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00001)

搜索文档
对抗调查、异国签约、医院露笑,李嘉诚家族戏码不断
搜狐财经· 2025-05-05 15:38
港口交易概况 - 长和集团将全球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1] - 交易涉及将港口资产拆分为"美洲包"和"欧亚包",试图通过意大利阿庞特家族作为幌子进行交叉持股操作[1] - 巴拿马巴尔博亚港年处理能力达263万标箱,是连接中国海运的关键节点[1] 监管审查与法律风险 - 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援引《反垄断法》第二十一条,认定该交易属于"系统性规避审查"[3] - 监管部门依据《国家安全法》第五十九条,将分布在23个国家的港口视为战略资产[3] - 监管机构具备启动"阻断法"直接叫停交易的权力,导致交易陷入僵局[3] 企业应对策略 - 长和集团通过展示李嘉诚抗癌治疗及慈善捐赠(14亿港元中37%用于抗癌研究)转移公众关注[5] - 公司与新加坡淡马锡合作捐赠医疗设备,获取东南亚政要支持以对冲舆论压力[5] - 交易曝光后长和股价下跌4%,而爱国港商增持中远海运股份[7] 地缘政治影响 - 巴拿马审计署指控长和"特许经营违规",恰逢美国防长访巴商议运河防务合作[7] - 交易暴露香港资本圈分裂:南沙派主张产融报国,长江系延续全球化商业策略[7] - 中国通过强硬反垄断审查姿态,宣示对全球化规则制定权的主张[7] 行业趋势与启示 - 交易反映企业需平衡"市场逻辑"与"国家叙事"的战略挑战[9] - 事件可能推动《反垄断法》与《国家安全法》在国际管辖权方面的发展[9] - 香港资本需重新定义"超级联系人"角色以适应新地缘经济格局[9]
长和对抗国家调查,《大公报》痛批执迷不悟,他却笑出一脸皱纹
搜狐财经· 2025-05-05 14:20
核心事件 - 长和集团计划以228亿美元出售旗下43个港口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199个泊位及多个全球物流网络核心资源,特别是巴拿马的巴尔瑞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7][9] - 该交易发生在2025年3月中美贸易战白热化阶段,被质疑为"资敌"行为[6][13] - 中国企业在交易前曾对两个巴拿马港口报价320亿美元,后加价至350亿美元均被拒绝,最终以更低价格出售给美国[17][19] 交易细节 - 出售资产包括43个港口、199个泊位及全球物流网络核心资源[7][9] - 巴拿马的两个港口具有战略意义,被形容为"掌握世界经济命脉"的关键资产[9][11] - 交易价格228亿美元显著低于中国企业的350亿美元报价[17][19] 市场反应 - 交易引发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大公报》等批评,使用"莫天真,勿糊涂"等标题[15][20] - 话题在2025年1月登上微博热搜,舆论普遍质疑交易动机[20] - 市场监管总局于4月27日明确禁止"任何方式规避审查",叫停交易分割方案[28][31] 公司动态 - 长和集团原定4月初完成交易,因监管审查被迫暂缓[21] - 公司尝试将部分港口转售意大利财团以规避审查,但被监管部门制止[28][31] - 李嘉诚同期参与抗癌仪器捐赠项目,向香港养和医院等机构提供医疗设备[34][39] 战略影响 - 交易若完成将使美国控制全球物流关键节点[9][11] - 公司面临与中国市场脱钩风险,同时承受美国方面压力[23][25] - 事件导致长和集团声誉严重受损,被舆论质疑"卖国求荣"[13][15]
东西问|苏长和:为何今天依然要继承、弘扬和践行万隆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25-05-05 02:43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形成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3] - 会议提出"万隆十项原则",包含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重要准则[7] - 推动非殖民化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促成20世纪8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建立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8] 万隆精神的当代价值 - 当前国际关系处于十字路口,霸权主义威胁全球安全,需重新强调万隆精神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4] - 2025年举办"万隆精神与全球南方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聚集中国、印尼等400余名代表探讨新型国际关系[3][5] - 万隆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政治基础,其核心理念可指导解决文明冲突、共同发展等时代命题[12] 中国对万隆精神的实践 - 中国是万隆精神的忠诚继承者和践行者,通过和平发展、多边主义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13] - 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体现对万隆精神的发扬[13] - 复旦大学等机构发起研讨会,旨在挖掘万隆精神新内涵,为全球治理贡献"全球南方"智慧[5]
李嘉诚要一意孤行?
