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源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北京如何提升防御洪涝能力、构建韧性城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23:35
科技赋能水务建设 -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年超6% 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治水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 - 水利部提出构建流域防洪工程、雨水情监测预报、洪涝防御工作三大体系 推进拒马河张坊、永定河官厅山峡等重点洪水控制工程 [3] - 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深化北京特色模型应用 [3] 水资源优化配置 - 完善节水制度 强化节水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研发推广 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3] - 统筹多水源配置调度 用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开辟东线水源 打通西部应急通道 加强北部水源保护 构建多元化抗风险水资源安全体系 [3] -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加强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及一区一策精细化治理 [3] 水源地生态治理 - 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水文调节功能待提升 需优化生态系统配置 建立积水又保水的林分结构 [4] - 改善林草植被组成 将单层林改造为复层混交林 调控林分密度 形成生态与工程协同治理体系 [4] - 结合堤防措施、道路排水、梯田分排水及河道工程 提升水源地水文调节功能 [4] 极端天气应对策略 - 0-3小时短临暴雨预报可靠性较高 可预判淹没区域水深及影响范围 中长期预报不确定性较大 [5] - 城市需优化水系调度减少淹没范围 完善避难信息发布机制 重点防护低洼地带、地下空间及地铁等生命线工程 [5][6] - 暴雨中心存在迁移可能 需加强动态设防 智慧水利需整合多源数据与专业知识提升管理效能 [6] 韧性城市建设 - 全球变暖致大气水汽含量增加 叠加季风气候与地形特征 使北方极端强降雨事件增多 [7] - 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确保生命线工程功能不丧失 [7]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大型调蓄空间规划 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洪涝过程仿真模拟能力 [7]
以水为脉向“美”而行 供港之水“深”生不息——深圳市罗湖区全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水源地绿色发展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3-31 01:46
深圳水库历史与战略地位 - 深圳水库是深圳市核心饮用水源和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深港两地供水使命 [1][13] - 1961年开始向香港供水 至2025年已持续供水64年 供水量占香港城市用水量80% 占深圳城市用水量30% [3][18] - 被赋予"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三重战略定位 成为深港两地经济繁荣和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 [3][18]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 1963年中央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1965年竣工后通过深圳水库对港供水 [2][18] - 2000年完成东深供水四期改造 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 实现全封闭管道清污分流 [8][21] - 建成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 实施62.8平方公里污水截排工程 入库支流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地表水Ⅱ类标准 [8][9][22] 生态治理成效 - 水源保护区面积58.98平方公里 自然岸线率近90% 森林和人工湿地占保护区总面积91.75% [7][24] - 完成林分优化509.06亩 新造林抚育796.10亩 森林抚育910亩 裸露地面积减少90.7% 人工湿地面积增加1.91倍 [6][24] - 建成碧道23.57公里 绿道25.97公里 形成生态廊道网络 正坑水碧道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6][23] 智慧化管理体系 - 率先推出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实现"河湖厂网口"一张图管理 [28] - 搭载全国首个水资源水量水质多维度监控系统 建立人工检测+自动监测双层机制 [28] - 采用无人机巡航、图像识别、除藻无人船等智能技术 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运营 [28] 文旅融合发展 - 2024年"生态+文旅"模式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带动消费超2亿元 [10][31][33] - 打造8个特色露营地 推出深港露营文化周 启动直升机载人观光商业飞行 [4][33] - 建立三大省级文艺基地和梧桐山艺术小镇 形成兼具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文化长廊 [33] 体制机制创新 - 首创"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 2009年实现全国首个水源地全封闭管理 [7][20] - 构建"五位一体"河长架构 试行"物业+水工"河湖管养新模式 [25] - 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 建立民间参与的多维治水机制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