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

搜索文档
史无前例的金融“大杀招”,来了
36氪· 2025-08-15 00:12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首次推出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 [1][6] - 政策为期一年 贴息总额上限约1000亿元 低于家电汽车消费国补的3000亿元规模 [6][7] - 汽车贷是主要覆盖的金融业务 但贴息期限与贷款期限存在错配 实际拉动效果有限 [6] 消费贷款市场结构 - 人民币个人贷款总额83.87万亿元 其中个人房贷为主的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8.91万亿元占比58% 个人经营贷款24.97万亿元占比30% [6] - 符合贴息条件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不超过10万亿元 占个人贷款总额比例不足12% [6] - 养老生育、家居家装等非主流消费贷业务量有限 政策主要起宣示作用 [6] 金融系统现状 - 上半年居民新增贷款1.17万亿元处于历史低位 新增存款10.77万亿元规模居历史高位 [10] - 居民部门存贷比达89.2% 显著高于商业银行健康区间80-85%的水平 [10] - 利差空间收窄导致降息空间受限 对公业务主要依靠地方债置换 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承压 [10] 汽车金融行业状况 - 25家汽车金融公司中21家去年资产规模减少900亿元 降幅接近10% [11] - 2022年以来出现"高息高返现"现象 返现金额可达车辆总价10% 三四十万车辆返现高达2-3万元 [11] - 今年6月多地银协叫停该模式 因存在套现风险和负利率隐患 [11] 政策效果评估 - 贴息政策属于金融创新工具 旨在打通放贷渠道堵点 但难以根本改变居民消费预期 [12][13][15] - 政策信号意义大于实际刺激效果 需与收入增长预期形成协同才能有效提振消费 [15][16] - 经济问题需标本兼治 短期刺激政策有必要 但长期信心恢复更关键 [16]
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十五五”锚定三大主线 治理体系改革破局结构转型
证券时报网· 2025-08-14 23:22
"十五五"期间三大核心主线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与产业革命成为核心主线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AI列为未来5-10年核心发展方向 美国已发布"AI行动计划"将其定位为国家安全和未来繁荣的全球竞赛 [2] - AI产业化政策有望密集出台 AI训练成本下降速度和应用场景拓展节奏远超预期 需制定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 [2] - 以新安全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第二主线 美国重构经济全球化制度体系 从收取铸币税转向同时收取关税和制造业收益 [3] - 内部结构转型是第三主线 涉及需求结构调整(内需提升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困局与新兴产业产能过剩) 城乡结构优化(3亿农民工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 [4] 内部结构转型破局路径 - 治理体系改革是核心 需推进财税体制等改革 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府目标函数需从粗放式考核转向精细化管理 [6] - 扩大内需需通过收入分配改革 消费场景创新和供给瓶颈破除 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 [6] - 财政支出结构需从投资型向服务型民生型转变 探索中国特色最优消费水平而非盲目参照西方 [7] 新兴产业产能过剩治理 - 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具有特殊性 需差异化治理 传统产业可压产关停 新兴产业需调整定价模式允许适度垄断 [8] - 产业政策应从地方主导转向全国统筹 规范补贴机制确保公平竞争 形成新纠偏体系 [9] - "反内卷"进入政府主导实施阶段 修订《反垄断法》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规范企业定价模式和平台压榨行为 [10]
服务消费释放新动能 头部企业发力新增量
证券时报· 2025-08-14 22:11
服务消费升级趋势 - 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升级重要方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商家重视拓展多层次、新类型服务消费 [1] - 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达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主导消费结构 [7] -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二季度贡献率52.3%拉动增长2.7个百分点 [7] 餐饮行业创新 - 海底捞三里屯店改造为夜宵主题餐厅,夜间客流量显著增长,啤酒和特色饮品点单率上升 [2] - 海底捞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开设50余家夜宵主题店,并拓展亲子主题店、包间店等多元店型 [3] - 麦当劳计划2024-2028年投入40亿元用于数字化研发,2024年在青海、宁夏开设首家餐厅实现省级全覆盖 [3] - 呷哺集团联名国际IP米菲兔和哆啦A梦,升级75个核心城市门店,一线商圈主题空间有效拉动经营数据 [3] 旅游业服务升级 - 海南航空通过"精准产品+生态协同+数字赋能"开辟新收入来源,连接旅游、物流、金融等行业 [4] - 华住集团旗下花间堂推出银发族周边景区组合项目,优化适老设施,并为马拉松爱好者提供友好服务 [4] - 中旅国际联合腾讯打造《梦华录》主题街区,上半年景区夜游收入同比增长45% [5] 家政服务创新 - 58同城"58智慧家政系统"使家政劳动者接单距离缩短60%,接单数提高45%,商户效率提升57% [6] - 新增开荒保洁、家庭除螨、上门喂猫等细分服务品类,62%用户使用过两种以上服务 [6] 政策支持 - 国务院2023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家政、养老托育等领域 [7] - 2024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场景创新和业态融合 [7] - 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7]
人民财评:政策精准发力,服务业升级迎来新动能
人民网· 2025-08-14 08:32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九部门联合推出服务业贷款贴息政策 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机制精准支持促消费和扩内需战略 [1]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超50% 今年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中第三产业占比88.2% [1] - 政策旨在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部署 具有稳就业、惠民生、促转型多重战略意义 [1] 政策具体实施方案 - 贴息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服务领域 [2]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期限1年 单户贷款贴息规模上限100万元 单户最高贴息金额1万元 [2] - 通过"财政+金融"组合拳降低融资成本 针对服务业轻资产运营导致的抵押物不足等融资痛点 [2] 政策预期效果与配套机制 - 为优质服务企业提供资金便利 支持其开拓创新、升级硬件、扩大规模和提升服务质量 [3] - 政策到期后将开展效果评估 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形成长期支持效应 [3] - 配套措施包括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和建立动态效果评估机制 [3] 行业影响与战略价值 - 服务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政策着力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 [1][2] - 政策代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思路 通过改善微观主体生存环境促进行业生态整体优化 [3] - 政策实施将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量和效率 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服务产品 [3]
