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恒大(03333)
icon
搜索文档
恒大物业接清盘人函件 控股股东拟出售51%股份 9月12日复牌
智通财经· 2025-09-11 13:58
控股股东清盘及股份出售安排 - 公司于2025年9月10日收到控股股东中国恒大集团(清盘中)及CEG Holdings(BVI)Limited(清盘中)共同清盘人发出的接洽函 表明清盘人一直寻求机会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 - 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的51.016% 清盘人已与相关有意方订立保密协议并于2025年9月9日收到部分有意方不具约束力的指示性要约[1] - 清盘人计划于2025年11月前后邀请经挑选的有意方提交最终建议书 并磋商最终交易文件条款以达成具约束力的协议[1] 要约期与交易状态 - 根据收购守则实务指引第24条 要约期于2025年9月11日开始 因清盘人表明正积极物色潜在买方[2] - 潜在交易处于初步阶段 清盘人未与任何有意方进行谈判[1] - 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自2025年9月12日上午9时起恢复股份买卖[2]
恒大物业(06666)接清盘人函件 控股股东拟出售51%股份 9月12日复牌
智通财经网· 2025-09-11 13:54
控股股东清盘人寻求出售股份 - 公司于2025年9月10日收到控股股东中国恒大集团及CEG Holdings Limited共同清盘人发出的接洽函 表明清盘人一直寻求出售其持有的公司股份[1] - 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的51.016%[1] - 清盘人已与相关有意方订立保密协议 并于2025年9月9日收到部分有意方的不具约束力指示性要约[1] 潜在交易进展安排 - 潜在交易处于初步阶段 清盘人尚未与任何有意方进行谈判[1] - 清盘人计划于2025年11月前后邀请经挑选的有意方提交最终建议书[1] - 清盘人将就最终交易文件条款与有意方磋商 以达成具约束力的交易文件[1] 要约期与交易状态 - 根据收购守则实务指引第24条 要约期于2025年9月11日开始 因清盘人正积极物色潜在买方[2] - 公司股份将于2025年9月12日上午9时起恢复联交所买卖[2]
中国恒大集团被执行11.9亿,近期被执行共19.8亿
新浪科技· 2025-09-11 03:07
新增被执行人信息 - 中国恒大集团等新增被执行人信息 执行标的11.9亿元 执行法院为广西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 [1] - 公司现存12条被执行人信息 被执行总金额超70亿元 [1] - 8月18日因追偿权纠纷案被执行约7.9亿元 [1] 历史被执行案件详情 - 案号(2025)粤01执3928号案件涉及中国恒大集团等多家被执行人 执行标的总额达78.96亿元 [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多起案件中 单案最高执行标的达11.4亿元(广州农商行案) [2] - 终本案件未履行总金额108.15亿元 未履行比例接近100% [2] 跨区域司法执行情况 - 执行案件地域分布广泛 涉及广东、江苏、湖北、辽宁等多地中级人民法院 [2] - 单笔最高执行标的为11.4亿元(广州农商行案) 最低为7953万元(常熟苏润资产案) [2] - 金融机构为主要申请执行人 包括苏州资产、汉口银行、建行湖北省分行等机构 [2] 关联企业风险传导 - 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鑫源投资有限公司等关联企业共同被列为被执行人 [2] - 深圳盛佳泽贸易有限公司执行标的达7.86亿元 [2] - 自然人朱高飞、黄李鑫宇同样被列为被执行人 执行标的均为7.86亿元 [2]
强制退市与私有化并行 年内40家港股公司“离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9-05 20:34
