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IASP2025年世界大会在京闭幕 签约42项中外合作项目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3:36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 (记者 陈杭)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19日在北京落下帷 幕。本次大会以"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搭建了全球科技园区开放对话、务实 合作的高端平台,促成了一批实质性合作项目,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 议》,奏响了共建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共同体的"中关村强音"。 42对中外科技园区及创新主体合作项目落地 大会现场举行的签约仪式,促成42对中外合作项目,覆盖园区、孵化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类 主体,涵盖园区共建、技术转移、人才交流、联合研发等多个领域,涉及德国、意大利、新加坡、韩 国、匈牙利、沙特、古巴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IASP首次设置"地平线项目B2B链接中国",邀请科技企业来华与中关村企业精准对接洽谈,为中 外企业搭建面对面对接"快车道",助力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IASP2025年世界大会围绕"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城市与园区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技术趋势"等关 键议题,举办4场全体会议、15场平行论坛。 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南非等27国的演讲嘉宾从多元视角 ...
IASP2025年世界大会闭幕 42项中外合作项目签约
北京商报· 2025-09-19 06:57
北京商报讯(记者 张茜琦)9月19日,IASP2025年世界大会闭幕。本次大会以"追求卓越——创新集群 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历时五天,成功搭建全球科技园区开放对话与合作的高端平台,促成42项中 外合作项目,并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 大会期间,《中关村指数2025》正式发布。数据显示,中关村综合指数提升至362.1,比上年增长32.7 点,年均增长率达12.4%,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会议还安排7条科技参访路线,向国际嘉宾展示中关 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等多个科技园区,呈现中国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融合的生动实践。 现场签约的42项中外合作项目覆盖园区共建、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领域,涉及德国、意大利、新加坡 等十余国。中关村昌平园与古巴哈瓦那科技园、意大利千米红墙科技园等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关村科学 城与新加坡榜鹅科技园等共建科创平台。此外,IASP首次设置B2B对接环节,推动中外企业精准合 作。 围绕"开放创新生态系统""城市与园区协同"等关键议题,大会举办了4场全体会议和15场平行论坛,来 自27个国家的嘉宾分享创新集群发展经验。会议发布的"中关村倡议"提出构建"创新、绿色 ...
库存周期未来或被AI彻底消除!洪灏与拉斯·特维德高能对话,深谈超智能、商业周期与捕获价值的机会……
聪明投资者· 2025-09-17 08:13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发展是宇宙演化的一部分,AI正逼近"创新者阶段",具备自我管理与自主演化能力,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4][31] - 商业周期不会消失但节奏更快,库存周期可能被AI实时预测消除,资本开支与房地产周期仍存在但更密集[4][91][92] - 资本正从传统地产转向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投资补位写字楼下滑,为AI革命奠定基础[6][136][137] - 美联储预计9月降息开启谨慎周期,将引发新大宗商品周期,AI基础设施投资超GDP 1%[7][124][125] - 未来真正价值捕获在于垂直领域AI应用而非通用模型,创新集群与价值分配机制是关键[108][109][148] 智能演化与宇宙叙事 - 智能演化是138亿年宇宙复杂性进化的延续,经历恒星形成、生命诞生、大脑进化等关键密度临界点[19][22][23] - AI工具已能自主提供未询问的洞见,如ChatGPT建议将宇宙智能演化划分为结构性阶段[24][25] - 到2050年全球将拥有41亿台智能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汽车,总产出达人类劳动力五倍[45][49][82] - 2028年AI将进入"创新者阶段",具备自我激励与管理能力,不再依赖人类引导[31][53][54] - 人类可能启动宇宙意识觉醒过程,AI将成为理解宇宙的智能体载体[34][36][37] 经济周期演变 - 库存周期(4.5年)可能被AI实时需求预测系统消除,实现按天或小时级精准预测[92][100] - 资本开支周期(9-10年)由技术创新驱动,AI使其更高效且创新节奏更密集[92][93] - 房地产周期(18-20年)存在模态锁定现象,与资本开支、库存周期呈倍数共振关系[94][95] - AI通过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实时数据接入,使经济预测深度广度远超传统框架[98][100] - 