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硅碳负极
icon
搜索文档
海亮股份中报净利增长15% 美国市场收入大增50%、AI散热订单翻倍
全景网· 2025-08-29 14:5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4.76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铜加工业务收入340.70亿元,同比增长13.59% [2] - 利润总额8.15亿元,同比增长24.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1亿元,同比增长15.03%,扣非净利润8.12亿元,同比增长30.56% [2] - 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好转,同比大增72.13% [2]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人民币1.00元(含税)的利润分配方案 [1] 产品销量与结构 - 共销售铜及铜合金等有色金属加工产品52.62万吨,同比增长3.79% [2] - 高附加值产品销量大幅攀升:铜箔销量达2.44万吨,同比激增72.33%,铜排销量2.35万吨,增长33.44% [2] - 甘肃海亮上半年铜箔销量2.06万吨,同比增长45.42%,差异化产品占比逐月提升 [5]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表现 - 境外市场实现铜加工业务收入139.84亿元,同比增长25.35% [3] - 美国市场主营业务收入24.69亿元,同比增长50.77%,销量同比增长25% [3] - 美国得州基地产能增至5万吨,月产量突破千吨,预计2025年美国市场全年销量增长不低于30%,年底可用产能有望达9万吨 [3] - 越南、泰国工厂获得BIS认证,成功切入印度市场,印尼年产10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项目一期建设基本完成,摩洛哥项目稳步推进 [3] 新兴领域业务发展 - 铜箔业务通过印尼基地与全球TOP10动力电池客户中的5家、3C数码TOP3客户中的2家签订定点供货协议 [5] - 围绕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布局六大解决方案,推出超14项新产品,其中镀镍铜箔、多孔铜箔等已具备量产出货能力 [5][6] - 散热用铜基材料上半年接单量同比增幅超100%,应用于全球顶级服务器制造商散热场景 [8] - 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增长推动铜材需求,2025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达33.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42.6%,2025-2029年复合增长率约48% [7] 研发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开展降本增效创新项目88项,申请专利18项,授权专利44项,推出微合金抗疲劳铜合金管等新产品 [9] - 高端标箔取得突破性进展,满足5G通信、AI服务器对高速信号传输的需求 [9] - 成功在上海、越南、泰国、欧洲等关键区域上线ERP项目群,部署MES系统提升生产效率、库存周转率和客户交付能力 [9] 管理团队与战略展望 - 2025年7月顺利完成董事会换届,组建年轻化、国际化、技术派的新管理团队,由冯橹铭接任董事长 [9] - 公司将继续深化全球布局,加快美国、印尼、摩洛哥基地的建设与产能释放,加码研发新兴领域,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10]
海亮股份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超15% 美国市场收入大增50%、AI散热订单翻倍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1:4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4.76亿元 同比增长1.17% 其中铜加工业务收入340.70亿元 同比增长13.59% [2] - 利润总额8.15亿元 同比增长24.53% 归母净利润7.11亿元 同比增长15.03% [2] - 总销量52.62万吨 同比增长3.79% 高附加值产品铜箔销量2.44万吨激增72.33% 铜排销量2.35万吨增长33.44% [2] 产品与市场结构优化 - 业绩增长由量扩张转向质提升与结构优化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显著提高 [2] - 境外市场铜加工业务收入139.84亿元 同比增长25.35% 美国市场主营业务收入24.69亿元同比增长50.77% 销量增25% [3] - 美国得州基地产能增至5万吨 月产破千吨 预计全年销量增长不低于30% 年底产能达9万吨 [3] 全球化战略进展 - 越南泰国工厂获BIS认证切入印度市场 印尼10万吨铜箔项目一期完工 摩洛哥工业园稳步推进 [3] - 美国关税政策对进口半成品铜征收50%关税 为在美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3] - 双基地协同效应显现 铜箔业务量价双收 前瞻布局固态电池等六大解决方案 推出超14项新产品 [5] 新兴领域突破 - 铜箔业务适配固态电池的镀镍/多孔/双面毛铜箔具备量产出货能力 [5] - 液冷服务器PUE值1.05-1.2带动散热需求 散热用铜基材料订单同比增幅超100% [5] - 铜材凭借导热性能成为热管理系统核心材料 应用广度随技术迭代持续拓展 [4] 战略规划方向 - 通过全球产能网络与技术创新构建风险抵御能力 持续推进美国/印尼/摩洛哥基地建设 [6][7] - 加码研发投入强化新能源铜箔与高端散热材料优势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 [7]
圣泉集团(605589):销量保持高增长,拟发行转债投入电池材料项目
民生证券· 2025-08-19 13:11
