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专线

搜索文档
港交所上半年业绩刷新同期历史纪录
上海证券报· 2025-08-20 19:1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 [2] - 净利润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其中第二季度净利润44.42亿港元,同比增长41% [2][3] - 中期股息总额约76亿港元,分红比例接近净利润的90% [3] 市场表现 - 港股现货市场日均成交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 [3] - 港股ETF市场日均成交金额338亿港元,同比增长184% [3] - 沪深股通日均成交额17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日均成交额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3]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额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 [3] 新股市场 - 上半年44家公司上市,新股集资总额1094亿港元,同比增长716% [4] - 宁德时代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港股最大规模IPO [4] - 截至6月底处理中的IPO申请达207宗,较去年底的84宗增长超过一倍 [4] 业务发展 - 推出"科企专线"后新增50家以18A和18C规则申请IPO的企业 [6] - 技术系统将在年底前支持T+1结算周期 [6] - 下半年计划扩大无纸化上市机制及优化IPO定价新规 [6] 行业地位 - 新股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吸引恒瑞医药、三花智控等大型内地企业及泰国IFBH等国际发行人上市 [4] - 沪深港通北向及南向成交额均创历年同期新高 [3]
港交所重磅发声,事关24小时交易
证券时报· 2025-08-20 13:45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上升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上升39%,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1] - 现货市场日均交易额达半年度新高,较2024年上半年翻倍 [1] - 业绩增长归因于市场显著回暖、多元化策略及战略发展成效 [1] IPO市场态势 - 上半年完成超50单IPO,融资额接近170亿美元,位列全球IPO排名第一 [2] - IPO等待名单强劲,超230家公司已递表申请上市 [2][4] - 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关系,支持有出海计划企业通过特殊平台融资 [2][3] 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 投资者来源包括本地资本、东南亚、欧美及中东资本,外资参与度较高 [4] - 基石投资者中吸引全球长线投资基金,美元资产重新关注亚洲及中国市场 [4] - 交易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及产品组合,以捕捉全球资产配置调整机遇 [4] 科技企业上市机制 - 科技专线推出后新增50家18A及18C公司申请 [5] - 允许未盈利科技公司以保密方式递交申请,保护研发阶段敏感信息 [5] - 招股阶段仍要求充分披露信息,确保投资者有足够时间评估公司风险与亮点 [5] 交易制度优化方向 - 研究24小时交易可能性,需平衡市场可及性、操作风险及成本 [6] - 近年已优化互联互通交易日历及恶劣天气交易安排 [6] - 结算周期调整(如T+1)需对标竞争交易所,并投入必要资本性开支 [6]
全球第一!港交所,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8-20 13:0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达140.76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33% [4] - 主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 达129.54亿港元 现货及股票期权市场成交量创半年度新高 [4][7] - 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39% 至85.19亿港元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 [6][7] - 公司资金投资收益净额同比增长16% 达10.44亿港元 受非经常性汇兑收益推动 [6][7] IPO与融资市场 - 上半年IPO集资额达1094亿港元 为2024年同期的8倍多 创2021年以来半年度最高纪录 [8][9] - 再融资规模超2400亿港元 创2021年以来半年度新高 [9] - 当前约230家企业排队申请IPO 新股上市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 [8][11] - "科企专线"新增50余家依据18C、18A章节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11] 市场结构与投资者参与 - 二级市场散户占比约10% 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比约23% 其余主要为全球机构投资者 [13] - 外资参与度显著提升 新股认购吸引全球长线基金 [12][13] -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战略发展与展望 - 计划缩短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扩大无纸化上市机制 优化IPO定价规则 [13] - 推进产品体系丰富化 强化互联互通机制 提升全球资产配置份额 [13] - 摩根士丹利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500港元/股 看好盈利上行潜力 [7]
港交所:自“科企专线”推出,新增50家IPO申请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10:05
港交所上市申请动态 - 香港交易所自推出"科企专线"以来新增50家18A和18C章上市申请 [1] 上市申请机制特点 - 保密形式递交IPO申请在全球市场属常见做法 多交易所同意此类安排 [1] - 18A和18C章申请企业多处于无收入或未盈利状态 核心技术研发阶段涉及敏感信息 [1] - 港交所提供保密申请便利同时保持透明度 拟IPO企业需在招股阶段适时公开披露 [1] - 投资者可获得充分时间研究公司信息 [1]
香港财库局许正宇:今年前7个月港股IPO集资总额约1270亿港元 同比升幅逾六倍
智通财经· 2025-08-12 06:21
