞄准进口替代 380家公司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5] 分红情况 - 沪市主板1259家分红(占盈利公司93%) 总额1.77万亿元(+6%) 科创板分红386.82亿元 [7] - 深市1884家分红4308.29亿元 全年合计5789.55亿元(+14.97%) [7] - 北交所超90%盈利公司分红 总额59.68亿元(占净利润43%) [7] 出口表现 - 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占比14.3%(较2023年+1.2个百分点) [8] - 沪市主板海外收入6.09万亿元(+7%) 非美出口占比超80% [8] - 深市海外收入4.18万亿元(+11.62%) 出口导向型公司营收1.78万亿元(+14.6%) [8] -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海外收入增长15%/10%/9%/7% [8] - 科创板境外销售毛利率中位数40.8% 37家公司产品全球市占率第一 [9]
联测科技2024年财报:净利润下滑8.99%,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搜狐财经· 2025-05-05 14:00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4.93亿元同比下降0.42%归属净利润8250.5万元同比下降8.99%扣非净利润8012.4万元同比下降7.92% [1] - 毛利润1.81亿元较2023年1.90亿元下降5.79%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率收窄 [4] - 在手订单含税合同金额5.01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约5.07%显示市场需求不确定性 [4] 市场竞争与策略 - 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加剧公司通过增加试验台架数量降低服务单价抢占市场份额但净利润仍承压 [1][4] - 技术优势未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需加大技术转化力度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6] - 航空航天军用测功器技术新增两款型号实现进口替代提升高端市场竞争力 [5] 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3651.68万元占营业收入7.41%保持稳定 [4] - 新增申请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 [4] - 新增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1项技术突破显著 [4] 内部管理与人才建设 - 系统修订公司治理结构框架深化5S管理推进生产与办公环境规范化建设 [6] - 员工总数达511人较2023年底456人增长12.06%人才梯队专业化多元化 [6] - 优化绩效考核结合股权激励建立薪酬考核体系增强核心团队稳定性 [6]
2025年中国硅烷偶联剂行业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下游应用占比及发展趋势研判:我国硅烷偶联剂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5 02:34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硅烷偶联剂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4.5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1.1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 [1][11] - 下游应用领域如橡胶、复合材料、涂料等需求驱动增长,其中橡胶工业占比最高达38%,复合材料占比27%,涂料与胶粘剂占比18% [13] - 预计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年均增速保持在6%以上 [11]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以工业硅为主,中国2022年工业硅产量327.3万吨(占全球80%),2024年增至536.1万吨,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且成本优势显著 [9] - 中游生产通过水解法、醇解法等工艺合成多种类型产品(如胺基型、环氧基型),技术驱动明显 [4] - 下游应用覆盖橡胶、塑料、涂料、复合材料等领域,通过改善界面性能提升产品力学强度与耐候性 [4][13] 行业发展历程 -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步,依赖进口技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进入发展阶段,国内企业形成产业体系 [6] - 21世纪后进入成熟期,国内企业主导市场,产品种类丰富且技术升级,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 [6] - 未来趋势包括高端化、进口替代加速及绿色环保化,高端产品将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 [21][22][23] 重点企业竞争格局 - **硅宝科技**:产品多元化,2024年营收31.59亿元(同比增长21.22%),建筑密封胶领域技术领先 [15][17] - **宏柏新材**:传统工业领域布局,2023年硅烷偶联剂营收12.04亿元,橡胶与塑料应用突出 [15][19] - **国泰华荣**:聚焦锂电池领域,硅烷偶联剂用于提升电极材料性能 [15][17] - **江瀚新材**:全产业链布局,控制上游原材料并规模化生产多类型产品 [15][17] 未来发展趋势 - **高端化**:研发高性能产品满足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 [21] - **进口替代**:国产产品性能接近或超越进口,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自给率 [22] - **绿色环保**:开发低毒低挥发产品,优化生产工艺以减少能耗与排放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