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北京对城市副中心立法,支持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资源
新京报· 2025-07-24 05:38
区域协同与京津冀发展 - 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城市副中心,支持承接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1] - 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的新两翼 [1] - 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8][9] 土地利用与城市更新 - 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探索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机制 [2] - 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鼓励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更新 [2] - 优化农用地转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定和更新基准地价,细化战略留白用地管理规则 [2] 交通体系与智慧城市 - 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网络 [3] -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 [3] - 推进智慧信控、智慧交通大脑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行绿色出行 [3] 产业定位与布局 - 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 [4] - 支持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4] - 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同步试点 [4] 绿色发展 - 设立"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5][6] - 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光伏发电广泛应用 [7] - 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购买碳配额 [6] 公共服务与产业协作 -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9] - 鼓励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搭建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平台,形成梯次布局的区域产业新模式 [9] - 加快布局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场景,推进医产协同,建设新型特色消费圈 [4]
平谷固定资产投资半年破百亿!重点工程“火力全开”
搜狐财经· 2025-07-23 12:07
平谷区攻坚克难,奋步疾蹄,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实现"半年过百亿"。平谷区坚持项目为王,压紧加密调度,多措并举,全 力推项目、促投资。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全市排名第3。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已超2022年全年投 资水平。 续建项目提速增效 东久新宜平谷智慧城市物流谷项目基本完工 项目位于平谷区马坊镇PG05-0003-J002地块,总用地面积374092.649平方米,建筑规模为934681.27平方米(不含地下面 积),建设内容包括仓储用房及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已基本完工,即将进行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 物流项目,能够极大加强平谷区马坊物流高地货运仓储能力,为北京各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仓储服务, 赋能仓储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产业供应链能效,为打造首都物流高地贡献中坚力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京东-平谷智能产业园项目施工进入尾声 项目位于平谷区马坊镇03街区,总用地面积236803.69平方米,建筑规模为591857.31平方米(不含地下面积),建设内容包 括仓储用房及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1%。项目充分依托京东自身电商、物流、科技等多领域能力, ...
面向“十五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1:37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 - 京津冀三地2024年GDP增速分别为5 2%、5 1%和5 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总量达11 5万亿元,是2013年的2 1倍 [2] - 2014~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 5万人降至1094 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 5万人降至344 5万人,年均降幅分别为1 84%、3 85% [2] - 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 [3] 产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 9万次,总投资额达2 3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3] - 2023年京津冀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 64万件,占全国比重14 81%,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8 7亿元,为2013年的10 52倍 [3] - 京津冀在产业协作、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配置不均尚未有效解决,区域一体化机制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 [4] - 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 [4]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重道远,需继续增加经济规模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 未来发展建议 - 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完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 [5] - 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 [5] - 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石家庄都市圈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5]
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纳入天开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8 21:53
