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发展(CDEVY)
icon
搜索文档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要素配置加强资源保护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西安日报· 2025-06-12 03:30
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会议核心要点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深入推进规划土地联动 严守自然资源底线 [1] -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 科学规划引领 -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管控 完善规划传导实施路径 [2] -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 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全覆盖 [2] - 抓好"三生"空间有机融合 提高城市宜居性、韧性和智慧水平 [2] 要素配置优化 - 精准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2] - 盘活利用"五类用地" 探索特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2] - 做好土地规划深度融合 [2] 自然资源保护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2] - 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2] - 完善城镇开发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详规"一张图" [2] -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2] 工作机制 - 完善上下协同、横向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2] - 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
从“苏超”看体育赋能 绿茵场成城市发展“活力引擎”
证券时报· 2025-06-09 17:53
赛事定位与参与模式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采用"全民参与+城市荣誉"的核心理念,打破职业联赛精英化路径,构建开放包容的足球生态 [1] - 参赛球员达500余人,涵盖公司职员、教师、大学生等非职业群体,年龄跨度16-40岁,体现"人人皆可上场"的全民足球理念 [1] - 赛事设计强调"谁行谁上"的纯粹性,吸引大量曾接受专业训练但现从事其他行业的"斜杠"爱好者参与 [1] 文化传播与地域特色 - "苏超"通过地域文化现代性表达实现破圈,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楚汉之争"等名梗强化地方文化认同 [1] - 赛事将本土元素融入传播,例如扬州中场休息展示非遗、常州推出"9.9元门票"套餐联动本地品牌营销 [2] - 盐城"观赛送鸡蛋饼"活动吸引万名游客打卡,形成文化体验与消费的闭环 [2] 经济联动与社会效益 - 端午假期期间6个主场城市文旅消费增长14.63%,超18万球迷跨城观赛,带动区域经济协同 [2] - 常州"9.9元门票"套餐推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翻倍,验证赛事对周边产业的拉动效应 [2] - 赛事构建"政府定规则、社会创内容、市场配资源"的治理框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连接器 [2]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蓝皮书2024评估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8 07:22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评估 核心观点 - 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水平保持全球前三、国内第一,稳居国际第一梯队[3] - 蓝皮书围绕五大功能定位提出前瞻性政策建议,包括海洋科技创新、国际航运中心引领、海洋事务治理、绿色低碳示范和国际合作标杆[1] 评估体系与结果 评估框架 - 采用5个一级指标(海洋产业创新、航运资源配置、海洋事务治理、绿色发展转型、城市发展实力)和25个二级指标,对标全球20个重点海洋城市[3] 排名表现 - 综合排名:全球前三、国内第一[3] - 细分领域: - 海洋产业创新:国际第一梯队,船厂手持订单规模和海洋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显著[6] - 航运资源配置: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班轮流通性全球领先,活跃度仅次于新加坡[7] - 绿色发展转型:高压岸电连接数量全球第一,替代能源加注设施种类全球第三[7] - 城市发展实力:人才吸引力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科技创新实力突出[8] 优势与短板分析 核心优势 - 海洋产业:依托海洋装备产业链和科创资源,船厂订单和高校教育领先[6] - 航运资源:黄金水道、多式联运网络和深水航道支撑港口吞吐量优势[7] - 绿色发展:高压岸电应用全球第一,绿色港航成效显著[7] 待提升领域 - 海洋事务治理:需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7] - 绿色发展:海洋生态治理保护需强化核心竞争力[7] - 城市实力:经济金融能级和城市生态建设需持续发力[8] 发展对策建议 - 强化全球航运枢纽建设,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高地[12] - 加快海洋科创驱动,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12] - 推进国际区域合作,锚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12]
上海为城市发展规划创制性立法,“解渴管用”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5-28 07:24
