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立体追责
icon
搜索文档
严监严管持续优化资本市场新生态
证券日报· 2025-09-28 16:08
核心观点 - 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资本市场全链条监管 对财务造假 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通过完善法规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和构建立体追责机制净化市场生态 [1][2][8] - 投资者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从"事后赔偿"转向"事前预防+多元救济" 通过特别代表人诉讼 示范判决等机制提升维权效率 康美药业案赔付投资者24.6亿元 紫晶存储案赔付10.9亿元 [5][6][7] - 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 罚没414亿元 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五年来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超700件 [2][9] 监管执法行动 - 聚焦欺诈发行 财务造假 操纵市场 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行为 对康美药业 美尚生态 紫晶存储等重大财务造假案件严肃处罚 [2] - 查处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去年以来至2025年8月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 移送33家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3] - 打击隐蔽性违法行为 对中核钛白定增融券罚没2.25亿元 破除造假"生态圈" 对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责 [3] 制度体系建设 - 新证券法 刑法修正案(十一) 期货和衍生品法等法规构建资本市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2] - 新"国九条"出台后配套60余项规则 全方位重构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 [2] - 完善行刑衔接机制 会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办理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案件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8] 投资者保护机制 -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虚假陈述司法解释新规 证监会完善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5] - 证券纠纷特别代表人诉讼 示范判决 持股行权等机制落地 首单特别代表人诉讼康美药业案赔偿投资者24.6亿元 [5] - 推动欺诈发行责令回购机制与先行赔付制度常态化落地 优化行政罚款优先用于赔付投资者的具体条件 [6] 监管技术提升 - 运用大数据提升监管精准性 推进科技赋能监管 提升风险早识别能力 [3][4] - 会同公安部门运用联合情报导侦方式 综合运用数据资源和信息化手段提升案件查办效能 [8] - 建立第三方配合造假线索通报处理机制 构建齐抓共管 打防结合的综合惩防体系 [8]
经济日报:对财务造假就该立体追责
搜狐财经· 2025-09-18 01:40
公司违规行为与处罚 - *ST东通连续4年虚增收入和利润 违反证券法律法规 [1] - 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2.29亿元 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 [1] - 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退市与司法处理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 - 证监会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坚持应移尽移原则 [3] 财务造假动机分析 -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美颜"获取更高估值和融资便利 [1] - 管理层借虚假数据完成业绩考核 获取薪酬奖励及减持套现机会 [1] - 中介机构通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获取超额灰色收入 [1] 监管措施升级 - 监管部门采取立体追责模式 包含罚款/退市/禁入/刑事移送等多维惩戒 [1] - 通过组合拳式监管破除造假生态圈 体现零容忍态度 [1] - 市场禁入措施针对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等"关键少数" 防止重操旧业 [2] 造假后果与市场影响 - 财务造假导致企业诚信根基受损 需连本带利吐出造假所得 [2] - 强制退市与刑事移送打破"上市圈钱 退市免责"的幻想 [3] - 形成惩防并举的监管闭环 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 [3]
对财务造假就该立体追责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市场禁入,红牌罚下"关键少数",让关键之人难以再肆意作假。控股股东、实控人等"关键少数",理应 在上市公司经营发展、规范治理中担负起关键责任,切实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但总有人不知敬 畏,带头违规,以身试法。如果仅对其罚款了事,很可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过不了多久就旧态复萌。此 次监管部门狠抓到人,对实际控制人采取市场禁入,就是要让说假话、做假账的"关键少数"失面子、丢 位子,难以换套马甲重操旧业。 强制退市、刑事移送,彻底打破某些人"上市圈钱、退市免责"的幻想。过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东窗事 发后,常抱有摘牌免责的侥幸心理,企图以退市将过往一笔勾销。此次证监会表示,对于可能涉及的犯 罪线索,将坚持应移尽移的工作原则移送公安机关,释放出对相关违法违规人员一追到底的信号。谁是 财务造假的背后推手、谁是伤害全体股东利益的罪魁祸首、谁是配合作恶的帮凶,决不会因为退市而被 遗忘。 当然,要塑造一个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环境,既要靠有力的事后惩罚,还要靠周密的 事前防范。规范信息披露、严格审计监督、完善举报机制、畅通维权渠道等均不可缺少。只有形成惩防 并举的监管闭环,才能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规范治理,从源头上 ...
