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输出

搜索文档
中国企业为何密集到海外去种地?
36氪· 2025-08-05 11:23
核心观点 - 中国农业企业加速海外农业投资布局 旨在破解饲料粮进口依赖困境 通过技术输出和全产业链整合提升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同时促进东道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1][2][5] 海外投资动因 - 大豆进口依存度极高 2024年进口量达1.05亿吨 其中近90%集中来自美国和巴西 供应链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2] - 通过海外种植基地建设分散供应风险 例如安哥拉项目计划开发10万公顷农田种植玉米和大豆 [1][2] 投资项目详情 - 中信建设在安哥拉投资2.5亿美元 开发10万公顷农田 采用高产技术目标实现玉米单产8吨/公顷和大豆单产5吨/公顷 为当地传统种植方法三倍以上 [1][5] - 万林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15万亩蔬菜产业基地 配套加工园区和冷链物流设施 [4][7] 全球布局战略 - 形成非洲、中亚、南美多点布局:非洲坦桑尼亚有3.2万公顷大豆种植项目 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有蔬菜基地 南美阿根廷有农业装备合作 [4] - 利用不同地区自然禀赋:非洲土地资源、中亚日照条件、南美肥沃土壤 [4] 技术输出优势 - 应用节水50%的滴灌技术和高产种植技术 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5] - 齐禾生科向澳大利亚授权基因编辑小麦性状 实现抗白粉病与产量协同突破 [8] 全产业链整合 - 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布局 包含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 [7] - 区别于传统国际粮商局限于原材料出口的模式 增加本地加工增值环节 [7]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合同明确利润30%留当地建设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 [8] - 推广可免费留种的杂交稻种子 打破国际粮商种子专利控制 [8] - 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分享 创造就业岗位 [8] 未来发展趋势 - 投资区域向东南亚、东欧、拉美等地扩展 [10] - 产业链向种子研发、食品加工、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10] - 强化基因编辑、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等技术创新 [10]
鲁西嫁接工”跨国“技术输出
齐鲁晚报· 2025-05-27 21:26
行业分析 - 中国农业技术通过嫁接工实现跨国输出,形成高技术含量的劳务品牌 [2][9] - 嫁接技术在国内20余个省份及俄罗斯广泛应用,年稳定劳务输出1万人 [6][9] - 行业形成"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发展理念"的整体输出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9] 公司运营 - 莘县"鲁西嫁接工"团队成立于2015年,已带动五六千人就业,年收入高达10万元/人 [6] - 公司采用"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就业"模式,年均培训3000余名嫁接工人 [9] - 团队连续八年赴俄罗斯开展技术服务,单次行程可创收1万多元/人 [7][8] 技术优势 - 嫁接工日均工作量从几百棵提升至1万多棵,效率提升20倍以上 [5] - 种苗嫁接成活率最高达99%,形成显著技术壁垒 [5][7] - 技术输出范围覆盖黄瓜、西瓜、甜瓜等18亿株/年的种苗市场 [9] 财务表现 - 嫁接工单株收入国内7-8分/棵,俄罗斯12-15分/棵,溢价50-87% [7] - 从业人员年收入达6-10万元,显著高于当地农业收入水平 [4][6][9] - 工具成本仅几元,实现超万倍的投资回报率 [3][4] 市场拓展 - 业务覆盖全国20余省份及俄罗斯五大城市,形成稳定跨国合作 [6][7] - 俄罗斯市场年订单持续8年,单次最大规模达四五十人团队输出 [7][8] - 品牌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劳务品牌",亮相全国劳务品牌发展大会 [9] 人力资源 - 团队以农村女性为主力,3万余名成熟技术工形成人才储备 [9] -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提升技术水平,转化居家妇女为家庭顶梁柱 [9] - 语言不通仍实现技术传授,获得俄罗斯从业者高度认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