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核心内容 - 这是一部全新的创制性立法,对推进上海市统一规划体系建设、规范规划编制、保障实施及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 《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施行,强化人大对规划审查批准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1] - 制度层面固化实践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战略导向作用 [1][2] 条例结构与特点 - 共六章40条,全体系构建统一规划体系,全周期明确管理要求,全方位汇聚各方智慧 [2] - 第二章第八至十二条详细规定规划体系与协同机制,第九条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需强化衔接落实 [2] - 系统规定规划编制流程(前期研究至总结评估)及实施保障机制,包括专家咨询论证(第二十二条)和公众参与(第二十一、三十三条) [2] 十五五规划落地实践 - 将"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条例》最佳实践场景,前期开展56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吸纳成果 [3] - 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规划科学性,开展2个系列9项行动收集科学家、企业家及市民意见 [3] - 加强规划衔接,包括上下衔接(国家战略、市级专项规划等)和左右衔接(长三角省市协同机制) [4] 规划实施机制 - 构建全流程推进机制,规划《纲要》发布后制定任务分解方案(第二十六条),专项规划同步建立责任清单 [5] - 年度计划落实发展目标(第二十七条),促进财政、土地等政策协同保障要素资源配置(第二十八、二十九条) [5] -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第三十至三十二条) [6] 监督与评估执行 - "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中,对20项重大指标、93项重大项目、259项重大任务逐一审查 [7] - 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依法监督,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区各部门履职参考 [7] - 明确违法责任追究,单位和个人可对规划问题提出建议 [7]
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发布 城市发展从规模依赖转向内涵提升
新华财经· 2025-05-27 13:47
报告概况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报告(2025)》 系统性评估全国105个大城市网络形象 围绕城市传播 城市文化 城市经济 城市生活 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展开分析 [1] - 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 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山大学等院校共同编撰 系第五次发布"人大指数"成果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与区域发展 新质生产力等战略性议题 [2] 核心发现 - 城市网络形象与城市规模总体正相关 超大城市凭借资源虹吸效应与复合型优势在总榜及细分领域领跑 其他城市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破圈突围 [1] - 超大与特大城市在文化网络形象中整体表现出色 依托完善传播基础设施与强大文化资产活化能力 形成文化底蕴与传播效能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1] - 不同规模城市治理效能协同提升 印证全国一盘棋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 反映城市治理从标杆引领向整体提质转型 [1] 专家观点 - 报告构建科学评估框架 整合传播学 社会学 经济学多学科视角 将抽象城市形象转化为可量化指标体系 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2] - 城市网络形象演进从规模依赖转向内涵提升 超大城市锚定高度 中小城市拓展温度 数字技术改变速度 形成千城千面现代化图景 [2] - 城市竞争力从资源禀赋静态比拼转向叙事能力动态竞争 通过硬件投入与软性体验平衡实现生态与城市体验共振 [2] 研究影响 - 报告发布引发学界与业界广泛关注 50多位来自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高校专家与重庆 厦门 宁波 中山等多地城市代表共同探讨建设提升路径 [4]
成都:推动轨道交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5-26 23:14
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 成都已开通16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 [1] - 2024年开通四川首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资阳线,截至2024年底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670公里、车站423座 [2] - 轨道交通800米覆盖通勤比重达34%,在超大城市中位居全国第二,市民平均通勤时间缩短到38分钟 [3] 轨道营城与城市发展 - 成都实施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商业中心—居住中心—生产中心"圈层分布的建筑群落 [2] - 轨道交通带动周边地块高强度开发与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推动"人、城、产"融合发展 [2] - 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布局建设2.8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首个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轨道城市·寓见"2024年运营 [6] 轨道交通商业价值 - 成都地铁日均客运量超600万人次,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3% [4] - 商业项目开工建设面积达376万平方米,年均开工量近100万平方米 [4] - 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联合成都轨道集团打造辐射全国的港铁车站商业平台 [4] 轨道交通产业生态 - 成都轨道交通相关产业园区汇聚570余家上下游企业,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5] - 构建"一校一总部三基地"空间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度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之首 [5] - 轨道交通产业被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5] 轨道交通服务创新 - 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2分钟,准点率达99.99% [6] - 打造儿童友好车站、无障碍卫生间等全生命周期品质服务 [6] - 首个未来社区生活中心"隔壁子·未来社区生活中心"和首批"地铁驿站"上线 [6] 轨道经济综合效益 - 轨道交通串联城市产业带,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发展线" [4] - 创新布局零售商业、精品酒店、城市康养等业态,推动"首店经济""名店经济"转型 [4] - 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三圈合一的业态格局 [6]
从“人类社会”转向“人机社会”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城市发展“基因”?
