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

搜索文档
新加坡人不再热衷存钱
国际金融报· 2025-08-15 12:26
生活成本压力 - 新加坡生活成本指数达85.3 位居全球第五及亚太第一 同比上涨11% [3] - 72%受访新加坡居民将生活成本列为首要关切事项 [3] - 2019至2024年实际就业收入中位数年均下降0.4% 逆转2014至2019年2.2%的年均增长趋势 [3] - 2024年公共组屋转售价上涨9.6% 高于2023年4.9%的涨幅 [4] 消费行为转变 - 先买后付交易额2021年达4.4亿新元 较2020年增长近四倍 [6] - 电商交易中先买后付支付比例预计从2023年4%升至2028年6% [6] - 奢侈品消费盛行 梅赛德斯成为当地最畅销汽车品牌之一 [6] - 拥车证制度导致单张许可证成本可能超过10万新元 [6] 储蓄观念变化 - 年轻一代优先事项转向体验消费与自我保健 长期财务规划被置于次要位置 [1][7] - 强制公积金制度使55岁以下员工最高20%工资自动转入退休账户 [8] - 34岁受访者月净收入约3800新元 明确表示无迫切储蓄需求 [7] - 社会逐渐向债务型社会转变 部分群体习惯入不敷出 [6][7]
普通人想要积累财富,到底该避开哪些容易踩坑的思维误区?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12
核心观点 - 财富积累需规避五大思维误区 包括工资依赖 消费迷失 投资极端化 时间价值低估和思维僵化 通过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 理性消费 平衡风险收益 优化时间配置及持续学习可实现财富突破 [1][19][20] 收入结构误区 - 过度依赖工资增长 忽视通胀侵蚀与资产增值潜力 [1][2] - 需构建收入金字塔结构:工资为基础 副业为补充 资产性收入(租金 股息)为顶层 [3] - 指数基金定投案例:每月投入1000元 按10%年复利计算 20年累计收益达48万元 [4] 消费行为管理 - 消费主义陷阱导致负债循环 信用卡与广告加剧非理性支出 [5][6] - 需求分层管理:优先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 抑制虚荣需求 [7] - 强制储蓄30%收入 采用现金支付控制冲动消费 定期清理闲置资产释放资金 [7][8] 投资策略配置 - 投资行为两极分化:盲目投机(P2P 虚拟货币)或过度避险(全额银行存款) [10][11] - 资产配置比例建议:稳健型(债券)与成长型(股票 基金)按6:4或4:6分配 [12] - 投资决策需评估最大损失承受力 资产长期趋势契合度及底层逻辑认知 [12] 时间价值优化 - 时间配置偏差:沉迷即时回报活动 忽视自我提升与资产增值机会 [13][14] - 每日时间三分法:消费娱乐30% 赚钱劳动50% 投资学习20% [14] - 学习投入回报数据:每周5小时学习投资 10年后财富可达对照组3倍 [15] 认知迭代与行动 - 思维僵化表现:固守过时投资观念 逃避深度财富规划 [16][17] - 主动规划者与被动执行者5年后财富差距超5倍 [18] - 行动清单包括年读10本财经书籍 制定短期储蓄 中期资产配置及长期被动收入目标 [20]
今时不同往日!年轻人的“反向消费”火了,老一辈直呼:看不懂
搜狐财经· 2025-08-13 11:33
消费行为转变 - 25-35岁用户群体二手交易量过去两年增长217% [3] - 快时尚品牌客流减少,二手奢侈品店排队现象显著 [7] - 18-35岁群体黄金消费占比达42%,创历史新高,同期黄金价格上涨35% [9] 新兴消费模式 - 共享厨房模式节省40%外卖开销,85%会员在社交平台分享"省钱打卡" [13] - 婚纱租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0亿元,95后客户占比70% [14] - "stooping"生活方式相关话题小红书阅读量超3亿次,环保潜力为年减碳1200万吨 [16] 社交与价值观重构 - "省钱挑战"笔记互动量是"开箱测评"的3.2倍,"月消费1500元生存指南"获12万收藏 [20] - 相亲平台中提及"擅长理财"的用户匹配成功率提升27%,晒奢侈品用户私信量下降43% [23] - 公司内部"薅羊毛段位赛"兴起,省钱攻略文档下载量超年度工作报告 [22] 特定现象数据 - 夕阳红旅游专线90后游客数量同比激增240% [11] - 新车首年贬值30%,租车成本仅为购车款的15% [9] - 钻戒贬值60%,与黄金价格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9]