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93亿元、17.97亿元、24.68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x、15x、11x [4][6] 核心财务表现 - **收入与利润高增长**:2025H1实现收入53.51亿元(同比+15.67%),归母净利润5.01亿元(同比+51.19%);Q2收入28.92亿元(环比+17.62%),净利润2.94亿元(环比+42.34%)[1] - **三大业务板块增长**: - 合成树脂销量39.18万吨(同比+15.48%),收入28.10亿元(同比+10.35%) - 先进电子材料及电池材料销量4.01万吨(同比+14.90%),收入8.46亿元(同比+32.43%) - 生物质产品销量13.41万吨,收入5.16亿元(同比+26.47%)[2] - **盈利能力提升**:2025E毛利率24.98%(同比+1.37pct),净利润率10.72%(同比+2.06pct)[6][9] 业务进展与战略布局 - **电池材料项目**:拟发行25亿元可转债投入绿色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发酚醛树脂基和重组树脂基硅碳用多孔碳材料双技术路线[3] - **电子材料突破**: - 成功开发M6至M9超低损耗材料,覆盖高频高速、高耐热性等场景 - 芯片封装用高纯液体环氧树脂实现量产,满足FC-BGA、CoWoS等先进封装工艺要求[4] 盈利预测 - **未来三年展望**: - 2025E-2027E营业收入预计120.59/142.96/169.95亿元(CAGR+18.9%) - 归母净利润12.93/17.97/24.68亿元(CAGR+38.1%),EPS 1.53/2.12/2.92元[6][9] - **运营效率优化**:2025E存货周转天数70天(同比-17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60天(同比-14天)[9]
信德新材:公司致力于持续研发应用于硅碳负极的包覆材料,已进行相关研发项目的投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1:11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持续研发应用于硅碳负极的包覆材料 已进行相关研发项目投入 [2] -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2] 客户合作与产品优化 - 公司秉持客户导向合作理念 与下游负极生产制造商深度协作 [2] - 公司积极响应客户产品需求 持续优化产品性能 [2]
上海洗霸(603200):洗尽尘沙,鳞爪已现,霸业共襄
东吴证券· 2025-08-06 01:03
投资评级与盈利预测 - 报告首次覆盖上海洗霸并给予"买入"评级 [1]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2.03/6.29亿元 同比增长229.5%/43.6%/209.3% [8] - 2025-2027年对应PE分别为85.24/59.36/19.19倍 [1] 核心业务布局 - 以水处理特种化学品为基础业务 同时布局新能源材料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8][13] - 水处理业务覆盖工业循环水 锅炉水等系统 服务3500余家客户包括1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 [13] - 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硅碳负极材料和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 [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3-2024年营收稳定在5-6亿元 2025年预计营收同比+6.55%至5.43亿元 2026-2027年将大幅增长至10.05/25.20亿元 [1] - 2025年H1归母净利润预计0.99-1.18亿元 同比增长136%-182% 主要来自ATL股权转让收益 [8]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27% [1] 硅碳负极业务 - 布局介孔碳+硅碳负极材料 已实现年十吨级量产并通过客户验厂 [8] - 硅碳负极采用CVD气相沉积法 具备近零膨胀特性 性能优于竞品 [8][64] - 浙江百吨级产线已建成 湖北宜昌规划千吨级产能 [71] 固态电池布局 - 与中科院合作开发氧化物/卤化物电解质粉体 已实现十吨级工业化产能 [8][79] - 松江基地一期工程完工 将形成年产50吨氧化物电解质和20吨卤化物电解质产能 [84] - 第一代高比能软包固态电池正在进行第三方认证 计划开发第二代360Wh/kg和第三代400Wh/kg产品 [83] 行业前景 - 预计2030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达8万吨 CVD路线渗透率将提升至30%以上 [62] - 固态电池2027年预计出货1GWh 2030年达100GWh 对应1500亿元市场空间 [76] -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2023年规模767.5亿元 预计2028年突破1086亿元 [45]
世界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项目即将量产
DT新材料· 2025-08-03 16:04
