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同向共进 长三角抱团“闯世界”——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综述(上)
新华日报· 2025-06-02 23:06
在35.8万平方公里热土上,沪苏浙皖合抱而成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具象化—— 乘坐"超级环线高铁",从上海出发,一路领略水乡古镇、西子湖畔、墨韵皖南、六朝古都、古典园 林之美,一日看尽"真江南"; 上海开发"大脑"芯片和智能网联,江苏提供"心脏"动力电池,浙江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安徽 组装成整车——不出长三角,完成一辆新能源汽车的"4小时生产之旅"; 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浙江温州,连云港、上海港、舟山港等深水良港一片繁忙,一艘艘货轮满载 外贸"新三样",披着金色余晖乘风破浪,远赴大洋、连接全球…… 经济全球化大潮浩荡向前。"紧抱成团"的三省一市在串联彼此、互联市场、通联世界的大路上同向 共进。 你来我往 "亲密度"前所未有 长三角不仅打通交通"主动脉",也加速毗邻区域间的"微循环"。2018年,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 署《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截至2024年7月,重点推进的第一批17个项目中已经 建成康力大道—东航路等16个项目。 生活在吴江汾湖和青浦金泽交界处的"长三角人"李康说,如今既能骑自行车跨省买菜,又能坐公交 跨省通勤,这就是康力大道—东航路"断点"打通后他的"幸 ...
沪苏“飞地经济”合作新模式:以重大项目牵引产业链升级
第一财经· 2025-05-30 10:19
沪苏合作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聚集区已开发4平方公里,跨域交通为核心优势,距大丰高铁站车程25分钟,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1] - 聚集区重点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大产业,2023-2024年规上开票销售均超100亿元,2024年税收1.31亿元(同比+24.8%)[1] - 依托上海企业资源,聚集区落地正泰新能源(30亿元)、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7亿元)、新时代节能科技(5.8亿元)等重大项目[1] 重点企业运营数据 - 正泰新能源盐城基地2021年投产,规划4GW电池与10GW组件产能,2024年产值62亿元、开票销售92亿元、税收0.95亿元[2] - 光伏行业产能过剩背景下,正泰盐城基地整体开工率80%(盐城基地达91%)[2] - 修实生物医药通过跨域协作将多肽生物合成成本降至原先1/5至1/10,与长三角多家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4] 跨区域合作模式 - 聚集区运营核心为沪苏互通,通过顶层规划(20+专项协同)、基础设施共建、重大项目招引(2023年签约118个亿元以上项目)推进长三角联动[2][3] - 大丰区规划康养产业基地,承担上海域外农场功能,与南京大学、青岛大学共建低碳产业研究院和海洋风电研究院[3] - 南通市北高新区300余家科创企业中40%来自上海,60%与上海有产业链合作,70%与上海高校院所创新协作[4] 区域经济协同效应 - 南通市北高新区2024年GDP产值290亿元,主导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生命大健康等产业,重点发展"芯片+药片"新兴产业[4] - 高新区区位优势显著,距南通机场30分钟车程、高速枢纽15分钟车程,融入上海苏州"半小时经济圈"[3] - 飞地经济模式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供应链成本,为企业国际化奠定基础[4]
深耕建设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新华日报· 2025-05-30 00:20
公司发展历程与区域布局 - 公司1983年成立于江苏,1998年总部迁至上海,2024年位列上海市百强企业第8位、长三角百强企业第11名 [1] - 通过成立华东分局、江苏分局、华中分局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深度融入核心城市群和都市圈 [1]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布局 - 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2] - 在上海临港经济区完成洋山国际保税中心、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研制基地等标杆项目 [2] - 在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新金融中心等地标,并推动鼓楼铁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 [2] 传统制造业升级与产业集群建设 - 建设中联重科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徐工集团智能制造基地,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3] - 参与闻泰无锡智能制造产业园、积塔半导体生产线等项目,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 - 建设浦东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基地、周浦医疗器械总部园,巩固长三角高端产业链地位 [3] 交通基础设施与物流体系建设 - 承建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等,优化区域铁路网络 [4] - 建造204国道、312国道、长深高速等公路项目,提升综合运输效能 [4] - 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三期、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等航空枢纽建设 [5] - 打造六安长三角一体化物流园、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等现代物流项目 [5][6] 文旅融合与城市文化空间打造 - 无锡灵山梵宫获鲁班奖,奠定文旅品牌影响力 [7] - 投资运营南京金陵小城,融合六朝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7] - 开发普陀山观音法界、昆山戏曲博物馆等文旅项目,提升文化体验深度 [8] - 轻资产运营南京博物院民国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号馆等公共文化空间 [8] 民生工程与住房保障 - 在上海松江建设中建·幸孚+公寓,提供1067个车位及3299平方米商业配套 [9] - 开发上海浦东惠南民乐大型居住社区,导入人口约16万 [10] - 完成合肥磨店家园二期安置房项目,安置居民近2万人 [10]
全国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方厅水院竣工
