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土地财政
icon
搜索文档
28省份上半年财政数据出炉,下半年收支矛盾仍突出
第一财经· 2025-08-07 02:44
地方财政收支状况 - 上半年28个省份中24个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增长 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速为2.6% 高于收入增速 [3] - 31个省份中27个省份实现收入增长 但上半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仅增长1.6% 多省税收收入下滑 [3] - 吉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最高达16.4% 西藏其次为11.7% 江苏、浙江等收入大省增速仅1%左右 [6] 区域收入分化 -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1.3%、1.3%、2%、5.7% [6] - 陕西(-7.2%)、山西(-6.3%)、青海(-2.3%)和内蒙古(-1.1%)收入同比下降 陕西降幅最大 [7] - 煤炭大省区收入下滑主因煤炭价格下行 陕西资源税同比下降10.3% 榆林收入降幅达19.8% [8][9] 市县层面差异 - 福建省82个县(市、区)中75.6%实现正增长 长汀县、福鼎市增速超50% [10] - 西部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房地产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低迷 [10] - 东部部分地区分享税种和重点行业税收下降 土地出让收入减收较大 [10] 土地财政现状 - 全国上半年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同比分别下降17.6%和14.8%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6.5% [10] - 福建房地产业税收同比下降13.9% 土地出让收入降幅达30.4% [11] 财政支出结构 - 北京上半年民生支出占比超八成 河南、福建民生支出占比超七成 [11] - 河南省县级"三保"支出达1738.7亿元 同比增长16.2% [16] 增收节支措施 - 地方通过依法征税、盘活存量资产、争取中央支持等方式增收 如云南开展国有资产资源清查 [14] - 北京2025年继续压减非刚性支出18.2亿元 2021-2024年累计压减超百亿元 [15]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务院明确2025年起发放育儿补贴3600元/年/孩 免除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 [16] - 财政部恢复对政府债券利息征收增值税 扩大豪华车消费税范围 [14]
别只盯着房价!让农民工安居,给城市留活力|陶然
搜狐财经· 2025-08-05 15:39
土地财政模式演变 - 土地财政初期(90年代中后期至2008年)通过低价供应工业用地招商引资 带动制造业发展 形成高收入群体推动商住用地高价出让 实现经济和财政良性循环 [5][6] - 2008年金融危机后 4万亿刺激政策推动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模式 地方政府以土地抵押大规模举债建设 债务从5-7万亿飙升至超100万亿 [8][9][12] - 工业用地低价放量供应和商住用地高价限量供应的香港-新加坡模式结合 导致全国上万个低效工业开发区和新城区泛滥 [44][45] 地方政府债务与基建问题 - 2009年至今累计土地出让收入78万亿元 但地方政府额外举债超100万亿 总支出达一百七八十万亿 其中约100万亿用于基建 [12] - 基建过度建设与中央政策导向相关(如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 但缺乏现金流和可行性论证 导致债务高企和资源浪费 [13][14] - 部分地区债务负担沉重(如江苏隐性债务11-12万亿 vs 广东5-6万亿) 需全国性债务重组和财政重整 中央、地方、银行共同承担损失 [19][20][21] 房地产行业困境与转型 - 房地产商(如恒大、碧桂园)在2016-2018年棚改政策刺激下高杠杆投资三四线城市 但销售停滞导致资金链断裂 [29][30][32] - 万科因依赖低成本信用债(利率2%)而非开发贷 在市场下行时面临更大资金压力 反映行业融资模式缺陷 [35][36] - 房地产转型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 重点满足农民工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和中高端改善性需求 [37][47][65] 土地改革三支箭解决方案 -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业主将60-70%土地无偿移交政府 剩余部分建设租赁住房(建安成本3000元/平米) 租金收益率超10% 并配套教育服务 [50][51][52] - 城中村与老旧小区改造:推行房票安置制度 允许被拆迁业主兑换未售商品房或交易房票 消化库存并稳定楼市 [59][60][62] - 发展中高端安居型独立住宅:通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腾挪(农村复垦4亩换城郊1亩) 以50万/半亩地价供应 建设成本约210万/套 年需求可达200万套 [69][70][72]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趋势 - 人口和产业向沿海超大特大城市及中部核心城市集聚 但土地财政模式加剧“一鲸起万物落”的虹吸效应 中小城市产业被挤压 [40][41] - 集合式住宅(高层商品房)过剩 尤其在内地三四线城市 未来需发展多样化住宅形态(如低密度独立住宅) [41][43][65] - 户籍改革需与土地改革联动 通过租赁住房解决2亿农民工城市定居问题 释放消费潜力并改善收入分配 [53][56][91] 财政与治理机制改革 - 探索物业税替代物业费 由政府通过竞争性招标提供公共服务 实现规模经济并强化地方政府问责机制 [81][82][84] - 土地财政转型需摆脱金融属性 推动开发商向服务商转变(如定制化住宅建设) 降低金融风险 [72][77][80] - 三项土地改革(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独立住宅)预计年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 减少对外需依赖 [91]