空间布局与政策优势 - 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一期)被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使天开园"多点"扩容至6个 [3] - 该区域是天开园现有成员中距离北京最近的"一点",北京来源项目可叠加享受天开园所有政策 [3] - 从宝坻站乘坐高铁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仅需18分钟,智能网联道路直达园区仅需18分钟 [4] 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 - 宝坻京津中关村(一期)占地面积3.22平方公里,东至纵三路及开元路,西至朝霞路,南至横三路,北至京哈高速防护绿带南边界 [4] - 园区内智能网联道路全长11公里,双向六车道,配套智能网联公交车 [4] - 南开中学项目预计2026年9月竣工,143套人才公寓已投入使用 [10] 产业发展与企业入驻 - 园区聚焦"3+1"产业定位: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现代服务业 [7] - 累计引入1886个市场主体,80%来自北京,实体项目191个,包括三一重能、莱伯泰科等行业领军企业 [7] - 协同发展中心、医疗器械园、星网智谷产业园、首信、捷通等多个产业载体已建成 [6] 科创资源与平台建设 - 引入重大装备结构可靠性科学与工程试验室、航空器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联合创新实验室、北大科技园、清华紫荆创新研究院、石墨烯单膜中试基地等重要平台 [8] - 博宇半导体、新松机器人分别获得国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认证 [8] -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产业,促进与北京中关村资源共享 [8] 企业服务与生态建设 - 打造"类中关村"生态,建设企业服务、产业招商、金融超市、科技成果转化等"十大服务平台",植入北京中关村203项集成服务包 [9] - "陪跑工作室"累计为39个重点项目提供陪跑服务,完成审批事项385件,企业仅需承担20%审批工作量 [9] - 光环新网云计算大数据公司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6个月(原需8-12个月) [9] 低碳产业与智慧交通 - 新能源智能网联车等低碳产业项目结合园区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场景,探索智慧交通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模式 [10] - 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创新创业孵化类创新基地",科创服务持续释放活力 [7]
首衡高碑店市场:夏日经济“热”力全开 超级“菜篮子”购销两旺
搜狐网· 2025-07-18 02:20
京津冀农产品交易中心运营情况 -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标杆项目,年交易额超1400亿元,服务北方13个省市自治区4亿人口[1] - 市场每日运营繁忙,拥有8700余家商户,运输车流量大,短驳车高效穿梭于商户间[1] - 市场年交易量达1910万吨,具备特大城市应急物资中转功能,云南叶菜等品类日均进场量稳定[2] 夏季水果交易亮点 - 西瓜品类日均走货15-20吨,高峰期可达30吨,采用"一看二拍三感受"的质量验收标准[1] - 桃类交易区日均出货20车(每车2.5吨),高峰期近30车,货源来自河北易县、山东蒙阴等核心产区[1] - 进口水果区以泰国金枕榴莲、山竹等品类为主,采取亲民价格策略吸引采购商[2] 供应链保障体系 - 建立"产区货源锁定+冷链物流温控+应急仓储"三位一体供应保障机制应对夏季高温多雨[2] - 冷链物流系统高效运转,确保新鲜果蔬夜间持续配送至终端市场[2] - 市场定位为"汇聚天下 造福民生"的农产品流通超级枢纽,强化京津冀区域民生保障功能[2]
中国汽车创新突围,YU7热销背后的中国经济新预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06:28
小米汽车市场表现 - 小米首款电动SUV YU7上市18小时锁单超过24万台,创行业新纪录 [1] - 小米汽车15个月内累计交付30万辆,第三方机构确认单周新增锁单28万台 [1][3] - YU7上市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市场热度持续高涨 [4] 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 - 中国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40% [3] - 国产新能源汽车从追赶转向反超,国际企业如特斯拉加速产品升级应对竞争 [8] - 福特CEO公开称赞中国电动车技术,指出全球70%电动车由中国制造 [9] 产品策略与消费群体 - YU7起售价25.35万元,未走低价路线,主打技术、安全和体验创新 [8] - 小米汽车车主平均年龄33岁,女性占比30%,增换购用户占60%-70% [9][11] - 消费群体年轻化,95后和年轻家庭成为主力,反映积极经济预期 [11] 产业链与区域经济影响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年接待访客10万人,集成研发、生产、销售等功能 [11][12] - 北京汽车制造业2024年产值超4400亿元,同比增长15%,新能源汽车产量增近3倍 [12][13] - 小米30%-40%供应商来自京津冀,未来70%供应链配套将实现本地化 [13]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工厂采用9100吨超大型压铸岛、100%自动化车身车间等智能制造技术 [12] - 宁德时代华北电池基地投产后,将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 [13] - 汽车产业跃升为北京制造业第一大产业,智造升级带动千亿产值 [12][13]
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纳入天开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6 08:02
空间布局扩容 - 天津市政府批复将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局部区域纳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 天开园"多点"扩容至6个 [1] - 纳入区域占地面积3 22平方公里 东至纵三路及开元路 西至朝霞路 南至横三路 北至京哈高速防护绿带南边界 [1] 区域优势与定位 - 该区域载体空间条件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科创资源加速聚集 成果转化渠道顺畅 [2] - 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在北京以外唯一重资产持有并与天津宝坻区合作建设运营的科创园区 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平台 [1]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包括家用医疗设备 医美类医疗器械 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 [2] - 聚焦新材料领域 涵盖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 稀土功能材料 先进半导体材料 新型显示材料 [2] 协同发展策略 - 天开园管委会将指导属地政府发挥与中关村密切联系优势 加强务实合作 导入中关村科创资源 [2] - 深化产业链 创新链 供应链 资金链 人才链融合发展 促进天开园与中关村科技城双向赋能 [2] - 推动两个科创园区资源共享 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