中国猪周期因养殖工业化减弱,印证产业可预测规模化可平滑周期波动[101][102] 投资与价值捕获 - 大模型公司缺乏护城河,用户切换成本低,差异化弱,如Gemini、Grok、ChatGPT体验趋同[105][106][107] - 价值捕获集中在垂直领域AI应用,如生命科学、制药、金融等领域需求真实且数据丰富[108][109] - HuggingFace平台年底将拥有500-600万个开源模型,价值创造源于模型组合解决具体问题[109] - 美股AI估值未必泡沫,科技公司盈利能力强现金流稳定,技术持续突破[115][116] - 大宗商品周期可能重启,类似2001-2008年由中国需求推动的行情,当前铜消费量逆房地产下滑增长[127][128][132] 技术落地与产业影响 - 自动驾驶安全性已超越人类,特斯拉汽车形成共享驾驶知识的群体智慧雏形[47][80] - 个人AI助手通过分布式学习保护隐私,成为用户的第二个大脑与实时教练[83] - AI已具备极强创造力,如生成商业计划、品牌口号与书籍章节标题[71][72] - 美国商业地产投资下滑但数据中心投资增长,资本转移路径与中国高度一致[135][136][137] - 中国将资本支出从房地产转向能源基础设施,成为全球能源产能与智能电网领导者[134] 宏观判断与预测方法 - 美国可能进入类滞胀状态但通胀不失控,进口价格下降与消费行为钝化通胀传导[119][120][121] - 判断经济未来需观察技术演化路径、创新集群与价值捕获机制,而非仅经济数据[5][148][149] - 创新集群具备关键密度特征,如维也纳古典音乐、瑞士手表、底特律汽车等历史案例[149] - 欧洲对AI怀疑主义盛行,中国与美国更关注机会与创业方向,态度差异显著[161][162] - 过度制度化可能导致文明崩溃,创新活力转向边缘地带如东南亚、中东等地区[154][158] 结构性转型与建议 - 中国经济经历结构性转型,从房地产依赖转向科技与新兴产业驱动,高科技板块股价翻倍[141][142] - 给年轻人建议:通过性格测试了解自身优势,探索生成式AI通用技术平台,长期定投股票[166][168][173] - 股票是1802年以来长期回报最好资产,定投策略可实现低买高卖效果[170][176][177] - AI革命社会受益但技术发明者未必获回报,如古登堡印刷术改变文明却破产收场[102]
北京再次迎来全球科技园区顶级盛会,“中关村倡议”发布
新京报· 2025-09-17 04:13
大会概况 - 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2025年世界大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开幕 这是北京继1995年 2005年 2015年后第四次举办该全球科技园区顶级盛会 [1] - 大会主题为"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 由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2] - 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0名科技园区代表 专家学者 企业家参会 [2] 核心倡议内容 - 开幕式发布《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 这是IASP世界大会首次发出国际倡议 [1][2] - 倡议提出建设"创新园区 绿色园区 智慧园区 人文园区 开放园区"五大发展方向 [2] - 倡议呼吁全球科技园区构建协同创新网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2] 创新生态建设 - 科技园区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3] -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 绿色可持续发展 - 积极践行绿色 低碳 可持续发展理念 协调推进园区发展与环境保护 社会责任 治理效能 [3] - 建设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的美丽园区 成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地 [3]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引领数字化新潮流 加快推进园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3] - 广泛赋能企业创新成长 深度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3] - 系统提升园区数字化治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3] 人文环境建设 - 坚持以人为本 创造宜居美好生活 营造宜业优良环境 [3] - 厚植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3] - 打造有温度 高成长的创新社区 [3] 国际合作交流 - 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科技创新的交流合作平台 携手构建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共同体 [3] - 促进知识和技术全球流动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3] - 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 不断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3] 会议活动安排 - 大会举办4次全体会议和15场平行论坛 覆盖开放创新生态系统 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与产业五大领域 [4] - 来自27个国家包括中国 澳大利亚 意大利 丹麦 南非的演讲嘉宾参与平行论坛 [4] - 设置展览区展示多家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企业在智慧园区 低碳技术 开放科学平台等方面的前沿成果 [4] 实地考察与对接 - 会议期间安排7条科技参访路线 覆盖中关村国际机器人产业园 东升科技园 生命科学园 首钢园等10个科技地标 [5] - 首次设立昌平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分会场 通过主分会场联动拓展交流空间 [5] - 首次设置"IASP地平线项目" 邀请国际科技园区优秀企业来华与中关村企业精准对接 [6] 合作成果预期 - 通过密集交流与对接活动 中外园区将达成一批合作项目 [6] - 持续扩大北京科技园区国际"朋友圈" 提升中关村全球影响力 [6]
