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

搜索文档
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新华社· 2025-09-27 10:50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题:创新开展北极高纬度冰区和"冰边缘区"科考——访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 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记者:我国开展的科学考察如何反映北冰洋的这种变化? 林龙山:北极的气候、海洋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与作为近北极国家的我国密切相关。中国第15次北 冰洋科学考察由"雪龙2"号、"极地"号、"深海一号"和"探索三号"共同实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 冰洋科考,体现了我国极地考察能力的跃升。 从科学层面来说,我们亲眼见证了北极海冰的快速变化。海冰融化速度加快,冰边缘区显著扩大,这些 变化不仅印证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一手数据,使我们对北极生态系 统的响应机制有了更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协同开展北冰洋高纬度冰区科考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9月26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回到上海,完成了为 期83天的北冰洋科学考察。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本次科考重点及主要成果有哪些?新华社随船记 者采访了本次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 我国开展最大规模科考探究北冰洋之变 记者:15年前的2010年,您参加了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与之相比,本次 ...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中国能源报· 2025-09-26 07:53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全球气候新"化学开关"。 中国科学家于北京时间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论文显示,海洋硫 酸盐浓度的微妙变化,能够改变海底甲烷的消耗方式,就像一个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 关"。随着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和淡化,类似的开关可能被再次激活,需要密切关注。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研究人员表示,在5600 万年前的超级变暖事件中,地球经历了极端的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由于该事件与当前气 候变化存在诸多相似,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然而,其背后的碳循环机制,特别是北极海 洋发挥的作用始终是未解之谜。 来源:新华社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 n e n e rg y) 责编丨李慧颖 ▲ 这是2023年7月25日从"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拍摄的北极圈内的浮冰。新华社记者 魏 弘毅 摄 据介绍,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大量的甲烷以水合物"可燃冰"形 式储藏在海底。以往科学家担忧海底甲烷释放后会大量进入大气,直接加剧全球变暖。但 近年研究发现,当前绝大部分海底释放的甲烷都会快速溶解在海水中,然后被各种微生 物"消化"掉 ...
【新华社】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全球气候新“化学开关”
新华社· 2025-09-26 01:25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变化可改变海底甲烷消耗方式 如同控制全球气候的化学开关 [2] - 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淡化可能激活类似机制 需密切关注 [2] 古气候事件分析 - 5600万年前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足现代三分之一 [3] - 硫酸盐短缺导致微生物无法高效转化甲烷 促使好氧细菌快速燃烧甲烷释放二氧化碳 [3] - 当时北极海洋二氧化碳浓度高于全球平均值 从碳吸收海绵转变为排放烟囱 [3] 甲烷循环机制 - 海底甲烷主要以可燃冰形式储存 当前绝大多数释放后溶于海水被微生物消化 [2] - 微生物以硫酸盐为燃料转化甲烷能源 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 [3] - 硫酸盐不足时甲烷直接进入海水 通过好氧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3] 现代气候关联 - 北极海水变淡及化学环境改变可能重演古气候事件模式 [3] - 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3]
北极航线“破冰”,又一场格局重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4:44
