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

搜索文档
法治经纬|与法相伴山水间——浙江舟山以“普法+文旅”融合推动自然资源法治宣传阵地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8 01:45
"八五"普法期间,浙江省舟山市立足自然资源特色和"东海云廊"文旅资源,深度探索"沉浸式普法"新模式,实现"法旅"融合双向赋能,形成法治教育、 生态保护、科普文旅一体推进的生动实践,为自然资源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舟山样本"。 多维场景织就"法景共生"网络,打造沉浸式法治教育空间 2023年建成的长岗山省级普法阵地,以长岗山省级森林公园与"东海云廊"绿道为天然载体,充分利用7000平方米的生态空间,将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 规、政策知识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构建起"步步见法、处处学法"的立体普法网络。 长岗山普法阵地以主题日活动为抓手,结合志愿行动,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普法矩阵,让法治教育真正"活"起来。 在重要时间节点,普法阵地会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国家宪法日,举行庄严的宪法宣誓仪式,组织自然资源系统干部、新入职人员面向国旗宣 誓,通过仪式化教育增强法治信仰;世界地球日期间,联合浙江省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工程勘察设计院等专业机构,开展地质科普讲座、防灾减灾演练等活 动,邀请专家围绕舟山地区地质构造特点、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预防措施等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公众掌握防灾避险技能,同时明确在灾害防治中的法律 ...
我国有望诞生一世界级金矿
财联社· 2025-09-11 13:50
自然资源家底与找矿突破 - 辽宁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 有望成为继山东胶东金矿之后我国又一个世界级金矿[1][2] - "十四五"期间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 - 探明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大盆地深层和海域深水成为油气增储上产主阵地[2] - 新探获多个大型铀矿床 有效提升铀资源安全保障程度[2] - 发现横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的"亚洲锂腰带" 长度达2800公里 并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2] 能源与矿产产量 - 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突破2400亿立方米[2]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2] 土地与生态资源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2] - 森林覆盖率达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2] -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2]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2]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2] - 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 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2]
我国持续开展调查监测,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18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森林覆盖率达25.09%,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 的国家;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2.7万亿元;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 处……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部 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等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自然资源工作。 "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十四五"以来,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厚,根基更稳。关志鸥介 绍,通过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9类自然资源的调查 监测工作,我国动态掌握各类资源状况。 耕地保护成效卓著。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耕地数量、质量、生 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矿产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的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油 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 纯介绍,"十四五"时期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深层煤层气勘探取 ...
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央视网· 2025-09-10 14:12
五年来,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 了2800万亩,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 0:00/1:52 今天(9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最新成就。 作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5.09%,比2020年提高了约2个百分点,森林蓄 积量达到209.8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2030年目标。 此外,国家公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涵盖了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植物种类。 海洋保护和利用方面,大陆自然岸线的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优良 率提升至60%以上,红树林的面积达到46.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 2.7万亿元。 ...
全球增绿最多最快、找矿获重大突破 我国最新自然资源“家底”公布
搜狐财经· 2025-09-10 07:47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3]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5] -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5]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3]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成为全球少数红树林净增国家 [5] 能源矿产突破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8] - 探明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9] - 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突破2400亿立方米 [9] - 辽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 [11] - 发现横跨四省区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及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11]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3][1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 [15]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15]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 [15] - 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潮流能发电指标居世界前列 [15] 生态保护成果 - 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 涵盖近30%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6] - 完成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6]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5] -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 [5]
广西成功中标老挝地质调查项目
广西日报· 2025-08-20 02:26
项目背景与意义 - 广西地矿局下属单位联合中标老挝遥感数据收集和自然资源遥感解译项目 为首次以联合体形式承接援外地质项目 [1] - 该项目是商务部援助老挝国土资源规划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境外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服务和自然资源遥感调查项目 [1] 项目内容与范围 - 项目将运用多期次遥感影像及高分辨率影像 开展覆盖老挝全域的多期次遥感解译工作 [1] - 工作涉及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 包括精准识别生态保护重要区和修复重点区 [1] - 将提出老挝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建议方案 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1] 战略影响与展望 - 项目旨在为老挝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决策支持 [1] - 各参与单位将凝聚联合体优势 打造援外精品工程和标杆工程 为开拓东盟矿业市场奠定基础 [1]
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要素配置加强资源保护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西安日报· 2025-06-12 03:30
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会议核心要点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深入推进规划土地联动 严守自然资源底线 [1] - 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 科学规划引领 -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管控 完善规划传导实施路径 [2] -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 加快推进详细规划全覆盖 [2] - 抓好"三生"空间有机融合 提高城市宜居性、韧性和智慧水平 [2] 要素配置优化 - 精准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2] - 盘活利用"五类用地" 探索特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2] - 做好土地规划深度融合 [2] 自然资源保护 -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2] - 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2] - 完善城镇开发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详规"一张图" [2] -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 [2] 工作机制 - 完善上下协同、横向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2] - 凝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
苏伊士发力自然资源保护
中国化工报· 2025-05-30 08:05
可持续发展承诺与战略 - 公司在其可持续发展路线图中作出雄心勃勃的承诺,强化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1] - 公司通过水务与固废管理核心业务守护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气候与健康之间的联系[1] - 在亚洲地区,公司通过水处理、固废资源管理、土壤修复等服务减少环境足迹,缓解生物多样性压力[1] 资源再生与替代方案 - 公司开发海水淡化与再生水等替代水源,2024年在亚洲生产3900万立方米再生水,满足60万居民年生活用水量[2] - 公司推动塑料、电池、活性炭等再生材料发展,海水淡化项目日处理能力达26.65万立方米[2] - 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项目产生干污泥量8.4万吨,节约污泥填埋用地28公顷[2] 创新技术与生态项目 - 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应用"蜻蜓湿地"专利技术处理工业污水,同时为动植物提供生态栖息地[3] - 在重庆、青岛等地通过人工湿地项目实现厂区生态复育,并作为社区环保教育基地[3] - 在大连恒力炼化项目采用"嵌入式"污水处理厂设计理念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和斑海豹栖息地[3] 海绵城市与再生水厂 - 在北京开发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全过程跟踪监测和数据统计分析[3] - 北京槐房再生水厂全面考虑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屋顶湿地公园面积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3]
省第56个世界地球日淮安分会场活动成功举办
新华日报· 2025-04-28 23:19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自然为邻 万物共生"科普宣传活动 旨在追寻4亿年前的人类远祖 [1] - 由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 [1] - 参与人数包括400多名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 线上直播吸引20余万人次观看 [1][2] 活动内容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卢静带领参与者沉浸式探索龙宫海洋世界 指导青少年制作骨骼标本 [2] - 开展地球生物起源科普宣讲 通过生动案例展示生物演化历程 [2] - 设置互动交流环节 现场气氛热烈 [2] 举办意义 - 增强青少年自然资源保护意识 传播"珍爱地球"理念 [2] - 推动文旅与科普深度融合 探索"寓教于乐"新模式 [2] 淮安发展规划 - 淮安经开区定位为经济建设主阵地 对外开放主窗口 科技创新主平台 [1] - 以"绿色高地 枢纽新城"为目标 推进生产 生活 生态三生融合 [1] 场馆定位 - 淮安龙宫海洋世界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科普形式 [2] - 将西游文化 海洋文化融入产品供给 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