中国经济网· 2025-05-29 14:03
项目概况 - 方厅水院是全国首个跨省域房建项目 总建筑面积约104万平方米 其中地上面积67万平方米 由主会馆及三省一市分馆、三座步行桥组成 [1] - 项目采用"三桥五馆"格局 融合中国传统空间形制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向 主会馆于2023年5月开工 2024年11月完成钢结构封顶 步行桥于2024年7月合龙 [1] 制度创新 - 首创跨域项目"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 涵盖立项至验收全流程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2] - 创新"一体化审批"机制 上海受托统一颁发施工许可证 审批流程从三地盖章简化为单方盖章 大幅缩短审批时间 [2] - 项目建设运营由沪苏浙三地共同参与 形成"打破边界但不打破行政隶属"的工作模式 [2] 功能定位 - 项目将承担国际会议(如全球环境科学家大会)、商务峰会、文化展览等高端活动 首场活动定于6月初举办 [2][3] -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展示窗口 集中呈现制度创新成果与江南水乡文化 未来将成为三省一市核心交流平台 [3] 区域影响 - 通过太浦河廊桥实现15分钟跨三省一市通行 为示范区居民提供一体化生活体验 [1] - 标志着水乡客厅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塑造 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2]
长三角一体化下生态资源跨区共享难题怎么解决?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5:36
长三角生态资源跨区域共享现状 - 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前三轮试点中安徽年均获得补偿仅两亿元,绩溪县财政配套资金投入9亿余元而获得补偿金仅5.4亿元,补偿金额与实际治理投入差距显著 [1] -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限值标准不统一,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50mg/m³、80mg/m³、60mg/m³,导致企业跨区域迁移面临重复改造难题 [1] - 长三角部分地级市存在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不当问题,与生态环境部2024年要求省级统筹的规定存在冲突 [1] 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 - 当前补偿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新安江第四轮试点产业协作项目落地率仅30%,跨省人才交流规模不足百人 [2] - 长三角GEP核算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023年示范区GEP核算覆盖面积不足50%,生态资源资本化进程受阻 [2] - 长三角"智慧大脑"虽实现242项数据共享,但跨部门生态环境、水利、农业数据融合度不足30% [2] 生态协同发展建议 - 提议设立长三角生态环境委员会,建立常态化协商机制并每年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界纠纷 [3] - 建议按GDP占比和生态受益度确定三省一市出资比例,引入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设立"长三角生态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技术人才跨区域交流 [3] - 规划建设生态产业走廊,在皖江城市带、杭州湾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百亿级生态产业园区 [3] - 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整合黄山、千岛湖资源开发跨区域旅游产品 [3]
全国首个跨两省一市公共建筑方厅水院竣工“长三角原点”建成好大一个“四合院”
新华日报· 2025-05-28 23:33
项目概况 - 方厅水院是国内首个跨越两省一市的公共建筑项目,位于长三角原点太浦河交汇处,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 [1] - 项目外形采用传统四合院设计,主会馆位于太浦河南岸,四角为沪苏浙皖主题展馆,通过3座跨域廊桥连接 [1] - 项目定位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核心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区域"三不管""三不通"问题 [1] 制度创新 - 项目采用"六位一体"审批新模式,实现跨域建设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仅需盖一个章(上海市青浦区建管委) [2] - 沪苏浙通过合作备忘录、联合技术审查、审批互认等方式实现"一体化立项至验收"全流程创新 [2] - 该模式已复制应用到浦港路东延工程等其他跨域项目 [2] 技术亮点 - 全国首个采用传统斗拱形式与全钢结构焊接工艺的桥梁建筑 [2] - 建筑综合节能率达82%,廊桥及屋顶光伏板年发电量420万千瓦时,打造"近零碳"大型公共建筑 [2] 功能定位 - 将作为2025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首秀场地 [3] - 规划成为世界级湖区标志性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综合展示窗口及水乡客厅核心功能载体 [3] - 提供15分钟跨省通行体验,实现地理空间"缝合"与资源集聚 [1][3]
自然资源部调研组:长三角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的探索与启示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28 06:47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建 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 涵盖上海青浦 江苏吴江 浙江嘉善三地[7][9][24] - 示范区已形成52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在共商协作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城乡新空间建设 跨界流域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7] - 示范区蓝绿空间占比达66%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 较现状减少157平方公里 促进城乡发展模式转型[10] 跨域治理机制创新 - 建立"理事会+执委会"工作机制 形成"机构法定 业界共治 市场运作"跨域治理模式 打破行政壁垒[9] - 设立示范区新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 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17] - 