少工作真的会更快乐吗?后增长年代的另类消费实践
新京报· 2025-08-11 06:13
凯恩斯的经济预测与现实落差 - 1930年凯恩斯预测技术进步将使人类每周工作时间缩短至15小时,转向艺术和人际关系等自由时间利用[1] - 现实情况是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但劳动强度加剧,消费文化重塑欲望结构导致"多赚多花"循环[2] - 闲暇成为奢侈资源,凯恩斯设想的自由时间利用被高速内卷现实取代[2] 另类享乐主义理论框架 - 凯特·索珀主张通过感官经验和生活方式转变实现生态转型,强调重新定义"值得追求之事"[2][5] - 批判传统左翼将消费与享乐等同的家长式话语,提出存在不依赖物质商品的深度快乐形式[5] - 指出市场逻辑侵蚀非商业化事物的原初意义,使其无法以本来面貌存在[5] 工作与消费的关系重构 - 工作与消费是同种生活方式的两面,当前工作模式挤压闲暇并模糊边界[9] - 服务业情感劳动等无法量化的压力加剧,加速主义主张用机器替代家务劳动[9] - 非生产性活动如家务照护可能成为意义构建根基,需重新定义劳动的价值实现方式[10] 后工作思潮与全民基本收入 - 后工作理论质疑"生产力=价值"的意识形态连接,肯定非工作性劳动的情感价值[12] - 全民基本收入试点已在芬兰等国开展,旨在提供非市场化生活的物质基础[12] - 基本收入保障可使发展目标脱离传统经济增长,转向公共健康生态修复等领域[13] 去增长社会的伦理转向 - "增长即进步"观念导致消费文化扩张,需将发展重新政治化美学化[7][13] - 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理论揭示资本通过去编码-再编码控制欲望指向消费[17] - 索珀批判去人类中心主义可能稀释生态责任,强调人类自我反思的核心作用[20][21] 理论局限与实践挑战 - 索珀案例集中于欧美中产,未充分考量全球南方在资本主义分工中的位置[22] - 另类享乐主义依赖经济文化资本,可能沦为上层阶级的自我疏离实践[23] - 低碳生活等抵抗性实践易被市场收编为高端消费符号,削弱变革力量[26] 文化变革与制度协同 - 索珀理论需结合生态政治女权主义等结构性变革才能形成系统性力量[29] - 单纯欲望重塑难以突破制度限制,必须建立跨阶层集体实践网络[28] - 文化策略为制度变革提供感性基础,但无法替代资源再分配等实质行动[29]
工资出逃记:当代年轻人为何集体押注“一金一银”?
搜狐财经· 2025-07-29 10:02
当 "搞钱" 成为年轻人社交平台的高频词,当 "财务自由" 的口号在深夜朋友圈此起彼伏,现实中的年轻 人却做出了颇具反差的选择 —— 交完五险一金后,工资纷纷涌入 "一金一银"。这里的 "一金一银",并 非金银首饰,而是稳健理财界的 "扛把子":债券基金与银行理财。这场看似平淡的资金迁徙,实则是 当代年轻人在复杂经济环境下,对风险与收益的重新权衡,更是一场静悄悄的理财观念革命。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大环境中,年轻人的工资流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 冲突不断,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票市场的剧烈震荡、基金净值的大起大落,让许多怀揣财富梦想的年 轻人尝尽苦头。蚂蚁财富的数据便是最直观的印证:过去一年,95后、00后购买债券基金的人数同比增 长30%,投入资金规模增长25%;多家银行也发现,30岁以下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金额较去年同期 增长18%。这组数据背后,是年轻人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向稳健投资 "投降"。 回溯近年来的金融市场,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股市熔断,到加密货币市场的 瞬间崩盘,再到热门赛道基金的大幅回撤,高风险投资领域一次次给年轻投资者敲响警钟。某头部券商 的 ...
