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搜索文档
ESG新指南“三箭齐发”之后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05:27
中国ESG信息披露制度发展 - 中国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于2025年9月5日发布第二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新增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2] - 这是继2025年1月首批指南后的进一步完善 标志着中国ESG信披制度细化落地[2] 上市公司应对策略转变 - 企业从最初困惑逐步转向主动应对 成立由董事长挂帅的ESG专项工作组[8] - 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培训转变观念 将ESG视为发展机遇而非合规成本[8] - 系统化ESG管理帮助企业识别风险发现商机 提升长期竞争力[27] 数据治理挑战与解决方案 - 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 统计口径不一 如水资源利用存在取水量、废水排放量和水费支出等多口径数据[10][11] - 建立统一数据采集核算体系 投入开发ESG数据管理平台自动生成环境绩效报表[12][13] - 大型国有银行投入数千万元开发碳核算系统 制造业安装监测设备改造生产线[14][15] 人才市场变化 - ESG职位招聘需求增长300%以上 复合型人才年薪达80万-150万元[18] - 出现环保组织人员转任企业ESG总监、认证机构审核员被制造业挖角等人才流动现象[18] - 企业更倾向内部培养人才 通过系统培训结合轮岗实践[18] 咨询服务需求激增 - 会计师事务所ESG咨询业务量同比增长200%以上 需从海外调派专家[20] - 服务范围包括差距分析、数据系统搭建、披露文件编制和评级提升策略等[20] - 客户需求多元化 从基础合规到行业领先实践模式[21] 标准实施中的困惑 - 国内外标准差异导致企业需同时满足国内披露要求和国际投资者期望[22] - 范围三碳排放披露边界不明确 无限追溯将使数据收集量几何级增长[23] - 部分行业指南要求不完全适用 缺乏行业性实施细则造成操作困惑[25] ESG投入效益显现 - 制造业通过能源使用梳理发现节能改造机会 预计两年内收回改造成本[16] - ESG投入不仅带来社会效益 也能产生经济效益[17] - 企业将ESG融入战略经营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27]
“绿”足迹 22%沪市公司中证ESG评级同比上升 超七成获得AAA-BB级
中国经营报· 2025-09-20 04:51
ESG评级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22%的沪市上市公司中证ESG评级较上年同期实现上升 [1] - 超七成沪市上市公司获得中证ESG评级AAA-BB级 [1] - 近两成沪市上市公司获得AAA-A级评价 [1] 监管与培训举措 - 2024年4月上交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并开展7场专项培训覆盖870余家沪市上市公司 [1] 信息披露进展 - 2025年超半数沪市公司发布ESG专项报告 [1] - 上证50、科创50指数公司实现100% ESG信息披露 [1] - ESG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公开名片 [1]
2025年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将启动,影响人群已达到5亿人次
新京报· 2025-09-20 01:55
活动规模与影响力 - 全国理性饮酒宣传周活动影响人群从最初3300万人次跃升至5亿人次[1] - 活动覆盖城市由354个扩展到563个[1] - 2024年高铁推行计划覆盖全国1038个高铁站点的28万块电视屏进行为期一个月循环轮播[2] - 5X推广计划联合全国大型餐饮店内5万块屏幕进行公益宣传[2] - 2025年活动将新增全国79个机场大屏传播渠道[2] 宣传内容与形式 - 聚焦"理性文明 拒绝酒驾""关爱成长 非成勿饮"和"适量饮酒 快乐生活"三大使命[1] - 通过公益主题微电影 AI技术等创新形式进行宣传[1] - 与中国疾控中心等科研机构开展合作[1] - 发布预防未成年人饮酒绿皮书和酒驾预防白皮书[2] - 通过线上线下大规模抽样调查分析宣传效果执行效率[2] ESG标准建设与成果 - 发布首份《中国酒业ESG发展报告》[1] - 制定《酒类企业ESG披露指南》《酒类企业ESG评价指南》两项团体标准[1] - 2023年度A股酒类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达80%以上 远高于A股市场40.29%的平均水平[3] - 2025年将首次发布"中国酒业ESG指数"和指数报告[2] - 向国际组织发出邀约 携手发出理性饮酒联合倡议[2] 环境治理成效 - 2023年度酿酒行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420万吨 相当于植树16万亩[3] - 2022年度酒类企业全年减少用水量不低于1500万吨 其中节水措施直接实现节约用水840万吨[3] - 行业绿色包装产品占比平均水平达55% 白酒头部企业优秀案例达90%-100%[3] - 加速引进环保装置和工艺 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3]
姜明明:S基金是典型的耐心资本
搜狐财经· 2025-09-20 00:07
行业现状与趋势 - 一级市场面临深度调整 基金募集数量 投资规模活跃度和管理人数量连续三年下降 但2025年上半年投资活跃度和基金数量稳步上升[4] - 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存量规模突破14万亿元 但行业在金融业中仍属小众[3] - 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周期 一级市场中国资占比持续提升 国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 投资需结合产业方向和区域经济特点 行业呈现早期投资和后端并购两极化趋势 ESG因素形成行业共识[3] S基金市场表现 - 2024年S基金累计交易规模达到1078亿元 冲破千亿元大关 同比增长46% 共发生交易事件395起 覆盖374支基金[4] - S基金被称为"一级市场的二级市场" 为整个股权市场创造流动性 价值愈发凸显[3] - 中国S基金市场系统性发展始于2018-2019年"S基金元年" 因2009年创业板设立后成立的基金陆续进入退出期[7] S基金价值与功能 - S基金本质是流动性创造与长期主义投资 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流动性 促进募投管退循环[1][6] - 通过LP份额接转或项目接转引入新基金资本 给项目更多时间成长 通过不同机构赋能提升价值 等待登陆二级市场[7] - 主要分为两类:交易型S基金以财务回报为主 功能型S基金如地方国资设立为解决资本循环与流动性问题[7] 政策环境与驱动因素 - 政策驱动是S基金发展首要因素 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 2025年国办一号文及各地创投政策均提及S基金[6] - 在"寻找确定性"背景下 S基金逐渐成为退出主流手段之一 关注14万亿元存量中的"确定性资产"[1][7] 投资逻辑与标的特征 - 投资核心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关注经过疫情考验仍存活 有收入和利润增长 保持细分行业龙头地位的优质股权标的[7] - 这些资产经过多轮投资培育后确定性更高 是在存量里面"淘金矿"的典型代表[7] 公司业务布局 - 盛世投资依托15年母基金经验形成完善S基金业务体系 团队兼具投行背景与复杂交易处理能力[8] - 早年专注民营"S+P"退出 近年来逐步拓展国资退出业务 但国资退出存在明确流程规范要求和操作挑战[8]
