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建设

搜索文档
首都院士专家开讲,多领域大咖支招韧性城市建设
新京报· 2025-09-29 10:28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近日,北京市委组织部制定出台《密云、怀柔、平谷、延庆区灾后恢复重建干 部人才支持保障计划》,来自地理信息、工程结构、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规划和气象预警等领域的近 150位院士专家齐聚首都院士专家讲堂,以"智汇重建 韧领未来"为主题,为首都灾后恢复重建、提升城 市韧性水平建言献策,提供人才支持保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成林出席。 "首都院士专家讲堂"是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三局共同组织的。密 云、怀柔、平谷、延庆区委组织部部长、分管副区长,市发改、规自、住建、水务、应急、国资等市级 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企业负责人,北京专家联谊会土木建筑分会人才代表现场参加。 主旨授课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专家岳清瑞针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 警方案,为保障超大城市全周期运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 学家殷跃平,建议加强国土空间小区域精细规划和综合利用,做好乡村发展、旅游康养与防灾减灾的统 筹谋划,走好首都高质量风险防控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测绘与地理信息专家陈军针对城市数智 化建设"数据既多又少""信息爆炸、被动应对 ...
解“碎片”难题 强城市韧性
经济日报· 2025-09-26 21:52
前不久,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出安全韧性城市指标体系,以33项任务与25个项目绘就详实施工图,为城市 披上抵御风险的"隐形铠甲"。这一创新举措是当地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一个积极探索。 首要之策是机制重塑,打通管理壁垒。当前韧性城市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避免项目"拼盘化",就必须 打破条块分割,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加强部门协同,为系统韧性提升提供制度保障。长远来看,还要多规 合一,统筹需求冲突。"多规合一"绝非图纸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统一空间基底、规划目标、技术标 准和信息平台,从根本上克服部门利益和短期诉求的干扰,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安 全的顶层设计,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支撑是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城市风险往往潜藏于分散的数据之中,打通数据链是精准决策的 前提。需重点攻坚老旧基础设施互联、城中村数据补短板等关键任务,实现气象、交通、市政等多领域 数据贯通,加强对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状况的实时监测、动态分析、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推 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网统管",让城市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自适应转型。 当前,韧性城市建设已在全国多点开花,但规划蓝图能否转化为现实图景,关键在于要清醒认识到 ...
风临深圳,超大城市的一次韧性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6 07: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金萍深圳报道 随着台风"桦加沙"在阳江登陆。深圳市三防办信息显示,深圳全市未接报人员伤亡信息,城市运行整体 平稳,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快恢复"防御目标。 从两年前的"9·7"极端特大暴雨,到抵御多次台风,深圳这一次又扛住了超强台风的考验,交出一份零 伤亡的韧性城市答卷。 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等七个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易受台风极端天气影响的深 圳,犹如压力测试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但通过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以系统性的城市治理应对,让仅有45周年的经济特区,成为全球高密度城 市治理的一个样本。 系统性应战 9月22日,"桦加沙"还没过巴士海峡,但深圳的防台工作就已经在社交媒体出圈,随着城市环卫工人开 始清除树木倒伏风险,"深圳不语,只是一味低头砍树"就成为了网络热词。 早在一周前,深圳的台风防御工作就已启动。9月16日起,深圳市气象局依托"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 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发布"桦加沙"的相关视频,让台风实时动态及风险预警广泛传递,这比普通台风预 警提前了132小时。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三防办专家张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台风到来前,相关部门就根 ...
