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粮食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战旱情、保秋收 多部门多管齐下守护粮食安全
央视网· 2025-08-05 12:22
央视网消息: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业灾害呈现"南北涝 中间旱",秋粮生产面临较大旱涝灾害叠加的风险挑战。农业农 村部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制定34条防灾减灾救灾措施。 黄淮地区重点是防高温干旱。7月以来,黄淮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加之降水较常年偏少,局地旱象露头,目前农作物缺墒受旱面积多于上 年同期和常年。预计8月,黄淮地区仍将高温少雨,局部地区旱情可能进一步发展,要千方百计保障抗旱水源,落实关键措施促生长。 华北、东北地区重点是抗暴雨洪涝。预计8月,北方大部降水仍偏多,洪涝灾害风险仍然较大。要坚持"排、散、管、促"多措并举,及时 抢排积水,恢复土壤透气性,养根护叶,促进受涝作物生长。 长江中下游重点是防高温热害。高温热害易影响作物正常开花授粉,造成高温逼熟。目前,南方晚稻处于苗期,中稻进入孕穗期,预计8 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地中稻高温热害风险较高,可能影响灌浆结实。要坚持"以水调温、叶面喷施、防止早衰"的技术路 线,加强水分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缓冲高温影响。 河南7月平均气温破64年来同期最高纪录 连日来,河南的旱情牵动着许多人的心。7月以 ...
中国企业为何密集到海外去种地?
36氪· 2025-08-05 11:23
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企业加速海外农业投资布局 旨在破解饲料粮进口依赖困境 通过技术输出和全产业链整合提升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同时促进东道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1][2][5] 海外投资动因 - 大豆进口依存度极高 2024年进口量达1.05亿吨 其中近90%集中来自美国和巴西 供应链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2] - 通过海外种植基地建设分散供应风险 例如安哥拉项目计划开发10万公顷农田种植玉米和大豆 [1][2] 投资项目详情 - 中信建设在安哥拉投资2.5亿美元 开发10万公顷农田 采用高产技术目标实现玉米单产8吨/公顷和大豆单产5吨/公顷 为当地传统种植方法三倍以上 [1][5] - 万林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15万亩蔬菜产业基地 配套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设施 [4][7] 全球布局战略 - 形成非洲、中亚、南美多点布局:非洲坦桑尼亚有3.2万公顷大豆种植项目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有蔬菜基地 南美阿根廷有农业装备合作 [4] - 利用不同地区自然禀赋:非洲土地资源、中亚日照条件、南美肥沃土壤 [4] 技术输出优势 - 应用节水50%的滴灌技术和高产种植技术 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5] - 齐禾生科向澳大利亚授权基因编辑小麦性状 实现抗白粉病与产量协同突破 [8] 全产业链整合 - 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布局 包含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 [7] - 区别于传统国际粮商局限于原材料出口的模式 增加本地加工增值环节 [7]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合同明确利润30%留当地建设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 [8] - 推广可免费留种的杂交稻种子 打破国际粮商种子专利控制 [8] - 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分享 创造就业岗位 [8] 未来发展趋势 - 投资区域向东南亚、东欧、拉美等地扩展 [10] - 产业链向种子研发、食品加工、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10] - 强化基因编辑、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创新 [10]
锚定大面积单产提升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人民网· 2025-08-05 03:11
粮食生产战略重心 - 粮食增产核心依赖大面积单产提升 通过整合资源要素推进稳产增产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1] - 全国夏粮产量达2994.8亿斤 为历史第二高产年 秋粮种植面积稳中略增且长势正常偏好[1] - 在702个主产县整建制推进五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通过密植技术等综合增产措施挖掘单产潜力[1] 秋粮生产地位与技术部署 - 秋粮占比全年粮食产量超70% 主要分布于13个粮食主产区 涵盖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2] - 农业农村部启动"奋战100天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 联合多部门部署灾害应对措施[1][3] - 通过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落实水肥调控/化控防倒等田间管理措施 促进苗情转化[3] 品种与技术推广进展 - 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新增11种作物 总计涵盖21种作物326个优良品种[2] - 粮油作物品种入选191个占比近60% 水稻/小麦/玉米骨干品种区试亩产超大田平均亩产20%以上[2] - 同步发布143项主推技术 包含68项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近三年在机械化/信息化领域发挥关键作用[3] 产量目标与实施路径 - 全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 秋粮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3] - 高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显著增加 东北地区春播墒情适宜 黄淮海地区夏播进展顺利[3] - 采取"单产提升促增产+防灾抗灾减损失"双路径策略 确保秋粮收获成效[3]
