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601229)

搜索文档
行业ETF风向标丨国有大行红利价值凸显,多只银行ETF半日涨幅超1%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05:25
A股银行板块表现 - 今日A股普跌,银行板块表现相对较优,银行相关ETF半日涨幅均超过1% [1] - 银行ETF(512800)交投活跃,半日成交金额达2.28亿元 [1] 银行业相关ETF涨幅及成交情况 - 银行ETF基金(515020)涨幅1.58%,现价1.672,半日成交金额928万元 [2][3] - 银行ETF(159887)涨幅1.5%,现价1.286,规模3.38亿份,半日成交金额4925.18万元 [2][7] - 银行ETF易方达(516310)涨幅1.49%,现价1.296 [2] - 银行ETF南方(512700)涨幅1.46%,现价1.595 [2] - 银行ETF龙头(512820)涨幅1.46%,现价1.388 [2] - 中证银行ETF(512730)涨幅1.38%,现价1.615 [2] - 银行ETF天弘(515290)涨幅1.29%,现价1.411 [2] 银行ETF追踪指数及成分股 - 银行ETF基金(515020)追踪中证银行指数,该指数反映中证全指样本中银行行业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3] - 中证银行指数成分股集中度高,招商银行权重15.65%,兴业银行权重10.14%,工商银行权重8.07% [4][6] - 银行ETF(159887)追踪中证800银行指数,该指数反映中证800指数中银行行业的市场表现 [7] - 中证800银行指数成分股中,招商银行权重15.62%,兴业银行权重10.91%,工商银行权重8.69% [8] 银行板块投资逻辑 - 地产、股市、外贸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机制优化,缓解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担忧 [3] - 公募基金考核完善有望带动银行资产配置价值提升 [3]
重磅利好!QFII、社保基金、券商、养老基金、保险最新重仓股出炉
天天基金网· 2025-05-08 11:18
货币政策措施 - 中国人民银行推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 [1] - 合并使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 [1] 五大机构总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五大机构(QFII、保险、社保基金、券商、养老基金)重仓股流通股总市值2.06万亿元 [3] - 保险公司持有流通股市值最高,达13775.61亿元;养老基金持有流通股市值最低,为321.63亿元 [3] QFII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共有760家上市公司被QFII重仓持有 [7] - QFII持股市值较大的个股包括宁波银行(321.7亿元)、南京银行(192.64亿元)、生益科技(88.91亿元) [8] - 新加坡华侨银行有限公司持有宁波银行13.22亿股,法国巴黎银行持有南京银行19.96亿股 [8] 保险公司持仓情况 -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持有中国人寿193.24亿股,持仓市值7265.65亿元 [10] - 平安银行被保险公司合计持有112.45亿股,持仓市值1266.2亿元 [10] - 保险公司重仓股还包括兴业银行(642.04亿元)、浦发银行(606.31亿元)、招商银行(489.61亿元) [11] 社保基金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社保基金出现在607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名单中 [12]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持有农业银行235.21亿股(1218.39亿元)、工商银行123.32亿股(849.65亿元)、中国人保56.31亿股(384.04亿元) [12] - 社保基金新进持有包钢股份、金地集团、中国国航、远兴能源、广汇能源等个股,均超4000万股 [13] 券商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券商共现身285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16] - 中信证券持有中信建投3.83亿股(92.5亿元),华泰证券持有江苏银行9.23亿股(87.73亿元) [16] - 券商新进重仓股包括中国外运、明泰铝业、嘉应制药、美盈森、遥望科技、凯撒旅游、诺德股份等 [16] 养老基金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养老基金持仓市值最高的个股是正泰电器,持股市值17.01亿元 [18]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八零二组合、八零八组合合计持股7222.98万股 [18]
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当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
快讯· 2025-05-08 02:47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 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强调当前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 [1] - 公司将从业务条线、大类资产、重点产品、重点机构四个维度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动态预警和精准处置 [1] - 过去两年公司实现了从注重资产质量总量指标转向关注结构性细项指标 以及从事后风险处置转向事前事中不良生成主动工作的两个转变 [1] 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 - 公司将继续推进强化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工作 [1] - 提升全面风险管理专业能力是公司未来重点工作方向之一 [1] - 公司计划推进授信全流程优化工作 [1]
上海银行党委书记顾建忠: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第一资源
快讯· 2025-05-08 02:30
公司战略 - 上海银行党委书记顾建忠强调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第一资源和最大资产 [1] - 公司将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 - 下一步将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深化推动 [1] - 目标是通过激发员工潜能提升经营活力 [1] 人力资源方向 - 未来人力资源工作主旋律是"成就人、实现人、激活人、激励人" [1] - 将通过自驱潜能迸发的方式提升员工积极性 [1]
银行「消费贷」不良到底有多少亿?
