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降级
icon
搜索文档
5000元成本,近千人入场,县城漫展正偷偷挣钱
创业邦· 2025-05-05 01:12
行业趋势 - 二次元文化和吃谷文化普及推动漫展在全国范围复兴 一线至五线城市每月至少举办一场大型漫展 [3][5] - 2023年线下娱乐全面复苏 漫展行业迎来显著增长 广州萤火虫漫展暑期入场人数达32万 较五一增长28% [6][9] - 三线以下城市成为漫展新增长极 酒店 商场 政府大楼均可作为场地 非专业人士能以低成本组织 年收入10万为常态水平 [5][17][20] 用户画像 - 漫展受众从社团同好交流转向粉丝追星 女性占比达70% 成为核心消费群体 [10][12] - 初高中生为主力客群 综合性漫展活动设计更契合女性偏好 签售互动取代传统社团比赛 [10][12] - 小城市漫展票价40元 兼具社交属性和时长优势 单场观众从数百人增至近千人 [23] 商业模式 - 嘉宾经济主导盈利模式 T0级Coser出场费近百万 网红级嘉宾费用两年涨10倍 [12] - 二线城市日均1万客流可覆盖成本 嘉宾阵容直接影响票房 缺乏内容创新成行业痛点 [12][13] - 商场漫展由商场承担4-5万成本 策展方通过引流获利 Only漫展回本率仅40% [20][22] 市场竞争 - 头部漫展公司加速扩张 青岛DC幻梦等区域品牌向一线城市渗透 [15] - 低线城市出现"小孩儿"策展人群体 以爱发电举办Only漫展 冷门IP亏损风险高 [17][22] - 抖音等平台补贴助力 12.9元低价票培养下沉市场用户 本地生活业务推动宣发 [23][26] 运营策略 - 增加互动体验如签绘墙 官方周边 弥补IP展位不足 提升用户参与感 [13][15] - 小城市依赖地推宣传 校园海报等传统方式效果优于线上 [27] - 差异化嘉宾策略 低线城市主打亲民Coser 20万粉网红专注下沉市场 [27]
洋河股份业绩暴跌
搜狐财经· 2025-05-02 03:45
文章核心观点 - 洋河股份2024年年度及2025年一季度业绩惨淡远逊预期,投资者阵营分化,公司需内部变革扭转颓势,投资洋河是高风险博弈 [1][10][11] 营收净利与行业地位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288.76亿元,同比降12.83%,归母净利润66.73亿元,骤降33.37% [2] - 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13.6亿元,同比锐减52.17%,归母净利润亏损19.05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10.66亿元,同比降31.92%,归母净利润36.37亿元,同比暴跌39.93% [2] - 公司业绩下降幅度超行业平均和部分同类区域性酒企,市场排名滑落至行业第五,或进一步下滑 [4] 战略与渠道问题 - 公司战略踏错节奏,高端化失败,核心产品面临内外竞争困境 [7] - 渠道库存积压和价格倒挂,核心产品批发价跌破出厂价,终端利润低 [7] - 高端产品梦之蓝M9价格倒挂严重,市场需求疲软 [9] 投资者分歧 - 部分投资者止损离场,认为公司失去增长确定性,管理层问题积重难返 [10] - 部分投资者低位坚守或加仓,看重公司资产价值和高分红承诺,认为市场恐慌情绪放大风险 [10] 未来展望 - 部分投资者认为业绩“爆雷”是“财务大洗澡”,利于风险出清和股价回升 [11] - 市场担忧公司核心竞争力受损,公司能否走出困境取决于管理层改革 [11]
最懂性价比的打工人,旅游只住4.5星酒店
