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埃斯顿(002747)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上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新格局:埃斯顿位列销量榜首
机器人圈· 2025-08-08 11:10
市场地位与国产化进程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2025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含埃斯顿酷卓)[1] - 公司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1] - 中国是全球最激烈的区域性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全球95%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均在中国设立业务网络[3] 核心竞争力升级:AI+机器人工业智能体 - 公司通过免示教焊接、打磨、视觉引导无序抓取等解决方案,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AI编程等技术,实现免示教、易用性提升[5] - 2025年初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并在德国Automatica发布支持二次开发的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4ms通讯速率的实时交互通道[5] - 公司从底层控制平台重构,将机器人作为主控,实现端侧数据处理→自编程→执行强效协同,提升机器人作为"工业智能体"的核心地位[5] - 智能化机器人推动钢构类焊接、曲面打磨/涂胶、激光焊接等低密度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扩增[5] 场景化工艺贯通:从内卷向高价值转变 - 公司喷涂防爆机器人取得证书,贯通金属加工领域压铸、冲压/切割、折弯、焊接、打磨、喷涂等全部工艺[6] - 基于场景应用构建的水平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并为进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奠定基础[6] - 采用"水平工艺+垂直行业"融合型解决方案,以"菜单"选配方式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完整解决方案转型[6] 内外资品牌平权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机器人产业成为全球市场核心玩家,提升产业链安全并帮助海外企业重塑智能制造"内核"[7] - 公司2024年底构建全球75个业务网点,波兰工厂竣工投产后形成海外3个(含Cloos、M.A.i)+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7] - 公司开启Local for Global新格局,推动国产与外资品牌平权[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市场向高质量、高价值场景、高安全性发展,融合端侧智能化技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编程设备"向"免编程、自判断设备"转变[9] - 智能化技术发挥生产数据价值,提升柔性化生产在"多品类、小批量"中的优势,降低AI技术应用门槛[9]
南京埃斯顿,全国销量第一!
南京日报· 2025-08-07 22:49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两个季度位列中国机器人市场第一,截至2025上半年市场份额达10.5% [1] - 推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化率提升至55.3% [1] - 中国是全球最激烈的区域性工业机器人竞争市场,全球95%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均在中国设立业务网络 [3] 技术竞争力与产品创新 - 核心竞争力升级为AI+机器人的工业智能体,融合运动控制、机器视觉、AI编程等技术,实现免示教、部署方便、易用性提升 [4] - 发布开放性更高的NGC控制平台和ERI实施操控平台,支持二次开发,融合多种API、开发套件和SDK接口,提供实时交互通道(支持4ms通讯速率) [6] - 从底层控制平台进行自我重构,将机器人作为主控,实现高效率数据处理和强协同控制,发挥机器人作为"工业智能体"的核心地位 [6] 应用场景与市场拓展 - 融合智能化能力的机器人在易用性、免示教、高安全性等特点,实现"普通工人"到"高级技工"的快速转变,在钢结构焊接、曲面打磨/涂胶、激光焊接等机器人密度较低的应用场景中快速扩增 [8] - 喷涂防爆机器人取得证书,在金属加工领域贯通压铸、冲压/切割、折弯、焊接、打磨、喷涂等所有应用工艺 [11] - 覆盖家居、建材、家电等一般工业市场,并进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在汽车覆盖件冲压、结构件焊接、白车身焊装、汽车总装等领域实现全面开花 [11] 业务模式与战略 - 形成"水平工艺+垂直行业"的融合型智能制造完整解决方案,以"菜单"选配的方式供应用户选择 [12] - 实现从"单机销售"向完整解决方案迈进,避开同质化的"内卷",向高价值场景进攻 [13] 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竞争力 - 构建全球75个业务网点,波兰工厂竣工投产后将形成海外3个+中国5个生产基地的供应链结构,打开Local for Global的新格局 [14] - 中国机器人产业链竞争力不断提升,帮助海外企业重塑智能制造"内核" [14] - 国产与外资品牌平权的背后是公司等先行者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链强劲竞争力的证明 [16]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变化在于高质量、高价值场景、高安全性发展,以及融合端侧的智能化技术,使工业机器人从"编程设备"向"免编程、自判断设备"转变 [16] - 发挥生产数据价值,实现柔性化生产在"多品类、小批量"中的优势,发挥AI技术普适性、低门槛的应用优势 [16]