36氪· 2025-05-08 02:01
消费金融市场格局 - 消费金融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金平台和银行机构,其中银行机构是最大玩家[1] - 互金平台主要承担导流获客、部分风控及贷后角色,自身小贷牌照放贷不多[1] - 2024年大部分银行消费贷余额显著增长,16家银行一年新增消费贷超7500亿元[4] 银行消费贷规模增长 - 工商银行2024年消费贷余额4211.95亿元,同比增长28.30%[2] - 建设银行消费贷余额5278.95亿元,同比增长25.21%[2] - 农业银行消费贷余额4763.91亿元,同比增长39.76%[2] - 交通银行消费贷余额3337.72亿元,同比增长86.94%,增幅连续四年领先同业[2][5] - 邮储银行"个人其他消费贷"规模最大,余额6138.53亿元[2] - 平安银行消费贷余额4746.63亿元,同比下降12.95%[2] - 宁波银行消费贷规模最大达3575亿元,南京银行同比增长18.39%增幅最高[2][5] 消费贷不良情况 - 13家披露数据的银行消费贷不良贷款累计达662亿元[8] - 工商银行消费贷不良贷款100.57亿元,不良率2.39%[7] - 浦发银行不良率2.28%,中信银行2.14%,均超过2%[7] - 交通银行不良率从1.45%降至1.12%,招商银行从1.09%降至1.04%[7] - 平安银行不良规模减少近3亿但不良率增长0.12%至1.35%[7][8] 银行消费贷拓展方向 -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自营消费贷主要面向优质客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9][10][11] - 建设银行联合热门行业头部商户承接补贴和消费券发放[12] - 交通银行创新家居贷产品,扩展新能源汽车品牌合作[13] - 招商银行坚持优选客群并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14] - 兴业银行丰富消费场景打造分行特色专案[15] - 中信银行深耕安居、汽车等消费金融场景[16] - 民生银行"民易贷"余额558.86亿元,增长20.52%[17] - 江苏银行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突破50亿元[18] - 上海银行新能源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29.83亿元[19] - 南京银行聚焦家装、家电、数码、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19] - 新能源汽车和家居"以旧换新"是主要发力方向[20] - 客群分层精细化运营和产品还款方式优化是重要方向[21]
上海银行业绩说明会:立足地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打造 “不一样的上海银行”
全景网· 2025-05-08 01:00
公司高层动态 - 上海银行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于2025年5月7日举行,高层包括新任党委书记顾建忠、行长施红敏等出席 [1] - 顾建忠2025年4月新任党委书记,拥有十余年上海银行及沪农商行管理经验,熟悉本地金融环境 [1] - 顾建忠提出2025年是战略关键年,公司将聚焦价值创造、创新转型,打造"有情怀、有价值、基业常青"的银行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529.86亿元(同比+4.79%),归母净利润235.60亿元(同比+4.50%),总资产32266.56亿元(同比+4.57%) [2] - 2024年不良贷款率1.18%(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35.97亿元(同比+3.85%),归母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2.30%) [2] 战略发展方向 - 融入国家区域战略,强化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速长三角一体化项目投放 [3] - 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提升"五篇大文章"专业能力 [4] - 布局消费金融领域,推出家庭服务信托、商业养老金等特色业务,扩大养老产业支持 [4] - 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客户导向的数字化经营体系及核心系统基座 [4] 风险管理与文化建设 - 深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实施数据驱动的全面风险管理,维持资产质量向好趋势 [4] - 强调差异化竞争策略,立足本地特色,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要五不要" [4]
城商行2024净利榜:北京银行换帅3年间从第1降至第3
中国经济网· 2025-05-07 23:23
城商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排名 - 江苏银行以318.43亿元归母净利润位列城商行第一 [1] - 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分别以271.27亿元和258.31亿元排名第二和第三 [1] - 上海银行和南京银行分别以235.60亿元和201.77亿元位列第四和第五 [1] - 杭州银行以169.83亿元排名第六 [1] - 徽商银行和成都银行分别以154.14亿元和128.58亿元位列第七和第八 [1] 城商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增速表现 - 杭州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达18.07%,表现突出 [1] - 青岛银行增速最高,达到20.16% [2] - 齐鲁银行增速17.77%,表现优异 [2] - 泸州银行增速最快,达28.31% [3] - 哈尔滨银行增速24.28%,表现亮眼 [3] - 江苏银行和成都银行增速均超过10%,分别为10.76%和10.17% [1] - 苏州银行增速10.16% [2] - 宁波银行和徽商银行增速分别为6.23%和6.80% [1] - 北京银行增速最低,仅0.81% [1] 净利润下滑的城商行 - 贵阳银行归母净利润下滑7.16% [2] - 厦门银行下滑2.60% [2] - 晋商银行下滑12.37% [3] - 盛京银行下滑15.21% [3] - 甘肃银行下滑9.65% [4]
金改前沿|2024年股价涨幅居首 上海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出清?