商业洞察· 2025-05-04 09:34
港口交易事件 - 长和计划将43个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后调整为拆分交易方案:巴拿马运河沿线2个港口(A资产包)由贝莱德持股51%,意大利阿庞特家族持股49%,剩余41个港口(B资产包)由阿庞特家族持股51%,贝莱德持股49% [4][5] - 交易拆分被视为规避中国监管审查的手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警告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审查 [2][3][10] - 巴拿马运河港口具有战略意义,美国政界曾因长和1997年收购该港口引发国家安全争议 [21][22][23] 中美博弈背景 - 4月后中美关税战升级,双方互加关税至125%以上,美国针对中国船舶出台巨额收费政策,2025年起每吨货物加收50-140美元 [11][12][13][14] - 美国将港口交易视为对华施压工具,贝莱德CEO与特朗普保持联系,美国务卿和防长亲自向巴拿马施压 [57][58] - 交易可能被特朗普视为对华"胜利",影响中美谈判筹码 [61][62] 李嘉诚商业策略 - 在大陆房地产市场采取"捂盘"策略:低价拿地后延迟开发,利用土地增值获利,典型案例包括北京御翠园(1750元/平购入,9.07万/平售出,利润50倍)和成都南城都汇(1030元/平购入,1.6万/平售出) [28][29][33][37][38][42] - 通过分期开发、抵押地块、股权转让等手段规避监管,如成都项目通过更名公司、提供卖方贷款等方式脱身 [45][46][47] - 内地多个项目开发周期超10年,包括北京东方广场(12年)、上海世纪汇广场(12年)、东莞海逸豪庭(开发至2024年) [53] 地缘政治与商业环境 - 2014年后李嘉诚持续将资产转移至欧洲,在贸易战中未站队中国 [25] - 大陆过去对港商违规行为容忍度较高,但随着中美对抗加剧,监管态度趋严 [55][56] - 全球化红利减弱,商业行为需更多考虑政治因素,港口交易涉及中美战略博弈 [59][60][63]
港口战火升级!中美博弈卡死巴拿马运河,李嘉诚成最大输家?
搜狐财经· 2025-05-01 19:56
港口交易暂停事件 - 228亿美元港口交易在最后关头被中国监管部门叫停 涉及李嘉诚将全球43个港口拆分出售给意大利TIL公司和美国贝莱德 [1][4] - 交易表面由意大利船王主导 但贝莱德通过协议条款保留港口管理层任免权 实际控制决策权 [4] - 意大利TIL公司的母公司MSC航运集团22%股权由贝莱德持有 阿蓬特家族仅持股15% 存在资本闭环 [4] 交易核心资产与战略价值 - 核心资产为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中国21%的拉美贸易经此通行 年货值超6000亿美元 [6] - 美国若掌控港口可对中国商船加征费用或限流 并获取船舶RFID数据 威胁一带一路供应链 [6] - 美军2025年1月进驻红海施压埃及 配合苏伊士运河控制权争夺 显示美国对全球航运命脉的资本渗透 [6] 中国应对措施 - 援引《反垄断法》域外管辖权 认定交易方可能操纵全球10.4%集装箱定价权 [8] - 援引《数据安全法》评估港口智能调度系统跨境传输风险 涉及中国商船航行轨迹等敏感信息 [8] - 港澳办、外交部及官媒集体发声 谴责交易危害国家利益 [8] 交易方动机与矛盾 - 长和集团称交易为商业行为 但巴拿马港口仅贡献集团1%年利润 中国盐田港、宁波港贡献超60% [10] - 李嘉诚计划套现190亿美元转向欧洲电信、能源等"安全赛道" 但被指忽视国家安全 [11] - 贝莱德支付现金中62%来自美联储特别流动性工具 被质疑利用美元霸权收割全球 [11] 行业对比与地缘影响 - 中远海运续租希腊比雷埃夫斯港35年 该港2024年吞吐量720万标箱 带动希腊对华出口增长18倍 [13] - 美国强买港口引发巴拿马民众抗议 中国通过共建共享模式赢得信任 [13] - 全球航运规则呈现分裂态势 美国试图资本锁喉 中国推动多极化贸易网络 [15]
香港《大公报》再评长和港口交易:执迷不悟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观察者网· 2025-05-01 18:29
长和港口交易事件 核心观点 - 长和出售港口交易引发中央强烈关切 外交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发声警示 [1] - 交易被指威胁国家安全和利益 企业被批评利用公关手段混淆视听并持续推进交易 [1] - 中央明确要求交易各方不得规避审查 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 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1] 政府态度与指令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月27日表态 强调"两个不得"指令 即不得规避审查和未批准不得实施集中 [1] - 外交部4月28日表示高度关注交易 希望各方谨慎行事 [1] -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强调 关键时刻出卖国家利益将背负历史骂名 [2] 交易背景与性质 - 交易涉及将战略资源转让给美国财团 被类比为"资敌"行为 [2] - 当前中美关系紧张 美国关税战被视为扼杀中国发展的全方位战争 [2] - 历史上无地区容忍此类行为 必要时可动用涉及国家安全的法律进行干预 [2] 企业行为与后果 - 长和被指对中央警示充耳不闻 执意推进交易 [1] - 若继续推进交易 将面临极其严重的法律后果 [2] - 香港同胞和全国人民均反对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 [2]