中国首次跻身前十!全球创新指数公布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7 01:12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 瑞士、瑞典、美国、韩国和新加坡位居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前五名,中国首次跻身前十位列第十 [2][3] - 中国排名较去年跃升一位,得分56.6,成为全球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3][4] - 韩国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排名第四位,新加坡首次跻身前五并在全球10项创新指标中领先 [4] 中国创新表现亮点 - 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2][5]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2][5] - 北京集群排名第四,上海-苏州集群排名第五,全球前15大集群中国占据5席 [5][9] - 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超过瑞士,研发支出位居全球第二,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 [4] 研发投入与产出数据 - 中国"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2.73%的平均水平 [7]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 [7] - 北京集群科学论文发表量占全球总量4%,上海-苏州占2.5%,深圳-香港-广州占2.4% [5][6]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PCT专利申请量占比9%,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的10.3% [6] 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 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0] - 2024年长三角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95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 [10] - 2021-2024年长三角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 [10] - 2021-2024年长三角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占全国45.8%,其中区域合作项目45项 [10] 全球创新趋势变化 - 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增速降至2.9%,预计2025年进一步降至2.3%,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12] - 全球领先企业研发支出名义增长仅3%,远低于过去十年8%的平均水平 [12] - 软件与ICT服务行业研发支出占比从2018年14%上升至2024年20%以上 [13] - 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研发强度从2018年16%上升至2024年19%,位居各行业首位 [13] 地理分布特征 - 美国企业占全球研发支出47%,亚洲占30%,欧洲占22% [13] - 中国占全球研发支出约18%,日本约7%,韩国约3% [13] - 德国占欧洲研发支出8%,位居欧洲首位 [13]
以创新集群织密创新生态(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02
对话人: 李拯本报评论员 王森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李拯:"早上在香港谈合作,下午到横琴处理业务,晚上又回到澳门",这是很多报道中的粤港澳一天生 活圈,也是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王森:的确,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高效协同,碰撞出大湾区的创新优势。"央地协同",两家国家 实验室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带动作用;"区域协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 台"以点带面",境内外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尽其用、畅其流;"四链协同",产业联盟让企业、机 构、学科的界限被打破、协同更加高效。 围的国家创新生态。当一个强劲的动力引擎带动更多动力引擎,当一个强大的创新中心不断拓展辐射范 围,将为整个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李拯:在今年的排名中,"东京—横滨"集群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分列第二和第三。相比于世界 其他创新集群,面对逆全球化和科技遏制,粤港澳大湾区如何保持其独特优势? 王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是大湾区的独有优势。看 金融赋能,港交所、深交所携手产业链企业,"科技+资本"的闭环激励着无数奇思妙想。看创新生态, 大湾区不少 ...
