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排放
icon
搜索文档
微软花17亿美元“埋粪”!把人类粪便和污水转化成“生物泥浆” 注入地壳1500米深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3:31
AI行业的环境影响 - AI发展伴随惊人的电力、水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微软AI业务扩张导致2024财年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23.4% [3][6] - Mistral AI旗舰模型Mistral Large 2在18个月训练和运行中排放2.04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000辆家用轿车年排放量,消耗28.1万立方米水(112个奥运泳池)及660公斤锑当量资源 [8] - 具备推理能力的开源大模型能耗和碳排放是非推理模型的4到6倍 [9] 微软的碳减排措施 - 微软与Vaulted Deep签署协议,计划2038年前通过生物泥浆深埋技术去除490万吨碳,交易价值或达17亿美元(按350美元/吨计算) [4][5] - 该技术将有机废弃物泵入地下1500米岩层密封,永久去除碳并减少甲烷排放,同时封锁PFAS污染物 [5] - 微软已连续签署多笔碳信用交易订单,但被批评为"账面游戏",实际减排效果存疑 [6] 科技巨头的碳排放现状 - 2020-2023年亚马逊、微软、Alphabet和Meta的间接碳排放量平均增长150%,其中亚马逊增182%,微软增155%,Meta增145%,Alphabet增138% [7][8] - GPT-4o若每日处理7亿次查询,年用电量达39万-46万兆瓦时(相当于3.5万美国家庭用电),排放13.8万-16.3万吨二氧化碳 [10]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飙升导致科技公司减排目标承压,微软等采用"基于市场的核算机制"在账面上实现零排放 [7] 行业减排行动与挑战 - 谷歌、微软、Meta承诺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亚马逊目标2040年,但碳抵消机制被指掩盖源头减排不足 [12] -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可再生能源:Meta购买1.1吉瓦核能电力,亚马逊数据中心接入核电站,谷歌投资核聚变能源 [13] - 到2027年AI年耗水量或达66亿立方米(瑞士年耗量2倍),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或翻倍至945 TWh(超日本全国能耗) [12] 硬件与供应链影响 - AI模型生命周期中训练和推理阶段占温室气体排放85.5%、水资源消耗91%、材料消耗29% [8][9] - 生成式AI 2023年产生2600吨电子垃圾,2030年或达250万吨(相当于133亿部废弃智能手机) [12] - 硬件制造能耗占AI总排放11%,供应链延长设备寿命和增加可回收部件是关键减排措施 [13]
微软花17亿美元“埋粪”!把人类粪便和污水转化成“生物泥浆”,注入地壳1500米深处,一科技初创公司靠这项业务接到微软大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3:19
AI行业环境成本 - AI发展导致碳排放显著增长 微软2024财年碳排放量自2020年累计增长23.4% [7] - Mistral Large 2模型18个月排放2.04万吨二氧化碳 相当于5000辆家用轿车年排放量 [2][10] - 四大科技巨头(亚马逊 微软 Meta Alphabet)2020-2023年间间接碳排放量平均增长150% [9] 碳抵消措施争议 - 微软投资17亿美元通过Vaulted Deep公司实施碳清除项目 计划2038年前清除490万吨碳 [3][5][6] - 碳抵消机制遭专家质疑 Carbon Market Watch认为应优先从源头减排而非购买排放权 [8] - 科技公司采用基于市场核算机制 在账面上可实现零排放但实际减排效果存疑 [9] 资源消耗规模 - AI模型训练推理阶段消耗85.5%温室气体和91%水资源 Mistral Large 2消耗28.1万立方米水(112个奥运泳池容量) [10] - GPT-4o每日7亿次查询年耗电量达39-46万兆瓦时 相当于3.5万个美国家庭年用电量 [12] - 预计2027年AI年耗水量达66亿立方米(瑞士年耗水量两倍) 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达945TWh(超日本全国能耗) [13] 科技公司减排行动 - 头部企业承诺净零排放目标 微软/谷歌/Meta设定2030年 亚马逊设定2040年 [14] - 2024年6月多家企业推进可再生能源:Meta采购1.1吉瓦核能 亚马逊投资200亿美元建设核能数据中心 谷歌投资核聚变项目 [14][15] - 行业减排重点应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 延长设备寿命及增加硬件回收比例 [14] 环境治理挑战 - 生成式AI2023年产生2600吨电子垃圾 预计2030年达250万吨(相当于133亿部废弃手机) [13] - 当前排放核算机制存在缺陷 特别是Scope 2和Scope 3排放披露不透明 [9] - 专家呼吁政府加强监管 要求企业提高环境披露透明度并制定强制减排措施 [15]
炮轰电动化、年薪19亿!公司利润暴跌,董事长凭啥涨薪20%?
