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

搜索文档
上交所三问奥浦迈并购澎立生物
北京商报· 2025-06-22 10:13
交易概述 - 奥浦迈拟以14.51亿元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 [2] - 澎立生物为CRO企业,专注于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领域 [2] - 交易旨在构建"细胞培养产品+CRDMO"生态,实现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 [2] 交易必要性及协同性 - 公司现有业务集中于临床前中后期及商业化生产阶段,并购可打通"早期研发到商业化生产"全链条服务 [2] - 标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经营活动现金流及现金储备良好,预计将优化公司财务结构并提升每股收益 [4] - 独立董事陶化安反对交易,认为公司现阶段不具备并购必要性 [2] 财务表现 - 奥浦迈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22.26%),归属净利润2105.23万元(同比-61.04%) [3] - 2023年公司归属净利润同比降幅超40% [3] - 澎立生物2023-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47.3%和42.98%,受收入结构等因素影响有所下滑 [4] 交易细节与监管问询 - 交易对方存在6组一致行动关系,上海景数等三方合计持股最高达2.21%,无单一主体持股超5% [5] - 上交所要求补充披露交易对方关联关系依据及股份合并计算情况 [4] - 澎立生物曾于2023年申报科创板IPO,2024年2月终止审核 [5] 审批进展 - 公司称已履行现阶段所需审批程序,无未完成的股东大会前置审查程序 [5]
KKR花480亿,打水漂了
投资界· 2025-06-22 07:23
并购案例背景 - 百年汽车供应商马瑞利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其历史可追溯至1919年 2019年被KKR以58亿欧元(480亿人民币)收购[2] - KKR通过旗下公司康奈可完成收购 旨在打造全球第7大汽车零部件集团 合并后年收入预计达152亿欧元[6][9] - 合并后公司负债高达1 2万亿日元 2022年依据日本《民事再生法》申请破产 为日本制造业规模最大破产案例之一[6][7] 破产核心原因 - 疫情冲击导致全球汽车产业链重创 叠加2024年全球关税上涨 公司进出口业务受直接影响[2][8] - 合并后企业文化冲突严重 日本康奈可精益生产体系与意大利马瑞利工程师文化产生持续内耗 导致3亿欧元订单流失[10] - 债务负担过重 初始并购负债62亿欧元 2024年债务股本比达185% 自由现金流下降67%[11] 并购整合失败关键因素 - 协同效应未达预期 原计划年节省4亿欧元研发费用 实际因区域运营失衡及管理矛盾导致整合效果低于预期[9][10] - 战略投资能力受限 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中 公司因现金流低迷无法进行必要技术投入[11] - KKR后续救助措施未奏效 虽豁免4000亿日元债务并注资 仍无法扭转破产结局[11][12] 行业并购启示 - 全球并购失败率达70% 中国超80% 其中80%失败源于整合不力而非交易策略[14] - 文化冲突为头号风险 典型案例包括桂格收购Snapple亏损 恒大汽车并购后未能立足行业[15][16] - 成功并购需长期视角 如高瓴百丽等案例显示 交割后3年整合期才是关键考验[15][17]
海航控股收购天羽飞训遭问询 被质疑交易作价合理性
新京报· 2025-06-20 15:29
交易概况 - 海航控股收购天羽飞训100%股权事项被上交所问询 重点关注交易作价合理性 [2] - 2020年6月天羽飞训100%股权转让作价7.49亿元 较2019年12月31日账面净资产6.65亿元溢价12.68% [2] - 本次交易作价7.99亿元 较2024年12月31日账面净资产5.95亿元溢价34.37% 且未设置业绩补偿条款 [2] 财务数据与评估 - 天羽飞训2024年12月31日净资产6.65亿元 较2019年12月31日减少10.53% 但评估作价增长 [2] - 公司解释采用收益法因天羽飞训拥有飞行培训资质 师资力量雄厚 与海南航空等多家航司长期合作 未来盈利能力较强 [3] - 无形资产评估增值被要求披露明细 包括资产名称 用途 采购时间 供应商等 [3] 应收账款与经营状况 - 天羽飞训202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4.19亿元 占流动资产79.77% 占营业收入108.83% 较上年增16.89个百分点 [3] - 经营性现金回款占营收比重较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且未对组合账龄法下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3] - 关联方首都航空 金鹏航空 西部航空等坏账计提比例大幅减少 [3] 业绩波动与持续经营 - 天羽飞训2021-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9亿元 0.09亿元 1.85亿元 0.7亿元 波动显著 [4] - 被要求披露近5年经营数据 财务数据 结合行业情况 在手订单等说明业绩波动原因 [4] - 2024年营收 净利润 培训课时数同时下降 需说明持续经营能力 [4]