二十多年房地产市场野蛮生长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02 20:22
房地产供需失衡 - 全国房屋空置率高达21.3%,约1.2亿套住房闲置,远超国际5%的标准比例 [1] - 一二线城市空置率平均16.5%,三四线城市达26.4%,中西北部地区超30% [1] - 房地产过剩与地方土地财政直接相关,2015-2023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超40% [1] 人口与住房需求变化 - 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900万至891万,死亡人口1109万,自然增长率-0.15% [1] - 2024年人口净减少约180万,家庭规模从2010年3.1人降至2024年2.62人 [1] - 人口负增长与家庭小型化导致住房总需求增速放缓,部分地区需求绝对减少 [1] 房价与购买力矛盾 - 2024年底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18.7,二线城市12.5,三四线城市8.3 [1] - 三四线城市普通家庭需不吃不喝10年以上才能购房 [1] - 高房价抑制有效需求释放,与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 投资性购房现象 - 全国约38%城镇住房为投资性购房,其中近四成长期闲置 [3] - 部分热点城市投资购房比例超50%,住房属性从居住异化为金融工具 [3] - 投资性购房导致大量住房脱离居住功能,加剧市场过剩 [3] 城镇化发展问题 - 城镇化率从40%提升至65%仅用20年,远超西方发达国家100年进程 [4] - 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违反发展规律,导致资源浪费与经济风险 [4] -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推动GDP,忽视实际需求匹配 [1][4] 行业典型案例 - 恒大事件与碧桂园无力偿还贷款反映行业高杠杆风险 [3] - 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投资性房产成为家庭财务负担 [4] - 住房金融化趋势削弱实体经济投入,影响制造业与科技发展 [4]
特稿 | 章俊:资本市场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第一财经· 2025-06-18 01:3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 - 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集群推动产业格局重构,技术迭代与商业化周期显著缩短 [2] - 地缘政治风险常态化,俄乌冲突和中东矛盾加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供应链断裂和金融结算梗阻制约全球经济复苏 [3] - 国际货币体系深刻调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7.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多极化进程加速 [3] - 国内经济转型面临结构性挑战,城镇化率达67%叠加人口老龄化,土地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6%至48699亿元,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4]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与优势 - 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推动中国产业链向技术研发和品牌服务高端环节跃迁 [4] - 数字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新型需求激活内需潜力,5G通信和光伏制造等领域具备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4] - 资本市场通过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匹配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政策层面已出台新"国九条"等支持措施 [5][6] 资本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主线 - 引导资本向科技创新聚集,2024年推出《十六项措施》全方位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 [6] - 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清晰,科创板定位"硬科技",创业板聚焦"三创四新",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6] - 强化监管防风险,2024年3月证监会出台严把IPO准入关政策,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市场生态 [7] 