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严重财务造假!监管出手,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2:41
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在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开展金属、油品、乙二醇等虚假贸易 [5]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42亿元(占当期16.61%)虚增利润573万元(占60.48%)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9.86亿元(占44.57%)虚增利润1113.69万元(占10.36%) [5]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40.24亿元(占50.46%)虚增利润951.95万元(占7.48%)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42.88亿元(占42.95%)虚增利润1093.32万元(占23.92%) [5] 关联交易违规 -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通过控制13家关联公司 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充当供应商和客户进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6] - 2022年资金占用余额3.33亿元(占净资产9.19%) 2023年余额8.75亿元(占23.64%) 2024年余额8.82亿元(占26.53%) [6][7] - 未在2022-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资金占用情况 截至2025年9月部分资金已归还 [6][7]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对公司处以1150万元罚款并给予警告 对实际控制人徐增增处以1690万元罚款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7] - 对时任总经理刘策罚款470万元 对董事刘振光罚款250万元 对财务总监卢玉平罚款200万元 对独立董事何晓云罚款50万元 [7] 退市处理进程 - 公司于2024年12月1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8] - 2025年4月29日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7月3日正式被终止上市并摘牌 [9] - 股票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公司板块挂牌转让 [9] 公司业务背景 - 主营业务包括数据中心(IDC)和大宗商品贸易两大板块 IDC业务通过自建机房和租用带宽为客户提供服务器运行环境 [9] - 大宗商品贸易以销售成品油、燃料油及化工品为主要经营策略 [9]
严重财务造假!监管出手 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2:00
公司财务造假 - 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开展金属、油品、乙二醇等虚假贸易 [4]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42亿元(占当期16.61%)虚增利润573万元(占当期60.48%) [4]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9.86亿元(占当期44.57%)虚增利润1113.69万元(占当期10.36%) [4]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40.24亿元(占当期50.46%)虚增利润951.95万元(占当期7.48%) [4]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42.88亿元(占当期42.95%)虚增利润1093.32万元(占当期23.92%) [4] 关联交易违规 -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通过控制13家关联公司充当供应商和客户 安排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5] - 2022年至2024年资金占用余额分别为3.33亿元(占净资产9.19%)、8.75亿元(占23.64%)、8.82亿元(占26.53%) [6] - 未按规定披露2022-2023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关联交易 2022年3.33亿元(占净资产9.19%)2023年8.75亿元(占23.64%) [6] 监管处罚措施 - 公司被处以1150万元罚款并给予警告 [2][6] -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被罚1690万元并处十年证券市场禁入 [6][7] - 其他高管被处以50-470万元不等罚款 包括总经理刘策470万元、董事刘振光250万元、财务总监卢玉平200万元、独董何晓云50万元 [6] 退市处理过程 - 2024年12月1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9] - 2025年4月29日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9] - 2025年7月3日正式被终止上市并摘牌 将转入退市公司板块挂牌转让 [10] 公司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包括数据中心(IDC)和大宗商品贸易两大板块 [11] - IDC业务为战略核心 通过自建机房和租用带宽为客户提供服务器运行环境 [11] - 大宗商品贸易以销售成品油、燃料油及化工品为主要经营策略 [11]
严重财务造假!监管出手,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1:45
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在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中连续四年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开展金属、油品、乙二醇等虚假贸易 [5]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42亿元(占当期披露营收16.61%)虚增利润总额573万元(占60.48%)2020年虚增营收39.86亿元(44.57%)虚增利润1113.69万元(10.36%)2021年虚增营收40.24亿元(50.46%)虚增利润951.95万元(7.48%)2022年虚增营收42.88亿元(42.95%)虚增利润1093.32万元(23.92%)[5] 关联交易违规 -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通过控制13家关联公司(包括哈尔滨茂盛合、上海茂晟合石油化工等)在2022-2024年期间充当供应商和客户 形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6] - 公司对关联供应商提前大比例付款 对关联客户给予长回款账期 2022年资金占用余额3.33亿元(占净资产9.19%)2023年8.75亿元(23.64%)2024年8.82亿元(26.53%)截至2025年9月初部分资金被归还 [6] - 未在2022-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资金占用情况 违反信息披露规定 [7]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对公司处以1150万元罚款并给予警告 责令改正 [2][7] - 对实际控制人徐增增处以1690万元罚款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因其组织指使虚假贸易和资金占用行为 [7] - 其他高管包括总经理刘策(罚款470万)、董事刘振光(罚款250万)、财务总监卢玉平(罚款200万)、独立董事何晓云(罚款50万)均被警告并处罚款 [7] 退市处理进程 - 公司于2024年12月1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8] - 2025年4月29日收到上交所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7月3日正式被终止上市并摘牌 后续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转让 [9][10] - 8月25日上交所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 [10] 主营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大宗商品贸易业务 其中IDC业务通过自建机房和租用带宽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器运行环境 大宗商品贸易主要销售成品油、燃料油及化工品 [11]
严重财务造假!监管出手,重罚!