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进展 - 内蒙古硅源新能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建的世界首个万吨级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土建工程完成率超过90%,设备安装进度突破85%,计划2025年三季度试生产[4] - 该项目采用清华大学硫化床包裹技术生产第三代CVD硅碳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石墨材料可提升能量密度20%至30%[4] - 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占地400亩,规划分三期建设年产2万吨产能,全面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40至60亿元[4] - 硅碳负极理论比容量高达3500mAh/g,远高于石墨材料的370~380mAh/g,可使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20%以上[5] 主要企业产能布局 - 昱瓴新能源一期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产线已达产,二期规划提升至3万吨产能[5] - 天目先导已建成年产8000吨高端硅碳材料生产线,未来规划产能达15万吨[6] - 贝特瑞硅基负极有效产能5000吨,预计2028年形成5万吨/年产能,产品已获宁德时代等客户认可[6] - 杉杉股份已建设年产4万吨硅碳一体化产能,产品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体系[6] - 璞泰来总投资30亿元的年产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已开始试生产,预计2025年8月正式投产[6] - 碳一新能源在安徽皖江投资3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硅碳负极生产基地,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百亿元[6] - 硅宝科技硅碳负极产品1000吨/年中试线稳定运行,3000吨/年产能建设推进中[7] 市场前景 - 预计2025年全球硅碳负极市场规模突破120亿元人民币,2030年将超过500亿元,国内市场预计占据70%以上份额[7] - 头部企业正通过提升原材料自控比例、强化与整车/电池厂协同开发等方式抢占行业制高点[7] 行业展会信息 - 第九届国际碳材料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12月9-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11] - 展会设置3大主题展馆,展出面积30000+平方米,800+展商参展[14] - 预计吸引3000家国内外企业、2000家终端用户、1000位行业CEO参与[18]
新能源车ETF(159806)涨超1.1%,新技术与政策驱动行业前景向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7 06:22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 国内新能源汽车单月产销规模处于较高水平,同比实现较快增长,环比趋势较为稳定 [1] - 新技术演变带来的终端车型性能升级是驱动销量增长的核心推动力 [1] - 行业处于较快增长阶段,优质新车型推出叠加性能提升和成本下行 [1] 新技术发展方向 - 持续看好固态电池、高压实正极材料、硅碳负极、高性能导电剂等新技术方向 [1] - 快充、(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导入有望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1] - 新技术对应需求扩大带来的量利双升 [1] 锂电需求与行业前景 - 海外电动化高成长潜力、储能规模化装机及消费电子复苏将助力锂电需求扩大 [1] - 行业跨过拐点后价格及盈利能力有望企稳回升 [1] - 出清后格局优化推动产业链向好发展 [1] 新能源车ETF与指数表现 - 新能源车ETF紧密跟踪CS新能车指数,该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发布 [1] - CS新能车指数系统性地覆盖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1] - 今日该指数上涨1.06%,精准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的整体市场表现 [1] 投资产品信息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C(009068)和国泰中证新能源汽车ETF联接A(009067) [1]
耐火材料龙头布局AI芯片与新能源
中国证券报· 2025-07-01 21:04
战略转型 - 公司从单一耐火材料主业转向"耐火材料+新兴科技"双主业战略,以应对钢铁行业周期性和全球科技变革挑战 [1] - 战略核心为"耐火材料主业筑基+新兴科技双轮驱动",AI芯片和硅碳负极成为新增长点 [1] - 耐火材料业务仍将保持稳健增长,但新兴业务预计2026年形成规模收入 [2] AI芯片布局 - 公司及董事长分别出资2亿元和5000万元参股上海曦望,布局国产AI芯片赛道 [2] - 上海曦望技术优势包括自主设计AI芯片、低能耗高计算密度,并背靠商汤科技算法和三一集团资源 [2] - 计划联合商汤科技开发制造业垂类专用模型,聚焦生产流程优化、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业场景 [2] 硅碳负极投资 - 公司及实控人分别投资1.5亿元和7500万元增资联创锂能,持股10%和5% [3] - 联创锂能技术突破包括碳骨架构建、预锂化工艺等,产品已获头部电池厂商认可 [3] - 计划三年内将硅碳负极产能提升至5万吨/年,2024年实现量产线投产 [3] 耐火材料主业升级 - 实施"海外扩张+资源控制"战略,越南生产基地在论证中,未来拓展国际市场 [4] - 开发智能耐火材料,通过传感器实现窑炉实时监测 [4] - 关注上游矿产资源布局以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关注AI芯片和硅碳负极行业,寻求与优质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 [5] - 探索固态电池产业链投资机会,深化新能源材料布局 [5] - 转型目标为科技与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 [5]
日本化工巨头再加码,这个新能源材料怎么突然“爆火”?