港股退市概况 - 截至9月5日港股年内退市公司达40家 较去年同期32家增加8家 其中强制退市和私有化各19家 自愿撤回2家 [1] - 港股退市公司中房地产和非银金融行业占比最高 分别为8家和6家 [2] - 港股退市包含两种主要类型:联交所强制取消上市地位与公司主动私有化 两者数量持平创近年罕见现象 [6] 强制退市机制分析 - 19家强制退市公司多因触及连续停牌18个月的快速除牌机制 如中国恒大因债务危机自2024年1月29日起停牌且未按时披露财报 于2025年8月25日被取消上市地位 [2][3] - 两家SPAC公司VISIONDEAL-Z与INTERRAACQ-Z因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购交易触发退市条件 [4] - 强制退市潮源于2018年退市新规持续发力 为长期停牌企业设定18个月退出时限 压缩保壳操作空间 [3] 私有化退市动因 - 私有化案例增加核心动因是估值鸿沟与战略自由度需求 港股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私有化后可摆脱公开市场短期业绩压力 [8] - 北京建设以每股0.14港元私有化 较停牌价0.04港元溢价250% 于8月29日完成退市 [7] - 复星旅游文化因股价低迷及交易活动较少限制融资能力 于2025年3月19日退市以更灵活实施长期战略 [9] - 粤丰环保被A股瀚蓝环境控股子公司以110.99亿港元收购92.78%股份 实现节能环保产业整合 [10] 跨市场退市生态优化 - A股市场同期有23家公司退市 其中7月以来达9家 退市新规下应退尽退成为常态 [1] - 港股与A股退市潮反映两地监管部门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下的制度呼应 [1] - 香港证监会强调加强企业管治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投资者只追逐具有良好管治的公司 [4] - 退市潮与"A+H"两地上市趋势并行 显示港股上市地位非终身制 市场通过腾笼换鸟实现结构精英化 [10][11]
许家印背后的 “接盘侠”
搜狐财经· 2025-09-04 04:48
公司动态 - 九鼎新材大股东王文银3258万股被法院强制划转并拍卖 其已成为第32次被执行人 名下公司累计70多次被强制执行 待偿债务达220亿元 [1] - 正威集团现存数十条被执行人信息 被执行总金额超189亿元 2025年5月新增执行标的10.9亿元 王文银与妻子均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11] - 王文银卸任多个公司职务试图规避债务 但法院仍持续追责 正威集团官网最后更新停留在2023年8月 [17] 财务数据 - 正威集团2022年宣称年收入突破6000亿元 但该数据被广泛质疑 实际7000亿营收涉嫌造假 王文银名下70亿元股权被冻结 [3][11] - 恒大总负债2.39万亿元 对应资产1.74万亿元 存在6400亿元资金缺口 2019-2020年累计虚增收入5640亿元 造假利润920亿元 [15] - 恒大通过虚假财报发行208亿元欺诈债券 审计机构普华永道因纵容造假被罚款3.25亿元 [16] 投资关系 - 王文银累计向恒大投资超900亿元 包括2017年战略投资50亿元 2020年危机期间追加863亿元投资 [7][9] - 投资后试图将900亿元债务转为恒大股权 但因恒大市值暴跌至数十亿港元 投资基本全部损失 [9] - 双方合作在全国推进40多个产业园项目 结合工业用地与房地产开发 王文银还效仿恒大开展多元化业务涉足房地产与半导体领域 [9] 资产状况 - 王文银曾宣称拥有价值10万亿元的矿产资源 覆盖海外10万平方公里探矿权 该数据相当于2022年全国财政收入的49% 但后被证实无法落实且从官网删除 [4][6][14] - 许家印香港山顶三栋豪宅被债权人接管后低价出售 其中两栋挂牌价仅9亿港元 较峰值下跌40% [17] - 许家印通过"技术性离婚"将427亿元资产转移至前妻丁玉梅名下 [14] 经营问题 - 正威集团被揭露存在系统性造假:矿产资源造假 营收数据造假 产能造假(外购铜材冒充自产) [11] - 多个产业园项目烂尾:山东华能项目承诺投资120亿元实际仅投23亿元 600亩厂区仅20名员工 平阳产业园120亿元投资未动工即抵押土地 [12] - 注册于香港的正威集团虽账面年营业额超6000亿元 但无人能说明具体业务构成 股东质询时以"非上市体系无义务回答"回应 [12] 市场变动 - 恒大港股于2025年正式摘牌退市 最终股价0.163港元 较峰值市值4000亿港元蒸发99.5% [1] - 正威新材实际控制权被原实控人顾清波重新获得 王文银通过出售股份求生 [12]