36氪· 2025-05-01 09:48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联生活实验室 ,作者苏北老铁 三联生活实验室 . Never Bored 城市Cool Guy生活样本 不想为高溢价付费, 又不想在住宿方面苛待自己。 文 | 苏北老铁 来源| 三联生活实验室(ID:LIFELAB2020) 封面来源 | Unsplash 曾经中产们度假的顶配模式,是去哪儿都得驻扎在五星级酒店。上午去附近的旅游景点浅浅游玩一番,下午就回行政酒廊里吃个下午茶,晚上便在无边泳池 里打打卡。 由于这些4.5星酒店基本不是连锁, 因此想要在旅游平台上寻觅到他们, 往往需要先把星级框定到四星,然后再细细筛选酒店们的价格和环境,看它是否能 达到4.5分的标准。 "不是所有四星酒店都能达到4.5分的标准。想要知道这个酒店值不值得住, 可以先看看它的房间是否超过30平米,是否有湖景、江景或园景等景观房,再看 看吹风机是不是某森、洗浴用品是不是牌子货,最后再筛查一下它有没有游泳池和健身房,一顿操作下来几乎不会踩雷。 " 如今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下,中产们也不得不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某蓝之谜降级成了郁美净,BBA置换成了新能源车,就连他们的老巢——五星级酒店也不 香了。 不想为高溢价付费,又不想在住 ...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
麦肯锡· 2025-04-30 11:47
中国消费市场新常态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进入以个位数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但实际韧性优于表面悲观预期,旅游、餐饮、食品饮料、运动户外及健康消费等领域呈现强劲复苏[1][2] - 消费者信心趋于稳定,81%了解央行刺激政策的受访者对宏观经济前景更有信心,但不同群体分化明显:农村消费者信心增强(收入增速6.6% vs 城镇4.5%),而城镇富裕老年群体信心下降20%[4][8][11] - 消费行为转向理性化,支出决策更多依赖实际收入/资产等硬性指标,富裕城镇群体计划增加2.6%日常支出,重点投向住房、汽车及体验服务[16][20] 趋势一:消费者接纳新常态 - 2025年预期消费增长率2.3%(2024年2.4%),城镇化率提升至67.0%推动城镇家庭户数增速从0.4%升至0.9%[2] - 家庭收入增长预期放缓至1.4%(2024年2.5%),36%受访者经历就业焦虑,48%城镇居民认为就业市场严峻[3] - 房产贬值成为制约消费关键因素,尤其对财务状况悲观群体影响显著[3] 趋势二:消费者信心分化 - 政策刺激效果显现:74%受访者对中国经济持乐观态度(63%预期增长不变或加快),67%对家庭财务改善有信心[9][10] - 代际差异突出:Z世代保持乐观(78%信心度),千禧一代因工作不稳定/生活成本压力成为最悲观群体(66%信心度下降14%)[11][14] - 地域分层明显:三线城市消费者信心度达79%,农村因收入高增长(+14%)信心提升最快,一线城市低收入千禧一代信心降幅达35%[12][14] 趋势三:消费转向个人成就导向 - 消费类别结构性变化:保健品/健康服务支出增幅11.9%(2024年5.0%),旅游/餐饮分别增长12%/14%,而家电/烟酒支出下降10%/12%[21] - 富裕群体更愿动用储蓄维持生活品质,新房装修、汽车及体验服务成为优先支出项,医疗美容支出增长11%[16] - 理性消费特征强化,消费者减少非必要品类支出(如家用电器-10%),增加能提升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22]
徽酒经营大比拼:古井贡酒优势依旧,口子窖离榜眼地位渐行渐远?