系统协同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日报· 2025-07-14 22:0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价值 - 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1]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工程 雄安新区从基础建设迈向创新生态构建阶段 [1] - 中国星网总部落地运营 空天信息创新联盟成立 标志产业生态升级 [1] - 雄安体育中心投用 绿地公园与便捷交通构建"未来之城"人居标杆 [1] 生态治理协同成效 - 2024年京津冀PM2.5浓度持续下降 反映联防联控机制成效 [2] -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实现统一标准、共享技术、联动执法 [2] - 将环境保护转化为区域共同优势 奠定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2]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分工体系 避免同质化竞争 [2]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建 人工智能产业协作释放比较优势 [2] - 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布局 [2] 公共服务协同成果 - 建立115个京津冀医联体 职业教育示范园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 - "河北福嫂"进京津 社保卡"一卡通"打破地域限制 [3] - 40多万名京津老年人赴河北养老 体现生活方式变革 [3] 制度创新与交通建设 - 形成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 突破地域思维定式 [3] - 中关村津冀产业园共建共管 创新税收分享机制 [3]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临空经济区优化体制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强化雄安新区创新驱动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 [4] -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规划、政策、标准"三统一" [4]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4]
京津冀联动发展携手前行
经济日报· 2025-07-14 22:0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9.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5万亿元 [1] - 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 [1] - 三地携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交通互联互通 - 河北省高速公路完成投资1658亿元,2024年底通车里程达8690公里,与京津高速接口达30个 [2] - 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2] - 雄安新区形成"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网,与京津实现高速公路直联直通 [2] - 怀柔至大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开通,15分钟抵达,最低票价6元 [3] - 京蔚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北京西六环至河北省蔚县通行时间由3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 [3] 雄安新区建设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200余家 [4] - 中国星网正式迁驻办公,60家上下游企业循链而聚 [6] - 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正进行内部装修,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开工 [6] - 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加快建设 [6] - 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诚通、中国农业发展集团雄安总部2024年开工建设 [6] - 中国中铁、中国五矿推动旗下10余家核心产业主体整体落户雄安 [6] 产业协作 - 三地联合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 [8] - 梯次建设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集群 [8] - 京津冀汽车供应链、智能制造装备、氢能等产业联盟成立 [8] - 河北初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为理想汽车供货车载麦克风,一季度产值翻番 [9] - 长城汽车具备从感知硬件到计算平台全域自研能力 [10] -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智能防爆机器人"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10] - 京津冀生命健康、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国家级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提升 [10] - 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区域集群获批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1]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 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千亿元投资强度 [4] -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4] - 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建筑规模达8.3万平方米 [4]
天津打造开放新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7-10 22:06
外贸表现与结构优化 - 2021年至2024年天津市外贸总值合计3.28万亿元,2024年进出口额8132.9亿元,较2020年增长10.4% [1] - 2024年前5个月进出口3244亿元,其中出口1688.2亿元,同比增长7.5%,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呈现"量质并举"态势,出口规模攀升的同时质量提升 [1] 制度创新与AEO企业优势 -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作为AEO企业,2024年出口总额较2023年增长11.1%,产品销往34个国家和地区 [2] - AEO企业享受国内49项联合激励措施及国际通关便利,降低跨境监管成本 [2] - 天津海关实施精准信用培育,优先认证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优先派单、查验等便利 [2] - 天津自贸试验区完成所有试点任务,5项全国率先落地,开放95个行业领域,制造业条目"清零" [3] 物流枢纽建设与港口效率 - 天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建设名单,强化海港、空港、陆港联动发展 [4] - 2024年前5个月天津港货物吞吐量2.0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9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67% [4] - 天津港拥有38条海铁联运班列,完成63.8万标准箱运输,集装箱航线总数147条,覆盖500多个港口 [4] - 天津港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布局16个区域总部、17个无水港枢纽,服务覆盖14个省级行政单位 [5] 空港建设与金融支持 -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定位"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改造总投资超80亿元,65%资金通过贷款筹集 [5] - 农行天津分行累计投放贷款超19亿元,支持机场二期改扩建等工程,助力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 [5] 金融创新与区域协同 - 京津冀建立优质企业名单互认机制,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免申请,免认定"服务 [6] - 天津向京冀自贸试验区分享215项经验成果,推进通关一体化及保税燃料油跨关区直供 [6] - 天津港集团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及北京"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2024年服务雄安绿色通道操作量1.1万标准箱 [7] 产业平台与国际合作 - "智芯港·滨海创新创业平台"依托空港、海港优势,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