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食物观

搜索文档
“十四五”农业答卷:粮食产量创新高,多元化食物供给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3:01
粮食生产成就 - 202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 较2020年增产740亿斤 [1][3]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1][3]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7000亿元 [3] - 2023年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 自给率较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4] - 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 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4] 多元化食物供给 - 2023年底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长18.8% [6] - 人均肉类年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6] - 水产品总产量7358万吨 较2020年增长12.3% 连续36年全球第一 [7] -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 [7] - 人均奶类年消费量40.5公斤 较2020年提高2.3公斤 [6] 农业改革与经营体系 - 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超200万家 家庭农场近400万个 [2] - 经营性服务主体110余万个 2023年服务面积超22.9亿亩次 [2] -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开展 [2]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国覆盖 [4] 质量安全与消费促进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 [1] -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强化品牌引领 [8] - 通过节庆市场、展会聚集和赛事联动拓展消费场景 [9] - 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现产业价值跃迁 [8]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丨老百姓的餐桌:供给越来越多样 品类越来越丰富
新华网· 2025-09-16 09:27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进展 - 农业农村部门协同各方践行大食物观 通过开发森林 草原 江河湖海及设施农业等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推动食品品类持续丰富 [1] 现代畜牧业生产数据 - 2023年底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加2778万吨 增幅18.8% [2] - 人均肉类年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 - 人均奶类消费量40.5公斤 较2020年提升2.3公斤 [2] 渔业发展成就 - 2024年水产品总产量7358万吨 较2020年增长12.3% [4] - 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保持全球首位 涵盖鱼虾蟹贝等多品类充足供应 [4] 设施农业产能 - 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6] - 食用菌年产量4200万吨 占全球总产量85% [6] 生物科技应用 - 通过生物科技与生物产业发展新型食品 [8] - 藻类养殖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8]
农业农村部:我国人均肉类、禽蛋年消费量分别达72公斤、25公斤 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期货日报· 2025-09-16 08:53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进展 - 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设施农业及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来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1] 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 -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 畜禽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2] - 2023年底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加2778万吨 增长18.8% [2] - 人均肉类年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 - 人均奶类年消费量达40.5公斤 较2020年提高2.3公斤 [2] 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 [2] - 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 打造"蓝色粮仓" [2] 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 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种植业设施面积达4000万亩 [2] -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2] 农业发展空间拓展 - 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生物资源拓展 [2] - 加快发展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 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 - 新型食品不断涌现 [2] 居民营养健康水平 - 城乡居民摄入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 - 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 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更好、更健康营养的转变 [3]
“薯”光耀南粤!广东甘薯有种有力量
南方农村报· 2025-09-16 08:05
"薯"光耀南粤! 广东甘薯有种有 力量_南方+_南 方plus 薯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富民兴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广东从保障粮食安 全、科技研发推广、品牌引领、精深加工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一体谋划提升广东薯 业"硬实力",不断推动广东薯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广东薯类种植规模大。 做强芯片 培育优质多元品种 员、甘薯研究室 副主任杨义伶介 绍,目前,粤东 以夏秋薯为主, 粤西以秋冬薯为 主,与北方春夏 产区错峰上市, 有利于获得更高 的产值和效益。 在助推广东薯业 全产业链提档升 级上,薯类种业 发挥着底部支撑 作用。近年来, 广东聚焦实 施"百千万工 程",逐步构建 起育、繁、种、 加、销一体化的 薯业全产业链, 扎实推动薯业高 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确保 粮食任何时候都 能产得出、供得 上、供得优。国 家甘薯产业技术 体系首席科学家 李强指出,甘薯 产量高,适应性 广,用途广泛, 是保障我国粮食 安全的底线作 物,也是乡村振 兴的优势作物。 在广东,薯类种 植规模大,是水 稻之外种植面积 最大的粮食作 物。 数据显示,2023 ...
农业农村部: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智通财经网· 2025-09-16 05:55
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水肥药减量增效是比较显著的。通过节水灌溉、改进种植方式等,全国农 业用水的总量是逐年下降的,平均每年农田用水总量减少36亿立方米。通过推行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 措施,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年下降,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据估算,2024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4988.2 万吨,比2020年少用了262.5万吨,减少了5%,种植业农药使用量24.4万吨,比2020年少用了0.38万 吨,减少了1.5%, 智通财经APP获悉,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韩俊指,"十四五"以来,农业 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4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了740亿斤。 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 保障。 他表示,在耕地保护上,各部门紧密配合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出台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将耕地 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对耕地数量严格考核问责。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 亩,比2 ...