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供给端问题 - 国有资本因考核机制保守,对高风险初创企业投资审慎,部分基金陷入"不敢投"困境 [9] - 股权投资退出依赖IPO(占比过高),S基金和并购市场发展滞后,A股专业机构持股占比仅50.56%(美国更高) [9][10] 需求端问题 - 早期科创企业融资难,股权投资机构偏好成长期项目,且存续期短难以匹配研发周期 [11] - 科创债市场短期化明显,3年期以下占比76.43%,民营企业发行量不足(央国企占比超83%) [12] 机制端问题 - 信息披露不完善,技术研发进度和知识产权披露标准不统一,监管存在技术核验困难 [13] - 传统估值体系侧重财务指标,难以量化专利和研发能力等无形资产价值 [13] - 风险评估模型与科技企业"三高"特征(高不确定性、高迭代速度、高跨界属性)不匹配 [14] 强化资本市场赋能的解决方案 供给端优化 - 创新长周期考核机制,推动保险和社保资金建立三年以上考核体系,配置不低于一定比例资金至创投基金 [15] - 拓展并购重组和S基金份额流转等多元化退出路径,建立优质标的白名单制度 [16] 需求端优化 - 国有资本引领设立概念验证基金和天使基金,支持早期科创企业,容错率可适当提高 [17] - 深化科创板等板块改革,对关键技术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完善并购重组配套机制 [18] - 发行长期科创债并引入政策性担保,缓解期限错配,支持民营企业发债 [18] 机制端优化 - 重构估值体系,纳入专利引用频次和法律存续稳定性等指标,组建跨专业团队开展动态估值 [19] -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全周期风控模型,每月人工复核确保评估可靠性 [20] - 加强跨部门监管协同和市场主体协作,建立政策联合评估机制减少执行偏差 [20]
房地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异变:房价如何影响消费
华创证券· 2025-06-03 15: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18年是房价和消费关系异变的转折点,此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且有领先性,此后相关关系大幅减弱 [7][9][14] - 地产与消费的关系分两个层面,浅层次受收入影响,可研究财富或挤出效应;深层次关注房价能否移动需求曲线影响产出和消费 [7][9] - 2018年前房价向产出传导顺畅,源于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金融的乘数效应,2018年后减弱 [9] - 控制房价对收入传导影响后,房价对消费呈挤出效应,与消费倾向变动负相关 [9] - 2018年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因房价带动收入,2018年后土地财政和金融带动经济效率降低,负相关更明显 [7][9][62] - 本轮地产可能演绎后周期,解决地产困局需低利率和财政支持,分清在需求曲线上移动还是移动需求曲线 [62][6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18年之前房价与消费正相关,但2018年之后相关关系大幅减弱 - 2018年前领先1年的销售均价与消费正相关,5年滚动相关系数在2016前后达高点;2018年后相关关系大幅转弱 [7][14] - 房价和消费关系分两个层次,控制变量是产出Y,一是讨论房价对消费的财富或挤出效应,二是关注房价能否移动需求曲线带来更高产出和消费 [7][22] 2018年之前地产早周期属性明显,核心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而非地产产业链 - 数据显示70大中城市房价环比略领先于M1同比,M1同比领先于PMI,证明地产是经济早周期行业 [27] - 地产需求的自身驱动是城市扩张,若经济增长不对应城市扩张,将进入二手房主导市场 [32][33] - 1998 - 2018年处于城市扩张大周期,地产需求有内在动力,是地产政策有效的根本原因 [35] - 地产向GDP传导的逻辑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带动地方政府投资扩张,而非地产产业链 [36] - 房企加杠杆拿地为地方经济提供资本,通过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形成闭环,早周期下房企囤土储,去化周期约5年 [41] 剔除房价对于收入的带动,房价上行对于消费更多是负向影响 - 从微观角度,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有财富和挤出效应,一套房家庭多体现挤出效应 [48] - 我国一套房家庭占比约58%,理论上房价上涨应体现较强挤出效应 [55] - 宏观层面,测算剔除收入后的房价与消费倾向变动呈负相关 [59] 结论和投资建议 - 2018年前地产早周期,通过土地财政和金融带动经济,2018年后效率降低;控制收入时,房价和消费大概率负相关 [62] - 2018年前房价带动收入强,与消费正相关,2018年后负相关更明显 [62] - 本轮地产可能演绎后周期,解决地产困局需低利率和财政支持 [63] - 住宅开发公司投资机会为政策博弈和“壁龛市场”有优势的房企,建议关注绿城中国、华润置地;建议关注商业地产公司太古地产、华润万象生活,以及中介业务有护城河的贝壳 - W [7][10][63]
注意!这些城市的“新区”,正在变成巨大的‘接盘侠’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6-02 19:18