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共建358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计划2025年底具备运行条件[10][24] 生态保护修复实践 - 以元荡环境治理为突破口 完成环湖治理239公里 水质由Ⅴ类提升为Ⅲ类 形成跨域生态修复一体化制度[13] - 全面开展"一河三湖"共保联治 太浦河实现全线Ⅱ类水 服务受益人口800万 自然生态质量稳定提升[14][22] - 建立标准 监测 执法"三统一"制度 破解跨界流域分治难题[14] 产业发展与价值实现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投入使用 总入驻研发人员将达3万名 是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研发基地[15] - 专精特新企业从2019年的248家增至1294家 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15]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统一核算信息平台 推动生态旅游 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14] 数字化支撑体系 - 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上线 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支撑规划管理 项目管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27][28] - 建成示范区测绘基准原点 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高精度空间地理数据支撑[27] - 搭建水乡客厅数字孪生系统等应用场景 实现"规 建 管 用"全流程管理[28]
联动长三角 食博汇新篇—首站连云港共绘餐饮协作新蓝图
中国食品网· 2025-05-27 10:01
长三角餐饮产业协同发展 - 长三角餐饮产业协同发展系列走访活动在江苏连云港市启动,围绕区域餐饮资源整合、食博会合作落地、产业协同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1] - 连云港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构建以海鲜美食为核心的特色餐饮体系,形成赣榆梭子蟹、花果山风鹅等地理标志美食及紫菜、鹌鹑蛋等支柱产业 [3] - 连云港餐饮产业面临产业链整合不足、品牌附加值待提升等瓶颈,需借助长三角协同机制打通产销壁垒 [3] 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 - 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面对长三角超1.2万亿元餐饮市场规模下的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整合区域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 [5] - 创新中心打造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权威平台,推动美食产业向标准化、数字化、健康化升级 [5] - 连云港独特的文旅与餐饮资源为区域产业协同提供新动能,此次走访为食博会合作、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5][6] 第二届长三角食博会 - 第二届食博会以"提振消费 共享膳美生活"为主题,通过展、会、赛等形式构筑产业赋能、产销对接等平台 [8] - 同期举办"厨王归来 遇见江南"菜品创新研讨会、长三角渔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多场活动 [8] - 食博会平台将帮助连云港特色食材对接长三角采购商资源,助力本地餐饮企业拓展市场 [8] 合作成果 - 连云港市相关协会参与共建长三角江南美食创新中心并成为第二届食博会协办单位 [10] - 本地优质餐饮企业将组团参展展示特色食材与创新菜品,推荐优秀厨师参与青年厨师大赛 [10] - 活动汇聚多方力量为长三角餐饮协同发展凝聚智慧与共识 [12] 未来规划 - 连云港之行为地方餐饮产业发展提供破局思路并通过食博会合作机制实现资源精准对接 [12] - 未来将持续走访区域内重点城市以"一地一策"模式推进产业协同,提供"长三角样板" [12]
大中型银行利润新局:长三角“引擎”强劲发力
经济观察网· 2025-05-27 10:01
经营效益方面,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长三角区域的营业收入均超千亿元。浙商银行、交通 银行、广发银行长三角营业收入占全行总收入的比例位居前三。在利润总额上,农业银行以1159亿元位 列第一,广发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在长三角的利润总额占全行比重均在 35%以上。 资产质量方面,10家披露长三角地区不良率的银行中,6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下,中信银行不良率为 0.53%,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有4家银行不良率在1%以上,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凭借较大 的信贷投放规模,不良率分别为0.82%、0.77%、0.84% ,整体处于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大中型银行重要的利润"引擎",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未来有望为 银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资产规模来看,2024年工商银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资产规模高达12.44万亿元,远超其他银行,也是唯 一一家在长三角资产规模过十万亿元的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8.77万亿元、7.13万亿元位居其 后。浙商银行、广发银行长三角地区资产总额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高达89.69%、49.46%,浦发银行、 工商银行在长三角资产规模占比也超过 ...
长三角公布一体化最新成绩单:去年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快讯· 2025-05-26 13:16
智通财经5月26日电,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6月初在江苏南京召开。5月26日下午, 座谈会会前集中采访活动新闻通气会举行,通报了2024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成效。记者从会 上获悉,202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3万亿元,同比增长5.5%,占全国比重达24.7%; 今年一季度占比已超过25%。 (智通财经) 长三角公布一体化最新成绩单:去年GDP突破33万亿元 同比增长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