王石再一次预言未来房价走势,如果不出意外,这回大概率又又又是对的
搜狐财经· 2025-09-01 01:06
王石对房地产市场的核心观点 - 房地产调整需数年时间完成 房价从高点已显著下跌 部分区域接近腰斩 但收入未增长及就业不稳定将延迟市场回暖 建议普通人暂缓抄底继续观望 [8] - 行业将出现"良币驱逐劣币"现象 高负债 低质量及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可能破产或被兼并 财务稳健且注重品质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10][11] - 房价将实现"软着陆"而非"硬着陆" 通过渐进式下跌使民众逐步接手 促进市场平稳过渡 [11] 行业现状数据支撑 - 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5% 城镇化高速增长期基本结束 1.4亿人口进城需求已充分释放 [16] - 2023年新生儿数量902万人 较2016年减少近50% 年轻一代房产继承比例上升 购房急迫性下降 [16] - 头部房企销售金额分化显著:保利发展1807亿元 中海地产1535亿元 绿城中国1475亿元 万科地产1367亿元 华润置地1261亿元 [9] - 头部房企销售面积分化显著:保利发展995万平方米 万科地产897万平方米 绿城中国705万平方米 [9] 区域市场分化趋势 - 人口持续向大城市集中 北上广深及武汉 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房价更具支撑力 [18] - 三四线城市因人口外流面临房价持续下跌压力 建议置换非核心资产至潜力区域 [18] - 改善型住房需求上升 低密度 优质物业及配套完善的小区将成为换房首选 [18] 网友观点汇总 - 自住需求可考虑购房 尤其一线核心地段 但投资需极度谨慎 [13] - 金融属性消退促使市场回归健康 房企洗牌有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13] - 三四线城市房产流动性急剧恶化 挂售一年仍无问津 [13]
拔萝卜带泥!逃往美国的恒大“二把手”,邻居竟是另一名潜逃富豪
搜狐财经· 2025-08-29 06:39
公司高管动态 - 恒大集团前总裁夏海钧近期被曝光与家人居住于美国加州尔湾豪华别墅 此前因财务造假事件后长期未公开露面 [2] - 夏海钧在恒大任职期间年薪达2.7亿元 十余年累计收入超18亿元 [5] - 其2011年以120万美元购入加州房产 现增值至320万美元 2023年通过妻子以受托人身份斥资1450万美元购置新豪宅 名下信托及资产总价值近亿元人民币 [7] 关联企业风险事件 - 恒大集团目前背负2.39万亿元债务 导致投资人重大损失及购房业主交楼困难 [8] - 广微控股实际控制人陈炫霖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涉案金额超300亿元 其中百亿资金无法兑付 [8] - 陈炫霖旗下万象汽车、爱驰汽车存在资金挪用问题 公司累计被法院强制执行17亿元 [8] 资产转移路径 - 夏海钧通过早期境外房产投资实现资产增值 并以信托方式完成资产配置 [7] - 陈炫霖于2017年以800万美元购入加州地中海风格别墅 现市值超千万美元 2022年通过香港转东南亚偷渡至美国 [9] - 两名高管均存在国内制造债务危机后转移资产至海外的行为模式 [9] 行业治理现状 - 房地产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存在高管通过离岸资产转移规避债务责任的现象 [8][9] - 国际司法合作加强背景下 境外资产追索力度持续提升 [12] - 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导致巨额资金被用于支付高息及个人挥霍 [8]
许家印张近东交杯酒合作200亿,苏宁陷债务危机痛失控制权
新浪财经· 2025-08-27 11:47
