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四个聚焦”深化节能降耗减污 | 大家谈 如何当好“碳路先锋”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02:27
行业发展战略核心 - 化工行业需全方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履行社会责任为核心主线 加速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路径 -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战略规划 贯穿产品研发、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及废弃物处理全流程 [1] - 通过结构技术管理优化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生产体系 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1]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 - 强化环保管控 优化落后工艺 加强VOCs治理 实现超低超净排放 [1] - 研发高效节能生产工艺 采用先进污染物治理技术 [1] - 建立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精准监控能耗 制定节能目标并落实到岗位 [1] 绿色生产与企业竞争力重塑 - 研究产品体系与生产装置间的工艺介质再平衡 开展节能节电节煤节汽节水改造 [2] - 通过上大压小、以旧换新、汰弱培强及三废利用等资源要素创新实现提质增效 [2] 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 - 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 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对现有化石能源进行清洁化改造 [2] - 制定分阶段能源转型路线图 完善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系统以应对行业碳交易筹划 [2]
第二十三届中国制博会在沈阳开幕
辽宁日报· 2025-09-02 01:01
展会规模与参与度 - 首日观众超过3.3万人次 [1] - 制博会现场意向成交额达15.8亿元人民币 [1] - 展览总面积9万平方米 设置12个展区共3056个展位 [1] - 912家海内外装备制造业企业参展 [1] 展会主题与战略定位 - 以"智能新装备·新质生产力"为主题 紧扣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背景 [1] - 聚焦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汇聚突破性技术及高精尖产品 [1] - 打造集全产业链展示 行业深度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国际展览平台 [1] 配套活动与产业聚焦 - 第二届沈阳市制造业经贸活动周同期启动 主题为"融合展产商 沈阳铸辉煌" [1] - 聚焦沈阳高端装备 航空航天 机器人等十大重点产业链 [1] - 突出"智能制造+绿色转型+国际合作"三大主线 [1] - 开展经贸对接 招商引资 专业技术和人才交流等系列活动 [1] 政府支持与参与 - 副省长王利波 沈阳市市长吕志成出席经贸活动周启动仪式并致辞 [2]
运满满再登“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首次跃居南京市民营企业榜首
扬子晚报网· 2025-09-01 14:05
公司排名与业绩表现 - 公司入围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58位和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第34位 排名较去年提升32名和11名 首次跃居南京市民营企业榜首 [1] - 2024年集团营业收入首度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再创新高 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 平台通过技术驱动提升物流效率 构建双边网络效应与数据智能双螺旋驱动的增长模型 [2] 平台运营与用户增长 - 平台货主与司机用户实现快速增长 全链条智慧物流生态持续完善 [2] - 通过车货匹配算法优化使平台三空率(空驶/空置/空载)降至34.92% 较2020年下降4.05个百分点 [4] - 运单实载率实现规模化提升 累计贡献碳减排1.1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产生经济效益约3050亿元人民币 [4] 技术创新与行业标准 - 企业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效率 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2] - 深度参与双碳标准制定 低碳实践入选人民日报碳中和优秀案例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报告 [4] - 作为数字货运标准化建设先行者 为全球货运行业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4] 司机权益保障机制 - 建立暖新行动长效机制 通过流动党支部和公益基金会提供技能培训与法律援助 [3] - 万里无忧卡友援助项目累计援助120余个货车司机家庭 最高单笔援助达50万元人民币 [3] - 优化前端治理推出货主月结产品和运费保险 帮助司机追回运费近亿元人民币 [3] 平台治理与安全体系 - 通过三级货运安全管理架构和警企联动反诈机制 2024年联合公安机关打掉诈骗团伙40个 [2] - 货主信用分和司机行为分机制使纠纷一次解决率达96.5% 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 [2] - 为司机追回经济损失79.5万元人民币 [2] 未来发展战略 - 计划扩大省心套餐和运费损失保险服务覆盖范围 推动更多金融账期产品落地 [5] - 持续深化ESG战略 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协同构建安全稳定的货运体系 [5] - 继续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助力中国物流行业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5]