中国基金报· 2025-09-06 01:36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在2019年至2022年连续四年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开展金属、油品、乙二醇等虚假贸易 [6]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42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16.61%)虚增利润总额573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60.48%)[7]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9.86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44.57%)虚增利润总额1113.69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10.36%)[7]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40.24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50.46%)虚增利润总额951.95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7.48%)[7]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42.88亿元(占当期披露营业收入42.95%)虚增利润总额1093.32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23.92%)[7] 关联交易及资金占用 -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通过控制13家关联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进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相关关联交易 [8] - 公司对关联供应商提前大比例付款 对关联客户给予较长回款账期 形成资金占用 [8] - 2022年资金占用余额3.33亿元(占净资产9.19%)2023年8.75亿元(占净资产23.64%)2024年8.82亿元(占净资产26.53%)[8][9] - 未在2022年和2023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资金占用情况 [9] - 截至2025年9月初部分被占用资金已归还 [8] 监管处罚及处理结果 - 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对公司处以1150万元罚款并给予警告 [2][9] - 对实际控制人徐增增处以1690万元罚款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9] - 对其他高管分别处以470万元、250万元、200万元和50万元罚款 [9] - 公司于2024年12月16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 [11] - 2024年7月3日公司被终止上市并摘牌 将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12] 公司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包括数据中心(IDC)和大宗商品贸易业务 [13] - IDC业务为公司战略转型核心业务 通过自建专业机房和租用电信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器运行环境 [13] - 大宗商品贸易业务以销售成品油、燃料油及化工品为主要经营策略 [13]
退市不免责!退市龙宇财务造假遭重罚3810万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01:18
公司财务造假与处罚 - 公司因2019年至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遭到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810万元 [2][4] - 公司通过虚构金属、油品、乙二醇等贸易链条虚增收入,2019年至2022年分别虚增收入22.42亿元、39.86亿元、40.24亿元、42.88亿元 [4][7] - 2019年至2022年虚增利润总额分别为573万元、1113.69万元、951.95万元、1093.32万元 [7] - 公司实际控制人徐增增被罚款1690万元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其他4名责任人共被罚款970万元 [4] 公司资金占用与关联交易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实际控制人安排关联公司充当供应商和客户,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截至2024年末仍有8.82亿元资金被占用 [4][7] - 公司对关联供应商提前大比例付款,对关联客户给予较长回款账期,且未及时披露相关关联交易 [4] - 控股股东已归还4亿余元占用资金,上海证监局曾就未履行还款承诺问题出具行政监管措施 [7][8] 公司审计与退市情况 - 公司2023年及2024年财务会计报告均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024年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4][5] - 公司于2024年7月3日因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被上交所终止上市 [5] - 审计机构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大股东资金占用、立案调查、股权收购预付款、投资者索赔等问题 [4] 行业监管动向 - 新“国九条”发布后,监管机构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明确“退市不免责”的监管导向 [6][7] - 监管机构持续强化退市监管,严厉打击“保壳”、“炒壳”行为,对财务造假等问题坚持“一追到底” [7][8] - 上海证监局表示将加强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以维护市场生态和投资者权益 [8]
退市不免责!退市龙宇,被罚3810万元,实控人十年市场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5:53
核心观点 - 退市龙宇因财务造假及关联交易披露违规被处以3810万元罚款 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和"一追到底"原则 [1][6][8] 财务造假细节 - 2019年至2022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虚增收入 分别虚增22.42亿元 39.86亿元 40.24亿元 42.88亿元 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达16.61% 44.57% 50.46% 42.95% [4]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573万元 1113.69万元 951.95万元 1093.32万元 占披露利润总额比例60.48% 10.36% 7.48% 23.92% [4] - 虚假贸易涉及金属 油品 乙二醇等商品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实现 [4] 关联交易违规 - 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相关关联交易事项 [1][4] - 截至2024年末仍存在8.82亿元关联方资金占用 [4] - 控股股东未履行连带还款承诺 监管部门已督促偿还 目前相关方已归还资金超4亿元 [6] 处罚措施 - 公司被处以1150万元罚款 实际控制人徐增增被罚款1690万元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 [6] - 其他4名责任人(董事 总经理 财务总监 审计委员会主任)合计被罚款970万元 [6] 监管背景 - 公司因2023年及2024年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于2024年7月3日被终止上市 [3] - 上海证监局2024年4月29日已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12月16日立案调查 [3] - 处罚体现新"国九条"要求 严厉打击"保壳""炒壳"行为 加强退市监管和投资者保护 [8][9]
退市不免责!退市龙宇,被罚3810万元,实控人十年市场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5:13