香港IPO市场表现 - 2023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资额位居全球首位 超越其他主要国际市场 [1] - 前七个月共53宗新股上市 集资总额1270亿港元 同比升幅超过六倍 超越过去三年全年集资总额 [1] - 正在处理中的上市申请超过210宗 [1] - 全球IPO市场上半年集资额同比仅增约10% 交易宗数下降5% [1] 市场结构与行业分布 - 四宗新股集资额超过50亿港元 七宗为"A+H"股 合共筹资770亿港元 [2] - H股相较于A股折让幅度较小 甚至出现溢价 反映国际资金强劲需求 [2] - 上市企业产业分布高度多元 涵盖工业 金融 消费 医疗健康 TMT及新能源等领域 [2] - 医疗健康领域10家企业上市 总融资额163亿港元 其中6家通过18A章上市 [2]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升幅近90% [2] 国际参与及投资者结构 - 泰国饮料食品公司 新加坡疾病筛查公司及东南亚氧化铝制造商等国际企业登陆港股 [3] - 2025年上半年新股基石投资与机构配售吸引北美 欧洲 中东长线基金 私募股权 对冲基金及主权财富基金 [3] - 散户市场表现踊跃 部分新股录得多倍超额认购 [3] 政策与制度创新 - 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十周年 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后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和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纳入港股通 [4] - 2023年3月扩大港股通证券范围至香港主要上市的合资格国际企业 [4] - 2023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服务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企业 [4] - 实施IPO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改革 规定至少40%发售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 引入公开认购机制选项及新初始自由流通量要求 [4] 经济影响与展望 - 第二季度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实质增长3.1% 金融及相关商业服务展现强劲动力 [7] - 资本市场推动香港经济高质量增长 [7] - 香港财库局将持续优化制度设计 推动监管创新 提升市场效率 结合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 [7]
科技类企业赴港IPO,小心这12个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7-31 01:3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内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大量科技企业赴港上市 [1] - 2025年6月单月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盛况,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 [1] 适用对象与条件 - 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AI、芯片、新能源等)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是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3] - 核心门槛:行业属性需符合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4] - 研发投入要求: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 [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7] 自测工具与初步反馈 - 企业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8] - 不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 [11]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格式为PDF加密文件 [12][13]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 一对一辅导:免费获得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16] - 快速通道特权: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7] - 灵活股权设计: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8] 常见坑点与应对 - 技术描述需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避免过于虚化 [21] - 关联交易需提前切割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23]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25] 上市后持续合规 - 信息披露: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等,可申请豁免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 [27] - 市值维护: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28] - 再融资便利: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港股(科企专线)审核周期3-6个月,A股(科创板)6-12个月,美股(纳斯达克)4-8个月 [30] - 港股估值水平中等(PE 20-30倍),A股较高(PE 30-50倍),美股高(PE 50-100倍) [31] - 港股信息披露压力低(可保密至聆讯后),A股高(全程公开),美股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31] 课程内容概述 - 课程《科技类企业港股IPO通关》解析18C上市条件、融资设计及12类审核雷区应对 [33] - 课程涵盖18C上市条件、Pre-IPO融资策略、联交所问询逻辑等实操问题 [33][34] - 主讲嘉宾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晴川律师,专业领域为资本市场和PE投资 [35]
富途发布上半年IPO报告:消费股市场青睐,机构资金涌入新股市场