【环球财经】第二届中埃建筑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开罗举办
新华财经· 2025-09-01 13:52
论坛概况 - 第二届中埃建筑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埃及开罗举行 主题为打造宜居的智慧城市 涵盖产业政策 学术研究 设计趋势 案例分享和中埃合作等议题 [1] - 论坛由中国建筑集团主办 中建埃及分公司承办 吸引埃及住房与公共设施部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 埃及新首都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及企业共130余人参与 [1] 中埃合作成果 - 埃及新首都CBD项目和阿拉曼新城项目被认定为中埃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体现绿色建造和节能环保典范 [1] - 中埃在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和绿色建筑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的深度对接 [1] - 新行政首都CBD项目被视为中埃战略合作最显著典范 成功将领导人愿景转化为现实成果 [1] 技术应用与创新 - 中建埃及分公司推广应用超高层建造技术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 节能建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2] - 论坛发布《中国建筑创新建造技术服务埃及可持续发展报告》 重点介绍C80高性能混凝土 超高层建造技术 BIM智能管理系统和绿色施工工艺 [2] 合作展望 - 论坛旨在推动中埃在标准对接 技术交流 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2] - 活动属于中建集团鲁班工匠计划品牌项目 致力于共同打造标杆项目并助力埃及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 [2]
天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深入开展污染治理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3:19
天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深入开展污染治理 中新网天津9月1日电 (记者 王君妍)记者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近年来,天津围绕加快发展方式绿 色转型、深入开展污染治理等五大领域部署24项重点任务,为绿色发展谋篇布局。 此外,天津强化法治保障,发布实施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修 订焊管等8个重点行业绩效评级指南,完善重污染应急响应货车"白名单"制度。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走 航监测、无人机巡查、红外成像等技术手段进行污染溯源,实现大气污染排放数字化、全时段精准监 管。(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天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连续四年完成国家粗钢压减任务, 完成11台2吨/时以下生物质锅炉、60万平陶瓷产能淘汰退出,12家砖瓦企业全部停产淘汰,焦化企业关 停转型。构建清洁安全能源体系,全力压减本地电煤消费, ...
中国石化驻鄂企业“十四五”累计实现营收2.1万亿元
经济日报· 2025-09-01 08:33
能源安全与产量提升 - 江汉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储量3628万吨[3] - 原油产量达580万吨[3] - 天然气累计产量365亿立方米[3] 炼化产能与产业地位 - 中韩石化和荆门石化炼油能力共计提升至1500万吨[3] - 稳居华中地区最大炼化一体化企业[3] 科技创新与研发成果 - 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3] - 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多项[3] - 申请国家专利13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430多件)[3] 绿色转型与社会责任 - 16家驻鄂企业联合启动"清净守护长江"社会责任行动第二阶段[3] -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资源降耗、绿色转型提速、生物多样性守护及区域协同五大行动[3] 区域战略布局 - 湖北省是中国石化企业最密集、产业链最齐全、发展潜力最大的省份之一[3] - 驻鄂企业涵盖油田、炼化、销售、工程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3]
可持续氢基燃料全链条认证与检测如何做?
势银能链· 2025-09-01 03:59
必维集团绿氢产业服务与认证体系 - 公司亮相2025势银绿氢产业年会并分享可持续氢基燃料全链条服务解决方案 [4][5] - 公司工业碳服务专家王秋辰女士发表主题演讲《必维加速推动可持续氢基燃料从制取到应用》 [5] - 公司获得势银能链颁发的2025年绿氢产业先锋奖 [20] 欧盟可再生氢认证法规框架 - 欧盟通过可再生能源指令(RED)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2009年首次发布RED 历经三次修订 2023年发布RED III及RFNBO授权法案 [7] - RFNBO定义为非生物来源可再生能源制成的交通运输用可再生液体和气体燃料 涵盖可再生电力制氢气及其衍生物如电子甲醇 电子甲烷 氨等 [7] - 认证体系核心目标包括保障供应链可持续性 实现温室气体减排 促进全球市场准入 [9] 可持续氢基燃料认证条件 - 认证范围覆盖原料收储 加工 生产 运输 供应到使用全链条 [14] - ISCC认证体系针对整个供应链而非单一产品 确保各环节符合可持续要求 [14] - 认证周期中公司协助客户完成ISCC系统注册与审核 现场审核后60天内颁发证书 [15] 认证流程与阶段服务 - 预可研阶段提供政策咨询和认证体系适用性确认服务 [19] - 可研阶段开展原料合规性评估和电力合规性咨询 可出具预认证报告增强客户市场谈判优势 [19] - 建设阶段进行现场调研 标准培训和内部管理体系建立指导 [19] - 建成阶段提供预审核服务 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建议 [19] - 正式审核包含文件审核和现场评审 通过后颁发有效期一年证书 高风险项目需6个月后监督审核 企业需年度审核维持认证 [19] 燃料检测服务 - 提供C-14生物质碳含量检测 适用于混合原料生产产品如绿色甲醇与灰色甲醇 [17] - 提供可持续航空燃料检测 依托专业设备全面检测燃料特性 出具检测证书帮助客户缩短适航认证周期 [20] 公司业务覆盖范围 - 必维工业技术中心覆盖石油天然气 化工 电力与可再生能源 交通与物流运输 工业供应链五大板块 [2]