新华财经· 2025-05-07 14:1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股价年度涨幅68.98%,位居42家A股上市银行榜首 [2] - 2024年公司经营业绩企稳,呈现"增收增利+不良双降"态势 [2] - 2025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4.65%,占营收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3]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强调要形成差异化竞争特色,打造独特品牌定位 [2] - 坚持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2] - 2025年经营业绩将保持增长可持续性,未来几年增长态势有保证 [2] 息差管理 - 2024年净息差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至1.17%,一季度降幅有所收窄 [3] - 着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生息资产和一般贷款占比 [3] - 2025年息差收窄幅度将显著缩小,力争企稳 [3]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1.25%降至2024年1.1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4] - 2025年一季度不良生成率0.1%,较2021年高点1.0%显著改善 [4] - 连续三年存量化解规模保持200亿元左右,2024年达246亿元新高 [4] - 拨备覆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270%左右,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4] 房地产业务 - 房地产不良率从2021年高点约3%持续下降 [6] - 2025年一季度商办类业务占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34.9%,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6] - 城市更新项目贷款规模达519亿元,较年初增加60亿元 [6] - 城中村改造项目贷款规模32亿元,较年初增加2亿元 [6]
新任党委书记顾建忠首次亮相,上海银行业绩发布会明确创新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4:12
公司战略方向 - 新任领导提出银行需锚定科创、绿色和普惠三大领域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价值 [1] - 强调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潜能作为未来工作主旋律 [1] - 2025年是公司规划关键年,将坚持战略引领并聚焦价值创造以实现创新转型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60亿元,同比增长4.50%,营业收入529.86亿元,同比增长4.79% [2]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92亿元,同比增长2.30%,营业收入135.97亿元,同比增长3.85% [2] - 不良贷款率1.18%,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69.81% [2][5] 负债与息差管理 - 持续优化负债结构,2024年付息负债付息率同比下降15个bps,202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到43个bps [3] - 2024年压降高定价存款500亿元,人民币个人存款三年期及以上余额占比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3] - 息差降幅逐步缩小,2024年比2023年缩小3个bps,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缩小1个bps [3] 风险管控 - 近3年风险资产化解规模均超200亿元,2024年达246亿元 [5] - 房地产贷款不良率稳步下降,近两年新投放超200亿元对公房地产贷款均为正常类 [6] - 实施房地产客户分类管理,分为已出险、潜在风险和有风险信号三类以提升前瞻性 [6] 信贷业务规划 - 2025年信贷增速目标5%左右,较2024年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7] - 对公信贷计划投放超6千亿元,增速6%以上;零售贷款目标正增长,较去年提升5-6个百分点 [7] - 住房按揭贷款计划投放超300亿元,汽车消费贷款规模目标增长20%-40%,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 [7]
63岁“薪酬之王”刚交最差成绩单 70岁副董在职超16年仍在任
南方都市报· 2025-05-06 23:14
高管退休潮背景 -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因年龄原因辞职,顾建忠接任党委书记[2] -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1965年底出生)2024年业绩:营收3374.88亿元(同比-0.48%),净利润1483.91亿元(同比+1.22%)[3] - 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1962年出生)2024年薪酬334.63万元领跑同业,但该行营收1362.90亿元(同比-3.21%),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9.8%)[4][5] 战略与业绩表现 - 招商银行2023年提出"价值银行"战略,强调多元价值创造[3] -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提出"善本金融"理念,构建六大支柱体系[6] - 北京银行启动"All in AI"战略,打造多水晶球数字化管理体系[10] - 江苏银行2024年营收808.15亿元(同比+8.78%),净利润318.43亿元(同比+10.76%),不良率0.89%[11] 高管更迭特点 - 近三年上任的银行一把手普遍任期较短:王良(招行)、陆建强(浙商)、霍学文(北京银行)均约3年[14] - 江苏银行董事长葛仁余从CIO晋升为董事长,凸显数字化转型重要性[11] - 中信银行新行长芦苇(54岁)与董事长方合英(59岁)形成"少将派+老将"组合[8][9] 行业影响 - 高管退休潮可能引发战略调整,如浙商银行"善本金融"和北京银行AI战略的延续性受考验[15] - 企业文化重塑风险:中信建投董事长更替导致管理风格从进取型转向稳健型[17] - 客户关系稳定性受挑战,如廊坊银行前任董事长退休影响客户信心[18] 特殊案例 - 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需完成改革重组"三步走"方案,面临历史风险出清压力[16] - 民生银行股东问题(泛海集团、东方集团)成为高迎欣退休前待解难题[19] - 弹性退休制度或延长关键高管任期以维持稳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