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icon
搜索文档
决定股市上涨的动力是什么︱重阳荐文
重阳投资· 2025-09-29 07:33
编者按 9月17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证券行业论坛"在上海举办,中泰国际首席 经济学家李迅雷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演讲题目为《决定股市上涨的动力是什么?》。 ——BY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以下,祝开卷有得。 提示:本公众号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和销售要约。如您对重阳产品感兴趣,欢 迎 扫码 咨询。 图文来源/ 微信公众号【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 作者/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本图文已获得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独立观 点。 作为从业30多年的中国资本市场的见证者,我谈谈对市场的看法,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最近股 市比较火热,大家热议能涨到多少点,我肯定是不知道的,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上涨动力持续的 时间。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 谈及资本市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 势头。" 我认为有三层意思,第一,要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吸引力是讲市场本身,如公司治理改善、上市 公司给股东的回报要增加、机构投资者比重要提升,等等。 李迅雷表示,本轮股市的上涨主要来源于资金拉动估值提升, 源于 利率下行 。 前期主要是 ...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后续增量政策可期
搜狐财经· 2025-08-13 10:00
政治局会议政策定调 - 首次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将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至新高度 需提升对国内外资金吸引力 [1] - 政策定调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后续增量政策可期 有望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 [1] 吸引力和包容性内涵 - 吸引力指持续鼓励引导国内外资金进入市场 包容性指支持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 [3] - 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 为新兴产业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3] - 提升吸引力和包容性有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入 增强国际金融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 [3] 融资端改革措施 - 科创板 创业板 北交所上市标准将再优化 重点支持硬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 [4] - 增强IPO 重组上市标准包容性 放宽非公开发行锁定期限制 优化并购支付及配套融资工具 [4] - 包容性不等于大规模IPO扩容 监管部门继续严把入口关 做好逆周期调节 [5] 投资端改革措施 - 壮大耐心资本 鼓励各类资金投早 投小 投长期 完善并购重组和私募股权退出渠道 [4] - 拓宽互联互通等海外投资者投资渠道 增强便利性 [4]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 耐心资本 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9] 中长期资金入市 - 六部门联合印发方案引导商业保险资金 社保基金 养老保险基金 年金基金 公募基金等加大入市力度 [6] - 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作用 一季度增持多只沪深300ETF 二季度增持核心宽基ETF规模超2000亿元 [7]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5% 拓宽权益投资空间 [7] 市场参与主体行动 - 多家央国企发布回购和增持股票公告 上市公司回购热情上升 [7] - 7月以来387家A股公司披露回购实施进展 涉及金额达602.42亿元 [7] - 7月A股新增开户196万户 同比大增70% 为市场回稳提供微观基础 [10] 监管与法律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和证监会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从严打击财务造假 操纵市场 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8] - 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强化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9] - 央行 金融监管总局 证监会将强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 提升风险监测前瞻性 [10] 投资者保护机制 - 特别代表人诉讼 先行赔付 代位追偿等制度实践已跑通 下一步重点提高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 [10] - 形成对违法行为常态化震慑 [10] 政策展望 - 政策重心是筑牢市场稳定根基 中长期资金将放量入市 类平准基金将常态化 [10] - 下半年政策呈现稳市场—活融资—强保护格局 既防范系统性风险又引活水向新质生产力 [10] - 为十四五收官提供金融支撑 为十五五时期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10]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15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 - 统筹推进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1] 改革政策延续性 - 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再到政治局会议"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 [2] - 改革围绕"投资和融资"关键词不断深化内涵 涉及方方面面 [2] 市场表现与外资态度 - A股市场顶住外部冲击 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涨 [3] - 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乐观预期 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3] - 今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 [9] 投资价值提升 - 中国资产估值明显修复 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3] - 估值低波动小股息率高优势凸显 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4] - 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6] 上市公司质量改善 - 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 回购2300余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6] - 披露并购重组交易超4500单 [6]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深化并购重组改革 [6] 制度创新与开放 - 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 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适配性改革 [7] - 持续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 拓展跨境互联互通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9] -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9] 未来改革重点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8] - 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8]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加大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强化财务造假惩防 [8]
成长行业领涨A股震荡上行
中原证券· 2025-08-11 14:35