押注中国AI 国际资金出手
上海证券报· 2025-08-07 16:08
韩国KIM推出中国AI主题ETF - 韩国投资管理公司KIM于7月29日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推出"KIM ACE中国AI大数据科技TOP2+主动型ETF" 跟踪50家中国领先AI企业 [1][2] - 该ETF追踪德国Solactive编制的"中国AI大数据科技TOP2+指数" 聚焦认知科技与数字平台、智能系统与工业技术两大领域各25家企业 [2] - 成分股需满足港交所或沪深港通上市 市值不低于20亿美元 日均成交额超3000万美元 覆盖云平台、智能出行、半导体及工业自动化等AI技术领域 [2] 国际机构看好中国AI发展前景 -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AI领导者 核心AI产业规模达1400亿美元 投资资本回报率52% [1][3] - 在政策支持和算力效率提升推动下 中国AI产业链整体规模可能扩张至1.4万亿美元 [3] - 景顺报告显示主权财富基金认为数字科技和软件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其次为先进制造和自动化 [8] 国际资金加速布局中国科技板块 - 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资产规模从2024年底54.14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8月5日76.67亿美元 增幅超40% [4][5] - 该ETF前两大持仓为腾讯控股(10.52%)和阿里巴巴-W(8.87%) 前十大持仓合计占比60.81% [5][6][7] - 2023年下半年以来外资机构累计调研A股351次 埃斯顿获47家外资调研居首 奥普特、汇川技术等获超10家调研 [8] 中国AI企业估值优势明显 - 中国可比的AI企业平均市销率约15倍 显著低于美国AI企业平均42倍的市销率 [8] - OpenAI和Anthropic等美国创业型AI企业市销率分别高达80倍和170倍 中国AI企业存在估值提升潜力 [8] - 国产大模型技术迭代已接近世界领先水平 在技术突破、市场空间和政策赋能方面具备估值提升基础 [8]
埃斯顿: 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07 10:14
股票期权授予登记完成情况 - 公司于2025年8月8日完成股票期权授予登记 向128名激励对象授予33200万份股票期权 [1] - 激励对象为核心技术及骨干人员、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 授予股票期权数量占本激励计划授予股票期权总数的100% 占授权日股本总额的0.38% [3] - 由于7名激励对象离职或个人原因放弃 激励对象人数由135名调整为128名 股票期权数量由35000万份调整为33200万份 [6] 激励计划审批程序履行情况 - 公司已履行内部审批程序 包括董事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草案及相关议案 [1] - 对激励对象名单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为2025年6月5日至6月14日 不少于10天 公示期满未收到任何异议 [2] - 公司进行内幕信息自查 未发现内幕信息知情人及激励对象存在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买卖的行为 [2] 股票期权行权安排 -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有效期自授权日起最长不超过48个月 [3] - 行权安排分为三个行权期:第一个行权期行权比例30% 行权时间为授权日起12个月后至24个月内 第二个行权期行权比例30% 行权时间为授权日起24个月后至36个月内 第三个行权期行权比例40% 行权时间为授权日起36个月后至48个月内 [3][4]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要求 - 考核指标包括营业收入累计增长率和净利润累计值 考核年度为2025-2027年 [4] - 第一个行权期考核目标:营业收入累计增长率目标值15% 触发值12% 净利润累计值目标值100亿元 触发值080亿元 [4] - 第二个行权期考核目标:营业收入累计增长率目标值50% 触发值40% 净利润累计值目标值220亿元 触发值176亿元 [4] - 第三个行权期考核目标:营业收入累计增长率目标值110% 触发值88% 净利润累计值目标值360亿元 触发值288亿元 [4] - 公司层面行权比例X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完成度M1和净利润完成度M2中的最大值 [4] 激励对象个人层面绩效考核要求 - 个人考核评价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 对应的个人层面行权比例分别为100%、70%、0% [5] - 实际可行权额度计算公式:个人当年计划行权额度×公司层面行权比例×个人层面行权比例 [5] 会计处理及财务影响 - 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 将股票期权成本在等待期内分摊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7] - 股票期权授权日为2025年6月20日 实际授予33200万份股票期权成本将在2025-2028年进行摊销 [7] - 激励计划成本将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但对公司经营发展产生正向作用 预计业绩提升将高于费用增加 [8]