金观平: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奋楫前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02:32
中国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幅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1] - 二季度经济数据打消外部冲击疑虑 增速超过全年5%目标[3] 外贸领域表现 - 上半年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 同比增长7.2%[4] - 6月进出口整体、出口、进口同比全部实现增长且增速回升[4] -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 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4] - 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12万亿元 增速较全国高4.4个百分点[4] - 苏州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5.7% 创同期历史新高[11]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6]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3.1个百分点[6] - 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3.1%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5.6%[10] - 已建成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4] 消费与内需市场 -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52% 成为拉动增长主动力[5]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商品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10] - 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14] - 预计到2035年消费市场总量将超过欧美总和[14] 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 - 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7.4%[6]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3%[6] -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6] -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 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10]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智能算力规模预计年底较去年增长43%[5] - R&D经费投入强度已近2.7% 超越欧盟平均水平[14] - 国产语言大模型DeepSeek实现低成本创新[13] - 月之暗面、阿里通义、智谱推动开源模型发展[13] 金融与货币政策 - 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9] - 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8.3%[9] - 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9]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9.29万亿元 占预算89.8%[9]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6583亿元[9] 物流与供应链 - 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 旅客周转量增长4.9%[5] - 湖南株洲15分钟集齐电力机车上万个精密部件[14] - 长三角4小时车程内完成新能源车从设计到生产[14] - 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 降低对单一出口市场依存度[4]
“财政贴息”惠企利民(财经热评)
搜狐财经· 2025-08-13 23:14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 央行 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出台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 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按年1个百分点给予贴息 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一半 [1] - 政策覆盖汽车 养老 教育 文旅 家装等重点领域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也在支持范围内 [1] 政策实施机制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其中小额贷款部分不超过1000元 [2] - 要求贷款必须真实用于消费 贷款机构需能识别消费交易信息以防范套现套利风险 [2] - 涉及财政 金融 商务等多个部门需加强协调确定政策细则和实施路线 [2] 政策影响分析 - 直接降低贷款利率等于替消费者"减息" 用财政资金撬动信贷需求 [1] - 短期内有望拉动大宗消费 特别针对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健康医疗等改善型升级型消费 [1] - 既有助扩大内需 又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复苏 [1] 行业关注重点 - 信贷资源要精准投向消费端真实需求 避免在房产 股市等领域跑偏 [2] - 贷款经办机构需在放贷提速与风险可控之间找到平衡 [2] - 需设计贴息贷款产品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 政策战略意义 - 政策信号显示从关注企业投资转向直接支持居民消费 [2] - 政策重心从生产端向消费端调整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 [2] - 探索长期可持续的消费金融支持机制 使政策从短期托底转变为长期助推 [2]
中国经济顶住压力奋楫前行
经济日报· 2025-08-13 22:23
经济表现与增长动力 - 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3%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1][3] - 货物贸易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3万亿元 同比增长7.2% [4] - 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9.2% 连续9个月保持增长 [4] - 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2万亿元 增速较全国整体高4.4个百分点 [4]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6]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 [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 [6] - 设备更新带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43.1%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5.6% [10] 投资与创新投入 - 信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37.4%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3%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1.5% [6]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近2.7% 