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与挑战——基于与新加坡、香港比较的视角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18:25
绿色金融对金融中心能级提升的作用 - 绿色能源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绿色产业定价权对货币主导地位形成具有历史意义 如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案例 新能源消费占比预计2040年达25%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78亿吨同比微增0.8% [3] - 绿色融资成本优势显著 ESG领先企业股票收益优于同业 债券融资成本低于同业 2024年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为11.1个基点较2023年增加5.8个基点 累计节约财务成本约7.6亿元 ESG领先企业机构持股比例较落后企业高23% [3] - 亚洲金融中心积极布局绿色金融 新加坡设定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 2024年通过碳定价法案修正案提高碳税 启动国际碳信用框架允许抵消5%应税排放量 [4] 香港推出3年期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 2024年绿色及可持续债券总额超6552亿港元连续7年居亚洲首位 [5] 新加坡和香港绿色金融发展成效 -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2024年新加坡私营绿色投资增速达194% 是东南亚国家平均增速43%的近5倍 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私营绿色投资呈现负增长 [7] - 离岸金融中心地位提升 新加坡2024年推出27只ESG期货吸引东南亚资金 香港通过STAGE和Core Climate平台完成首笔碳市场人民币交易 提升离岸人民币交易广度和深度 [8] - 绿色金融与数字创新融合 新加坡交易所完成首笔碳信用代币化交易 最低投资门槛降至100美元 香港发行全球首批多币种数字绿色债券总额60亿港币 落地新能源领域区块链RWA融资项目 [8]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优势 - 政策框架完善 中国成为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国家 2024年中央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发布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9][10] 上海目标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10] - 绿色产业纵深优势明显 上海拥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完整 在风电核能氢能碳纤维等领域技术领先 25所高校和80余家新能源企业技术中心提供支撑 [11] 2024年超95%绿色债券在上海发行 本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59只规模621.5亿元占全国十分之一 绿色贷款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 [11] - 金融基础设施集聚 上海拥有15家全国性交易所和交易市场 持牌金融机构总数1771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 [13] 上海期货交易所在橡胶等大宗商品取得领先定价权 铜石油黄金等"上海价格"指数具有市场影响力 [13] - 绿色金融业态领先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落户上海 [14] 2024年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上线 累计入库超80个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融资金额超110亿元 [14] 2025年上线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实现减排量T+1自动签发 [14] 推出碳配额远期等创新金融产品融资额超1.3亿元 [14]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5.94亿元支持新发放碳减排贷款20.4亿元 [15]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挑战 - 绿色认定标准不足 中国碳排放信息披露仍属自愿性质非强制性 上海尚未形成统一绿色项目认定和评级标准 存在"漂绿"行为 ESG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披露和实质性议题披露较少问题 [16] - 统筹设计有待加强 缺乏专门议事协调机构 新加坡由金融管理局召集绿色金融行业工作组 香港建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作为专门机构 上海缺乏相应协调机制 [16] 境外绿色投资优惠措施较少 税收减免政策针对性和力度不足 [17] - 离岸市场发展不充分 上海离岸市场处于试点阶段 2025年7月落地首单5亿元自贸区离岸债券 [18] 2025年上半年中资离岸债总发行规模约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25% 产业债约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国内绿色主体多选择在伦敦香港新加坡发行绿色债券 [18]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 强化制度标准和认证体系 推动自愿碳排放信息披露向强制性转变 加强底层数据建设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提升绿色资产识别能力 [19] 建立统一绿色项目认定和评级标准 推动碳标准纳入全球供应链认证体系 [19][20] 完善认证机构监管机制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认证机构 将ESG因素纳入信用评级体系 [20] - 提升外部资金参与便利度 建立专门议事协调机构加强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 [21] 探索与国际主流绿色债券标准互认衔接 鼓励境内外交易所开展绿色债券"互挂互认"试点 [21] 用好自贸试验区和离岸金融试点政策优势 完善离岸外汇资金和清算配套安排 创新离岸绿色信贷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21] - 加大交易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 发挥碳交易核心载体作用吸引外资提升定价能力 试点碳远期碳掉期等衍生品提升市场流动性 [22] 推动环境权益纳入银行授信范围 创新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产品 [22] 建立健全绿色融资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专项风险准备金 对碳质押融资企业给予贴息支持 [22] - 强化创新驱动和人才建设 完善境外债券投资者投资绿色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 为绿色债券发行方提供第三方认证费用支持 [23] 深化金融科技运用探索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在绿色企业认定和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23] 加强政策支持吸引国际ESG人才 鼓励机构设立专职ESG岗位 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和碳数据核算培训 [23]
