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

搜索文档
社保新规下,我们的工资会变少吗
盐财经· 2025-08-13 10:18
社保缴纳现状与问题 - 长沙某公司出纳李珊转正后近一年未缴纳社保,公司以涨薪200元代替社保缴纳[2][3] - 公司20多名员工中仅七八人缴纳社保,多为老板亲戚或入职时谈好条件[9] - 202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新规明确禁止用人单位规避社保缴纳,劳动者可解除合同并要求补偿[3] - 人社部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69亿人,较2024年减少401万人[11] 中小企业社保成本压力 - 深圳跨境电商公司每月工资支出15-16万元,仅8名正式员工缴纳社保[14] - 若全额缴纳社保,公司每月成本将增加一倍至4万元,其中办公室员工每人多支出2000元[17][18] - 跨境电商行业周期性明显,旺季月盈利40-50万元,淡季可能入不敷出[18][19] - 江苏无锡早餐店月利润1.3-1.5万元,若为员工缴纳社保每月需多支出1000元[29][30] 行业应对措施与影响 - 跨境电商公司考虑改用兼职或第三方劳务公司规避社保成本,兼职与全职成本差距达60-70%[22][23] - 餐饮行业利润普遍低于10%,强制缴纳社保可能导致小微店铺倒闭或改用灵活用工[33][34] - 部分企业采取拆分工资(如2800元含1000元"保险补贴")或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38][39] - 《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4》显示仅28.4%企业按实际工资缴纳社保,28.2%按最低基数缴纳[44] 员工选择与制度矛盾 - 四川眉山酒店员工陈丽主动放弃社保换取1000元补贴,强制缴纳将导致其月收入减少1500元[38][40] - 低收入员工更倾向现金收入,因社保福利延迟兑现且影响当下生活支出[42][46] - 中小企业提供全国1.28亿个规模以上岗位,强制合规可能影响就业和区域经济[46]
“社保新规”引热议:为何此时推出挑动公众的敏感神经?
和讯· 2025-08-13 05:41
司法解释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 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无效 用人单位需依法补缴并支付经济补偿 [2] - 该解释于2023年12月发布征求意见稿 2024年9月1日正式施行 旨在统一全国裁判尺度 [4] - 法律依据源于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并非全新制度 而是对现有规定的明确和延续 [3][4] 对企业的影响 - 小微企业面临"补缴+赔偿"双重约束:需补足欠缴费用并按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每满1年付1个月工资 不满6个月付半个月工资) [12] - 企业社保成本占利润比例约15% 五险合计缴费比例通常在24%-30%之间(以上海为例:养老保险16% 医疗保险9% 失业保险0.5% 工伤保险0.16%-1.52%) [11][12] - 部分企业采取返聘退休人员规避社保支出 该模式可能成为常态化趋势 [11] 对劳动者的影响 - 低收入劳动者(如月薪4000-5000元群体)面临可支配收入下降压力 参保意愿分化明显 [5][7] - 新司法解释增强劳动者议价能力 可依据法律要求补缴社保或获取经济补偿 [4][9] - 年轻劳动者群体为获得更多现金收益 主动选择不参保的现象普遍存在 [8] 行业实践案例 - 美容美发行业存在普遍不缴纳社保现象 员工流动性高 多采用口头约定替代书面合同 [5] - 建筑行业虽规范缴纳五险一金 但面临下行压力 企业担忧社保成本成为经营负担 [11] - 设计院所采用"五险二金"模式(含企业年金) 但员工仍期待现金部分收入增长 [11] 劳动争议现状 - 2023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结案数达164万件 是2000年同期的12.55倍 [13][14] - 案件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 竞业限制、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纠纷持续上升 [14] - 数字技术发展导致混同用工现象增多 现行劳动法暴露出制度供给不足问题 [14] 灵活用工适配 - 灵活就业人员可自愿选择参保类型和缴费方式(按月/按季) 缴费基数设上下限范围 [18] - 平台企业试点"按单缴费"职业伤害保障模式 保费由平台承担 [19] - 非全日制用工等存在劳动关系的情形仍适用《解释二》 企业不得以灵活用工为名逃避责任 [19] 宏观政策导向 - 司法解释与二十届三中全会"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相呼应 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13] - 2025年7月起社保缴费将纳入信用评价体系 恶意逃缴企业将面临融资、招投标等限制 [20] - 政策鼓励通过宣传引导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识 实现权益保障与用工灵活性的平衡 [19][20]
不缴社保需支付补偿,将如何影响企业和劳动者?