电动车公社· 2025-07-28 15:14
丰田汽车2024财年业绩与高管薪酬 - 2024财年综合营业利润下滑10%至4 8万亿日元(约2320亿元人民币)[1] - 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34 9%至3 1万亿日元[2] - 董事长丰田章男逆势涨薪20%至19 49亿日元(约9425万元人民币)[3] - 2023财年因造假丑闻仍创下16 22亿日元年薪纪录(涨幅62%)[5] 丰田章男的权力构建路径 - 通过交叉持股模式使个人持股不足1%,实际控制权绑定三井等财阀[10][11] - 基层历练路线:27岁隐姓入职,历经销售/工人/课长等岗位,40岁进入管理层[13][14] - 2009年借"刹车门"危机接任社长,初期受副社长集体制衡[19][22] - 通过研发跑车/豪华车(86/Supra/世纪)和打造Gazoo Racing子品牌重塑形象[28] - 建立亲民IP:参与赛车/校园活动,早于马斯克运用网红策略[30][31] - 2017年后清洗管理层,七大决策席位中掌控五席[39][40] 电动化战略与技术路线 - 2010年与特斯拉合作被副社长团队叫停,出售2 4%股份[23][50] - 电气化三步走:HEV混合动力→PHEV插混→氢燃料/固态电池[54][55][57] - HEV车型累计销量超2000万辆,与燃油车平分秋色[59] - 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试产,2027-2028年商业化[57] - 主张多技术路线并行,强调"真正的敌人是二氧化碳"[65][66] 组织变革与战略布局 - 2019年废除终身雇佣制,推行绩效薪酬改革[72][73][74] - 收购母公司丰田织机,形成1800亿日元+7000亿日元的控股架构[83][84] - 雷克萨斯2026年中国国产化,规划10万辆新能源车年产能[85] - 参照通用CEO 2950万美元年薪,推动职业经理人薪酬对标[79] 行业竞争与跨界合作 - 2017年后连续投资Uber/Grab/滴滴,与比亚迪深度合作[42]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智能化/电动化挑战传统优势[69] - 高管薪酬改革意图吸引全球化人才应对行业变革[77][78]
ESG信披观察丨A股水电行业九成公司ESG评级为A级 但无企业公布范围三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3 05:16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 - 总投资约1.2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 刺激A股水电板块持续向好 [1] ESG披露与评级 - A股水电行业10家公司中7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 披露率70% 重点议题包括"水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 [1] - 水电行业10家公司中9家ESG评级为A级(含A+) 仅1家为C级 [2] - 碳排放披露方面 3家企业公布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 无企业公布范围三 [2] 碳排放披露现状分析 - 水电企业运营阶段范围一与范围二排放极低 部分企业存在"天然低碳、无需披露"的错觉 导致整体披露率偏低 [4] - 范围三涉及上游建材、设备制造及下游输配电等环节 排放体量与边界界定复杂 国内缺乏统一核算规范 [4] - 专家建议短期内聚焦范围一、范围二的完整披露 中长期需政策推动行业协同制定范围三核算细则 [4] 水电行业关键ESG议题 - 环境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核心 国投电力严格执行环评制度 采取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措施 [5] - 社会维度:移民征地直接影响项目社会许可 长江电力注重减少对原住民影响 华能水电创新移民管理体系 [5] - 大坝蓄水可能破坏河谷生态系统 库区移民面临"公正转型"困境 需核算全生命周期碳损益与社会影响 [6] 水电企业出海进展 - 长江电力推进秘鲁"水、风、光"多元化清洁能源项目 华能水电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累计发电5543亿千瓦时 [7] - 海外水电成为新增长极 因全球退煤背景下清洁能源需求刚性 东南亚、南美洲及非洲成为投资重点 [8] - 离岸项目需遵循东道国法律法规 征地与社区沟通成本高 对当地居民及生态系统扰动可能影响SDGs实现 [8] 水电企业ESG改进建议 - 环境维度需系统评估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避免削弱生态正效应 [8] - 社会维度需强化供应链ESG管理与社区关系维护 [8] - 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8]
绿色能源难阻全球碳排放再创新高
中国化工报· 2025-07-14 02:08
全球碳排放趋势 -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达408亿吨,较2023年的403亿吨增加5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2] - 自2021年以来全球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过去10年年均增幅接近1% [2] - 尽管可再生能源投资创历史纪录,但清洁能源扩张速度跟不上全球能源需求增长 [2] 地区碳排放差异 - 过去10年非洲碳排放增长25%,中东增长15%,亚太地区增长超9%,南美和中美洲增长9.3% [3] - 欧洲碳排放呈下降趋势,10年间年均减少1.4%,2024年欧盟碳排放37亿吨,较10年前下降15% [3] - 德国、英国通过政策引导、电气化推进和能效提升持续减排,但东欧和南欧因经济压力推迟煤炭退出计划,排放持平甚至上升 [3] 能源转型现状 - 风电、光伏在规模化扩张,但尚未达到替代化石燃料以降低总排放的水平,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4] - 全球能源结构中"加入"了清洁能源却未"减去"化石能源,导致排放持续攀升 [4] - 除非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趋缓或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否则排放还将持续上升 [4]