北极航道开通与首航 - 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CAX)由海杰航运"伊斯坦布尔桥"轮首航 从宁波舟山港至英国弗利克斯托港仅需18天 较苏伊士运河航线40余天缩短超50% 较中欧班列20余天更快 [1] - 航线采用北极东北航道 通航期因气候变暖与破冰技术提升延长至5个月(7-12月) 北极冰盖面积萎缩至约270万平方公里 2030年夏季或现"无冰北极" [4][7] - 首航装载价值2亿美元货物 含4000多个集装箱 覆盖光伏组件、储能柜及跨境电商商品 热敏货物运输优势显著 [7] 航线经济与战略价值 - 航线降低企业库存量40% 减少碳排放 规避海盗、拥堵及战争风险 地缘安全性高 [7] - 北极地区资源储量丰富 未探明石油900亿桶、天然气47万亿立方米 分别占全球13%和30% 煤炭与可燃冰储量丰沛 半数大陆架水深不足50米利于开采 [8][9] - 北极航道有望形成连结东亚、北欧和北美的新世界经济圈 推动经济重心北移 北方港口(如大连、青岛)相较南方港口更具地理优势 [13] 港口与城市发展机遇 - 挂靠港口包括大连、青岛、上海、福州、宁波 其中宁波舟山港补齐全球大洋通航网络 枢纽地位巩固 [10][12] - 福州港实现国际航线新突破 宁波创新"海铁联运+中欧快航"模式 货物抵德国威廉港仅26天 较传统方式减12天 [10][12] - 北极航线或改变东亚地缘经济格局 北方城市贸易成本优势凸显 南欧及东南亚国家可能面临挑战 [13] 多通道协同与行业影响 - 北极快航弥补中欧班列运力瓶颈 2020年以来口岸积压问题突出 沿线设施陈旧制约发展 [16][17] - 北极航道年往返运营仅16趟 计划2025年实现夏季固定通航 冰区船队建设推进全年通航 [18] - 北极航道纳入"冰上丝绸之路"战略 2017年提出共建 2018年白皮书明确国际合作方向 [18]
国家公园法将施行;五年来高排放车辆淘汰近两千万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12:04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 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我国首部国家公园法将施行 9月12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 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国家公园的专门立法。该法共七章六十三条,明确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 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和海洋区域。国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将自然 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国家公 园,实行严格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 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国家公园法》为我国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保护,同时为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与公 众教 ...
从“被动治”到“主动防”—全球变暖,中国农业如何应“烤”
科技日报· 2025-09-21 09:36
"以前我们主要种紫花苜蓿、荞麦和山杏,苹果只是零星种一点。"作为一名当地土生土长的"90 后",陕西省吴起县果业技术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程占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2015年起,情况开始发 生变化。" 变化源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种植带北移。 气温的逐年升高,让吴起县的高海拔、强光照与显著温差成为苹果种植的优势。这里产出的苹果色 泽艳丽、甘甜饱满。 但全球变暖也让种苹果这件事变得更难。 7月底,吴起县迎来今年最强的一场降水。"这些年降雨越来越多。而且,未来10天全县最高气温均 超过30℃,高温高湿天气可能会引起果园病害大流行。"当时,电话那头的程占叶颇为发愁。 正如程占叶所感受到的,全球气温持续攀升,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门委员会(IPCC)2024年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化前已上升1.1℃,农作物产 量变化幅度达到-10%至25%不等。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现实: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正在经历史上 最严峻的考验。 研究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 减产3.1%。据预测,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 ...
国泰海通:从全球视角看电力供需 煤电仍是压舱石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06:41
