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负债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人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超409亿元 同比增长6.9%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7 11:09
核心财务表现 - 总保费收入5250.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同比增长7.3%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31亿元 同比增长6.9% [1][4] - 新业务价值285.46亿元 较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同比提升20.3% [2] 业务结构分析 - 寿险业务总保费4391.34亿元 同比增长8.5% [1] - 健康险业务总保费789.58亿元 同比增长2.0% [1] - 意外险业务总保费69.96亿元 [1] - 人寿保险 年金保险 健康保险新单保费比重分别为30.32% 32.01% 33.42% [2] - 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 [2] 渠道与运营效能 - 总销售人力64.1万人 销售队伍规模保持领先 [1] - 14个月保单持续率达92.10% 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2] - 费用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 新业务负债刚性成本进一步下降 [2] 资产与资本实力 - 总资产7.29万亿元 投资资产7.13万亿元 双双突破7万亿元 [3]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股东权益达5236.19亿元 同比增长2.7% [3] - 内含价值1.48万亿元 稳居行业首位 [3]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0.94%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9.54% [3] 投资布局与战略 - 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加超1500亿元 [3] -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累计出资350亿元 [3] - 积极参与黄金等创新品种投资 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3] - 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及绿色产业领域资金支持 [3] 股东回报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5年中期现金股息每10股2.38元(含税) [4] - 中期现金分红总额达67.27亿元 [4] 业务规模与网络 - 长险有效保单件数达3.27亿份 [3] - 拥有1.8万个分支机构 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包括西藏阿里地区 [3]
中国人寿(02628)公布中期业绩 归母净利为409.31亿元 同比增长6.9% 每10股派2.38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10:1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期收入合计2394.88亿元,同比增长2.2% [1]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31亿元,同比增长6.9% [1] - 每股收益1.45元,中期现金股息每10股人民币2.38元 [1] 保费业务表现 - 总保费达5250.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7.3% [1] - 首年期交保费812.49亿元稳居行业榜首 [1] - 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303.05亿元,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37.3% [1] 业务结构优化 - 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超45个百分点 [2] - 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新单保费比重分别为30.32%、32.01%、33.42% [2] - 14个月保单持续率达92.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2] 新业务价值与效率 - 2025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285.46亿元,较2024年同期重述结果同比提升20.3% [2] - 新业务负债刚性成本进一步下降,费用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 [2] 销售队伍与渠道 - 总销售人力64.1万人,销售队伍规模保持领先 [1] - 个险渠道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45% [1] 资产与偿付能力 - 总资产7.29万亿元,投资资产7.13万亿元,双双突破7万亿元 [3]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股东权益5236.19亿元,同比增长2.7% [3]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0.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9.54% [3] 行业地位与基础实力 - 内含价值1.48万亿元稳居行业首位 [3] - 长险有效保单件数达3.27亿份 [3] - 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1]
中国人寿(02628.HK)上半年净利达409.31亿元同比增长6.9%,新业务价值达285.46亿元实现快速增长