ESG解读|海底捞服务员挂打赏码惹争议,去年单店员工精简11%;有门店因食安问题受罚
搜狐财经· 2025-07-11 06:19
服务创新与员工管理 - 公司推出员工佩戴打赏二维码的尝试,旨在不增加基础人力成本前提下为员工创造额外收入并激励服务热情[2] - 2024年通过专属客户经理制度增强顾客互动,多样化服务(美甲/洗头/舞蹈等)带动全年接待顾客4.15亿人次,翻台率维持4.1次/天[3] - 员工总数同比下降10.78%至13.72万人,单店配置从109人缩减至97人,部分顾客反馈服务响应速度下降[4] 员工流失率与统计口径 - 2024年员工流失率67%,显著低于呷哺呷哺(114.3%)和九毛九(211%),但统计口径未覆盖占40%的兼职员工且计算方法调整导致系统性低估[4] 食品安全管理 - 2024年开展门店质量安全检查5562次、外送检查2580次,启用AI监控系统(识别准确率90%)防控鼠患等风险[5] - 仍出现多起食安事件:北京门店因粥品异物被罚、上海"锅内小便"事件赔偿4000余单顾客、江苏门店因锅底塑料碎片被罚2万元[5] 碳排放与绿色运营 - 2024年单位营收温室气体排放较2021年下降16.7%(22.14吨/百万元),但总量增长1.42%至94.64万吨,87%来自门店用电[6][7] - 垃圾减量目标超额完成(单店垃圾量降21.47%),但用电量增19.06%、用水量增12.71%,未达2025年节能目标[8] - 废油处理纳入绩效考核,单店年均处理38吨废油,通过转运拍照+回收商考核强化监管[8] ESG评级与监管合规 - MSCI ESG评级为B级,低于呷哺呷哺(BBB),环境议题表现滞后,需在2026年前披露范围3排放以符合港交所新规[6][7]
外媒:中国正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
环球网· 2025-07-10 09:14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 - 中国今年新增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510吉瓦,同比增长57%,占全球在建装机容量的3/4 [1] - 中国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者,新增装机容量速度超过任何其他国家 [1] - 中国企业在风力涡轮机和光伏板制造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产量分别占全球60%和80% [3] 碳排放趋势 - 中国首次在经济迅速提升电力需求期间实现碳排放量下降,12个月内同比下降1.6% [2] -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碳排放量下降,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发电装机容量激增 [1] - 今年前4个月中国化石燃料发电量同比下降3.6%,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首次超过总发电量的1/4 [2] 国际比较 -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速远超其他国家,去年增量与欧盟总量相当 [2] - 中国人均排放量与日本相当,但远低于美国 [3] - 英国可再生能源占比46.3%,美国仅略高于20%,中国能源结构仍与西方经济体相似 [3] 未来展望 - 中国可能进一步转向可再生能源以提升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能源依赖 [4] - 预计中国将重点发展低排放行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技术 [4]
ESG信披观察 | A股零售行业ESG相关报告披露率33.8%,市值TOP10企业仅3家公布贪腐相关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0 05:25
永辉超市反腐倡廉举措 - 公司发布公开信倡导共建阳光供应链,提出三大措施:实行零容忍廉洁合作、拒绝供应商入驻"走后门"、优化财务结算流程做到"不拖不卡不刁难"[1] - 建立全方位监督机制,公布电话/邮箱/微信等贪腐举报通道[6] - 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官网或指定二维码提交合作申请,禁止员工私自推荐[8] 零售行业ESG披露现状 - A股零售行业71家上市公司中仅24家发布ESG报告,披露率33.8%显著低于A股整体46%水平[1][2] - 市值TOP10企业中仅3家公布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数据,无企业披露范围三碳排放[2][3] - 重点披露议题集中在气候变化应对、供应链安全、产品服务质量[2] 碳排放管理实践 - 永辉超市引入AGV机器人和自动分拣线实现仓储自动化,减少资源浪费[4] - 中国中免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实现分区/分时控制,节约能耗30%以上[3] - 行业普遍缺乏系统碳减排规划,线下门店空调/照明等高耗能环节披露不足[2][4] 反贪腐治理情况 - 市值TOP10企业中仅3家公布贪腐数据且均为零违规(中国中免、供销大集、王府井)[3][6] - 中国中免2024年开展7次全员反贪腐培训,王府井管理层及员工培训总时长455小时[6] - 孩子王要求供应商签订《阳光协议》明确廉洁责任,违约将承担违约金[7] 供应商管理机制 - 行业普遍采用供应商分级管理,中国中免建立履约评价体系,王府井规范准入/审核/退出流程[8][10] - 仅2家TOP10企业在ESG报告中提及供应商权益保障,永辉超市建立超短结算周期和统一物流体系[11] - 专家指出过度压价和账款延期会挤压供应商生存空间,可能引发产品质量风险[1][11]