全球电力需求增长 - 全球电力需求增速中枢逐级抬升 2024年增速达4.4% 明显快于全球GDP增长2.9%的水平 [1] - 需求结构呈现发展中国家维持高增 发达国家重拾增长的态势 [1] - 三大深层动力推动用电增长:工业领域深度电气化 人工智能驱动数据中心扩张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冲击增加 [1] 电力供给结构性瓶颈 - 新能源因间歇性强和输出不稳定等特性 未能形成对电力需求稳态支撑的能力 [2] - 电网基础设施老化 区域调度能力薄弱 储能系统缺位等问题造成电量增长与电力可用性严重脱节 [2] - 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虽取得进展 但供给端结构性瓶颈未同步解决 [2] 传统能源核心地位 - 煤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发电仍是未来中长期全球电力系统的压舱石 [1][3] - 2025年美国宣布重启煤电 25H1美国电煤发电过去10年首次恢复同比增长15% [3] - EIA预计2025年美国煤炭消耗量同比增加6% 发达国家为保障AI发展及应对极端天气需煤电发挥优势 [3] 行业投资方向 - 推荐中国神华 中煤能源 兖矿能源 陕西煤业 晋控煤业等兼具国企改革逻辑的煤炭企业 [1] - 发展中国家煤炭需求保持高增长 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思路调整 煤炭出清压力最大时期或已过去 [3]
世界最大冰山解体
财联社· 2025-09-05 10:01
冰山A23a解体过程 - 冰山A23a面积从3672平方公里缩减至1770平方公里 缩减幅度超过50% [1] - 大量冰块脱落 最大脱落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 小型冰块威胁船只安全 [1] - 漂流速度加快至每日20公里 2020年脱离搁浅状态后持续向北移动 [2] 冰山规模变化 - A23a解体后 D15a以3000平方公里面积成为世界最大冰山 A23a退居第二位 [2] - 原A23a重量近一万亿吨 为全球巨型冰山之首 [1] - 最宽处达60公里 目前仍保持显著体积特征 [1] 环境影响因素 - 温暖海水导致冰山迅速分解 南半球春季将持续加速解体过程 [2] - 南极冰架流失速度加快 可能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暖相关 [3] - 曾滞留南乔治亚岛海域 存在与岛屿碰撞威胁生态系统的风险 [2] 研究观测数据 - 欧盟哥白尼项目通过卫星图像监测冰山形态变化 [1] - 美国国家冰中心将脱落冰块归类为大型冰山 [1] - 英国南极考察处预测未来数周内将持续解体至难以辨识 [2]
【特稿】世界最大冰山解体
新华社· 2025-09-04 08:34
冰山A23a解体过程 - 冰山A23a面积从3672平方公里减少至1770平方公里 缩减超过50% [1] - 大量冰块脱落 部分脱落冰块面积达400平方公里 小型冰块威胁船只航行安全 [1] - 漂流速度加快 单日最远移动距离达20公里 [2] 冰山规模变化 - A23a解体后 D15a冰山以3000平方公里面积成为世界最大冰山 A23a退居第二位 [2] - 研究人员预测南半球春季海水持续温暖将导致A23a持续分解至难以辨识 [2] 历史背景与移动轨迹 - 冰山于1986年从南极菲尔希纳冰架断裂 在威德尔海搁浅超过30年 [2] - 2020年前后开始向北移动 今年3月曾停留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 [2] - 5月重新向北漂流 移动轨迹受冰层融化和海洋环境影响 [2] 气候关联性 - 南极冰架近期冰流失速度加快 可能与人类行为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关联 [2]
冰美式变温水!日韩“史上最热”夏季 韩国央行预警热浪推高CPI
第一财经· 2025-09-04 05:18
极端高温天气记录 - 日本6月至8月平均气温较基准值高出2.36摄氏度 创189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且夏季气温已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1][2] - 韩国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达25.7摄氏度 为197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 刷新去年25.6摄氏度的纪录 [1] - 东京都中心区域35摄氏度以上酷暑天气达23天 创历史纪录 其中兵库县丹波市7月30日最高气温达41.2摄氏度 [2] 高温持续性预测 - 日本气象台预计未来两周高温持续 气温可能超过35摄氏度 全国气温偏高趋势将延续至10月 [1] - 韩国气象台预计全国性热浪持续至9月 当月气温有六成概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1] 健康与水资源影响 - 日本5月至7月因中暑送医人数达5.9万人 其中75人死亡 [2] - 韩国夏季超4000人因高温相关疾病就诊 为2018年以来最多 26人因高温死亡 [2] - 韩国江陵市因持续干旱面临供水危机 五峰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新低 干旱级别升至"严重" [3] 农业与经济冲击 - 日本高温少雨导致水稻产地缺水 7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0.7% 新米价格达每5公斤5000日元 [4] - 日本农协大幅提高新米收购预付款 预示秋季后米价可能进一步走高 [4] - 韩国央行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冲击农产品和水产品 7月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3% [5] - 极端天气预计使韩国第三季度CPI上升0.3个百分点 全年上涨0.1个百分点 [5] 气候变暖关联性 - 气象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抬高温室基线 极端炎热夏天出现频率可能增加 [1] - 韩国央行警告气候灾害可能推高物价并削弱长期增长潜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