“产品+市场”为桥 上交所以创新实践构建绿色金融市场新生态
上海证券报· 2025-09-19 18:25
范雨露 制图 ◎记者 祁豆豆 今年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五年来,"双碳"目标成为社会共识,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度融 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着中国经济向低碳化、可持续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青山着意化为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积极打造产品类型丰富、各类主体参与、立 足中国实际、促进国际共识的绿色金融市场,构建联通产业与资本、投资与融资、本土与国际的坚实桥 梁,在引导资本市场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枢纽作用。 多元产品供给 连接耐心资本与绿色机遇 日前,在位于浙江湖州的上交所绿色金融(长三角)服务基地,一场针对新能源企业的上市辅导培训正 在进行——这里不仅是政策解读的窗口,更是绿色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桥梁。 近年来,上交所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不断让优质绿色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数据显示,截 至2025年8月末,科创板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IPO企业已达68家。今年登陆科创板的电化学储能系统 供应商海博思创,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储能系统等绿色发展领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针对已上市企业,上交所打通再融资快车道:精简发行条件,压缩审核时限,推出简易融资程序。据 悉, ...
Cactus (NYSE:WHD)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9-19 14:29
业绩总结 - 2021年公司总收入为632.2百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44.1%[16] - 2021年调整后EBITDA为195.7百万美元,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31%[12][28] - 2022年上半年调整后EBITDA为121.0百万美元[12] - 2022年上半年收入为6.32228亿美元[130] - 2022年上半年净收入为1.25726亿美元[130] - 2022年上半年净收入率为19.9%[130] - 2022年上半年调整后EBITDA率为31.0%[130] - 2021年EBITDA为1.12227亿美元[130] 用户数据 - 2021年产品收入占总收入的64%,租赁收入占14%[9] - 2021年公司在美国陆上市场的市场份额为41.8%[19] - 2022年每个跟随的美国陆上钻井平台的产品收入为174百万美元[46] - 产品市场份额接近40%[108] 未来展望 - 预计2023年美国陆上钻井平台数量将增长约10%[44] - 预计第三季度产品收入环比增长5%至10%[108] - 预计第三季度租赁收入环比增长10%[108] - 预计现场服务收入将占产品和租赁收入的24%[108]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2022年上半年公司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端井口系统的销售[46] 财务状况 - 2021年公司净现金余额保持在较高水平,专注于回报[7] - 2022年6月30日现金余额约为3.12亿美元[102]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117亿美元[122] - 公司总市值约为30亿美元[122] - 每季度每股分红为0.11美元[122] - 年度分红收益率为1.1%[122] - 2022年全年的净资本支出指导为2000万至3000万美元[102] 其他信息 - 第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17%[108] - 调整后EBITDA环比增长超过30%[108] - 调整后EBITDA利润率提高至约33%[108]
13家理财子公司跻身“万亿俱乐部”
中国经营报· 2025-09-19 14:18
中经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理财子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近期集中发布。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6月末,管理理财产品余额突破1万亿元的共有13家。同时,理财子 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走势分化,部分同比2024年同期下降超30%。 3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余额突破2万亿 青银理财方面告诉记者,在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银理财积极践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 任,将绿色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以"主题产品+可持续投资理念"为核心抓手,推动理财资金 向绿色低碳领域集中配置,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更引领了理财行业绿色投资的 新风向。根据中债金融估值中心对绿色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截至6月末,青银理财绿色金融资产余额 近27亿元。 截至6月末,多家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上升。其中,宁银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6.95%, 恒丰理财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5.08%。另有部分理财子公司管理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降幅最大达到 11.90%。 从净利润看,共有22家理财子公司公示上半年净利润情况。其中,共有6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突破10亿 元。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额度排名前两位,招银理财上半年净利润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