丰田将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10-15%!小鹏G7、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等新车上市!特斯拉首批V4超级充电桩上线丨一周大事件
电动车公社· 2025-07-06 15:38
新车上市 - 智己LS9谍照曝光,采用全新家族式设计语言,定位大六座旗舰SUV,预计第四季度发布,可能采用增程动力并搭载上汽集团最新黑科技 [1][3][4][6][8] - 零跑B01开启预售,预售价10.58-13.58万元,尺寸4770/1880/1490mm,轴距2735mm,配备激光雷达和高通SA8295P芯片,CLTC续航550/650km,30%-80%充电18分钟 [9][12][14][16] - 小鹏G7上市,售价19.58-22.58万元,轴距2890mm,后备厢空间2277L,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2250TOPS,支持L3级辅助驾驶,全域800V高压平台,10%-80%充电12分钟 [17][19][21][24][25][27][29] - 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上市,售价10.98-12.98万元,后备厢容积670L-1535L,搭载第五代DM技术,纯电续航80/150km,配备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系统 [30][32][34][36][38][40] - 新款昊铂HT/GT上市,起售价17.39/18.99万元,升级安全系统和座舱交互,全系标配性能卡钳和19英寸轮圈 [41][42][45][47] 车企动态 - 特斯拉中国首批V4超级充电桩上线,最大功率500kW,兼容400-1000V平台,电缆长度3米,开放给其他品牌车主 [48][51] - 宁德时代重庆超级工厂投产,采用CTP2.0高速PACK产线,与赛力斯合作延伸至零碳领域,搭建50MWh分布式光伏项目 [52][54] - 丰田将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10-15%,主要应对能源和人力成本上升压力,日本制造业能源支出年增15%,人力成本年增8% [55][57] - 特斯拉二季度全球交付量384122辆,环比增长14.1%,同比下滑13.5%,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 [58][60] - 蔚来宣布2025NIO Day提前至秋季举办,调整举办机制以加快产品投放进度 [61][62] 国际新闻 - 印度车企反对碳排放法案,认为限制过于激进,新法规可能导致数十亿卢比罚款并影响投资信心 [63][64][66] - 特朗普考虑对日本汽车加征25%关税,因美日汽车贸易不平衡,2024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593亿美元中82%来自汽车及零部件 [67][68][69] - 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终止电动车7500美元税收减免政策,将于9月30日生效 [70][71][72]
观车 · 论势 || 丰田章男的电车污染论站得住脚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3 01:08
纯电动汽车碳排放争议 - 丰田汽车董事长提出900万辆纯电动汽车碳排放相当于27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即1辆纯电动等于3辆混动的污染[1] - 动力电池制造环节占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40%,纯电动生产环节产生11-14吨碳排放,混动产生6-9吨[1] -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进步正在降低对稀有金属依赖,同时生产技术和能源结构转变使制造环节碳排放逐步降低[1] 纯电动汽车使用环节减排优势 - 美国研究显示纯电动行驶1.95万英里(3.14万公里)可抵消生产碳排放,相当于普通私家车1年里程[2] - 更严苛研究显示纯电动在行驶2.8万英里(4.51万公里)后开始显现碳排放优势[2] - 欧洲在用纯电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燃油车低66%-69%,美国低60%-68%,印度低19%-34%[2] - 预计2030年欧洲纯电动减排优势将达74%-77%,美国62%-76%,印度30%-56%[2] 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优化 - 中国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3亿千瓦,占全球60%以上,同比增长23%,占国内电力新增装机86%[3] - 中国企业在锂云母提锂和盐湖提锂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幅降低碳排放[3] - 国内电池及电动车企业加速能源转型,采用可再生能源降低生产环节碳排放[3] - 吉利汽车2024年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18%[3] - 小鹏电动车全生命周期减碳311万吨,相当于种树1.7亿棵[3] 纯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 多国研究表明目前量产车型中纯电动是最低排放车型[4] - 尽管新能源车技术路线多样,但"零排放"是行业终极目标[4] - 从长期看纯电动汽车仍具有更多比较优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