万家灯火 点亮未来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01 02:41
如今,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胡鲁马累一期岛55兆瓦电站扩建工作也在逐步开展。项目建成 后,将与现有电网合并,实现协同发展。 夜色更深,街巷愈发明亮。灯火背后,是一户户安居乐业的家庭,是一座座因稳定供电而活力倍增 的商铺,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项目业主马尔代夫住房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表 示,"从屋顶光伏到整岛电网,从解决民生用电到支撑经济发展,这些'小而美'的务实合作,正点亮马 尔代夫的未来。" 人民网曼谷8月31日电 (记者章念生)暮色降临,印度洋的海风轻拂,马尔代夫胡鲁马累二期岛上 的灯火一点点亮起来。街巷纵横,路灯勾勒出清晰脉络,商铺霓虹在海风中闪烁,居民楼窗内传出孩子 温书的身影与咖啡店的笑声。这片新兴的岛屿城区,欣欣向荣。 然而,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作为首都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区,二期岛住房项目快速推进,但长 期缺乏系统性输配电网络,供电不足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2021年,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设集团)承建的配电系统项目正式启动。尽管面 临疫情以及高温、高湿、高盐雾等自然条件挑战,项目团队三个月完成首批送电。随后,132千伏主变 电站顺利投运,百余座箱式变电站分布全 ...
一个万亿级经济圈,正在崛起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0:19
核心观点 - 上合组织已从安全合作机制演变为横跨欧亚的万亿级经济圈 其成功源于互信平等的合作原则与开放包容的发展模式 当前正加速向绿色经济和数字化转型 [2][5][7][9] 贸易与经济增长 - 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超8万亿美元 占全球贸易总额四分之一 [7] - 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达5124亿美元 成员国总GDP为成立初期的13倍多 [2]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 成为亚欧大陆核心经贸动脉 [7]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中吉乌铁路历经数十年构想后启动 体现地缘政治互信提升 [5] -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带来显著增长动力 [5] - 成员国通过平等协商平台推进安全合作与持续对话 [3][5] 新兴产业发展 - 2023年成员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超3.2万亿美元 占全球总量50%以上 [8] - 数字零售/5G/跨境电商成为新增长点 鲁班工坊智能网联课程加速人才培养 [8][9]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成为新发展动能 中国愿与成员国分享技术优势 [9] 绿色能源合作 -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拥有丰富太阳能与水发电潜能 [7] - 中国提供绿色产能全链条支持 包括设备/技术/项目落地 [7] 组织扩展与合作模式 - 从6个创始国扩展至10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与对话伙伴 [7] - 合作基于互利共赢与平等原则 不干涉内政且避免地缘政治影响 [4][7] - 中国合作模式注重与当地国情结合 区别于西方援助的强制性 [9]
国际能源、生态与环境大会聚焦韧性低碳城市建设
搜狐财经· 2025-08-31 17:11
会议概况 - 2025国际能源、生态与环境大会于8月30日在德国柏林开幕 由国际能源与环境科学学会、德中环境与能源促进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2][3] - 会议持续至9月2日 是德中环能第十三届年会 已成功举办五届[3] - 来自中国、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的100余位科学家、研究人员、工程师出席[2] 会议焦点 - 会议聚焦韧性低碳城市建设 围绕能源短缺、生态退化等全球性挑战展开讨论[2] - 探索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路径[2] 技术应用 - 智慧城市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孪生和AI等新技术注入新动能[2] - 低碳城市转型需将技术创新、政策设计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2] 专家观点 -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彼得·萨克森迈尔认为韧性城市建设是涉及发展与安全各方面的复杂工程[2] -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克劳斯·胡巴切克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教授马蒂亚斯·芬克拜纳强调系统性和包容性路径对建设韧性与公平都市未来的重要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