老百姓餐桌越来越丰富 四个方面表现“舌尖”上的幸福感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5:24
核心观点 -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 [1][2][3] 现代畜牧业发展 -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 畜产品总量达1.75亿吨 较2020年增长2778万吨(增幅18.8%) [1] - 人均肉类年消费量72公斤 禽蛋25公斤 均超世界平均水平 [1] - 人均奶类年消费量40.5公斤 较2020年提升2.3公斤 [1] 现代渔业发展 - 水产品总产量达7358万吨 较2020年增长12.3% 连续36年全球第一 [2] - 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与深远海养殖 鱼虾蟹贝等品种供应充足 [2] 设施农业建设 - 设施农业面积达4000万亩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2] - 食用菌年产量4200万吨 占全球总产量85% [2] - 草莓樱桃西瓜等设施水果延长上市时间 满足多样化需求 [2] 生物资源拓展 - 从传统农牧向生物资源拓展 加快发展生物科技与生物产业 [2]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藻类养殖技术世界前列 新型食品不断涌现 [2] 营养健康水平 - 居民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 - 食物营养结构更加均衡健康 [3]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文字实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4:32
粮食安全保障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2][9] -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 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 [2] - 粮食播种面积达17.9亿亩 比2020年增加3800多万亩 [9][11] - 粮食亩产394.7公斤 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 单产对产量增长贡献率超60% [9] - 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 [4][9] - 实施702个县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 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 [9]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大豆产量达2065万吨 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10] - 油料作物产量3978.7万吨 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近5个百分点 [10] - 畜产品总量1.75亿吨 比2020年增加2778万吨 [24] - 水产品产量7358万吨 比2020年增长12.3% 连续36年全球第一 [25] - 设施农业面积4000万亩 设施蔬菜年产量超2亿吨 [25] -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18万亿元 [4][28] 农业科技创新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 良种覆盖率超96% [4] - 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 突破白羽肉鸡、华西牛等种源 [32] - 建成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年推广300项主导品种和技术 [33] - 农业科研机构800余家 科研人员12万余人 [31] - 企业参与国家农业科技项目超1000家 占比51% [33]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6% 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超90% [4][1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4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16] - 农村公路总里程超464万公里 行政村5G通达率超90% [16] - 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超14万个 敬老院超1.6万家 [17] - 95%以上村卫生室纳入医保 2199个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17] 农民收入与农村改革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56:1降至2.34:1 [5] - 培育农民合作社超200万家 家庭农场超400万个 [5] - 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10万个 服务面积22.9亿亩次 [5] -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3][46] - 土地承包延包试点覆盖7个省份 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 [29] 农业绿色发展 - 化肥施用量4988.2万吨 比2020年减少262.5万吨 [41] - 农药使用量24.4万吨 比2020年减少0.38万吨 [41] - 农膜回收处置率85% 秸秆综合利用率88%以上 [42]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9.4% 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 [42] - 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总数超8.6万个 [42] 财政与政策支持 - "十四五"财政农林水支出10.8万亿元 2024年达2.7万亿元 [27] -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47万亿元 涉农贷款余额53.19万亿元 [27] - 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10% [27] - 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标准从1000元提至2000元以上 [20][27] - 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现全国全覆盖 [11][27]
海外华媒宁德行:古田“小菌菇”绽放富民“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2:39
公司运营与产能 - 公司日栽培有机银耳1万袋 年产量近700万筒菌棒和3960吨鲜耳[5] - 年产值达约1.2亿元[5] - 176间智慧菇房仅需两个人管理 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3] - 生产环节感染率已降至1%以内[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每年将销售额的3%到5%投入研发 用于增加品种 更新设备和丰富精深加工产品[5] - 从种植到加工共获得专利37项[5] - 智慧菇房采用新风净化系统 雾化加湿 物理灭蚊灯和智能控温系统[3] 产品与加工 - 精深加工产品包括冻干燕窝银耳羹 银耳饮料罐头等[5] - 冻干银耳羹被评价为"很清甜 很滋润 是天然的味道"[1] 行业地位与规模 - 古田县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80亿元[7] - 2024年食用菌总产量94.46万吨 其中银耳产量41.6万吨占全国90%以上[7] - 形成"56789"发展格局:50%涉农资金 60%农民收入 70%农业人口 80%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7] 产业发展模式 - 探索形成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古田模式[7] - 以人工段木栽培银耳为起点 先后突破银耳瓶栽 袋栽等多项技术[5] - 正打造"中国食用菌之都现代产业园"项目 建设世界级菌菇产业高地[7]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主题日活动在京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9-14 09:07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防风险 保健康 促发展依法履职 推进更加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3] - 全面推广食品数字标签 化解消费者食品标签信息找不到 看不清 读不懂等问题[3] - 优化新食品原料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 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等三新食品管理 促进产业创新升级和传统医药振兴发展[3] 行业发展趋势 - 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提升风险监测能力 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3] - 积极落实大食物观和高质量发展理念 在确保安全基础上促进产业创新升级[3] - 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应用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1][3] 消费者教育举措 - 开展食品安全五要点 读懂营养标签 多吃蔬菜水果等趣味讲座和互动答疑[4] - 通过厨房环境VR模拟 节俭用餐搭配场景等科普游戏传播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4][6] - 推动合理膳食 营养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培育健康良好生活方式[3][4] 活动组织架构 - 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主办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共同承办[5] - 中诚公益创投发展促进中心 中国儿童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协办[5] - 政府机构 科研单位 媒体代表及社会公众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食品安全[1][5]
千帆竞发迎开渔 海鲜“游”向全国餐桌
央视网· 2025-09-11 12:43
海洋渔业生产恢复 - 渤海黄海等海域结束伏季休渔后数以万计渔船开启新一轮捕捞季 [1] - 福建渔船每航次捕捞量约5000公斤 马鲛鱼/鱿鱼/花蟹等海产品供应充足 [3] - 广东湛江渔市梭子蟹/明虾等海鲜热销 [3] 现代化捕捞技术应用 - 山东龙口渔船配备先进探测设备与卫星导航系统 实现精准捕捞和高效作业 [5] - 舟山国际水产城每日近百艘渔船靠岸卸货 高峰时到港量达3250吨 [7] - 当地灵活调度码头泊位保障鲜活海产第一时间进入市场 [7] 内陆养殖技术突破 - 新疆宁夏等西部省份突破养殖技术限制 实现海鲜在内陆盐碱地养殖 [9] - 宁夏盐池县通过技术手段在盐碱地成功复刻海水环境 实现南美白对虾本土化养殖 [9]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今年1-7月水产品总产量近3600万吨 同比增长4.37% [11] - 海洋渔业呈现从传统捕捞向智慧养殖升级 从线下向线上销售扩展的全面升级趋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