埃斯顿: 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07 10:14
核心观点 - 公司完成202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限制性股票的授予登记 总授予数量为400万股 占授予日股本总额的0.461% 授予价格为10.27元/股 认购资金总额为4108万元 其中新增注册资本400万元 资本公积3708万元 本次授予登记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增加至871,018,453股 [1][3][6] 激励计划审批程序 - 公司已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 包括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激励计划草案及相关议案 [1] - 对激励对象名单进行公示 公示期为2025年6月5日至6月14日 不少于10天 未收到任何异议 [2] - 对内幕信息知情人及激励对象在激励计划草案公开披露前6个月内买卖公司股票情况进行自查 未发现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买卖的行为 [2] 限制性股票授予详情 - 授予对象包括7名高管和133名核心技术及骨干人员 高管每人获授6万股(董事、副总经理诸春华、周爱林、何灵军、陈银兰、副总经理ZHANGXING ZHU(朱樟兴)、殷成钢)和董事会秘书肖婷婷获授4万股 核心技术及骨干人员等133人共获授400万股 [3] - 高管获授数量各占激励计划授予限制性股票总数的1.50% 占授予日股本总额的0.007% 董事会秘书占1.00%和0.005% 核心技术及骨干人员等133人占100%和0.461% [3] 解除限售安排 - 限制性股票分三期解除限售 第一个解除限售期为授予日起12个月后至24个月内 解除限售比例30% 第二个解除限售期为授予日起24个月后至36个月内 解除限售比例30% 第三个解除限售期为授予日起36个月后至48个月内 解除限售比例40% [4] - 公司层面业绩考核要求2025-2027年会计年度分年度考核 考核指标包括营业收入累计增长率和净利润累计值 根据指标完成度确定公司层面解除限售比例X 若未达到触发值 所有激励对象对应考核当年计划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不得解除限售 由公司以授予价格回购注销 [4] - 激励对象个人层面绩效考核分A、B、C三个等级 对应解除限售比例分别为100%、70%、0% 实际可解除限售额度为个人计划解除限售数量乘以公司层面和个人层面解除限售比例 [5][6] 资金及股本变动 - 本次限制性股票认购款合计4108万元 全部以货币资金形式转入公司银行账户 新增注册资本400万元 资本公积3708万元 [6] - 授予登记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由867,018,453股增加至871,018,453股 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增加400万股 [7] - 按新股本871,018,453股摊薄计算 2024年年度每股收益为-0.93元 [8]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8] 财务影响 - 公司将在限售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根据最新信息修正预计可解除限售的限制性股票数量 按照授予日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 [9] - 激励计划成本将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预计对有效期内各年净利润有所影响 但公司认为激励计划带来的业绩提升将高于费用增加 [10] 高管股票交易 - 参与激励计划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周爱林、诸春华、何灵军、殷成钢、ZHANGXING ZHU(朱樟兴)在授予日前6个月内存在买入股票行为 系执行已披露的增持计划 [8]
埃斯顿(002747) - 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限制性股票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2025-08-07 09:47
限制性股票授予 - 授予日为2025年6月20日,上市日为2025年8月11日[2][13] - 授予数量400.00万股,授予价格10.27元/股,授予登记人数140人[2][5] - 诸春华等6位董、副总各获授6.00万股,占授予总数1.50%,占授予日股本0.007%[6] - 董事会秘书肖婷婷获授4.00万股,占授予总数1.00%,占授予日股本0.005%[6] - 核心技术及骨干等133人获授360.00万股,占授予总数90.00%,占授予日股本0.415%[6] 解除限售安排 - 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自授予日起12 - 24个月,比例30%[7] - 第二个解除限售期自授予日起24 - 36个月,比例30%[7] - 第三个解除限售期自授予日起36 - 48个月,比例40%[7] 业绩考核目标 - 2025年公司层面营收累计增长率目标值15%、触发值12%,净利润累计值目标值1.00亿元、触发值0.80亿元[7] 个人考核与解除限售 - 激励对象个人考核A、B、C等级,解除限售比例分别为100%、70%、0%[9] 资金与股本变动 - 截至2025年7月23日,收到认购款4108万元,新增注册资本400万元,资本公积3708万元[12] - 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增加4000000股,占比从9.76%增至10.17%;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比从90.24%降至89.83%;总股本增至871018453股[14] 其他要点 - 按新股本摊薄计算,2024年每股收益为 - 0.93元[18] - 筹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9] - 五名董、高管授予日前6个月内买股系执行增持计划[20] - 限售期内修正预计可解除限售数量,计入成本费用和资本公积[21] - 400.00万股限制性股票成本3420万元,2025 - 2028年分别摊销997.50万元、1482.00万元、712.50万元、228.00万元[23] - 激励计划成本费用摊销影响净利润,但业绩提升高于费用增加[23]