翻红的漂亮饭,90后都追不动了
虎嗅· 2025-07-28 00:46
行业趋势 - "漂亮饭"成为餐饮行业新兴趋势,强调餐食视觉呈现和社交媒体传播效果,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达3.7亿次,讨论量超185万次[1] - 餐饮品牌积极布局"漂亮饭"赛道,如景德江西菜品牌"胡恰"上海首店开业后持续火爆,排队时长超3小时,深圳韩餐"NEED"开业首日排队突破1000桌,黄牛号炒至200元[2][4] - 行业呈现融合创新特点,中式菜品通过暖色系搭配天然装饰(如牛肝菌、饵块),西式菜品则突出食材丰富性(牛油果、三文鱼、羽衣甘蓝)[8] 商业模式 - 目标客群聚焦年轻白领,人均消费约百元以上,门店选址集中于城市综合商业中心,利用自然客流形成传播效应[6][13] - 服务设计强化互动体验,包括现场炙烤牛肉、气泡水倒入等"面对面服务",提升顾客拍照分享意愿[13] - 衍生出居家还原市场,年轻消费者通过素色餐具(粗陶、哑光、浮雕)和摆盘技巧实现低成本"漂亮饭自由"[13][14] 消费者行为 - 00后群体将"漂亮饭"视为生活奖励机制,实习工资首笔消费多用于网红餐厅打卡[16] - 消费动机从初期狂热转向理性反思,部分消费者警惕"仪式感溢价",戏谑解构过度包装现象(如弹幕"999块卖给上海人")[16][17] - 社交属性驱动消费决策,九宫格照片成为衡量用餐价值首要标准,但存在"表演生活"与真实需求间的矛盾[18][19] 品牌案例 - "野果yeego"作为云贵川融合菜连锁品牌,以地方特色食材(牛肝菌、饵块)结合bistro形式获得市场认可[6][8] - "胡恰"通过景德江西菜差异化定位,在上海市场形成持续排队现象,工作日午市线上排队仍超100桌[2][4] - "NEED"以创意韩料切入,开业即引爆客流,反映市场对高颜值异国料理的旺盛需求[2][6]
三元面馆的烟火与迷雾:一场在解构与共谋中的流量时代缩影 | 热财经
搜狐财经· 2025-07-24 15:28
消费现象分析 - 上海闵行区"塘湾饮食店"因3元阳春面与48元茅台杯的组合成为短视频平台爆款消费现象,吸引深圳食客专程打卡 [1] - 三元面馆的火爆反映公众对高物价的集体焦虑,与叮咚买菜下架4000种"平庸商品"、一线城市基础餐饮均价突破30元形成鲜明对比 [3] - 消费主义将社会议题异化为行为艺术,深圳食客打飞的吃面后离开显示流量经济对实体商业逻辑的扭曲 [3] 商业模式解构 - 面馆3元定价实际亏损运营,依靠老板黄文明的打印设备公司补贴维持,免费续面与打印服务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4] - 48元茅台杯(10毫升)被包装为"平民体验精英符号",实质是消费主义通过降低单次门槛扩大受众,与和平饭店50元可乐共享"场景溢价"逻辑 [5] - 网红效应导致客流量激增,可能挤占原本服务的外卖骑手和学生群体,使公益性质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4] 流量经济影响 - 面馆被平台传播超万次,茅台杯消费演变为阶层符号的民主化假象,快递员需数小时劳动收入换取体验 [5] - 流量浪潮使"宝藏小店"面临MCN机构介入、同行打压等商业化冲击,原生态社区关系遭受破坏 [6] - 实体店铺被流量叙事夺舍,从社区老店变为满足围观者自我感动的符号化存在 [6] 社会心理映射 - 三元面馆的反差感契合网民对抗消费溢价的集体心理,成为高物价时代的情绪宣泄口 [3] - 茅台杯消费揭示阶层焦虑转化路径:大学生用兼职收入模仿父辈商务仪式,实质强化而非消解等级观念 [5] - 公众将系统性社会问题寄托于个体善举,回避对公共福利缺位的结构性批判 [3]
中产阶级该如何保卫“现代生活”?