搜狐财经· 2025-04-30 11:12
徽酒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安徽4家白酒上市企业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5.04亿元,同比增长10.82%,营业收入378.62亿元,同比增长10.05% [2] - 行业呈现"强者恒强"竞争态势,古井贡酒以235.78亿元营收和55.17亿元净利润领跑,营收规模超过其余3家总和90亿元 [2] - 迎驾贡酒与口子窖竞争格局逆转,前者净利润25.89亿元(+13.45%)超越后者16.89亿元(-3.83%),营收差距扩大至13.29亿元 [6][7] 古井贡酒竞争优势 - 净利润增速达46.0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规模超过第二名与第三名总和 [2] - 产品矩阵覆盖百元至五百元价格带,"年份原浆"系列中古20单品年销售额近50亿元,带动整体产品结构升级 [4] - 采用平台商招商模式增强渠道掌控力,通过直接管理配送仓储环节实现终端市场介入 [6] 迎驾贡酒增长驱动因素 - 洞藏系列(6/9/16年)以"生态洞藏"差异化概念打开市场,金星/银星系列在乡镇宴席渠道表现突出 [9] - "1+1+N"渠道模式实现终端精细化管理,存货周转天数894.85天显著优于口子窖的1286.17天 [7][11] - 销售费用率9.06%低于口子窖15.28%,净利率35.33%体现更高经营效率 [7] 口子窖经营问题 - 毛利率从75.19%降至74.59%,高端产品增长停滞,中低端产品口子窖5年销量明显下滑 [7][9] - 过度依赖传统经销商导致终端价格混乱,省外市场拓展迟缓,江苏河南等重点市场推进不力 [7][9] - 品牌年轻化进展缓慢,难以吸引新兴消费群体 [7] 金种子酒困境 - 营收同比下滑37.04%至9.25亿元,净亏损扩大至2.58亿元 [11][13] -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缺失导致定价权薄弱,主力产品"柔和"提价后终端采购意愿骤降 [11][13] - 销售费用率飙升至31.84%,营销活动投入产出比低下,馥合香系列品牌建设未达预期 [13]
洋河股份,遭遇滑铁卢,到底输给了谁?
搜狐财经· 2025-04-30 09:30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 83%至288 76亿元 净利润同比减少33 37%至66 73亿元 [1] - 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39 93%至36 37亿元 [1] - 2024年毛利率从76 3%下滑至71 5% 净利率从32 1%降至23 1% [2] 行业趋势 - 高端白酒市场集中度提升 茅台 五粮液 泸州老窖合计占据85%以上份额 [2] - 中低端市场竞争加剧 消费分级现象明显 [2] - 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消费降级与年轻化转型成为主要趋势 [13] 品牌与产品 - 高端产品收入占比仅15% 远低于茅台的90%和五粮液的60% [2] - 吨酒价格8 2万元/吨 显著低于茅台的350万元/吨和五粮液的45万元/吨 [5] - 核心产品海之蓝 天之蓝占据营收70% 但2024年销量同比下降18% [2] 渠道问题 - 经销商数量达8833家 但合同负债同比减少9 98%至49 66亿元 [6] - 部分经销商库存积压 被迫以低于出厂价10%-15%抛售 [6] - 线上销售占比仅12% 远低于汾酒45%的线上增长 [6] 战略与管理 - 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9 5%至39亿元 但营收下降 [7] - 管理层持股比例不足0 1% 利益绑定薄弱 [7] - 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仅覆盖不足5%核心员工 激励效果有限 [7] 竞争格局 - 高端市场输给茅台 五粮液 泸州老窖 品牌历史底蕴不足 [9][10] - 中低端市场输给汾酒 今世缘 产品结构失衡与性价比劣势 [11] - 渠道变革落后于茅台 五粮液 数字化布局不足 [12] 改革建议 - 聚焦资源打造超高端单品 重塑品牌价值 [16] - 建立利润共享机制 优化渠道管理 [16] - 设立员工持股平台 强化长期激励机制 [16]
当游客逃离“黄金周”,酒店还能靠什么自救?
