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背景与战略重要性 - 李嘉诚计划将旗下全球港口资产出售给美国贝莱德 涉及亚洲 大洋洲21个港口和欧洲13个港口[5] - 荷兰鹿特丹港年处理量达1380万集装箱 占欧洲市场份额42% 若被美方控制可能制约中国对欧出口关键商品如汽车和光伏组件[5] - 交易被指可能助力美国掌控全球航道 掣肘中国航运布局及"一带一路"国际港口体系[3][12] 交易结构与规避审查尝试 - 长和最初未进行全球招标 拒绝中国招商局财团收购要约 选择直接与贝莱德交易[6] - 为规避中国反垄断审查 长和将交易分拆为两部分 引入意大利地中海航运集团(MSC)及子公司TIL作为主导方[10][14] - 贝莱德声称仅"增强基础设施控制权" 但中方担忧其通过MSC实现实质控制[11][14] 监管干预与法律依据 - 中国多部门包括港澳办 外交部 商务部发声呼吁叫停交易 最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6][17] - 反垄断法要求交易方全球营业额合计超120亿人民币需申报 欧盟门槛为50亿欧元 美日韩等国均有类似规定[17] - 监管明确要求"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 "不得规避审查" 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信用惩戒[18][19] 地缘政治与行业影响 - 美国拟对中国船舶征收每条150万美元进港税 交易若成功可能削弱中国"一带一路"110个港口的战略布局[11][12] - 中方考虑启动《国家安全法》进一步阻断交易 强调维护全球航运利益与安全的决心[21] 相关方动态 - 李嘉诚次子李泽楷通过"零股权关联"试图隔离电讯盈科与交易风险[8] - 贝莱德集团主席Larry Fink公开声明MSC为交易主导方 试图淡化美资控制属性[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