虎嗅· 2025-07-24 10:14
中产阶级消费行为分析 - 中产阶级消费观以追求体面、品味和区隔为核心,强调与大众消费的差异[1] - 山姆会员店被中产视为品质保障象征,会员费模式强化了消费层级区隔[2][5] - 消费选择中存在"洋品牌迷信",韩国好丽友因品牌溢价不足被市场冷落,日本品牌则更受青睐[7] 零售行业观察 - 山姆超市选品策略引发争议,部分商品实际产地与消费者预期存在落差(如县城肉联厂产肉类)[5] - 会员制超市在中国市场被赋予"品质背书"功能,但部分商品添加剂问题引发消费者投诉[5] - 中美市场差异显著:山姆在美国属大众超市,在中国却被建构为中产消费符号[5][6] 消费主义文化建构 - 咖啡消费被塑造为"高级生活方式",其文化符号与西方中心主义深度绑定[8] - 消费主义提供类宗教功能,通过商品购买缓解存在主义焦虑[9][14] - 当前消费等级体系正被国产化浪潮解构,价格维系的身份标识逐渐失效[15] 产业转型挑战 - 西方去工业化进程与中产追求体面职业直接相关,导致产业链调节能力丧失[19] - 中国面临产业路径选择:若延续西方模式将导致现代生活系统风险[19] - 供应链认知缺失现象普遍,部分消费者对商品生产环节缺乏基本认知[22] 品牌营销策略 - 日本品牌擅长塑造产品格调,文化营销能力显著优于韩国品牌[7] - 消费符号需要更新,应替换殖民时代遗留的文化标识[22] - 存在"假洋品牌"市场空间,反映特定消费群体的文化认同偏差[14]
掉进 Labubu 消费主义陷阱的 “乌合之众”,后来怎么样了?
36氪· 2025-07-23 09:05
泡泡玛特商业价值分析 - 公司市值突破3000亿人民币,股价在一年多内最高上涨17倍,呈现现象级增长 [1] - 公司已从传统玩具零售商转型为新消费主义代表,产品成为消费者身份象征 [1] - 65%的女性消费者购买Labubu主要出于社交展示需求而非实用价值 [3] 消费心理驱动因素 - 产品通过明星同款效应创造"瞬间平等感",满足消费者跨越阶层边界的心理需求 [1] - 消费者将"付出感"(熬夜抢购等)错误认知为产品价值,形成情感依赖 [4] - 公司利用限定款、联名款策略制造稀缺感,刺激消费者购买冲动 [6] 商业模式特点 - 采用"降低轻奢门槛"策略,将几百元的潮玩打造成身份符号 [8] - 产品作为社交货币,在办公室拆盒、妈妈群讨论等场景形成传播效应 [6] - 盲盒玩法结合社交平台炫耀式传播,构建"时尚-虚荣"消费闭环 [11] 产品价值争议 - 产品收藏价值存疑,缺乏传统收藏品的时间沉淀属性 [9] - 产品生命周期依赖群体新鲜感,可能随新潮玩出现而迅速贬值 [12] - 公司试图将Labubu打造为长期IP,但与潮玩行业短期流行特性存在矛盾 [11] 行业本质分析 - 潮玩行业本质是资本主义消费机器将非必需欲望包装为"生活标配" [8] - 产品价值依附于"被看见"的即时满足感,具有显著从众特性 [12] - 行业遵循"时尚是从众"规律,生命周期与群体新鲜感消退速度正相关 [11]
中产怎么总在“破防”?
虎嗅APP· 2025-07-21 13:09
中产阶级身份的解构 - 中产阶级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被建构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流动神话[3] - 该身份通过"中间"概念许诺个人奋斗梦想,同时消解阶级对抗性[4] - 身份认同基于金融化资产(如房产)和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本质具有不稳定性[5][6] 系统性风险与个体困境 - 房产价值取决于金融政策而非居住体验,形成30年债务合同的不稳定资产[5] - 教育投入被异化为"人力资本"增值计算,职业稳定性被"优化"叙事瓦解[6] - 个体被迫承担系统性风险转嫁,导致"破防"成为普遍应激反应[7] 社会叙事机制分析 - "天道酬勤"叙事失效后,"中产破防"填补舆论真空成为新情绪载体[8] - 媒体算法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消费主义焦虑产品(如小红书身份说明书)[9] - 公众围观形成合谋,既满足心理共鸣又隐含刻板印象印证[10][11] 身份认同的实践悖论 - 越来越多人拒绝"中产"标签,但实际仍按该剧本生活(如教育投入/消费展示)[12][14] - 意识觉醒与行动受限形成"铁屋子困境",导致躺平式消极抵抗[15] 新叙事体系构建路径 - 从纵向竞争转向横向联结,建立可迁移技能(编程/写作)替代金融化资产[18] - 用真实社群关系(育儿小组/读书会)替代功利性人脉网络[18] - 以内在标准(学识/创造力)重塑自我,对抗消费符号定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