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医药
icon
搜索文档
安本:A股市场即将迎来持续强劲的表现 对今年剩余时间充满信心
智通财经· 2025-08-29 06:08
A股市场前景 - A股市场即将迎来持续强劲表现 美元可能走弱 估值与美国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极具吸引力[1] - 尽管估值创下新高 但仍低于五年平均水平 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约14倍[1][2] - 中国市场挑战减弱 投资基本面策略前景更加明朗[1] 政策与流动性催化剂 - 政策实施聚焦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1] - 财政力度方面 若8月数据持续疲弱 9月政治局可能修订预算 重点稳定名义增长率并保持行动灵活性[1] - 政策组合再平衡 需求支持与"反内卷"供应限制结合以对抗通缩[1] - 期待10月"十五五"规划和四中全会释放增长重点和消费导向信号[1] 南向资金流动 - 南向资金今年向香港股市注入近1万亿港元 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2] - 政策利好刺激高股息国企需求 包括政府推动股票回购和市值管理[2] - 本地融资条件放宽和香港银行间利率下降支撑风险偏好[2] - 南向资金主要流入科网龙头企业 创新医药和新经济板块 金融 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行业最受青睐[2] - 南向资金占香港交易所成交量近四分之一[2] 行业表现与估值 - 人工智能/半导体板块占比较高的国内基准指数和香港科技股引领反弹[2] - 恒生科技指数年涨近70% 国内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科创板个股今年迄今上涨超过30%[2] - 科技股表现尤其突出[2] 股市功能与资金流向 - 在岸股市在中国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是引导资本流向创新产业的重要机制[3] - 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 银行存款规模与A股市场市值相当[3] - 利率维持低位使散户寻求更高收益资产 鉴于房地产市场现状 股市成为主要投资目的地[3]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报4215.49点,涨幅0.89%
金融界· 2025-08-21 08:38
指数表现 -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8月21日收盘报4215.49点 单日上涨37.34点 涨幅0.89% [1] - 当日最高点位4247.94点 最低点位4176.64点 波动幅度约71.3点 [1] 指数构成 - 指数选股范围为沪深交易所主营业务属于创新医药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 [1] - 指数成份股数量固定为30只 [1] - 指数于2018年4月3日发布 基期点数为1000点 [1]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报4178.15点,涨幅0.13%
金融界· 2025-08-20 08:30
指数表现 -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盘4178.15点 较前日上涨5.32点 涨幅0.13% [1] - 当日最高4181.01点 最低4088.7点 波动幅度约92.31点 [1] 指数构成 - 选股范围涵盖沪深交易所主营业务属于创新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 [1] - 指数成分股数量为30只 [1] 指数背景 - 该指数于2018年4月3日正式推出 基期指数值为1000点 [1]
重阳投资董事长王庆: 应从单一维度转向多元视角看待资本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06:31
资本市场认知框架转变 - 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知从单一宏观基本面维度转向更理性多元的视角 重点关注政策托底效应和科技创新维度 [3][4] - "9.24"政策具有标志性意义 包含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措施 其中中央政府协助地方政府化债相当于政策性注资 [3] - 国际比较显示此类政策往往成为资本市场重要拐点 类似2008年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注资后出现的经济金融转折点 [3] 科技创新维度分析 - 中国科技产业正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 DeepSeek等标志性成果使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能与美国全面竞争科技领域的国家 形成G2格局 [4] - 股票市场作为权益资产本质是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定价 天然对成长性给予溢价 [1] - 未来数年A股市场超额收益或将主要来自经济结构中少数高增长领域贡献 建议采用杠铃策略配置基础性资产和高成长性领域 [1] 上市公司行为变化 -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上市企业回报股东力度明显加大 体现在分红公司数量持续增加 股票回购规模显著扩大 以及更重视市值管理 [6] - 净股东回报率概念测算显示真金白银回报包括分红和回购返还资金减去融资抽走资金 [6] - 欧洲和日本案例表明即使盈利无增长 提高分红比例至90%(原10%)也能实现股价翻番 凸显股东回报策略重要性 [6] 行业配置策略 - 重点布局具有高成长性领域 包括泛科技 先进制造和创新医药等具备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赛道 [1] - 同时配置占经济总量大部分的基础性资产 这类资产注重股东回报 [1] - 多维认知框架需同时关注传统基本面 政策支持力度和科技创新等新动能发展 [4]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报4058.99点,跌幅0.57%
金融界· 2025-08-12 08:38