虎嗅· 2025-08-11 23:33
司法解释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条款无效[1] - 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1] - 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后,可要求劳动者返还已支付的社会保险费补偿[1] 行业现状与案例 - 北京市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从26.4元/小时提高到27.7元/小时[1] - 餐饮行业普遍采用小时工形式规避社保缴纳,如咖啡店服务员月收入4000余元但无社保[2] - 北京餐饮店主为员工缴纳社保每月需承担1800余元,员工个人承担700余元[10] 社保缴纳数据 - 北京市2023年全口径月平均工资11761元,2024年社保缴费基数下限6821元,上限35283元[9] - 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养老保险16%、医疗保险9.8%、失业保险0.5%[9] - 2024年仅有28.4%企业实现社保基数完全合规,28.2%企业按缴费下限缴纳[12] 企业应对措施 - 餐饮企业为控制成本转向灵活用工,关键岗位仍保留社保缴纳[10] - 小微企业可能进一步调整用工结构,采用更多兼职或已参保人员[11] - 当前社保制度刚性导致低收入群体出现社保基数与工资倒挂现象[12]
“不缴社保”约定无效,如何理解最高法的最新解释
第一财经· 2025-08-07 13:10
新司法解释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无效 [1][2] - 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费 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 [1][2] - 该解释将于9月1日起施行 统一了此前各地法院的分歧性裁判口径 [1][2][3] 法律依据与审判实践 - 现行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已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是法定义务 [2] -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三项明确未依法缴社保可解除合同 [2] - 各地法院此前形成两种裁判观点:浙江不支持经济补偿 北京支持经济补偿 [3] - 新解释采纳了北京的裁判观点 认定劳动者主张经济补偿应予支持 [3][4] 政策影响与市场意义 - 新规通过经济补偿责任倒逼用人单位依法缴纳社保 [1][4] - 有效防范企业通过违法不缴社保获取成本优势的现象 [4][5] - 长远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 促进企业合规和市场公平竞争 [5] - 社保征管强度上升背景下 需平衡劳动者权益保障与企业经营压力 [6] 现实背景与实施考量 - 不缴纳社保原因多样:企业为降低用工成本 劳动者为获取更多现金收益 [5] - 部分企业采用"社保补贴"方式替代正规社保缴纳 [5] - 年轻劳动者群体参保意愿不强现象存在 [5] - 专家建议通过降低企业费率等制度设计缓解实施压力 [6]
劳资双方不缴纳社保的约定,无效!
人民日报· 2025-08-04 01:02
社会保险费缴纳约定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条款无效[3] - 劳动者可因未缴纳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3] - 用人单位补缴后可要求返还已支付的社会保险费补偿款[4] 书面劳动合同订立责任 - 劳动者故意不订立书面合同时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二倍工资[5] - 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认定标准包括协商延长合同期限累计达一年以上等情况[6] - 劳动合同订立主体非因劳动者原因变更不影响连续订立认定[6] 竞业限制义务范围 - 竞业限制范围应与劳动者知悉的商业秘密范围相适应[7] - 超出知悉范围的竞业限制约定部分无效[8] - 劳动者未接触商业秘密时竞业限制条款不生效[8] 建筑工程转包责任 - 建筑工程转包给个人后承包人应承担工伤保险责任[9] - 工伤保险责任承担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9] - 承包人应对转包给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单位的行为承担用工主体责任[10] 司法解释实施时间 - 《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2]
福利待遇、竞业限制等劳动争议案件上升,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 劳资双方不缴纳社保的约定,无效!(法治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8-03 21:52
社会保险费缴纳约定 -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条款无效 无论劳动者是否自愿[3][4] - 劳动者可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3][4] - 用人单位补缴社保后可要求返还已支付的社会保险费补偿款[4] 书面劳动合同订立责任 - 劳动者故意不订立书面合同时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二倍工资[5] - 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认定包括协商延长合同期限累计达一年以上等情况[6] - 劳动合同订立主体非因劳动者原因变更时仍视为连续订立[6] 竞业限制义务范围 - 竞业限制范围应与劳动者实际知悉的商业秘密范围相适应 超过部分无效[7][8] - 劳动者未接触商业秘密时竞业限制条款不产生约束力[8] - 法院需平衡劳动者择业自由与市场公平竞争关系[8] 建筑工程转包责任 - 建筑工程转包给个人后承包人应承担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责任[9][10] - 工伤保险责任承担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9] - 转包分包情况下承包人需承担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待遇等用工主体责任[10]
落户后、服务期满前离职要不要赔偿?最高法明确了
新京报· 2025-08-01 06:55
案情显示,李某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公司为李某申请办理户口,李某承诺在公司工作十 年。在工作三年后,李某以个人原因为由辞职,并在提交辞职书满一个月之后即不再上班。公司在仲裁 机构不予受理后,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李某支付赔偿金额30万元。 《解释二》第十二条规定:除向劳动者支付正常劳动报酬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并提供特 殊待遇,劳动者违反约定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且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情 形时,用人单位请求劳动者承担赔偿损失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综合考虑实际损失、当事人的过错程 度、已经履行的年限等因素确定劳动者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由此,司法解释明确了出现上述情形,劳动者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记者注意到,北京二中院此前发布过 一起相关典型案例。法院并不认可双方约定的违约金,但基于员工违反诚信原则,判决赔偿公司损失。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在部分落户受到限制的城市,有的单位在与大学毕业生签约时表示可以解决户 口,这属于正常劳动报酬之外的特殊待遇,单位可能约定服务期限和违约金。近年来,用人单位将落户 后提前离职的劳动者告上法庭的案件不少。这个违约金到底需不需要劳动者出?法院判决 ...