市场表现 - A股市场周一高开高走,沪指收报3647.55点,涨幅0.34%,深成指收报11291.43点,涨幅1.46%,创业板指涨幅1.96%[6] - 两市成交金额达1850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上方[3][6] - 超过八成个股上涨,能源金属、电池、消费电子等行业涨幅居前,贵金属、银行等行业表现较弱[6] 估值与资金 - 上证综指平均市盈率14.92倍,创业板指41.56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水平[3][12] -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融资交易占比仍有上行空间[3] - 国内流动性保持宽松,低利率环境助推增量资金进场[3] 行业与投资建议 - 电子元件、互联网服务、能源金属、电池等行业资金净流入居前[6] - 未来市场可能集中于科技成长与周期制造两条主线[3][12] - 短线建议关注电子元件、互联网服务、能源金属及电池等行业[3][12] 风险提示 - 需警惕海外超预期衰退、国内政策及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等风险[3] - 8月中下旬为中报披露高峰,谨防高估值题材股业绩验证压力[3][12]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经济日报· 2025-08-10 21:59
资本市场改革核心方向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作为两大核心任务 [1] - 吸引力建设聚焦投资回报提升和上市公司质量优化 [1] - 包容性建设侧重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2] 市场吸引力建设举措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且主要股指震荡上行 [1] - 新"国九条"及"1+N"政策体系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回馈投资者 [1] - 通过并购重组、回购增持等工具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1] 市场包容性建设进展 - 科创板实施"1+6"政策并设置科创成长层 [2] - 为未盈利但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打开资本市场通道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5% [2] - 新材料行业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7.9% [2] 吸引力和包容性协同效应 - 高质量上市公司为市场提供价值投资标的并吸引中长期资金 [3] - 前沿科技企业上市增强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并扩大资金流入 [3] - 形成"投资有回报 融资有渠道"的良性循环机制 [3] 资本市场结构转型 - 硬科技企业推动资本市场向高质量结构转型 [2] - 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差异化上市标准提升包容性 [2] - 资金形成机制创新服务于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 [3]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的情况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23:53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明确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1] - 改革围绕"投资和融资"关键词深化内涵 涉及健全功能 深化综合改革 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等多方面 [2] - 需通过制度创新 市场开放和生态优化构建高效配置资源 服务各类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 [2] 市场表现与外资动向 - A股顶住外部冲击 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涨 中国资产估值修复 配置价值显著提升 [3] - 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预期 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5月和6月增至188亿美元 [3][9] - 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 社保 保险 年金等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形成良性循环 [6] 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价值 - 2024年至2025年7月底上市公司实施分红4.2万亿元 回购2300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6] - 同期披露并购重组交易超4500单 深化并购重组改革活跃市场 [6] - 增强上市公司可投性助力企业发展 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是增强吸引力的重要内容 [6] 制度创新与开放举措 - 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 深化发行上市 并购重组 股权激励等领域适配性改革 [7] - 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 拓展跨境互联互通 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性 [9] - 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做好逆周期调节 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 [7] 未来改革重点 - 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8] - 以科创板 创业板改革为抓手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8]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 抓好并购重组改革落地 强化分红回购激励约束和财务造假惩防 [8]
如何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看权威人士解题
证券时报· 2025-08-08 09:37
资本市场发展方向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1] - 政策方向与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主线是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 - 银河证券指出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投融资改革与投资者保护,巩固市场向好趋势 [2] "吸引力和包容性"内涵 - 改革围绕"投资和融资"深化,从健全功能到综合改革再到增强吸引力和包容性 [4] - 对投资者吸引力体现在提升市场稳定性、上市公司质量、投资价值和保护权益 [4] - 对科技创新包容性体现在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推动产融结合 [4] - 东吴证券认为市场稳定和有活力是吸引力的重要前提 [4] 市场现状与外资态度 - A股顶住外部冲击,运行平稳且稳中有涨,中国资产估值修复,配置价值提升 [5] - 新"国九条"等政策落地,市场生态改善,"稳"的基础更牢固 [5] -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乐观预期,外资加仓 [5] - 南开大学教授指出中国资产估值低、波动小、股息率高,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6] 改革措施与成效 - 投资端改革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社保、保险、年金等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 [8][9] - 融资端改革提升上市公司质量,2024-2025年7月底分红4.2万亿元、回购2300亿元 [9] - 科创板"1+6"政策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等改革,优化多层次市场体系 [10] - 证监会将继续严把IPO入口,避免大规模扩容,促进二级市场活跃 [10] 下一步改革重点 - 培育长期资本,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11] -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服务新质生产力 [11] - 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强化分红回购激励,打击财务造假,提升投资者回报 [11]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 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5-6月增至188亿美元 [13] - 中国经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外资配置意愿 [13] - 证监会将继续推进跨境互联互通、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等开放举措 [13]
如何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看权威人士解题