我国团队发现水稻“无胚”的调控基因,将提高稻谷产量和耐储性
选股宝· 2025-08-04 14:56
水稻基因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团队发现水稻无胚调控基因OsBZR4,该基因突变可使不同栽培品种产生60%至100%无胚种子 [1] - 通过调控OsBZR4基因可培育温度敏感型无胚水稻,兼具提高精米产量(未披露具体数据)和增强耐储性双重优势 [1] 转基因技术发展 - 转基因技术可提升玉米单产20%-30%,是应对2050年全球98亿人口(粮食需求增60%)的核心科技 [1] - 中国将转基因技术列为实现"谷物基本自给"目标的关键手段 [1] 生物育种政策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持续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配套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等政策 [2] - 行业需在基因编辑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政策、透明监管科普三方面协同发展,助力中国成为种业强国 [2] 相关企业动态 - 神农种业、北大荒等公司被提及为种业领域代表企业 [3]
济南莱芜:严把“减损增产”两端,建成“粮安心安”样板
中国食品网· 2025-08-04 09:39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召开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吸引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参与[1][3] - 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克罗地亚副总理、多国农业部长及29位副部级以上代表出席[3] - 莱芜区作为唯一现场观摩承办地 展示中科北斗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和王老村农文旅融合项目[3][9] 粮食生产成效 - 莱芜区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47.63万亩 总产量20.02万吨 单产420.23公斤/亩 总量同比增长1.13%[3] - 建成高标准农田51.77万亩 占全区农田比重72.5% 连续5年耕地安全利用率100%[5] -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92% 拥有拖拉机1.8万台、联合收获机733台 农机总动力77万千瓦 年均增幅超3%[5] 减损技术应用 - 2025年麦收季机收损失率平均为0.6% 通过培育5家市级以上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规模化作业[5] - 建立"空天地网一体化"农业应用平台 为山东省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度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示范样板[6][8] - 推广粮食烘干服务和"收干储一条龙"模式 减少存储环节损耗[5] 产业升级举措 - 建设6个"百亩田"、5个"千亩方"、2处"万亩片"玉米示范区 集成绿色高产高效模式[6] - 以"粮头食尾"推动粮油企业技术改造 发展主食加工产业 延伸至休闲食品、特医食品等高附加值领域[5] - 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20多种业态 包括艺术书店、美食文化街和山乡宿集 促进农民致富增收[9][11]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大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推动"济南经验"和"莱芜方案"走向全球[11] - 系统性减损思维与接地气技术应用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多国代表认可[6][11] - 莱芜模式为"齐鲁样板"提供范例 展示智慧农业对年轻人返乡和农民富足的推动作用[11]
洋浦港粮油仓储能力扩容超3倍
海南日报· 2025-08-04 01:21
洋浦港粮油仓储能力扩容 - 中储粮洋浦港仓储公司和澳斯卡公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监管仓库通过海关验收 [1][2] - 洋浦港监管仓仓储能力从16 44万吨提升至50 74万吨 扩容超过3倍 [2] - 合计新增34 3万吨进境粮食库容 [2] 中储粮洋浦港仓储项目 - 项目总投资5 68亿元 位于洋浦保税港区9粮油泊位后方 占地面积67 6亩 [2] -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粮仓标杆 包括20座大直径浅圆仓 3座储备油罐及配套生产和辅助设施 [2] - 自2023年11月开工以来高效建成 [2] 澳斯卡公司业务能力 - 形成年加工200万吨菜籽/大豆 90万吨油脂精炼 16万吨包装油和50万吨配合饲料的能力 [2] - 依托自贸港政策带动洋浦港粮油类货物进出口大幅增长 [2] 洋浦港战略地位 - 海南省唯一的进境粮食口岸 [2] - 两家粮油加工仓储骨干企业通过合作运营方式实现公共仓储能力大幅扩容 [2] - 进一步筑牢全省粮食安全根基 [2]
海南洋浦港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关键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8-03 14:14
洋浦港进境粮食监管能力提升 - 洋浦港新增两家进境粮食监管仓经营单位(中储粮(海南)洋浦港仓储有限公司和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监管仓仓储能力从16.44万吨提升至50.74万吨,扩容超三倍[1] - 新增监管仓为满足粮油进口需求提供硬件基础,并强化海南省粮食安全根基,成为粮食安全和粮油仓储加工产业发展的"压舱石"[1] - 中储粮(海南)洋浦港仓储有限公司首批来自阿根廷的进口大豆已抵港并开展压仓试验[1] 洋浦港粮食进口增长趋势 - 洋浦港2023年进口粮食菜籽类货物94.22万吨,2024年增至135万吨,同比增长43.28%[1] - 2025年上半年进口量达96.13万吨,已超过2023年全年进口量[1] - 预计未来两年洋浦港粮食进口量将跃升至数百万吨级别[2] 洋浦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国投洋浦港10万吨粮油公共码头已于6月28日开工建设,配套粮食输送管廊同步规划建设[2] - 粮油专用码头建设和监管场地服务能力提升将推动海南省粮油仓储和加工产业发展[2] 洋浦港区域发展战略 - 作为海南省唯一进境粮食口岸,洋浦港将发挥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优势,辐射带动儋州洋浦及全省粮油加工仓储、贸易集散企业聚集[2] - 洋浦港加速实现国际粮油枢纽港和健康食品港"双港驱动"发展目标[2]