竞业限制、社保纠纷等案件呈上升趋势 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05:46
核心观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解释二》以统一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标准 重点规制竞业限制泛化滥用和社保缴纳问题 旨在平衡用人单位经营权与劳动者权益 促进劳动力资源社会性流动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2][3] 竞业限制规制 - 明确竞业限制条款生效前提:劳动者需实际知悉或接触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否则条款无效 [2] - 要求竞业限制范围、地域、期限需与劳动者实际知悉的商业秘密相适应 超过部分无效 [2] - 承认在职竞业限制条款合法性 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但劳动者违约需承担相应责任 [3] - 旨在防止竞业协议下沉至未掌握商业秘密的基层员工 解决互联网行业竞对公司名单泛化至200多家企业的滥用现象 [2] 社会保险缴纳规范 - 认定任何形式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约定或承诺均无效 包括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约定、劳动者单方承诺及现金补贴替代社保等形式 [4][5] - 明确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时 劳动者可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 [5] - 强调用人单位在社保缴纳过程中承担主动关键作用 支付经济补偿责任可倒逼企业依法履责 [6] 特殊用工形式责任认定 - 规定承包人、被挂靠人需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包括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保险待遇等 防止其将责任推卸给无偿付能力的主体 [6] - 明确混同用工情形下劳动关系认定规则:已订立劳动合同则按合同确认 未订立时综合考量用工管理、工作时间、报酬支付及社保缴纳等因素 [7]
“不缴社保约定”无效 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 最高法发布→
央视新闻· 2025-08-01 02:38
司法解释核心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自9月1日起施行,统一社会保险争议法律适用标准 [1] - 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不缴纳社会保险约定均无效,包括双方协商或劳动者单方承诺 [1] -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保解除劳动合同的,有权获得经济补偿,计算标准为每工作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满6个月支付半个月工资 [1][2] 社会保险缴纳义务 - 缴纳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违反规定的约定自始无效 [5][8] - 用人单位以补助形式发放社保费用后,经行政机关责令补缴后可要求劳动者返还补助款项 [2] - 依法缴纳社保有利于分散用人单位用工风险,工伤保险基金可支付工伤待遇,医疗保险基金承担医疗费用 [2] 司法案例判决 - 2022年7月某保安公司与劳动者签署"自愿放弃社保声明"被法院认定无效,判决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 [3][5] - 法院强调社保缴纳是强制性法定义务,任何规避行为均损害劳动者社会保障权和国家社会保险制度 [5][9] 用人单位风险提示 - 未依法缴纳社保面临双重风险:社保行政部门强制征缴需补缴并承担滞纳金,劳动者解除合同时需支付经济补偿 [8] - 用人单位需为劳动者办理五险齐全的社保手续,按真实工资水平和法定比例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0] 劳动者权益保障 - 未缴纳社保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赔偿、生育保险津贴及养老保险金等权益 [7] - 劳动者可通过查询缴费记录,向社会保险部门申请稽核补缴,对严重违法行为可解除劳动合同并索要经济补偿 [11]
最高法:上半年劳动争议一审案件超40万 同比上升40.1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1 14:37
刑事案件审判 - 全国法院受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审案件3.5万件,同比上升2.65% [1] - 串通投标罪一审案件707件,同比上升30.44%,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发改委发布6件典型案例 [1][2] - 危险驾驶罪一审案件12.1万件,同比下降14.96%,仍居刑事案件第一位 [2] 民商事案件审判 - 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同比上升38.87% [3] - 劳动争议一审案件43.6万件,同比上升40.17%,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人社部发布第四批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3] - 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一审案件9.7万件,同比上升78.42%,最高人民法院加快推进公司类纠纷司法解释制定 [3] - 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30.7万件,同比上升36.15% [3] - 涉外民商事一审案件2万件,同比上升52% [3] 执行案件办理 - 受理首次执行案件531.2万件,同比上升13.62% [4] - 执行完毕率和执行到位率分别为41.96%和54.38% [4] - 新纳入失信名单103.3万人次,同比下降2.46%,连续五个季度下降 [4] - 网络司法拍卖成交1610.9亿元,上拍量、成交量、成交率同比上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