格隆汇· 2025-08-27 10:1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2394.88亿元,同比增长2.2% [1]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31亿元,同比增长6.9% [1] - 中期现金股息每10股2.38元,分红总额67.27亿元 [1] 保费业务表现 - 总保费5250.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7.3% [1] - 首年期交保费812.49亿元稳居行业榜首 [1] - 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303.05亿元,占比37.3% [1] - 个险渠道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超45% [1] 业务结构优化 - 浮动收益型业务在首年期交保费中占比同比提升超45个百分点 [2] - 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新单保费比重分别为30.32%、32.01%、33.42% [2] - 14个月保单持续率92.10%,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 [2] 价值创造能力 - 新业务价值285.46亿元,同比增长20.3% [2] - 内含价值1.48万亿元稳居行业首位 [3] 资产与资本实力 - 总资产7.29万亿元,投资资产7.13万亿元 [3]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股东权益5236.19亿元,同比增长2.7% [3]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0.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9.54% [3] 销售队伍与客户基础 - 总销售人力64.1万人保持规模领先 [1] - 长险有效保单件数达3.27亿份 [3]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8-25 03:03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其中人身险公司32.6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2]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人身险公司投资余额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动作频繁 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 泰康资产设立私募基金"泰康稳行" 太保资产推出"太保致远1号"私募股权基金 [4] 负债端业务表现 - 人身险公司通过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推动负债端回归保障本源 [2] - 财产险车险市场盈利水平改善 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 [2] - 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 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赔付支出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5]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为人身险赔付增长主要来源 [6] - 车险占据财产险赔付主体 自然灾害赔付压力增加 [6] - 责任险、农业险赔付快速上升 形成"政保合作"模式 [7]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200% [8] -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处于不达标状态 [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下行 [9] - 监管将"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8] - 理赔效率成为竞争焦点 通过数字化手段缩短赔付周期 [7] - 低利率环境下资本回报压力存在 中小险企面临挑战 [10]
经济日报: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搜狐财经· 2025-08-25 00:39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2][3]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3]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3] 保费收入与结构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3] - 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 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主要增长动力 [3] - 财产险车险市场趋于理性 非车险业务保持高增长 [3]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3] 资产配置策略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人身险公司投资余额51.9% [4]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4] - 险资举牌动作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5] -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5] 赔付支出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6][7]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赔付增长主力 [6] - 车险占据财产险赔付主体 自然灾害赔付压力增加 [7] - 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 [7]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超200% [8] - 部分公司偿付压力较大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通过长期债券配置和权益资产增配应对利率风险 [4][9] - 新会计准则推动FVOCI类资产占比提升 [4][5] - 险资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 如泰康稳行、太保致远1号 [5] - 数字化理赔技术提升效率 包括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 [7] - 中介渠道协同发展 如中英人寿经代策略 [9]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赔付增长体现保障功能
经济日报· 2025-08-24 23:31
行业整体表现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总资产39.2万亿元 [1][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新增保单524亿件 同比增长11.1% [2]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增幅快于保费增长 [5][6] 资产端配置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占比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突破3万亿元 单季净增2513亿元 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达30次 涉及23家上市公司 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负债端业务结构 - 人身险业务显著复苏 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为增长主要动力 [2] - 财产险车险市场趋于理性 非车险业务(责任险、农业险、健康险)保持高增长 [2] - 健康险与长期护理险成为赔付增长主力 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 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偿付能力状况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 远高于监管要求 [8] - 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240.6% 人身险公司196.6% 再保险公司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 综合偿付能力超200%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战略转型与创新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风险 [3][9] - 采用FVOCI分类平滑报表波动 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 [3][4] - 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理赔效率(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强化风险管理 [7] 社会功能与责任 - 保险公司在自然灾害中启动"先行赔付"和"无差别救援"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 [6] - 农业险采用"政保合作"模式与政府、再保险公司共同承担风险 [7] - 赔付增长反映保障功能深化 推动行业重视客户黏性与社会信任 [7]
保险业上半年保障水平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8-24 21:52
资产规模与增长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人身险公司32.6万亿元,财产险公司2.35万亿元 [2] - 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 [2] - 原保险保费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5.1%,人身险业务复苏显著,分红险、年金险、健康险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2] - 新增保单件数524亿件,同比增长11.1% [2] 资产配置结构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占险资配置主导地位,其中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占比51.9% [3] - 股票投资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二季度单季净增2513亿元,环比增长8.9% [3] - 险资举牌动作频繁,全年累计30次,涉及23家上市公司,例如中国平安举牌银行股累计市值超600亿元 [4] - 行业通过私募基金实现多元化配置,例如泰康资产设立"泰康稳行"、太保资产推出"太保致远1号" [4] 赔付与保障功能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快于保费增长 [5] - 健康险和长期护理险成为人身险赔付增长主要来源,财产险中车险赔付占主体但自然灾害相关赔付压力增加 [6] - 责任险、农业险等新兴险种赔付快速上升,保险公司通过政保合作模式承担风险 [7] - 行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视频查勘、区块链存证)提升理赔效率和透明度 [7] 偿付能力与风险管理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远高于监管要求 [8] - 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40.6%、196.6%、250.5% [8] - 6家寿险公司获AAA评级,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200%,但部分中小险企如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8] - 行业通过加大长期债券配置和增配权益资产应对利率风险,例如中国人寿强调需提升权益投资占比 [9] 行业战略与挑战 - 人身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分红险实际分红实现率超100%,客户收益率达3%以上 [6] - 低利率环境对资本回报形成压力,监管延长"偿二代"过渡期至2025年底 [10] - 行业需在资本补充工具创新、资产配置多元化和负债端精细化管理上形成合力 [10]
30次举牌、6400亿新增入市,保险资金在买什么
36氪· 2025-08-22 00:30
A股市场表现 - 8月21日A股总成交额再度突破2万亿元 连续7个交易日超2万亿元关口 [1] - 上证指数摸高至3787.98点 创10年新高 [1]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1] 保险资金入市规模 - 上半年新增入市资金超6400亿元 远超去年全年新增体量 创历史新高 [1][2]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39% [3]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达2.87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6052亿元 [3] - 财险公司股票投资规模达1955亿元 较年初增加354亿元 [3] - 一季度净流入3900亿元 二季度净流入2500亿元 [3] 保险资金配置比例 - 股票投资余额达3.07万亿元 占比8.47% 创2022年以来新高 [1] - 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及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合计占比20.64% [15] - 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占比49.31% [16] - 存款余额3.02万亿元 占比8.33% [16] 历史配置变化趋势 - 2024年股票投资新增规模4855亿元 [5] - 2023年仅新增股票投资523亿元 [5] - 2022年股票投资余额减少6098亿元 [5] - 2021年新增6226亿元 占比10.70% [2] - 2020年新增3842亿元 占比8.66% [2] 保险资金举牌活动 - 年内举牌达30次 仅次于2015年的62次 [1] - 涉及20余家上市公司 [7] - 8月两周内举牌6次 偏向港股 [8] - 举牌标的从银行扩展至消费、保险板块 [8] 行业配置偏好 - 银行板块出现12次举牌 [8] - 公用事业行业4次举牌 [8] - 非银金融、交通运输行业各3次举牌 [8] - 环保行业2次举牌 [8] - 医药生物、传媒、煤炭、钢铁行业各1次举牌 [8] 港股投资偏好 - 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被多次增持 [8] - 中国平安多次举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 [8] - 