埃斯顿(002747) - 关于2025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授予登记完成的公告
2025-08-07 09:47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基本信息 - 授权日为2025年6月20日,授予登记完成日为2025年8月8日[2][12] - 授予股票期权数量332.00万份,行权价格20.53元/份,授予人数128人[2] - 占激励计划授予总数100%,占授权日股本总额0.38%[6] - 有效期最长不超过48个月[6] 行权安排 - 三个行权期行权比例分别为30%、30%、40%[6] - 激励对象考核“A”“B”“C”等级行权比例分别为100%、70%、0%[8] 业绩目标 - 2025年营收累计增长率目标值15%,触发值12%,净利润目标值1.00亿元,触发值0.80亿元[6] - 2025 - 2026年营收累计增长率目标值50%,触发值40%,净利润目标值2.20亿元,触发值1.76亿元[6] - 2025 - 2027年营收累计增长率目标值110%,触发值88%,净利润目标值3.60亿元,触发值2.88亿元[6] 调整情况 - 授予人数由135名调整为128名,股票期权数量由350万份调整为332万份[11] 成本摊销 - 股票期权成本摊销合计775.85万元[13] - 2025 - 2028年分别摊销202.86万元、324.12万元、185.06万元、63.81万元[13] 影响 - 激励计划成本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影响有效期内各年净利润[13] - 激励计划带来的业绩提升将高于费用增加[14]
埃斯顿:在不利终端市场敞口高,且年初至今表现优异缺乏依据;下调至卖出评级-Estun Automation Co. (.SZ)_ High exposure to unfavorable end-markets and ytd outperformance unwarranted; down to Sell
2025-08-07 05:17
行业与公司 - 涉及公司:埃斯顿自动化(Estun Automation Co,002747 SZ)[1] - 行业: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重点关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太阳能/汽车终端市场[1][7]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评级下调与目标价** - 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卖出”,12个月目标价9.9元人民币(当前价24.21元,潜在跌幅59%)[1] - 下调原因: - 终端市场风险:2025年预计38%收入依赖太阳能(13%)和汽车(25%)领域,高于同业平均14%[7] - 太阳能资本支出预计2025年同比下滑72%,2026年下滑5%;汽车资本支出2026年同比下滑16%[7] - 人形机器人业务(Codroid)处于早期研发阶段,面临激烈竞争[14] **2 市场表现与估值** - 2025年至今股价上涨16%,跑赢CSI300指数(+6%)及工业科技板块(+13%),因市场对人形机器人概念过度乐观[1][18] - 估值过高:2026年预期市盈率85.3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 **3 财务预测调整** - 2025-2030年EPS预测下调30%-42%,因终端市场需求疲软及利润率停滞[25] - 2025年收入预测下调至47.1亿人民币(原48.97亿),EBITDA利润率8.2%(原预期更高)[3][8] **4 市场份额与利润率矛盾** - 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11%(2025年Q2),排名第一,但毛利率(GPM)和净利率(NPM)未显著改善[13][16] - 定价竞争持续压制利润率提升[13] --- 其他重要内容 **1 人形机器人业务风险** - Codroid子公司2024年Q3推出首款原型机,2025年Q2升级至Codroid 02,但国内竞争者数量从2021年2家增至2025年28家,竞争加剧[14][23][24] **2 财务健康度** - 净债务/权益比率2025年预计升至124%,利息覆盖率仅1.0倍,显示偿债压力[8] - 库存周转天数143天,应收账款天数168天,运营效率偏低[8] **3 上行风险** - 若机器人市场份额加速提升(目前领先第二名仅1个百分点)[27] - 终端市场转向高增长领域(如消费电子)[28] - 人形机器人研发超预期[31] --- 数据摘要 | 指标 | 2024E | 2025E | 2026E | |--------------------|------------|------------|------------| | 收入(亿人民币) | 40.09 | 47.11 | 54.43 | | EBITDA利润率 | -0.7% | 8.2% | 10.6% | | 净债务/权益 | 106.3% | 124.0% | 119.3% | **终端市场占比(2025E)**:太阳能13% + 汽车25% = 38%[7][21] --- *注:所有分析基于Goldman Sachs报告,未包含个人观点或建议[6][44]*
从技术验证迈向场景落地 人形机器人板块投资价值凸显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21:55