证券时报· 2025-08-08 09:19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 -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明确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1] - 会议精神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脉相承 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为主线 [1] - 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统筹投融资综合改革和投资者权益保护 [1] 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的内涵 - 增强对投资者吸引力 提高市场内在稳定性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 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 [3] - 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增强制度包容性 适应性和吸引力 满足科技型企业需求 [3] - 通过制度创新 市场开放和生态优化 构建高效配置资源 广泛服务各类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 [3] 资本市场稳定性和外资信心提升 - A股市场顶住外部冲击 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涨 经济稳中有进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4] - A股科技叙事逻辑清晰 中国资产估值明显修复 配置价值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4] - 外资机构调高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乐观预期 高盛 摩根士丹利 德意志银行等加仓中国资产 [4] - 中国资产估值低 波动小 股息率高 配置价值凸显 境内外投资者吸引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5] 投融资改革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 证监会加大投资端改革力度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打通社保 保险 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8] - 2024年以来社保 保险 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8] - 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改革 2024年至2025年7月底披露并购重组交易超4500单 [8] - 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分红回购 2024年至2025年7月底实施分红4.2万余亿元 回购2300余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8] 包容性提升和制度创新 - 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 深化发行上市 并购重组 股权激励等领域适配性改革 [9] - 优化股 债 期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服务功能 引导要素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9] - 证监会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 做好逆周期调节 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 [9] 下一步改革方向 - 培育壮大长期资本 耐心资本 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政策体系 [10] - 扎实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10] -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覆盖各类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需求的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 [10]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抓好并购重组改革落地 加大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10] 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进展和计划 - 2024年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 5月和6月净增持规模增加至188亿美元 [12] -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稳定 投资人民币债券规模上升 投资境内股票总体向好 [12] - 证监会持续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 拓展跨境互联互通 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12] -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系统研究完善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 [12]
如何解读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重阳问答
经济观察报· 2025-08-07 06:48
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 - 下半年政策重点是托底而非刺激 完成年内经济增长目标难度不大 政策重点在落实而不是新增 若出现意外状况可适时加力 [1] - 房地产方面高质量城市更新成为最主要抓手 促进止跌回稳需要政策高层进一步观察市场 [1] - 反内卷相关内容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同放在深化改革部分 反内卷重要性提高 表述从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变成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表明反内卷将更多付诸市场化手段 [1] - 资本市场方面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是新提法 吸引力是要吸引内外投资者进入股市 包容度主要是对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高层对资本市场关注仍高 国家队支持会更可持续 [1] 十五五规划战略方向 - 十五五规划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2] - 相比十四五时期 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2] - 十五五时期重心由规划设计转向落地突破 在对外开放 产业政策和分配政策上将有更多政策的主动作为 [2] - 十四五时期中国在科技创新 低碳环保 风险防范等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增强了高层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2]
股市、债市与楼市未来走向探讨
搜狐财经· 2025-08-04 07:52
宏观政策基调 - 政策重心转向存量政策落实 强调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从4月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转为更注重实施节奏和资金使用效率 [5] - 财政政策侧重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短期难以扩赤字或调预算 [3][5] - 货币政策删除适时降准降息表述 延续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导向 强调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3][5] 资本市场定位 - 首次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 巩固回稳向好势头 政策导向从稳定基础转向提升市场活力 [2][3][4] - 股票夏普比率显著提升 政策主动分摊风险降低下行波动 股债性价比出现十年级别背离 股票配置吸引力显著回升 [2] - 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经过内部讨论和地方项目储备后 第三季度有望适时落地 [5] 房地产领域 - 未直接提及房地产 改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政策聚焦中长期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建设 [3][5][7] -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仍是政策目标 短期聚焦已出台政策有效落实 各项配套政策有望加速落地 [4] - 稳楼市表述着墨不多 重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 [5][7] 地方债务治理 - 强调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严监管基调延续 [3][4] - 首次使用出清一词表述地方融资平台改革 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中央推动关停并转决心坚决 [3][4] - 建议统筹财政金融地方资源 以促发展为主线动态调整化债政策 过渡期需保障融资渠道与成本支持 [3][4] 产业政策导向 - 再次突出反内卷 主抓手为反价格战 去产能和规范政府招商 但未强调低价竞争 [2][6] - 政策目标不限于价格调控 近期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引起重视 期货与现货价格出现显著背离 [6] - 未提及以旧换新 转向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消费政策结构出现调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