36氪· 2025-07-25 07:43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重返全球第一,54.8%企业获得百倍以上认购,71%新股首日高收 [1] - 消费板块引领IPO市场,医疗保健、工业及信息科技板块有望成为下半年焦点 [1] - 23家企业获得百倍以上认购,5家获得千倍以上认购,数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2] - 30家企业首日高收,较去年同期的19家大幅增加,首日涨幅前10的新股中有7家获得超百倍认购 [2] - 33家触发回拨的企业中,22家首日高收或持平,占比达66.7% [2] 美股中概股IPO趋势 - 2025年上半年40家中概股在美上市,较去年同期的25家明显增加,但总集资额8.8亿美元和平均集资额2100万美元出现下滑 [9] - 首日破发企业占比32.5%,较去年同期的44%下降 [9] - 信息科技、工业及消费板块或成未来一年赴美IPO主力 [9] - 47家中概股已递表或更新招股书 [9] 行业板块表现 - 消费板块在公开市场认购前5名中占4席,11家获得10倍以上国际配售认购的项目中7家来自消费板块 [5] - 19家新上市消费类企业中,7家首日涨幅超30%,9家破发 [5] - 港交所上市申请中医疗保健和信息科技企业占比达48% [8] - 22家和12家企业拟通过"18A"和"18C"规则上市 [8] A+H上市趋势 - 上半年7家A股企业在港上市,集资额超770亿港元,占港股集资总额72.2% [8] - 超过50家A股企业拟赴港IPO [8] 富途平台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担任19家港股上市企业承销商,与6家前十大集资项目企业合作 [10] - 为11家市值超百亿港元企业提供IPO服务 [10] - 平台认购金额市占率提升,40家企业认购额占市场20%以上,23家占40%以上 [10] - 消费类企业在平台认购额占市场总额平均值超38%,蜜雪集团认购金额达1.07万亿港元 [10]
★链接科技企业与全球资本 港股市场重塑新生态
证券时报· 2025-07-03 01:56
港股科技企业上市热潮 - 港股市场正迎来科技企业上市热潮,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热门赛道,包括黑芝麻智能、地平线机器人、佑驾创新、国富氢能、赛目科技、宁德时代等已上市企业,以及泽景电子、诺比侃科技、中鼎集成、英矽智能、赛力斯、纳芯微、天域半导体等后备企业 [1][2] -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科企专线"市场反映热烈,上市部门接到大量科技企业咨询,预计热潮将持续 [2]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新能源领军企业登陆港交所,市值达万亿,彰显港股对国际级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3] 港股市场转型与制度优化 - 港股市场正演变为全球科技资本重要枢纽,链接内地科技企业与全球资本,港交所成为"超级纽带" [1] - 港交所通过改革上市制度(如同股不同权、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及推出18C章特专科技制度,为高研发投入、长盈利周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友好融资环境 [3][4] - "科企专线"优化审批流程,允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降低企业信息泄露风险,吸引高潜力科技企业 [4] 科技企业与港股市场良性互动 - 宁德时代H股股价高于A股,显示港股对龙头科技企业估值更趋合理,未来有望提供更理性、国际化的估值平台 [5] - 港股严格的财务披露和公司治理标准为企业提供国际认可的合规性认证,提升国际市场信任度 [5] - 科技行业需持续融资投入研发,港股稳定的融资环境和国际化资本支持符合其长期发展需求 [6] 港股市场战略地位 - 香港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成为内地科技企业对接国际资本的重要桥梁,吸引在美上市科技公司回流 [6] - 科技产业集聚效应促使更多企业选择港股上市,推动产业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6]
香港科创黄金期:现在注册香港公司,抢占全球资本入场券!
搜狐财经· 2025-07-02 02:12
香港科创政策与上市便利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企业开辟上市"绿色通道",上市审核周期缩短约30% [1][11] - 科学园集聚2200+科技企业,InnoHK创新平台吸引30余家国际机构落户,未来五至十年被视为"香港科创黄金期" [3] - 河套合作区及北部都会区预留150公顷创科用地,科研基金规模持续扩大,政策红利推动资本活水 [3] 香港公司注册服务 - 提供一站式注册服务,包括代缴官费、1年注册地址托管、1年法定秘书服务及全套注册手续代办 [5] - 附加服务涵盖1年SCR、KYC、电子水牌,代收政府/银行信件,邮寄全套注册资料 [6] - 对比DIY注册,专业代理可避免隐性成本(如地址租赁、法定秘书问题)及注册失败风险 [8] 注册流程与资料要求 - 注册需提供自然人股东/董事身份证+港澳通行证、拟注册名称(中英文)、经营范围及股权分配比例 [8] - 法定文件包括公司章程及法定秘书,注册流程仅需3个工作日且全程线上办理 [9] 科创企业专属福利 - 利得税首200万港币税率8.25%(内地25%),研发支出可享200%税务抵扣 [13] - 香港作为国际化布局首选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注册时机契合科创黄金期 [3][13]
港股今年最大IPO要来了!传SHEIN下周一将秘密递表
搜狐财经· 2025-06-28 04:55
香港新股市场动态 - 内地在线快时尚零售龙头SHEIN最快6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保密上市申请 [1] - 紫金矿业分拆旗下紫金黄金国际最快未来几周内递交港股IPO申请 [1] - SHEIN若获批保密申请有望成为2024年香港最大IPO [3] SHEIN上市特殊机制 - SHEIN采用港股市场罕见的保密形式递交上市申请 [3] - 港交所"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保密提交申请 [3] - 保密机制旨在保护早期企业商业机密和上市计划 [3] SHEIN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采用"小单快返"模式:每日新上架7,000款 vs ZARA的68款 [4] - 供应链响应速度:设计到上架仅需7天(ZARA需14-21天) [4] - 订单灵活性:起订量100件(ZARA需500件) [4] - 被业界称为"实时时尚"(Real-time fashion) [4] SHEIN全球化布局 - 2021年收入区域分布:美国33%、欧洲30%、中东17%、东南亚8% [4] - 公司注册地已从南京转移至新加坡 [4] - 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带货实现爆款快速追加生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