壹图读懂|做好七篇大文章,山东这样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齐鲁晚报· 2025-09-18 12:29
会议核心内容 - 山东省召开城市工作会议 部署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1] 结构优化规划 - 构建现代化城市体系 完善提升城市规划 增强济南青岛辐射带动能力 统筹城市群和都市圈联动发展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3] 动能转换方向 - 推进创新城市建设 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深化改革开放政策[3] 城市品质提升 - 建设宜居城市 持续改善居住条件 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3] 绿色转型措施 - 建设美丽城市 重点在降碳 减污 扩绿领域开展工作[4][5] 安全发展建设 - 构建韧性城市 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6][7] 文化传承发展 - 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8][9] 智慧治理体系 - 建设智慧城市 健全城市治理体系 完善城市智慧中枢 建强基层治理单元[10][11]
科技赋能,北京如何提升防御洪涝能力、构建韧性城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23:35
科技赋能水务建设 -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年超6% 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治水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 - 水利部提出构建流域防洪工程、雨水情监测预报、洪涝防御工作三大体系 推进拒马河张坊、永定河官厅山峡等重点洪水控制工程 [3] - 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深化北京特色模型应用 [3] 水资源优化配置 - 完善节水制度 强化节水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研发推广 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3] - 统筹多水源配置调度 用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开辟东线水源 打通西部应急通道 加强北部水源保护 构建多元化抗风险水资源安全体系 [3] -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加强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及一区一策精细化治理 [3] 水源地生态治理 - 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水文调节功能待提升 需优化生态系统配置 建立积水又保水的林分结构 [4] - 改善林草植被组成 将单层林改造为复层混交林 调控林分密度 形成生态与工程协同治理体系 [4] - 结合堤防措施、道路排水、梯田分排水及河道工程 提升水源地水文调节功能 [4] 极端天气应对策略 - 0-3小时短临暴雨预报可靠性较高 可预判淹没区域水深及影响范围 中长期预报不确定性较大 [5] - 城市需优化水系调度减少淹没范围 完善避难信息发布机制 重点防护低洼地带、地下空间及地铁等生命线工程 [5][6] - 暴雨中心存在迁移可能 需加强动态设防 智慧水利需整合多源数据与专业知识提升管理效能 [6] 韧性城市建设 - 全球变暖致大气水汽含量增加 叠加季风气候与地形特征 使北方极端强降雨事件增多 [7] - 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确保生命线工程功能不丧失 [7]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大型调蓄空间规划 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洪涝过程仿真模拟能力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立法:三份草案持续关注智慧监测预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09:49
立法背景与必要性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草案三审稿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 立法进程处于"快车道" 此前已在2024年9月和2025年6月进行两次审议 [1] - 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制度协调衔接等方面短板 需针对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2]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于2003年 法律位阶为行政法规 规定内容较宽泛 需专门进行制度完善 [2] 法律适用关系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制度框架基础上作针对性规定 应对事件时优先适用本法 [2] - 传染病防治法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对有专门规定时优先适用 但对应对体制、程序等规定较为简略 [3] - 草案三审稿进一步明确与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之间的适用关系 [4] 监测报告制度完善 - 三审稿重点完善监测报告制度 建立覆盖医疗卫生机构、学校、车站等场所的监测哨点网络 收集症状、异常健康事件等信息 [6][7] - 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8][9] - 增加跨部门、跨地域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部门联动监测和信息共享 [8] - 明确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时应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向疾控机构报告 [8] 科技应用与智能化建设 -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捕获传染病疫情异常信号 构建算法模型预测疫情趋势 [9] - 健全智能信息管理体系 依托公安、医疗、药监等多部门大数据平台实现早期筛查预警 [10] - 国务院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10] 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建设 - 超大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成为政策重点 需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 [5] - 韧性城市建设需统筹发展和安全 提升面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5]
云边端”协同预警体系亮相服贸会 韧性城市有了“智慧哨兵
中国经济网· 2025-09-10 06:15