新区房地产现状 - 多个城市新区出现住房空置率高企现象,购房者面临"接盘侠"风险 [1][3] -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2025年住房空置率维持在20%-30%,二手房均价仅7985元/㎡且有价无市 [3][4] - 天津滨海新区2023年GDP达7248.79亿元,但商办空置率42%,住宅空置率历史峰值达40%-50% [4] 区域案例分析 - 郑州郑东新区2024年GDP1502.5亿元增速快,但管南/二七新区房价从1.5万跌至1万,二手房挂牌周期超300天 [4][5] - 成都天府新区2024Q3甲级写字楼空置率33.7%,区域写字楼空置率达70%,未来3年将新增160万方供应 [6] - 武汉长江新区2024Q4甲级办公楼空置率37.8%,乙级40.2%,新兴区域配套未完善导致人口流入不足 [6] 供需失衡原因 -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天津滨海新区2025年5月出让土地总金额2.73亿元但后续需求不足 [6] - 深圳大鹏新区保租房项目1253套仅155户认租,空置率87.6%反映供应过剩问题 [7] - "房住不炒"政策抑制投资需求,产业升级不及预期导致人口导入乏力 [6][7] 行业运行特征 - 新区开发普遍存在规划超前于实际发展的现象,配套完善周期需3-5年 [5] - 商办物业空置率普遍高于住宅,成都天府新区商业空置率3.2%但住宅市场承压 [6] - 成功案例如郑东新区仍需警惕新兴片区的发展时滞问题 [4][5]
房价不断下跌,历史却惊人相似,中国房地产可能要走日本“老路”
搜狐财经· 2025-05-23 00:03
楼市现状 - 5月19日统计显示住房价格基本持平或下降,新房售价进一步降低,行业持续低迷[1] - 大批城市房价停止上涨并开始下跌,仅少数城市维持涨势,当前变动呈现分水岭特征而非周期性波动[7] - 郊区普通小区房价曾轻松突破百万的现象消失,闭眼买房躺赢时代终结[5] 历史对比与潜在路径 - 市场担忧中国楼市可能重蹈日本覆辙:90年代日本房价连续下跌十余年,高债务比例、人口结构恶化等相似风险显现[13][15] - 美国模式提供另一种参照:金融危机后调整周期较短,中国凭借更大体量和集中调控能力或可避免最剧烈下跌[16] - 中国缺乏完整历史周期样本,需借鉴国际经验但无法直接套用[10] 结构性变化与核心问题 - 当前调整源于内生机制问题:居民购买力下降、生育率走低、高负债隐患等内部因素削弱市场,外部刺激难以扭转[11] - 土地财政体系赋予政府强控能力,部分城市已通过暂停宅地交易调节库存[23] - 保障房"双轨制"推进(如深圳保障房低价策略)分流商品房需求,避免硬着陆[20] 区域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因资源集聚和人口流入具备更强抗跌性,可能率先复苏[29] - 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出的非核心城市面临长期下行压力,或出现鹤岗式超低价现象[30] - 调整时长存在两极可能:美国模式需2-3年触底,日本模式或持续15年以上[30] 政策工具与差异化调控 - 房产税采取渐进式改革,差异化税率设计避免日本式市场速冻风险[22] - 土地供给国有化抑制投机,区别于日本土地私有导致的失控局面[18] - 全国统一调控失效,地域差异将加剧,需针对性施策[25][27]
房地产市场迎来“寒冬期”,为何房价还迟迟不降?黄奇帆说出实话
搜狐财经· 2025-05-17 15:26
房地产市场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数量达58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数量达63个 [2]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百城住宅均价环比下降1.7%,同比下降3.8%,连续第九个季度环比下降 [2] - 开发商采取"买房送装修"、"买房送车位"、"买房零首付"等促销手段应对销售压力 [2]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 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形成特殊利益联盟共同维持虚高房价 [4] - 开发商不愿大幅降价促销的原因包括:地方"限跌令"限制、担心前期购房者抗议、潜在购房者观望情绪加剧 [6] -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全国超80%城市财政收入与土地出让金挂钩 [8] - 金融机构担忧房价大跌导致断供潮和开发商贷款违约风险 [8] 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 - 国内住房总量过剩,住建部数据显示现有6亿栋房屋且每年新增千万套商品房 [10] - 房价收入比严重失衡,一线城市达40倍,二三线城市达20-25倍,远超国际7-8倍合理水平 [10] 政策建议方向 - 短期稳定房价避免剧烈波动,长期通过"时间换空间"实现软着陆 [12] - 开征房产税替代土地财政,增加炒房成本并建立地方新税源 [12] - 加大保障房供应力度解决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 [12]
中央部委定调!5月开始关于房地产,关于买房,重要信号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5-07 09:36
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 - 房地产被视为应对美国霸权威胁的重要工具,高层政策信号显示其重要性已被采纳 [1] - 国家明确指出房地产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并推动楼市稳健发展 [3] - 一季度全国新建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9510元,购房压力较大但行业对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5] 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 - 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一季度房地产相关税收占比近10%,土地出让金规模超万亿元 [7] - 一季度土地增值税同比暴跌17.4%,远超税收总体3.5%的负增长,政策稳楼市以稳定财政收入 [7] - 