36氪· 2025-04-30 00:29
旅游市场整体表现 - 2024年"五一"假期预计日均跨区域流动量达2.7亿人次以上,旅游市场热度达近三年峰值 [1] - 境内机票预订量同比大增三成以上,长线游、跨境游需求旺盛,"请4休10/11"拼假刺激远途旅行 [1] - 出境游和入境游同时升温,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73%,入境游客境内消费同比增长7倍,5月1日国际机票预订量超2019年同期 [2] - 2024年"五一"假期出游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收入1668.9亿元,增幅12.7%,均超2019年水平(128.2%和113.5%) [7] 酒店行业现状 - 整体境内酒店搜索热度与去年同期持平,未现爆发式增长,游客搜索关键词为"冷门""不挤""反向" [1] - 跨境游"双向升温"分流国内酒店客源,部分消费流向海外市场 [3] - 高端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呈现"两重天",高端酒店在热门目的地仍火爆,但小城高星酒店受欢迎程度反超一线城市 [10] - 中端及经济型酒店面临民宿、客栈、露营地等替代性选择分流客源,游客更倾向郊区民宿或当天往返 [11] 区域市场分化 - 旅游客流分布更加分散,传统热点城市热度不减,"网红小城"和县域目的地异军突起 [11] - 酒店预订覆盖全国1229个县城,县域高星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逾三成 [12] - 北京"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696.6万人次,旅游收入196.2亿元,较2019年增长18.5%和23.1% [10] 酒店集团业绩与策略 - 华住集团2023年营收219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41亿元,较2019年增132%,2024年营收239亿元 [15] - 华住中国区酒店平均房价和RevPAR超2019年同期20%以上,入住率恢复至疫前97.9%水平 [15] - 万豪大中华区RevPAR恢复到2019年120%左右,希尔顿加码对华投资,新开业酒店数量创年度新高 [15] - 酒店集团策略调整包括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发力国内游市场、控成本提效益 [17] 未来趋势与挑战 - 旅游需求常态化,报复性增长难续,人均消费较2019年下降约12% [19] - 市场供给扩张,新开酒店数量激增,非标住宿竞争加剧 [22] - 消费趋势变化,自驾游、本地游风靡,"慢旅行""深度游"兴起 [23] - 入境游客显著增长,尤其是东南亚、日韩等国旅客,或成高端酒店新增长点 [26]
洽洽食品(002557):短期业绩承压 或逐步改善
新浪财经· 2025-04-29 02:43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71.3亿元,同比+4.8%,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5.8%,扣非归母净利润7.7亿元,同比+8.9% [1] - 25Q1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13.8%,归母净利润7724.8万元,同比-67.9%,扣非归母净利润5808.5万元,同比-73.8%,受竞争加剧及春节错期影响 [1] - 24年/25Q1净利润率分别为11.9%/4.9%,分别同比+0.1/-8.3pct [3][4] 产品与渠道 - 2024年葵花子/坚果营收分别为43.8/19.2亿元,分别同比+2.6%/9.7%,葵花籽增速放缓,坚果连续两年增速下滑至个位数 [1] - 经销及其他渠道/直营24年营收分别为56.7/14.6亿元,分别同比-1.4%/38.3%,直营渠道增长显著 [1] - 东方区/电商/海外收入分别为21.2/7.8/5.7亿元,分别同比+9.5%/8.9%/10.3%,东方区占比29.8%为增长主力 [2] 区域与市场 - 海外市场收入占比8.0%,产品覆盖近70个国家和地区,深耕东南亚并进驻加拿大Costco渠道 [2] - 电商渠道占比10.9%,增速高于公司整体水平 [2] 成本与毛利率 - 24/25Q1毛利率分别为28.8%/19.5%,分别同比+2.0/-11.0pct,25Q1受原料成本上涨及销售额下降拖累 [3] - 24年葵花籽/坚果毛利率分别为29.7%/27.2%,同比+4.5/-4.4pct,坚果毛利率下降因竞争激烈及价格带下移 [3] - 葵花籽原料因内蒙古天气导致24Q4采购成本上涨,巴旦木进口受贸易战影响,预计坚果毛利率持续承压 [3] 费用与运营 - 24年/25Q1销售费用率分别同比+0.9/-1.8pct,管理费用率分别同比+0.1/0.9pct,25Q1收入承压致费用率波动 [3] 未来展望 - 25Q1业绩下滑主因短期因素(春节错期、原料涨价),后续有望改善 [4] - 预测25-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6/9.19/9.90亿元,对应EPS为1.49/1.81/1.95元 [4]