环球网资讯· 2025-05-25 14:19
人工智能与城市治理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生活,推动社会治理框架从"人类社会"转向"人机社会",需建立"人机契约"延伸责任链条至AI研发与应用端 [2] - 传统社会治理责任链条因AI参与决策而模糊,需重构治理框架以保障AI可信可靠并维护人类权益 [2] - 北京12345热线应用AI技术于问题分类、智能审批等场景,上海推动惠企政策全流程数智化 [3] 公共服务智能化转型 - 社会治理体系从"压力型"向"价值共创型"转变,建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 [3] - 人工智能推动环境治理范式转向"数据密集型",实现污染动态管控、精准溯源及预报 [3] - 四川德阳、绵阳通过AI大数据平台减少污染预警58天,避免工业产值损失 [4] 城市发展论坛成果 - 论坛聚焦AI与城市发展,汇集社会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学者探讨治理理论与实践创新 [2][3] - 自2013年起累计形成近百篇演讲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4]
城市发展迈入“更新期” 上海加快“两旧一村”改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12:58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从政策引导、资源配置、资金支持等多维度明确发展方向 [1] - 城市更新行动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五部门罕见联合解读政策文件 [1] - 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出城市发展模式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强调通过城市更新拉动投资与消费,扩大内需 [1] 政策演进与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以政府主导的拆迁重建为主,侧重解决住房数量问题 [2] - 90年代引入市场机制,开发商参与旧改但出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 [2] - 21世纪初政策拓展至经济、社会、文化多层面协调,2007年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2008年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3] - 2019年城市更新首次被列为国家战略,2020年写入"十四五"规划 [4] 2025年政策框架与任务 -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八项主要任务,涵盖建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城中村改造等 [5] - 实施机制强调城市体检评估和规划体系,用地政策推动存量土地盘活,投融资加大财政与信贷支持 [5] 开发商参与模式与案例 - 开发商通过旧改项目、更新单元规划、商业空间改造三方面参与城市更新 [6] - 上海虹口北外滩旧改采用组团打包模式,签约率近99%,静安蕃瓜弄小区实现100%签约 [7] - 瑞安集团参与奉贤"贝港城中村"改造,此前已打造新天地、瑞虹新城等标杆项目 [8] - 融侨集团27.46亿元竞得上钢十厂地块,改造为"艺术+商业+办公"综合体,A.F.A办公楼启动招商 [8] 地方实践与项目进展 - 上海加快"两旧一村"改造,上钢十厂项目定位工业遗产转型,总建面23万平方米 [1][8] - 长宁区新华路街道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上钢十厂项目,强调保护性改造与创新 [8]
中铁城市发展投资集团原董事长黄天德接受审查调查
快讯· 2025-05-21 07:54
智通财经5月21日电,据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纪委、四川省纪委监委消息:中铁城市发展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天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纪委正对其 进行纪律审查,经国家监委指定四川省监委管辖,四川省监委指定广元市监委管辖,广元市监委正对其 进行监察调查。 中铁城市发展投资集团原董事长黄天德接受审查调查 ...
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 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5-20 02:52
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 - 杭州博物馆数量已达299家 其中国有博物馆73家 非国有博物馆31家 乡村(社区)博物馆184家 其他类博物馆11家 [2] - 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 数量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二 仅次于北京 [2] -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 不可移动文物11134处 历史建筑1686处 已初步形成博物馆之城格局 [2] 博物馆建设政策与规划 - 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掀起"博物馆热" [3] - 2021年发布《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 [3] - 2024年启动编制《杭州市"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2025—2030)》 [3] 数字化与文化惠民成果 - 打造"杭城迹忆"数字化平台 实现足不出户领略历史文化 [3] - 新建10个国有博物馆 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 [3] - 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 [3] 主题活动与公众参与 - 2019-2024年连续举办"红色记忆""让文物活起来""宋韵迹忆"等主题文博活动 [4] - "让文物活起来"全媒体传播项目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奖 [4] - 2024年将推出讲解员技能竞赛 文物主题篆刻大赛 文博推荐官发展计划等活动 [5] 科技赋能博物馆发展 - 建设智慧博物馆与智慧城市融合 开发数字地图和集中预约系统 [6] - 展览设置可交互声光电墙面 AI数字人"苏东坡"等科技展示手段 [6] - "杭城迹忆"平台可定制文化出行路线 参与线上互动打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