建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第二大行业,2024年约有4286万名农民工从事房地产相关行业 [9] - 建筑农民工收入水平高于其他行业,房地产稳定对保障就业至关重要 [9] - 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居民住房贷款是金融业重要利润来源,房价企稳对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11] 新国标对住宅质量的提升 - 《住宅项目规范》国家标准于5月1日实施,新建住宅将有三方面升级 [14] - 安全标准提高,每套住宅必须安装烟雾报警器,并严格预防高空坠物风险 [14] - 居住空间扩大,建筑层高限定在3米及以上,改善通风和居住舒适性 [16][17] - 人性化设计包括4层及以上安装电梯、阳台栏杆不低于1.2米,满足老人和儿童需求 [19] 购房者需注意的事项 - 需确保月收入长期不低于月供一倍,避免房贷逾期或断供风险 [22] - 坚持"房住不炒"原则,非刚需购房者不宜抄底炒房 [22] - 避免购买配套设施不足的"网红白菜房",长期置业需谨慎选择 [24] 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展望 - 房地产是国家财政和就业市场的"压舱石",需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力 [26] - 个人购房决策应结合收入水平和实际需求,避免盲目跟风 [26]
3月财政收支分析:关注中央财政加杠杆
华夏时报· 2025-04-24 12:0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33亿元 同比增长0.25% 其中税收收入11101亿元同比下降2.2% 非税收入5232亿元同比增长5.9% [2] - 1-3月国内增值税20467亿元 同比增长2.1%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改善 [2] - 1-3月个人所得税4540亿元 同比增长7.1% 但3月单月同比下降58.5% 主要因年终奖个税入库时间差异导致 [2] - 1-3月出口退税7549亿元 同比增长14% 显示政策对外贸出口支持力度加大 [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 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719亿元 同比增长5.7% 1-3月完成全年预算进度24.5% [3] - 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教育/交通运输领域支出进度较快 分别达30.8%/27.4%/25.2%/24.8% 均高于整体支出进度 [3] - 1-3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9% 教育支出增长7.8%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2% 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3% 体现民生保障和新质生产力支持导向 [3] - 中央本级支出同比增长8.9% 地方支出增长3.6% 未来中央财政支出或保持更强态势 [4]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 3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1.7% 1-3月累计收入9247亿元同比下降11% [6] - 3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6.5% 1-3月累计土地出让收入6849亿元同比下降15.9% [6] -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1086亿元同比增长6% 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8161亿元同比下降12.9% [6]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 3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27.9% 1-3月累计支出19769亿元同比增长11.1% [7][10] -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10879亿元同比下降11% 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和基础设施建设 [10] - 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级支出579亿元同比增长67.6% 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9190亿元同比增长10% [10] - 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近1万亿元 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 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6.8% 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5.9% [7] 政府性基金运作机制 - 政府性基金支出全部为项目支出 需符合专项用途要求 并建立支出项目库管理机制 [8] - 转移性支出包括上解上级支出和对下级转移支付 其中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2025年预算支出152.75亿元增长7.6% [9] - 基金征收范围覆盖全国销售电量 14个受益省份资金上缴中央 16个非受益省份资金用于本地水利工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