行业动态与市场表现 - 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近期表现强势,7月11日以来累计上涨14 95% [1] - 8月6日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上涨2 83%,成分股中机器人、奥比中光-UW涨超14%,中马传动、中大力德涨停 [2]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汇聚200余家国内外企业1500余件展品,其中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2]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2023年约21 6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324亿美元 中国2024年市场规模约27 6亿元 [4] 产业催化与政策支持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综合性竞技赛事,8月15日至17日举办,涵盖田径、足球、物料搬运等主体赛事及羽毛球等外围赛事 [3] - 工信部宣布将深入实施"AI+"行动 若后续产业支持和补贴政策落地,中国凭借应用场景和全产业链优势将带动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3] 订单与产业化进展 - 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科技9051 15万元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创公司中标金额最大订单 [4] -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中移信息技术1 24亿元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项目 [4] - 乐聚机器人预计全年人形机器人总交付量达千台级别 松延动力总订单超2500台,合同额超1亿元 [4] - 国产机器人产业链代工服务项目密集落地,显示终端商业场景探索进入落地阶段 [4] 投资逻辑与产业链机会 - 行业交易逻辑正从主题投资向产业落地过渡,具备强成长性预期,有望成为2025年核心投资主线 [1][6] - 中国凭借完备供应链和多元场景数据潜力,有机会从"技术追赶"转向"生态引领" [6] - 建议关注三大主线:高价值量零部件(丝杠、传感器、电机等)、场景落地方向(家庭服务、极限作业、医疗物流等)、政策催化下的并购重组标的 [7]
世界机器人大会即将开幕 十八只概念股半年报业绩向好
证券时报· 2025-08-05 18:47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将有100余款新品首发亮相 数量是去年的近2倍 [1] -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 我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整体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1]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 过去十年间 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自主研发 [1] -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1] - 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 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 [1] 人形机器人赛道动态 - 2025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融资事件达39起 披露金额合计近42亿元 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云深处、傅利叶智能等头部厂商获得战略投资 [2] - 民生证券认为 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 万联证券指出 特斯拉、华为、Figure AI等科技巨头的投入有望加速行业迭代 [2] 上市公司业务进展 - 长盈精密表示 人形机器人业务已有订单进入量产 中鼎股份旗下相关产线已调试完成 正在进行试生产 [2] - 领益智造与智元机器人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并获得海内外人形机器人客户的硬件订单 双林股份相关零件已向数家客户送样 正在验证阶段 [2] 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表现 - 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股多达120只 其中18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及以上或扭亏为盈 包括天奇股份、麦迪科技、埃斯顿等 [3] - 部分概念股上半年净利润预计翻倍 包括瑞芯微、金力永磁、宁波韵升、瑞可达、美格智能 [4] 重点公司业绩与调研 - 瑞芯微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2亿元至5.4亿元 同比增长185%至195% AIoT产品线在汽车、工业控制、机器视觉等领域持续扩张 [4] - 埃斯顿累计获机构调研23次 表示将持续发展具身智能技术 加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发投入 [4] - 麦迪科技、金力永磁、震裕科技、智微智能、瑞芯微等调研频次较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