长和港口拆分出售,中方意识到该出手了,给李嘉诚下“死命令”
搜狐财经· 2025-05-01 13:31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态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出强硬声明,明确要求交易各方在未获批准前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审查,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3] - 这是中国反垄断机制首次对离岸注册企业的跨境交易行使域外管辖权,传递了明确的监管信号[3] -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条,只要交易对中国市场竞争有影响,中国就有权介入监管[5] 长江和记与贝莱德的港口交易 - 长江和记计划将43个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的港口资产出售给贝莱德,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的两个关键港口[3] - 中国商船在巴拿马运河的货运量占比达21%,该交易可能对中美海运贸易产生重大影响[3] - 长江和记试图通过拆分交易方案(资产包A和资产包B)绕过监管,但被中方指出这将让贝莱德控制太平洋到大西洋的航运定价权,威胁2.3万亿美元的海运贸易安全[5] 交易影响与行业反应 - 交易若达成,贝莱德将成为全球港口行业的新巨头,可能挤压中小运营商的市场空间[10] - 中国的"一带一路"国际港口体系由约110个港口构成,此次交易可能损失五分之二的港口资源,对中国供应链安全构成隐患[8] - 贝莱德在中国23个投资项目的审批被暂缓,跨国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中国合规成本"[8]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 巴拿马运河每年承载全球6%的海上贸易量,日均过往商船40多艘,年货运总量达1700亿美元[10] - 巴拿马政府考虑收回港口经营权,美国国防部长的访问进一步加剧了地缘政治复杂性[10] - 意大利MSC集团和意大利亿万富翁阿蓬特的家族企业正寻求从长江和记手中购入港口业务[8] 中国立场与未来动向 - 中国明确表示对威胁供应链安全的交易持"零容忍"态度,强调国家利益不容践踏[12] - 长江和记暂缓与贝莱德的签约,但未来可能寻求其他套现机会[8] - 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跨境交易监管中的强硬立场,可能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深远影响[3][5][12]
市场消息:明天以色列总理将与国防部长、参谋长和高级安全官员举行会议,讨论扩大加沙地带行动。

快讯· 2025-05-01 11:00
地缘政治动态 - 以色列总理将与国防部长、参谋长及高级安全官员举行会议讨论扩大加沙地带行动 [1]


市监局一锤定音,李嘉诚港口交易一分为二,金蝉脱壳计划落空
搜狐财经· 2025-05-01 09:00
交易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李嘉诚计划将旗下全球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 涉及亚洲 大洋洲21个港口和欧洲13个港口[5] - 荷兰鹿特丹港年处理量达1380万集装箱 占欧洲市场份额42% 若被美方控制可能制约中国对欧出口关键商品如汽车和光伏组件[5] - 交易被指可能助力美国掌控全球航道 掣肘中国航运布局及"一带一路"国际港口体系[3][12] 交易结构与规避审查尝试 - 长和最初未进行全球招标 拒绝中国招商局财团收购要约 选择直接与贝莱德交易[6] - 为规避中国反垄断审查 长和将交易分拆为两部分 引入意大利地中海航运集团(MSC)及子公司TIL作为主导方[10][14] - 贝莱德声称仅"增强基础设施控制权" 但中方担忧其通过MSC实现实质控制[11][14] 监管干预与法律依据 - 中国多部门包括港澳办 外交部 商务部发声呼吁叫停交易 最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6][17] - 反垄断法要求交易方全球营业额合计超120亿人民币需申报 欧盟门槛为50亿欧元 美日韩等国均有类似规定[17] - 监管明确要求"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 "不得规避审查" 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18][19] 地缘政治与行业影响 - 美国拟对中国船舶征收每条150万美元进港税 交易若成功可能削弱中国"一带一路"110个港口的战略布局[11][12] - 中方考虑启动《国家安全法》进一步阻断交易 强调维护全球航运利益与安全的决心[21] 相关方动态 - 李嘉诚次子李泽楷通过"零股权关联"试图隔离电讯盈科与交易风险[8] - 贝莱德集团主席Larry Fink公开声明MSC为交易主导方 试图淡化美资控制属性[10][11]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日本央行的经济增长和价格预测可能会根据贸易政策的变化而发生重大调整。
快讯· 2025-05-01 06:44
日本央行经济预测调整 -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 经济增长和价格预测可能因贸易政策变化而出现重大调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