持有工商银行H股流通股过半股份 [8] - 瑞众人寿举牌中信银行H股 [8] - 弘康人寿三度举牌郑州银行H股 [8] 重仓股配置特征 - 保险资金重仓股票220余只 [10] - 新增买入股票70只 [10] - 增持股票58只 [10] - 行业集中在医药生物、化工、电气设备、电信服务、有色金属、交通运输 [10] 投资策略动因 - 银行股高股息、类固收优势凸显 H股股息率4%-5%更高 [9] - A股相对H股存在溢价(除招商银行外)资金成本更低 [9] - 持有H股12个月可免企业所得税 [9] - 负债成本刚性特征明显 需要投资收益覆盖预定利率 [11] - 长端利率下行 传统债券资产回报率同步下行 [11] 政策环境支持 - 金融监管总局调降权益投资风险因子 沪深300成分股由0.35降至0.3 [14] - 六部门要求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30%用于投资A股 [14] - 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最高提至50% [14] - 偿二代监管标准优化 险企资本消耗减少 [14] 资产负债管理 - 寿险负债平均久期超过12年 资产平均久期约6年 存在近6年久期错配 [12] - 新会计准则下权益类资产更多记入FVTPL 影响净利润稳定性 [13] - 举牌后资产可能以长期股权投资或FVOCI计入表内 贡献稳定收益 [13] - 分红险产品配置高股息标的倾向性更高 [13]
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业绩向好
经济日报· 2025-08-19 03:31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2] - 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超7600亿元 同比增长约4.7% 净利润近300亿元 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 [1] - 超六成非上市险企实现盈利 盈利企业数量和规模显著提升 行业呈稳步回升势头 [1] 头部公司市场表现 - 泰康人寿以1309.73亿元保费收入稳居榜首 净利润达百亿级领跑行业 [1] - 中邮人寿保费收入突破千亿元 同比增长12.07% 净利润51.77亿元排名第二 [1] - 银行系寿险公司表现突出 建信人寿和农银人寿保费同比增幅均超20% [1] 业绩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回升带动险企加大股票和基金配置 综合投资收益明显改善 [2] - "报行合一"新规压降渠道成本 产品结构向分红险、万能险等弹性较强产品调整 [2] - 投资收益改善与费用优化形成双轮驱动 推动利润曲线向上 [2] 产品结构调整 - 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降至1.99% 连续两季度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2] - 分红险、万能险定价利率同步下调 缓解利差损压力并提升新单盈利性 [2] - 行业进入"再定价"时代 产品端迎来新一轮结构调整 [2] 中英人寿个案分析 - 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42.68亿元 同比增长31% 净利润6.81亿元 [3] - 期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05.83%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17.4% [3]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亏损面收窄反映加速修复态势 [3] - 头部公司凭借规模、品牌、渠道优势持续做强 中小公司需加快资本实力和治理结构转型 [3] - 寿险行业面临低利率常态和优质资产稀缺挑战 需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3]
59家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约4.7%——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业绩向好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16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超7600亿元,同比增长约4.7% [1] - 净利润近300亿元,较去年同期水平实现翻倍式增长 [1] - 超六成公司实现盈利,盈利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均显著提升 [1] - 全行业(含上市险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4万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 [2] 市场格局与公司表现 - 泰康人寿以1309.73亿元保费收入稳居榜首,中邮人寿紧随其后,收入突破千亿元且同比增长12.07% [1] - 银行系寿险公司表现不俗,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保费同比增幅超过20% [1] - 外资系大都会人寿增速超50%,北京人寿、国富人寿等公司增幅超20% [1] - 横琴人寿、中华联合人寿等因渠道和产品调整出现20%以上的下滑 [1] - 泰康人寿以百亿级净利润领跑,中邮人寿净赚51.77亿元排名第二 [1] - 工银安盛、中意人寿、中信保诚均实现超10亿元净利,中信保诚由亏转盈 [1] - 中英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42.68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6.81亿元 [3] 业绩驱动因素 - 权益市场持续回升,险企加大股票和基金配置力度,综合投资收益明显改善 [2] - "报行合一"新规压降渠道成本,险企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高成本低价值产品 [2] - 增加分红、万能、投连等弹性较强的产品,降低了负债成本 [2] - 投资收益和费用优化双轮驱动,利润曲线向上翘起 [2] 行业趋势与调整 - 普通型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已降至1.99%,连续两季度触发上限调整机制 [2] - 分红险、万能险等的定价利率同步下调,行业在产品端迎来新一轮结构调整 [2] - 预定利率下调缓解利差损压力,提升新单盈利性和销售积极性 [2] - 行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净利润翻倍增长、亏损面收窄 [3] - 头部公司凭借规模、品牌、渠道等优势持续做大做强 [3] - 中小公司需在资本实力、治理结构和投资策略上加快转型 [3] 未来挑战与机遇 - 寿险行业仍将面对低利率常态和优质资产稀缺的挑战 [3] - 需用分红险等"弹性负债"优化久期和资金成本 [3] - 提升投资研究与风险管理能力,把握权益和另类资产的结构性机会 [3] - 顺应客户多元化需求,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出涵盖养老、健康、财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方案 [3] - 资本充足、经营稳健的机构有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