重庆证监局严处ST天圣信披违法
中证网· 2025-09-12 13:37
公司财务违规 - ST天圣在2017年通过账外资金池支付销售费用虚增利润总额0.92亿元 占当期披露利润的30.21% [1] - 2018年通过相同方式虚增利润总额0.28亿元 占当期披露利润的20.61% [1] - 重庆证监局对公司及22名责任人员合计处以439万元罚款 [1] 监管处罚措施 - 对实控人刘群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1] - 对2名相关责任人分别实施5年和8年市场禁入 [1] - 追责范围涵盖时任董监高人员及实际履行高管职责的非董监高人员 [1] 案件查处特点 - 本案系实控人刘群刑事犯罪行为的伴生案件 司法机关已对其判处19年有期徒刑 [2] - 形成刑事 行政追责闭环 明确将对相关第三方机构进行查处 [2] - 处罚决定生效后将推动适格投资者通过代表人诉讼机制主张民事赔偿 [2] 监管信号释放 - 案件释放资本市场"零容忍"监管明确信号 [1] - 监管部门持续完善追责与赔偿机制 织密投资者保护网 [2] - "零容忍"将成为常态 市场违法成本显著提升 [2]
300280退市,大额财务造假,阻碍执法……“首恶”终身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4:06
退市决定与时间安排 - 深交所决定终止*ST紫天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期满后摘牌[1] - 退市原因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且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触及终止上市情形[1][4]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多种手段连续两年虚增收入合计24.99亿元 涉及三份定期报告造假行为[3] - 2022年年度报告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 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3]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未验收未收款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收入2.07亿元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3] - 2023年年度报告违规使用总额法确认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3]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对公司及12名管理层人员合计罚款3840万元[4] -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4] - 除财务造假外 公司还存在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以及拒绝阻碍执法等多项违规行为[4] 法律追责进展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6] - 公安机关于2024年9月以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立案侦查[6] - 公司行为可能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诉标准 不排除进一步刑事追责[6]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多重法律责任[6]
*ST紫天被强制退市 监管立体追责警示“零容忍”
证券日报网· 2025-09-05 13:55
公司退市决定 - 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整理期届满后将正式摘牌 [1] - 终止上市核心原因为财务信息披露违规 公司未能在证监会要求期限内完成财务会计报告虚假记载的整改工作 且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1] 财务造假细节 - 公司2022年至2023年年报存在严重虚假记载 通过虚构短信发送服务业务和虚增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等手段 累计虚增收入24.99亿元 [2] - 2022年未抵销子公司短信内部交易 虚构短信发送业务 虚增营收7.78亿元(占当年披露营收44.59%) 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3]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2.07亿元(占当期营收14.56%)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3] - 2023年年度报告对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收78.63%) [3] 监管处罚措施 - 福建证监局对公司及管理层12人合计处罚3840万元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公司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和财务造假收到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 [4] 追责与法律后果 - 公安机关已于2024年9月对公司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刑事立案 同时相关行为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追诉标准 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6] - 已有投资者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6] - 监管层对财务造假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包括行政处罚、强制退市、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 即使退市后仍须承担违法违规法律责任 [5] 公司背景与转型 - 公司前身为南通锻压 2011年12月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2016年控股股东变更后通过并购转型广告传媒业务 2018年更名为福建紫天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300280,退市!大额财务造假,阻碍执法……“首恶”终身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3:44
退市决定与时间安排 - 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期满后将被摘牌 [2] - 退市原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且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触及终止上市情形 [2][5]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多种手段连续两年虚增收入合计24.99亿元 涉及三份定期报告造假 [3][4] - 2022年年度报告中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 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4]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未通过客户验收且未收到款项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收入2.07亿元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4] - 2023年年度报告违规使用总额法确认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收入 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 [4] 监管处罚与人员追责 - 证监会对公司及12名管理层人员合计罚款3840万元 [5] - 对决策组织实施造假的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5] - 公司存在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以及拒绝、阻碍执法等多项违规行为 [5] 法律追责进展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试图挽回投资损失 [7] - 公安机关于2024年9月以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立案侦查 [7] - 公司虚增收入规模和违规情节可能达到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追诉标准 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7]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多重法律责任 [7]