农林牧渔行业周报第 24 期:供过于求局面加剧,猪价继续下跌-20250803
华西证券· 2025-08-03 14:07
行业投资评级 - 农林牧渔行业评级为"推荐" [3] 核心观点 种植产业链 - 东北地区作为粮食第一大产区,通过提升种植密度、优化技术路径实现单产稳定提高,为全国粮食丰收贡献力量 [1] - 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重点推荐具有先发优势的种业公司:大北农、隆平高科、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等 [1][12] - 种植端受益标的:北大荒、苏垦农发 [1] 生猪养殖 - 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14.13元/公斤,周环比下降1.09%,消费疲软导致供过于求局面持续 [2][12] - 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较去年末高点减少37万头,生猪宰后均重连续8周下降至90.24公斤 [2][12] - 外购仔猪养殖头均亏损116.78元,自繁自养利润43.85元/头(周环比降29.46%) [2][12] - 行业将向"提质增效"转型,关注成本改善显著的企业:德康农牧、京基智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 [2][5][13] 重点农产品数据 粮食作物 - 玉米现货价2406.65元/吨(周环比-0.09%),国际价4.92美元/蒲式耳(周环比+0.63%) [26][27] - 小麦现货价2440.86元/吨(周环比-0.08%),国际价5.73美元/蒲式耳(周环比+1.85%) [30][31] - 粳稻现货价2912元/吨(周环比+0.14%),期货价2662元/吨(持平) [35][37] 养殖板块 - 生猪饲料均价2.73元/公斤(周环比+0.37%),育肥猪配合饲料3.39元/公斤(持平) [53][55] - 肉鸡配合饲料3.52元/公斤(持平),蛋鸡配合饲料3.24元/公斤(周环比+0.31%) [58][59] - 维生素B6价格150.70元/千克(周环比-3.09%),维生素B2价格75.20元/千克(周环比-1.05%) [62][64] 其他农产品 - 新疆棉花价15410元/吨(周环比-0.02%),全球棉价78.19美分/磅 [47][48] - 柳州白糖现货价6098元/吨(周环比-0.36%),国际原糖价16.73美分/磅(周环比-0.89%) [103][104] - 叶菜类价格指数146.47(周环比+16.07%),菌菇类指数157.32(周环比-8.24%) [107][109] 上市公司盈利预测 - 苏垦农发2025年EPS预测0.60元(对应PE16.18倍) [6] - 隆平高科2025年EPS预测0.26元(对应PE38.38倍) [6] - 温氏股份2025年EPS预测1.40元(对应PE12.36倍) [6]
陕西农业经济稳健前行
陕西日报· 2025-08-03 00:23
农业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陕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26.2亿元,同比增长3% [1] - 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3.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2%,呈现总体平稳态势 [1] 粮食生产与政策支持 - 夏粮播种面积1603.84万亩,较上年增加3.19万亩 [2] -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耕地保护与用途管控,科学应对灾害天气 [2] 特色产业发展 - 蔬菜产量916.5万吨,中药材产量同比增长23.8% [2] - 设施农业推广提升抗风险能力,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 [2] - 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拓展电商渠道等措施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 科技创新与经营方式变革 - 瓜果产量98.5万吨,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 - 生猪出栏量608万头,养殖规模化程度持续提升 [3] - 杨凌示范区育种突破和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成为转型升级核心力量 [3] 龙头企业与三产融合 -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3] - 陕西农业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三产融合深入推进 [3]
中国农科院王斌:创新种植业技术助力“双碳”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新京报· 2025-08-02 15:53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 水稻种植和氮肥施用是农业领域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1] - 我国水稻甲烷排放量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1] - 氧化亚氮排放因"十三五"期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显著下降 [1] 水稻甲烷减排关键技术 - 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间歇灌溉或中期晒田减少厌氧环境可大幅降低甲烷排放但需平衡干旱胁迫等风险 [1] - 专用减排肥料添加甲烷抑制剂等可实现协同减排但成本较高 [1] - 秸秆科学还田通过旱季还田或堆腐后还田避免淹水期直接还田导致的排放激增 [1] - 品种改良选育高收获指数节水抗旱型水稻品种从源头降低排放潜力 [1] 旱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 - 减氮优化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及微生物菌剂等技术已验证有效 [2] - 2012年后我国氧化亚氮排放下降是减肥减药政策与技术进步协同的结果 [2]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潜力 - 通过有机替代秸秆科学还田等技术路径预计可实现11%-24%的减排幅度 [2] - 需加强农业减排区域适用性技术推广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2] - 需构建政策-技术-市场协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生态低碳与农民增收共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