全球创新指数公布:中国跻身前十 这一指标超过瑞士
第一财经· 2025-09-16 16:47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瑞士以66.0分位居全球创新指数首位 瑞典和美国分别以62.6分和61.7分位列第二和第三 [1][2] - 韩国创新指数得分60.0排名第四 新加坡以59.9分位列第五 英国以59.1分排名第六 [1][2] - 中国以56.6分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 排名第十位 [1][2][3] 中国创新表现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百强创新集群 共计24个集群进入百强名单 [1][4]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首次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1][4][6] - 北京集群排名全球第四 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五 中国在前15名集群中占据5席 [4][6] - 中国在知识与技术产出方面超过瑞士 研发支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 [3][4] 研发投入强度 - 中国"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 接近OECD国家2.73%的平均水平 [5] - 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5]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5] 区域创新建设 - 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 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9545件 [7][8] - 长三角地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 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 [8] - 2021-2024年长三角区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 占全国总数的45.8% [8] 全球研发趋势 - 2024年全球研发支出增速降至2.9% 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2.3% 创十多年来最弱扩张水平 [9] - 全球领先企业研发支出名义增长率仅为3% 显著低于过去十年8%的平均水平 [9] - 按实际价值计算 企业研发支出增长率仅为1% 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4.6%的水平 [9] 行业研发特征 - 软件与ICT服务行业研发支出占比从2018年14%上升至2024年20%以上 [10] - 汽车行业研发支出占比从2018年超过18%回落至2024年约14% [10] - 制药与生物技术行业研发强度达19% 软件与ICT服务行业为14% ICT硬件与电气设备行业为8% [10] 风险投资动态 - 2024年全球风险投资交易总额增长7.7% 主要受美国大型交易和生成式AI领域投资推动 [9] - 若剔除生成式AI领域投资 2024年风险投资总额实际呈现收缩状态 [9] 地理分布格局 - 美国556家企业贡献全球47%的研发支出 [10] - 亚洲地区贡献全球30%的研发支出 其中中国约占18% 日本约占7% 韩国约占3% [10] - 欧洲地区贡献全球22%的研发支出 德国以8%的占比居欧洲首位 [10]
中国创新自信向未来(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5 22:49
中国创新集群的全球领先地位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中首次位列全球第一 超越日本"东京—横滨"和美国"圣何塞—旧金山"集群 [2] - 中国以24个创新集群上榜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前5和前15创新集群中中国分别占据2个和5个 数量均居全球首位 [2] - 该集群通过战略需求导向、高效协同网络及开放创新模式实现突破 形成"上午图纸、下午样品、次日量产"的罕见效率 [3] 研发投入与专利成果 -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人民币 稳居世界第二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501万件 其中企业拥有372.7万件 涉及企业52.4万家 [2] - 中国三方专利占比达10.4% 但较日本超过30%的占比仍有差距 [5] 创新结构与质量挑战 -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6.91% 显著低于发达国家12%-23%的水平 [5] - 企业研发投入集中在试验发展环节 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始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6] - 需建立稳定基础研究支持机制 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优化创新链效能 [6][7] 数字时代知识产权发展 - 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达4.5万件 中国占比超60% 成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专利拥有国 [8] - 各国采取差异化知识产权策略:美国通过司法强化保护 欧盟构建统一法律框架 中国双轨推进国内修法与国际合作 [8] - 需加强WIPO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对话 建立数字技术驱动的跨境知识产权规则与争端解决机制 [10] 全球创新合作与协调 - 区域化知识产权规则增加跨国企业运营成本 需推动全球标准协调统一 [10] - 应平衡发达国家强保护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应用需求 促进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公正合理化 [10] - 通过国际科技交流深化合作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7]
连续第三年全球第一我国创新动力强劲
齐鲁晚报· 2025-09-15 21:45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 - 中国以24个创新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名第一 [1] - 中国创新集群上榜数量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1] - 全球前十位创新集群中中国占据三席 分别排名第一 第四和第六位 [1]
深港穗铁三角打造“东方创新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07:15
(原标题:深港穗铁三角打造"东方创新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认为,深港穗此次"登顶",既有"新口径"的影响,也与大湾区持续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工作有关。新口径也捕捉到了更真实的区域竞争力:深港穗三地正在成为新的创新极点,这里发明者活跃度、科研产出与资本供给相对均衡,已 经形成了从前沿研究、专利布局到企业融资的闭环。 先不具体展开指标分析,大家越来越注意到一个现象:国际顶尖学者正加速向深港穗集聚。 今年4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领衔的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深圳河套揭牌,短短半年已吸引17位全球知名数学家入驻,并在生物医药、人 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5月,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抗甲流PB2新药昂拉地韦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研发实 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突破背后,意味着深港穗三城正在形成1+1+1=∞的无限可能。 所谓1+1+1=∞,不是深港穗三座城市简单的资源相加,而是创新要素在空间上高密度耦合、在时间上高频交互、在机制上高弹性匹配后,形成的 持续自我增强系统。它既能不断生成新知识与新企业,也能快速筛选、扩散与迭代,呈现近乎"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