超越欧盟平均水平 [14] - 建成80个覆盖重点产业链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14] - 预计年底智能算力规模较去年增长43% [5] 消费与内需市场 - 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52% 成为拉动增长主动力 [5]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商品销售额超过1.7万亿元 [10]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 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 [14] - 消费市场总量到2035年预计超过欧美总量之和 [14] 金融与政策支持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下达9.29万亿元 占年初预算89.8% [9]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预算已下达6583亿元 [9]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8.3% 人民币贷款增长7.1% [9] - 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 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8个百分点 [10] 区域经济与外贸韧性 - 苏州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5.7% [11] - 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5.1% 旅客周转量增长4.9% [5] - 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8.3% [5]
详解金融国补:1元贴息带动百元促消费贷款
北京商报· 2025-08-13 16:24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通过财政金融协同撬动资金流向消费领域 个人最高可享3000元补贴 企业单户贴息上限1万元 [1] - 政策首次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需求端降低居民信贷成本(贴息比例1%相当于减少1/3利息支出) 供给端提升服务业供给能力 形成"1+1>2"效应 [1][4][5] - 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显著 1元贴息可带动100元贷款投放 政策实施期限1年 覆盖商品与服务消费 [1][4][8] 个人消费贷款细则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以上汽车/教育/医疗等8大重点领域 多笔叠加后单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 [5][8] - 操作流程简化 借款人仅需授权贷款机构识别消费账户 贴息资金自动抵扣利息 无需额外操作 [7][8] - 以20万元装修贷款为例 3%年利率下贴息可减少2000元利息支出(降幅33%) [8] 服务业贷款政策 - 覆盖餐饮/养老/旅游等8大服务行业 单户贷款贴息上限100万元 财政补贴1%利息 最高1万元/户 [9] - 要求银行聚焦基层消费行业 优化审批流程 按月汇总贴息数据 动态监控资金用途 [9][10] - 政策到期后将评估效果 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支持范围 [10] 金融机构响应 - 中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大行明确9月1日启动个人贷贴息 部分银行对服务业贷款追溯至2025年3月 [11][12] - 蚂蚁消金/招联消金等机构同步推进 重点优化场景渗透与风险管控 银行系消金公司具备双资质优势 [12][13] - 监管要求贷款机构差异化授信 严防资金挪用 将贴息执行纳入日常监管 [6][13] 市场数据支撑 - 截至6月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21.2万亿元(不含房贷) 服务消费领域企业贷款余额2.8万亿元 [6] - 央行前期已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与贴息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6][4]
9月起个人消费贷款可享财政贴息 怎么操作?速看→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15:58
政策概述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1] - 政策覆盖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4家消费金融公司和1家民营银行,共23家金融机构参与执行 [1][2] - 贴息政策采用"先扣后享"机制,直接从贷款利息中扣减 [3] 政策细则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4]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5万元以下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1][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4] 覆盖范围 - 适用场景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5万元及以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3][4] - 具体涵盖汽车购置及维修、适老化改造、托育服务、学历教育、旅游出行、家装电器、数码产品、医疗矫治等细分消费场景 [4][6] 实施机制 - 借款人需授权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账户交易信息用于贴息审核,但授权遵循自愿原则 [5] - 操作流程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政府端,最大限度简化借款人操作 [5] - 政策明确要求贷款必须实际用于消费,金融机构需加强场景结合和风险控制 [8] 市场影响 - 政策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预计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1][5] - 消费金融机构参与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与传统银行形成客群和场景互补 [6] - 专家预计政策可能撬动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消费增量,具体取决于落地范围和参与度 [7]
单家最高贴息3000元,消费贷国补9月1日落地,23家机构直接扣减,利息省1/3
36氪· 2025-08-13 12:11
"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性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 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 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每人单笔消费最高享受的贷款贴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8月 13日,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 方案》(下称《方案》)的通知,将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予以财政贴息。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 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贴息政策是一项创新举措,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有 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将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改善生活的 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保持生产经营持续性,提 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董希淼称。 单家机构最高补贴3000元,借款人无需繁琐操作 "此次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