300280,退市!大额财务造假,阻碍执法……“首恶”终身禁入
证券时报· 2025-09-05 13:42
公司退市决定 - 深交所决定终止*ST紫天股票上市 公司股票将于9月15日复牌并进入退市整理期 退市整理期交易期限为15个交易日 [1] - 退市原因为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且未在要求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股票停牌两个月及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两个月内仍未完成整改 [1][4] 财务造假细节 - 2022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多种手段连续两年虚增收入合计24.99亿元 [3] - 2022年年度报告中虚构互联网广告费代充值业务和短信发送服务业务 虚增收入7.78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44.59%)虚增利润0.85亿元(占利润总额35.99%) [3] - 2023年半年度报告在云服务业务未开工、未通过客户验收且未收到款项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 虚增收入2.07亿元 虚增利润0.79亿元(占利润总额51.64%) [3] - 2023年年度报告违规使用总额法确认收入 通过孙公司宁波麦粒网络科技虚增营业收入17.21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78.63%) [3]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对公司及12名管理层人员合计罚款3840万元 [4] - 对原董事长姚小欣和财务总监李想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 公安机关于2024年9月以涉嫌"隐匿会计凭证罪"立案侦查 可能进一步追究"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刑事责任 [6] 后续法律追责 - 投资者已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6]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等多重法律责任 [6] - 监管层通过"应退尽退"与"立体追责"组合拳净化资本市场生态 [6]
时评:退市不是“免责金牌”
证券日报· 2025-08-24 23:45
退市监管执法趋势 - 3家退市公司泰禾集团、华铁股份、美尚生态因上市期间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在退市约1年或2年后仍被地方证监局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均被重罚[1] -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坚持"一追到底"原则,决不允许"金蝉脱壳"或"一退了之",退市违法必究已成常态[1] - 退市制度作为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安排,通过改革已逐步丰富和细化退市指标,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1] 立体化追责机制 - 证券监管部门2024年以来已查处64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对44家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处罚覆盖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2] - 退市公司因虚假陈述等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目前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先行赔付、支持诉讼等多种维权渠道已畅通[2] - 证监会2024年已向公安机关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司法部门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康得新原董事长钟玉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 投资者保护机制建设 - 泽达易盛、紫晶存储、太安堂等系列案例为投资者获得赔偿救济提供有力支持[2] -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推动提升民事诉讼便捷性,常态化开展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更大力度落实投资者赔偿救济[2] - 需要强化行刑衔接,完善失信惩戒体系,通过立体追责提高资本市场违法成本[2] 退市制度市场功能 - 退市机制通过"能进能出"保持市场活力,责任体系通过"违法必究"维护市场公平[3] - 健全的退市制度和责任体系使资本市场能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居民财富管理的作用[3]
两天两家退市公司被罚 监管部门推动立体追责杜绝“一退了之”
证券日报· 2025-08-22 23:04
监管态度与执法行动 -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坚持"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一追到底"的监管态度 [2] - 2024年以来证监会查处64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 对44家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 合计罚款12亿元 案均处罚金额2731万元 [6] - 对63人采取3年及以上直至终身的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实现对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处罚全覆盖 [6] 华铁股份违规案例 - 公司因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 于2024年8月27日摘牌退市 [3] - 涉及未披露大额资金占用、财务造假等严重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2024年5月被广东证监局处罚2620万元 实际控制人宣瑞国被实施终身市场禁入 [3] - 退市后新发生三项违法行为:2023年半年报未披露关联交易约11亿元 定期报告虚增存货6亿元 多计货币资金最高达6981.97万元 [4] - 2025年8月21日再收监管罚单 拟被处以2415万元罚款 时任财务总监被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4] 泰禾集团及其他退市公司 - 泰禾集团因触及面值退市指标于2023年8月摘牌 此次因信披违法违规被福建证监局行政处罚 [1] - 已处罚的44家退市公司中 28家因财务造假被处罚 7家因资金占用被处罚 9家因未按期披露重点事项被处罚 [6] - 目前仍有20家退市公司的稽查处罚程序正在推进中 [6] 投资者保护机制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联合提出退市公司投资者可依法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7] - 泽达易盛特别代表人诉讼中7195名投资者获2.85亿元全额赔偿 紫晶存储先行赔付案中近1.7万投资者获赔约10.86亿元 [8] - 太安堂资金占用案通过代位诉讼全额追回占用资金本息合计5.72亿元 [8] - 巴安水务、世茂股份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已被法院受理 美尚生态特别代表人诉讼正在审理中 [9] 刑事追责与立体化惩戒 - 2024年以来证监会已向公安机关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9] - 美尚生态退市后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康得新时任董事长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9] - 博天环境实控人已被逮捕 锦州港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9] - 刑事追责与行政、民事追责协同构建"三位一体"惩戒体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