尘埃落定!新日铁完成收购美国钢铁 跻身全球第二大钢铁制造商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14:27
交易概况 - 日本新日铁以141亿美元完成对美国钢铁公司(X US)的收购 交易以每股55美元现金完成 [1] - 交易历时18个月 使新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钢铁制造商 [1] - 纽约证券交易所暂停美国钢铁股票交易 [1] 战略意义 - 新日铁通过收购获得美国市场桥头堡 规避50%钢铁进口关税 [1] - 整合后公司在技术 资源与市场布局上竞争力增强 或将重塑美国钢铁产业生态 [2] 协议细节 - 新日铁承诺向美国钢铁额外投资110亿美元 增强美国本土生产与运营能力 [1] - 双方与美国政府签署"国家安全协议" 美国钢铁向政府发行"黄金股" [1] - "黄金股"赋予美国总统对重大事务的否决权 包括资本投资 公司迁移 产能转移等 [1] 交易进程 - 2023年12月首次宣布收购 引发美国政界和产业界广泛讨论 [2] - 上周五与美国政府达成有条件协议 扫清最后障碍 [1]
关税阴霾下,企业并购按下暂停键,交易员却迎来春天
华尔街见闻· 2025-06-17 12:33
交易业务表现分化 - 股票交易业务受益于市场波动性 表现强劲 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Ted Pick指出标普500指数攀升带动市场业务坚挺 以股票业务为首[1] - 美国银行预计市场业务交易收入将实现中高个位数百分比增长 摩根大通也预测市场业务保持稳定增长[1] - 固收 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收入增长放缓 高盛透露已调整风险头寸 固收交易表现略显疲软 德意志银行称4月开局艰难[2] 投资银行业务下滑 - 并购交易价值同比增长21% 但交易数量下降22% IPO市场交易价值和数量均下降超过10%[1][3] - 美国银行预计投资银行收入同比下降约25% 摩根大通预测投资银行费用将出现中等十位数百分比下降[1][3] - 科技和数字资产领域IPO表现良好 但为受关税影响公司定价更具挑战性 大量交易延迟导致收入比预期更疲弱[3] 市场环境与前景 - 交易业务与投行业务呈现两极分化 大型交易仍在推进但整体活跃度下降 从交易宣布到费用落袋存在时滞[3] - 高盛对夏季前景保持谨慎乐观 前提是不再遭遇外生性冲击或更具破坏性的政策[3]
渤海汽车:拟购买多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股权 股票复牌
快讯· 2025-06-16 10:52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海纳川持有的北汽模塑51%股权、廊坊安道拓51%股权、智联科技100%股权、莱尼线束5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主营业务将新增汽车外饰零部件、汽车座椅骨架、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线束等产品 [1] 业务拓展 - 通过整合标的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将产品线扩展到更多汽车零部件领域 [1] - 交易将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 股票复牌 - 公司A股股票将于2025年6月17日开市起复牌 [1]
博众精工拟4.2亿现金收购 上市4年仅去年现金流为正
中国经济网· 2025-06-16 03:27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42,000万元现金收购上海沃典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70%股权,交易完成后上海沃典将纳入合并范围 [1] - 上海沃典专注于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工业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输送系统、自动化检测、智能物流等 [1] - 交易设有业绩承诺,2025-2027年累计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85亿元 [3] 标的公司财务数据 - 2023-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23,654.03万元、24,875.23万元和8,274.34万元 [1] - 同期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173.66万元、3,857.10万元和1,264.56万元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2,535.29万元、6,841.68万元和3,135.90万元 [1] - 收益法评估股东权益价值为60,000万元,较账面价值增值54,906.44万元 [2] 交易结构细节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无需提交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 [3] - 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预计产生商誉36,012.20万至36,206.10万元 [3] - 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预计区间为8,277万至8,554万元 [3] 公司背景信息 - 公司2021年科创板上市,发行价11.27元/股,募集资金净额40,669.85万元 [4] - 2024年营业收入495,420.15万元,同比增长2.36%;净利润39,839.35万元,增长2.05% [6]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877.52万元,实现近五年首次转正 [4][6]