系统技术架构 - 采用云边端三级协同架构 云端作为决策中枢负责数据融合与趋势预测 边缘端作为智慧前哨实现本地独立分析与秒级报警 终端作为感知末梢部署多类型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毫米级位移捕捉和实时数据采集[1][2] - 终端传感器阵列包括GNSS卫星定位接收机 高精度边坡雷达 激光扫描雷达 测斜仪 应力计 雨量计及24小时视频监控[1] - 边缘计算设备在通讯中断情况下仍能独立运行 解决山区隧道等信号盲区的预警最后一公里难题[1] 核心功能优势 - 具备秒级感知 精准预警和断网无忧三大核心能力 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1] - 预警响应速度达到秒级 通过现场声光报警 手机APP推送 短信 PC弹窗等多渠道直达责任人[3] - 能够区分温度引起的正常形变与结构安全威胁 大幅减少误判漏判[2] 应用场景成效 - 已成功应用于露天矿山边坡稳定 大型水库坝体安全 交通干线高陡边坡防护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测等多个领域[3] - 在近期雷雨天气中某露天矿山项目成功推送蓝色预警10余次 通过及时排查和稳固措施有效降低滑移风险[3] - 隧道监测通过多参数传感器阵列感知毫米级位移与异常振动 比人工巡检更快速可靠[2] 行业变革意义 - 推动防灾减灾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的根本性转变 改善传统监测的滞后性与局限性[2] - 为人员撤离和设备防护争取关键窗口期 改变过去人跑不赢灾害的困境[2] - 形成风险感知-智能预警-快速响应-持续监控的完整安全闭环管理[3]
韧性城市怎么建
经济日报· 2025-08-30 23:20
第四,以空间治理的"微更新"激活"细胞再生"。对城市而言,老旧小区、城中村就是最易受损的"薄弱 细胞"。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下足"绣花"功夫。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探索"小规模、渐进式、参与 式"微更新,既守住了烟火气,也提升了安全值。包括保留原有街巷肌理,植入抗震加固、消防安全、 雨洪调蓄等功能;引入社区营造师,发动居民共同绘制"风险地图",把邻里网络转化为应急网络;通过 功能混合、留白增绿,提升社区在极端情景下的"孤岛存活"能力。 第五,构建多元共治的"免疫系统"提升社会韧性。生命的强大离不开免疫系统,城市风险往往具有跨 域、跨界、跨灾种的特点,必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的"抗体"。一方面,完善"市—区—街 道—社区—网格"五级应急响应链,如北京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深圳的"应急第一响应人"制度, 把治理末梢延伸到楼道、家庭;另一方面,培育韧性文化,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区 教育,常态化开展"无脚本"演练,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成为市民自觉。 有韧性的城市能够在风雨中挺起脊梁,在创伤后迅速痊愈,在挑战前不断进化。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 会议精神,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 ...
如何建设无惧风雨韧性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8-16 01:19
城市内涝与韧性城市建设 - 7月和8月是洪涝灾害多发期 近期多个城市遭遇刷新历史纪录的强降雨 城市内涝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1]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 强调需统筹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1]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过去"几十年一遇"的强降水现在变为"几年一遇" [1] 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 - 防范气候安全风险已上升至国家安全体系层面 需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统筹考虑 [2] - 主动应对措施包括摸清灾害风险底账 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 实施工程型防护 消除安全薄弱点 [2] - 当前中小城市普遍缺乏气候安全早期预警体系 极端天气专项预案不足 [2] - 韧性城市建设需与智慧城市融合 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化识别、实时监控和应急自动化 [2] - 城市基础设施是抗击灾害的核心 需在排水能力、蓄滞空间和应急调度等方面预留安全余量 [2] 城市更新与韧性提升路径 - 城市更新需重新考量气候变化影响 通过分区、分级、分期改造排水系统提升韧性 [2] - 韧性城市建设需平衡紧迫性与系统性 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控 夯实基础功能 [3] - 高质量城市更新应统筹规划 实现从注重表面形象到强化安全功能的转变 [3]
建设无惧风雨韧性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6
城市韧性建设核心理念 - 城市韧性建设核心在于基础设施升级和主动防控策略 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1] - 需统筹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 通过分区、分级、分期的排水系统升级改造提升应对极端天气能力[2] - 建设目标是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控 从注重表面形象转向夯实基础功能[3] 气候变化背景与挑战 -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 强降水发生频率从"几十年乃至百年不遇"变为"几年一遇"[1] - 气候安全风险已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安全体系密切相关[2] - 城市更新需重新考量气候变化影响 超越传统防灾标准升级更具弹性的规划设计[2]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 需在重点防控地区留出"冗余量" 包括排水能力、蓄滞空间和应急调度等方面的安全余量[2] - 建立分区、分级、分期的排水系统升级改造机制 根据城市实际和财力状况分步实施[2] - 城市抗击打能力取决于基础设施的"里子"而非高楼林立的"面子"[1][2] 智慧化技术应用 - 韧性城市建设需与智慧城市相融合 采用物联网支撑的数字化管控措施[2] - 实施智慧化识别、实时监控、应急自动化等技术手段 弥补中小城市气候安全早期预警体系不足[2] - 通过数字化手段消除城市安全薄弱点 加强极端天气事件专项预案建设[2] 战略实施路径 - 需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认知气候安全问题 主动摸清城市灾害风险底账[2] - 对高风险地区重点防控 提前进行工程型防护措施[2] - 平衡紧迫性与系统性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