指数表现 -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盘4058.99点 单日下跌23.45点 跌幅0.57% [1] - 日内最高4110.65点 最低4020.94点 波动幅度约89.71点 [1] 指数构成 - 选股范围为沪深交易所主营业务属创新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 [1] - 指数成分股数量固定为30只 [1] 指数背景 - 指数于2018年4月3日发布 基期点位为1000点 [1] - 累计涨幅约305.9% (自基期1000点至当前4058.99点) [1]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报4188.96点,涨幅2.08%
金融界· 2025-07-29 08:32
指数表现 - 中华创新医药指数收盘报4188.96点 单日上涨85.2点 涨幅2.08% [1] - 当日最高点位4220.19点 最低点位4081.65点 [1] 指数构成 - 选股范畴为沪深交易所主营业务属于创新医药相关领域的上市公司 [1] - 指数于2018年4月3日推出 基值为1000点 [1] - 当前成份股数量为30只 [1]
年内新增7家“A+H”公司 超60家A股公司更新赴港进度
证券日报· 2025-06-23 16:39
A股公司赴港上市概况 - 年内已有7家A股公司成功赴港上市,涉及矿业开采、光伏电池、创新医药、食品等领域,包括赤峰黄金、钧达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海天味业、三花智控 [1] - 超60家A股公司正筹划赴港上市,其中安井食品已通过港交所聆讯,纳芯微、三一重工等28家已递交上市申请,蓝思科技、峰岹科技等已拿到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1]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优化 - 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并加快备案审批速度 [2] - 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优化措施吸引A股公司,如为百亿港元市值以上的A股公司开设快速审核通道,今年5月开设"科企"专线并提供"保密提交"服务 [2] - 监管层对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支持态度明显,审批流程持续优化,香港监管机构完善市场机制以增强吸引力 [2] 大型"A+H"项目与市场表现 - 年内港股IPO市场呈现"新消费+硬科技"双引擎格局,35家公司在港上市首发募资额约996.99亿港元,其中7家A股公司募资额约770.16亿港元 [2] - 部分A股公司H股价格已超过A股股价,如宁德时代AH股溢价率约为-12.26%,反映优质中资股受中外资金追捧 [3] 全球化战略与港股流动性 - A股公司赴港上市目的指向全球化战略,如兆威机电计划通过H股上市募资投入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及全球化布局 [4] - 港股市场允许企业以港元或美元募资,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公司将部分资金用于海外项目建设与扩展 [4] - 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2025年初至6月20日香港交易所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超过2400亿港元,较2000年增长逾17倍 [4] 南向资金与港股通机制 - 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约7054.87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重要增量资金 [5] - "先A后H"公司港股上市30天后即可纳入港股通,无绿鞋机制则上市当天可纳入,年内7家A股公司中已有5家纳入港股通 [5] - 赴港二次上市可充实现金储备,帮助企业管理市场波动并提供战略灵活性 [5]
向“新”发力夯实经营业绩沪市公司2024年形稳势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5-05 18:18
经营业绩 - 沪市主板公司2024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净利润4.35万亿元、扣非净利润4.1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2.4% [2] - 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四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30余家净利润增幅超30%,78家扭亏为盈 [2] - 主板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改善明显,2024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扩大至15%,2025年一季度实体企业净利润重拾升势,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2] - 近五年沪市主板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均为5%,744家"长跑型"公司贡献近七成营收、超八成利润 [2] - 科创板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221.70亿元,同比增长0.24%,近七成公司收入增长,54家公司增幅超50% [3] - 科创板公司2024年净利润475.23亿元,五成公司净利润增长,30家实现翻番,32家扭亏为盈 [4] 行业表现 - 金融、能源、建筑、交运等上证180公司贡献沪市主板超八成利润 [2] - 汽车、医药生物、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新质变量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速达10% [2] - 科创板市值前10名公司2024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1.2%和24.3%,较上市前累计增长175.6%和394.8% [4] 研发投入 - 沪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规模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 [5] - 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约9200亿元,五年实现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元 [5] - 