核心观点 -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和"一追到底"的态度 对退市龙宇及责任人处以高额罚款并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1][6][9] 财务造假细节 - 2019年至2022年通过虚假贸易业务虚增收入 2019年虚增收入22.42亿元(占当期营收16.61%) 2020年虚增39.86亿元(占44.57%) 2021年虚增40.24亿元(占50.46%) 2022年虚增42.88亿元(占42.95%) [4]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 2019年573万元(占当期利润60.48%) 2020年1113.69万元(占10.36%) 2021年951.95万元(占7.48%) 2022年1093.32万元(占23.92%) [4] - 虚假贸易涉及金属、油品、乙二醇等商品 通过虚构贸易链条和人为增加业务环节实施 [4] 资金占用与关联交易 - 未按规定披露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相关关联交易事项 截至2024年末存在8.82亿元关联方资金占用 [4] - 2024年8月30日公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 10月19日公告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况 [3] 监管处罚措施 - 上海证监局拟对公司合计罚款3810万元 其中对公司罚款1150万元 [1][6] - 对实际控制人徐增增罚款1690万元并采取十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 - 对其他4名责任人(董事、总经理、财务总监、审计委员会主任)共处罚款970万元 [7] 退市过程与监管行动 - 2024年7月3日因2023年度和2024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触及财务类退市标准被终止上市 [3] - 2024年4月29日上海证监局已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针对大额关联交易未履行审议程序且未披露、部分贸易业务无商业实质等问题责令改正 [3] - 2024年12月16日上海证监局对相关问题进行立案调查 [3] 投资者保护与资金追回 - 监管部门推动受损公司权益挽回 督促控股股东偿还占用资金 目前相关方已归还资金超4亿元 [7] - 上海证监局表示将加强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 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维护投资者权益 [9]
深交所:300280,终止上市!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14:21
退市决定与时间安排 - 深交所于9月5日对*ST紫天依规作出终止上市决定 [1] -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 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期满后深交所将进行摘牌 [4] 财务造假具体情况 - 公司连续两年虚增收入总额达24.99亿元 [5] - 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收入7.78亿元(占营业收入44.59%) 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通过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实现 [6] - 2023年半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2.08亿元(占14.56%)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6] - 2023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78.63%) 因旗下孙公司宁波麦粒网络科技在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中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 [6] 监管处罚与法律后果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管理层12人合计处罚3840万元 [6] -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 - 公司因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被证监会责令改正但未按期完成整改 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4] - 公安机关已于2024年9月对*ST紫天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 [7] - 公司相关行为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诉标准 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7]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7]
300280退市,大额财务造假,阻碍执法……“首恶”终身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4:06
退市决定与时间安排 - 深交所决定终止*ST紫天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期满后摘牌[1] - 退市原因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且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触及终止上市情形[1][4]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多种手段连续两年虚增收入合计24.99亿元 涉及三份定期报告造假行为[3] - 2022年年度报告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 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3]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未验收未收款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收入2.07亿元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3] - 2023年年度报告违规使用总额法确认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3]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对公司及12名管理层人员合计罚款3840万元[4] -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4] - 除财务造假外 公司还存在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以及拒绝阻碍执法等多项违规行为[4] 法律追责进展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6] - 公安机关于2024年9月以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立案侦查[6] - 公司行为可能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诉标准 不排除进一步刑事追责[6]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多重法律责任[6]
*ST紫天被强制退市 监管立体追责警示“零容忍”
证券日报网· 2025-09-05 13:55
公司退市决定 - 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整理期届满后将正式摘牌 [1] - 终止上市核心原因为财务信息披露违规 公司未能在证监会要求期限内完成财务会计报告虚假记载的整改工作 且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1]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2022年至2023年年报存在严重虚假记载 通过虚构短信发送服务业务和虚增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等手段 累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 [2] - 2022年未抵销子公司短信内部交易 虚构短信发送业务 虚增营收7.78亿元(占当年披露营收44.59%) 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3]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2.07亿元(占当期营收14.56%)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3] - 2023年年度报告对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收78.63%) [3] 监管处罚措施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管理层12人合计处罚3840万元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公司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和财务造假收到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4] 追责与法律后果 - 公安机关已于2024年9月对公司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 同时相关行为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诉标准 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6] - 已有投资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6]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包括行政处罚、强制退市、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即使退市后仍须承担违法违规法律责任 [5] 公司背景与转型 - 公司前身为南通锻压 2011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2016年控股股东变更后通过并购转型广告传媒业务 2018年更名为福建紫天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