东山精密拟全资收购索尔思!若成交,华西股份将获利2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16:33
收购交易概述 - 东山精密拟以不超过59.35亿元收购索尔思100%股份及认购其可转债 [1] - 收购对价包括不超过6.29亿美元股份收购和不超过0.58亿美元员工期权收购,另拟认购不超过10亿元可转债 [2] - 华西股份拟转让所持索尔思股权,若交易达成可实现约2亿元利润 [1] 标的公司情况 - 索尔思是光通信领域领先企业,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电信网络、5G通信等领域 [2] - 2024年索尔思实现营业收入约29亿元,净利润约4亿元,净资产约10亿元 [6] - 截至2024年底评估基准日,索尔思市场价值为45.6亿元 [6] - 2025年一季度未经审计数据显示:资产总额351.697亿元,负债236.148亿元,归母净资产115.549亿元,营业收入97.488亿元,净利润15.662亿元 [4] 交易结构 - 索尔思共有16位股东,华西股份通过上海启澜和Diamond Hill合计持有6549.65万股(约占总股本32.7%) [8][10] - 主要交易协议涉及14家股东合计1.9亿股(占总股本93.47%) [10] - 交易需华西股份股东会批准,若未通过则协议自动终止 [10] 战略意义 - 收购将帮助东山精密快速切入光通信市场,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2] - 通过整合索尔思技术及市场优势,拓展新业务增长点 [2] - 交易预计将产生一定商誉,具体金额待审计评估后确定 [6]
*ST声迅:拟使用2805万元收购中辰应急51%股权
快讯· 2025-06-13 09:47
公司收购 - 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2805万元收购浙江中辰城市应急服务管理有限公司51%股权 [1] - 收购完成后中辰应急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 [1] - 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或重大资产重组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 战略布局 - 收购旨在补强公司在消防应急领域的短板 [1] - 通过并购提升运营服务核心竞争力 [1]
安庆衡: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事件对中国汽车大企业并购的启示
36氪· 2025-06-13 02:20
行业并购案例研究 - 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案以383亿美元完成,创下世界工业史上最大兼并记录,随后又收购三菱34%股份和现代10.5%股份,试图构建全球汽车帝国[5] - 并购后文化冲突显著,奔驰与克莱斯勒业务难以融合,三菱与现代相继退出,最终克莱斯勒被出售给Cerberus基金,戴姆勒恢复独立运营[12][36][88] - 中国三大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合并传闻持续多年,长安汽车近期升格为国资委直属央企,合并进程可能暂缓[1][89] 跨国合作与战略调整 - 北汽集团利用戴姆勒并购克莱斯勒的契机,重组北京吉普并引入奔驰轿车项目,解决长期亏损问题[8] - 戴姆勒退出三菱和现代时股价高位套现,分别获得7.4亿欧元收益,战略收缩聚焦核心业务[13][36] - 北京奔驰项目获批后同时生产奔驰和克莱斯勒300C车型,但双品牌运营困难最终导致克莱斯勒退出[77][79] 管理层变动与治理挑战 - 戴姆勒董事长施仑普提前两年半离职,蔡澈接任后公司市值单日上涨37亿欧元,反映市场对战略调整的认可[80][82] - 北京奔驰CEO人选博弈激烈,美籍华人Joe Chao因文化冲突和权力斗争任职一年即被德国高管取代[45][73][75] - 施仑普全球扩张战略受挫,过度依赖小圈子决策,对亚洲市场理解不足导致三菱、现代投资失败[15][17][84] 运营管理与文化冲突 - 戴姆勒并购后奔驰与克莱斯勒各自保持独立运营体系,美国团队主张精益生产与德国传统模式产生激烈冲突[37][71] - 北京奔驰建设期间面临双重汇报体系,克莱斯勒派驻高管与德国项目组权责不清导致效率低下[43][46] - 合资企业中外方关于CEO权力的分歧持续,德方最终通过人事更迭确立控制权,但过渡期损失运营效率[75][76] 注:所有数据与事件均基于原文所述,未添加外部信息或主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