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为12%、8%、7%、6%和5% [5] - 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研发强度较高,分别为14%、6%、5%、5%、4%和4% [5] - 科创板2024年研发投入1680.78亿元,超净利润2.5倍,同比增长6.4%,三年复合增速10.7% [5] - 科创板研发强度中位数达12.6%,107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强度超20% [5] 创新成果 - 科创板汇聚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三成,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累计超12万项 [6] - 138家次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重要奖项,超六成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6] - 超八成科创板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超380家公司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6] - 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引领医疗装备、半导体材料、光伏组件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6] 退市机制 - 2025年沪市主板19家公司触及或实施各类退市,其中12家被强制退市 [7] - 主动退市、吸收合并、出清式资产置换等多元退出占比达37% [7] - 11家公司预计符合"摘星""摘帽"条件,6家已完成相关工作 [7]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绩单”出炉:创新“浓度”高 回报能力强
证券日报· 2025-05-05 16:08
整体业绩表现 - 2024年A股5413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72万亿元 [1] - 沪市主板公司营业收入49.57万亿元 科创板公司14221.70亿元 深市20.82万亿元 北交所1808.45亿元 [2] - 沪市主板净利润4.35万亿元(同比+1.9%) 科创板475.23亿元(50%公司净利增长) 深市8064.47亿元 北交所110.30亿元(225家盈利) [3] 行业结构变化 - 沪市主板市值领军行业从金融/能源转向汽车/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 [2] - 科创板引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创新医药/先进制造产业 [2] - 深市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2] - 家电行业净利润全年+5%(Q4+16%) 深市大消费营收56831.01亿元(+3.75%) 净利3264.57亿元(+17.62%) [2] 研发投入与创新 - 沪市研发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近40%) 主板实体企业9200亿元 [4] - 深市研发投入超7600亿元 创业板2036.84亿元(31.1%公司连续两年研发强度>5%) [4] - 北交所研发投入91亿元(60%公司同比增长) 平均研发强度5.04% 专利总数2.69万项(+8.64%) [4] - 科创板超80%公司瞄准进口替代 380家公司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5] 分红情况 - 沪市主板1259家分红(占盈利公司93%) 总额1.77万亿元(+6%) 科创板分红386.82亿元 [7] - 深市1884家分红4308.29亿元 全年合计5789.55亿元(+14.97%) [7] - 北交所超90%盈利公司分红 总额59.68亿元(占净利润43%) [7] 出口表现 - 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占比14.3%(较2023年+1.2个百分点) [8] - 沪市主板海外收入6.09万亿元(+7%) 非美出口占比超80% [8] - 深市海外收入4.18万亿元(+11.62%) 出口导向型公司营收1.78万亿元(+14.6%) [8] - 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电动汽车海外收入增长15%/10%/9%/7% [8] - 科创板境外销售毛利率中位数40.8% 37家公司产品全球市占率第一 [9]
创新药再迎大利好!北京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4-07 11:53
北京市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 核心观点 - 北京市连续第二年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创新医药发展 2025版措施提出32条举措 重点压缩临床试验周期 提升创新药械获批数量 推动产业规模增长 [1][2] - 2024年政策成效显著 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 同比增长8.7% 临床试验启动用时压缩至24.9周 进口药械货值超1500亿元 [1] - 新政策将强化全链条创新支持 包括AI应用场景开发 500亿元产业基金组建 跨境分段生产等创新机制 [4][5] 2025版政策具体任务 - 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从24.9周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 [2] - 确保年度新获批创新药械产品数量不少于15个 建设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 [2] - 推动已上市药物扩大临床适应症研究 支持境外药品跨境分段生产 [2][5] 产业影响与配套措施 - 政策将缩短研发到上市周期 推动医药制造数智化转型 部署AI+病理和AI+制药场景模型 [4] - 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 优化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生物医药与金融保险业协同 [4][5] - 2024年已有8家外资药械企业在京新设研发主体 570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