搜狐财经· 2025-06-11 17:50
战略合作与融资 -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与台湾泛亞應用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瑞翁将领投2000万美元(约1.44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支持SiAT扩大单壁碳纳米管导电浆料产能 [1] 单壁碳纳米管技术优势 - 单壁碳纳米管具有比多壁CNT更高的比表面积、电导率和分散性,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关键纳米材料 [1] - Zeon是全球首家采用"超级生长"工艺实现单壁碳纳米管量产的企业,其ZEONANO®产品具有高纯度、大表面积和高长宽比的特点 [1] - SiAT开发了高效分散的单壁碳纳米管浆料,并推出了两款已通过制造商测试的配方——LSC2102(NMP基)和LSC1101(水基) [1] 市场需求驱动 - 全球范围内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在消费应用领域(例如电动汽车、无人机和EVTOL飞机)以及工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服务器BBU、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和自动化机器人)均呈现激增态势 [1] - 碳纳米管真正的"火"源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一轮材料升级所带来的确定性需求增长 [1] 应用领域 - 在正负极材料中,碳纳米管能构建起三维连续导电网络,显著提高极片的电子传输效率,主流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已普遍将碳纳米管纳入正负极材料体系 [2] - 在硅碳负极中,碳纳米管通过"骨架支撑+电子通道"双重机制,为硅材料提供全方位支持,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最新升级款中均开始引入高比例的碳纳米管复合导电剂 [2] - 在固态电池中,碳纳米管广泛用于正负极界面修饰与复合电解质材料中,赣锋锂业、清陶能源、比亚迪旗下的固态技术路线中均出现了碳纳米管相关设计 [3] 行业竞争格局 - 国产代表企业如天奈科技、德方纳米、卡博特等已能够提供性能稳定、分散性良好、可批量交付的导电浆料产品 [4] - 天奈科技作为国产碳纳米管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碳纳米管浆料产能已超过4万吨,客户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远景动力等国内主流电池厂商 [4] - 俄罗斯OCSiAl是唯一实现单壁碳纳米管工业量产并具备1000吨级能力的企业,其TUBALL®产品系列广泛用于锂电池、橡胶、塑料及涂料等多个领域 [4] 行业活动 - OCSiAl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支沧海将参加"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并做相关主题报告 [4] - 多位行业专家将就固态电池、硅基负极等主题进行演讲,包括固态电池研究进展、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等 [6][7][8][9]
和远气体(002971) - 002971和远气体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9
2025-05-09 00:32
公司业绩与经营情况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3.55 亿,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 2520 万,同比下降 16.47%,主要因分期确认员工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费用及部分项目转固新增折旧影响 [3] - 2024 年研发费用约 5000 万,同比增加 28.71% [5] - 2024 年工业氨气销量增长 18.3%,2025 年一季度除春节期间正常停产外,已实现满产满销 [8] 公司战略与发展目标 - 2025 年加大工业气体板块新项目开拓和市场占有率提升,聚焦两大电子特气产业园产品量产和稳产,提升销量和业绩 [2] - 制定的战略符合国家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中长期目标未变,仍具长期投资价值 [3] 公司项目进展与预期 - 潜江、宜昌两大产业园相关产品逐步稳产量产后,预计 2025 年二季度开始经营情况向好 [3] - 力争上半年三氯氢硅、硅烷、四氯化硅、正硅酸乙酯主产线稳产,三季度硅基系列材料稳产,三氟化氮等电子特气开始导入,部分产品年底有望满产 [5] 公司财务状况 - 2025 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上升到 70%多,在资金计划实施范围内,流动资金宽裕,短期偿债能力不受影响,实控人定向增发项目落地后资产负债率将降至 70%以内 [3] 公司定增情况 - 定增事项按规定补充年报一季报等资料,进展正常,有进展会及时披露 [3] 行业发展情况 - 2024 年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规模为 2381 亿元,2026 年有望增长至 2842 亿元,年复合增速约 10%,高于全球市场规模增速,电子特气市场潜力巨大 [9] 公司市场与客户合作 - 大宗工业气体通过保证客户用气安全等增强客户黏性,内部提升产品竞争力稳定价格和提升份额 [7] - 电子特气及化学品产品销售占比和市场占有率将快速提升 [7] - 与宜昌邦普时代签订 4 万方/小时的氮气供应合同 [7] - 在 2025 九峰山论坛与多家下游客户和上游设备供应商达成合作意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