面包店“剩菜盲盒”暴打网红烘焙店
东京烘焙职业人· 2025-04-25 07:23
新消费趋势 - "剩菜盲盒"模式在国内兴起,以折扣价销售当日未售完食物,折扣率在原价3-4折区间,例如11.9元盲盒可获原价30元左右商品,19.9元盲盒可获原价50元左右商品 [6] - 消费者对传统品牌面包店剩菜盲盒的信任感和吸引力高于噱头十足的2元面包店,后者因品质问题难以获得复购 [17][16] - 剩菜盲盒主要吸引三类人群:精打细算的主妇、追求隐藏款的大学生、对网红烘焙店失望的白领 [18] 网红烘焙行业现状 - 网红烘焙店产品同质化严重,爆款易被抄袭,行业竞争分散,头部品牌难形成优势 [24] - 2023年客单价超50元的烘焙门店闭店率同比上升27%,而20元以下档口店逆势增长14% [14] - 高端烘焙品牌如LENÔTRE雷诺特、dikka bakery等相继退出市场,消费者转向用味蕾而非品牌溢价投票 [13] 行业竞争格局 - 零售商超(如山姆、盒马)成为网红烘焙店最大竞争对手,凭借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提供中上品质、中下价格的烘焙产品 [20][21] - 消费者核心需求简化为三点:品牌背书、中上口味、合理价格,网红烘焙的社交和情绪价值光环消退 [21][12] 商业模式创新 - 剩菜盲盒对商家具有双重价值:减少食品浪费损失,同时可作为高质价比营销工具吸引客流,类似米村拌饭3元套餐的引流策略 [25][26] - 建议网红烘焙店以剩菜盲盒为切入点,打造"盲盒限定款"等反差营销,提升客流量和品牌曝光 [27] 行业未来方向 - 烘焙品牌需在"奢侈品化"与"民生化"间选择:要么打造LV级溢价产品,要么成为进阶版民生工程,脱离产品本质的营销难以持续 [30][29] - 行业需构建以高质价比商品为主、网红单品为辅的SKU矩阵,平衡售价与品质,建立可持续运作模式 [29]
烧光7亿,关店近一半!40元一碗的高端面,年轻人实在咽不下去了
搜狐财经· 2025-04-25 06:22
高端面馆行业现状 - 中国高端面馆市场从繁荣转向萎缩 2023年高端中式快餐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 跌幅达8% [15] - 代表性品牌如味千拉面从巅峰期700家门店缩减至420家 2023年曝出亏损5000万 [13] - 新兴品牌和府捞面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 虽声称2023年扭亏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13] 行业发展历程 - 味千拉面1996年进入中国 凭借前卫设计和贴心服务迅速崛起 2010年营业额达22.8亿元 净利润3.8亿元 净利率16.7% [3][5] - 2019年后马记永 陈香贵 张拉拉等网红品牌崛起 通过创新菜品和特色形象吸引年轻消费者 [7] - 和府捞面以文化氛围和健康理念获得追捧 单碗售价40元仍受热捧 估值曾突破70亿元 [9][11] 消费行为变化 - 43.7%消费者对中式快餐预算在20元以下 85.2%不接受超过30元 与高端面馆定价策略存在显著冲突 [23] - 疫情后白领阶层收入下降导致消费降级 40元单价面食需求锐减 [17][19] - 海底捞案例显示 具备真正品质和服务优势的高端餐饮仍能维持客流 [21] 行业核心问题 - 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持续创新 消费者对固定菜单和口味产生审美疲劳 [25] - 服务质量未达高端定位预期 未能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27] - 过度依赖网红效应和资本扩张 忽视品牌长期价值建设 [27] 代表性企业案例 - 味千拉面净利率曾达16.7% 超越麦当劳等国际品牌 但2023年门店数量较巅峰期减少40% [5][13] - 和府捞面陷入预制菜争议 品牌形象受损 同时面临7亿元累计亏损压力 [15] - 新兴品牌普遍面临门店收缩 马记永 陈香贵 张拉拉等均出现经营困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