恒大集团与苏宁集团合作事件 - 2017年恒大集团与苏宁集团达成战略合作 苏宁旗下南京润恒出资200亿元获得恒大增资后约4.7%股权 成为恒大第三轮融资最大投资方[2] - 合作旨在实现地产与零售生态协同 但后续发展未达预期 苏宁2012-2020年间对外投资总额达780亿元 多数项目未能形成有效协同效应[2] 苏宁集团经营与债务危机 - 2021年苏宁陷入债务危机 总债务规模达1400多亿元 公司要求恒大回购200亿股份未果 双方对簿公堂[3] - 为缓解危机 苏宁易购以88.3亿元转让16.96%股份 创始人失去公司控制权但仍保留第一大股东地位[3] - 公司业务从家电零售扩张至房地产/文体/物流/超市/金融等多领域 但缺乏突出表现板块 转型战略存在跟随竞争对手倾向[3] 行业影响与连锁反应 - 恒大集团直接或间接导致超过20家知名企业陷入破产重整或经营困境 涉及金额超千亿元[2] - 受影响企业包括易居/金螳螂/刘銮雄旗下公司等恒大生态圈合作伙伴[2] - 零售行业竞争加剧 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战略定位不清晰与协同效应不足的普遍挑战[3][4]
拔萝卜带泥!逃往美国的恒大“二把手”,邻居竟是另一个潜逃富豪
搜狐财经· 2025-08-27 11:10
公司财务造假与资金挪用 - 恒大2020年虚增收入3501.57亿元,虚增利润512.89亿元 [8] - 夏海钧抛售恒大物业及汽车股份套现近12亿元 [10] - 夏海钧妻子在美国持有三处房产、四辆汽车及信托资产总价值2400万美元 [12] 非法集资与资产转移 - 陈炫霖累计非法集资超300亿元,案发时未偿还投资者资金超130亿元 [22] - 陈炫霖向海外转移资金53亿元人民币 [22] - 陈炫霖曾向贾跃亭汽车项目投资1000万美元 [27] 高管行为与法律追责 - 夏海钧被香港法院冻结资产并要求9月17日回法庭聆讯 [14][40] - 陈炫霖被国内警方立案侦查且被国际刑警发布红色通缉令 [38] - 中国通过"猎狐行动"及国际司法合作加强追逃追赃力度 [40] 企业运营与市场影响 - 恒大2008年香港上市失败时营收为25亿元 [6] - 恒大2009年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达705亿港元 [6] - 陈炫霖2018年通过收购掌握上市公司上工申贝控制权 [18] 跨境资产隐匿与逃逸方式 - 陈炫霖通过香港非法组织以10万港元偷渡至泰国后转赴美国 [24] - 夏海钧与陈炫霖均藏匿于美国加州尔湾豪宅区 [12][24][29] - 加州豪宅区成为外逃人员聚集地因华人社区封闭且法律体系差异 [29]
盛京银行公告将退市,此前中国恒大为其股东
新浪财经· 2025-08-26 13:40
要约收购方案 - 中金公司代表要约人提出自愿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 H股要约价为每股1.32港元 内资股要约价为每股人民币1.20元 [1] - 假设要约获全数接纳 总现金代价约为29.67亿港元(H股)及39.29亿元人民币(内资股)[2] - 若H股要约成为无条件 公司将申请退市 [2] 股权结构演变 - 恒大2016年通过收购成为第一大股东 2019年增持至32亿股 2020年末持股比例达36.4% [3] - 恒大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售股权 先以99.93亿元转让19.93%股权给沈阳国资委附属公司 [4] - 恒大2022年通过拍卖转让剩余12.82亿股(成交价73.07亿元 折合5.7元/股) 至此完全退出持股 [4][5] 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 - 2023年9月公司与辽宁资产订立协议 出售资产代价约1760亿元人民币 [5] - 代价以定向发行专项票据方式支付 票据期限15年 年利率2.25% 初始确认公允价值为1760亿元 [5] 公司背景与经营概况 - 公司为东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总部银行 前身为沈阳市商业银行 2007年更名 [2] - 2014年12月在港上市 2019年资产规模达10214.81亿元人民币 首次突破万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