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猎场备忘录

搜索文档
又有“学院派”大佬入局具身智能赛道,已完成天使轮融资!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6 16:02
公司融资与背景 - 北京智在无界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联想之星领投,智谱Z基金、燕缘创投、彬复资本跟投,资金将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模型迭代[1] - 公司由北京大学卢宗青副教授于2025年1月21日创立,专注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的研发与应用[1] - 卢宗青现任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强化学习、多模态大模型和通用智能体[2] 核心技术 - 公司通用大模型系统分为具身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姿态大模型和运动模型三层,并搭建了自学习具身智能体框架[5] - 通过海量互联网第一人称视频和少量遥操作数据训练智能体,提出多模态姿态模型,利用互联网视频资源预训练通用动作模型,解决真机数据稀缺与场景泛化的矛盾[6] - 自主研发Video Tokenizer技术,强调时空环境的理解与推理能力,特别是针对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内容的解析[11] - 提出Retriever-Actor-Critic框架,通过真实交互数据的RAG与强化学习协同应用,形成"数据收集-模型优化-效果反馈"的闭环[11] 产品进展 - 卢宗青团队联合智源研究院发布首个面向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智能体Being-0,采用模块化的分层端到端架构,仅需互联网视频+少量真机数据即可实现复杂推理和长程任务[7][8] - 公司正与头部机器人厂商推进场景验证合作,加快具身智能在更多领域的应用落地[9] 行业对比 - 特斯拉Optimus采用类似训练路线,完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训练并实现"零样本转移",利用第一人称视角视频直接迁移学习成果[11][12] - 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公司超过200家,主要分为专注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本体和两者同时涉及三类,智在无界目前专注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15] - 软件算法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具身智能大模型创企或具备强大AI能力的人形本体初创公司成为资本市场关注重点[16]
估值150亿元后,「智元机器人」资本层面再迎大动作!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5 18:46
公司概况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2月,核心创始团队包括华为前高管邓泰华(CEO)、邱恒(COO)等,采用"高举高打"的华为生态打法[9][10] - 公司估值超150亿元,累计完成10轮融资,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3][8] - 已形成远征、Genie、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双臂机器人等商用产品矩阵[15][17] 资本运作 - 2025年先后获腾讯(B轮)、京东(B+轮)领投,两大互联网巨头首次布局具身智能领域[4][6] - 与高瓴资本合资成立瓴智新创(出资额1000万元),高瓴为第一大外部股东[1] - 融资节奏密集,A轮至A+++++++轮后快速进入B轮,投后估值达150亿元[8][3] 产业布局 - 投资6家上下游企业:希尔机器人(卧龙电驱)、灵猴机器人(博众精工)等,覆盖感知、大模型、电机等环节[2][3] - 合资模式加速:与均普智能、大丰实业等上市公司成立7家合资公司,聚焦零部件、量产及场景落地[11][12] - 技术合作广泛:联合科大讯飞、阶跃星辰开发AI大模型,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攻关操作系统[14][20] 产品与技术 - 2024年发布远征A2系列(交互/柔性智造/重载)和灵犀X1系列(开源/数采)五款商用机型[15] - 灵犀X2系列2025年开启预订,售价10-40万元,预计当年量产数千台,主攻文娱展演场景[17] - 自研ViLLA架构的GO-1大模型,挖角伯克利BAIR博士后罗剑岚任首席科学家强化算法研发[20][21]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2月启动量产,2025年1月第1000台下线(731台双足人形+269台轮式机器人)[22] - Genie产品线年收入达数亿元,轮式双臂机器人在科研场景销售数百台[22] - 采用华为式"合资+投资+合作"三维生态打法,快速成为产业链"链主"型企业[10][13] 行业定位 - 国内"实干派"代表,区别于宇树科技等"运动派",强调软硬一体全栈自研路线[19][23] - 率先实现从机器人本体、小脑到大脑的全栈技术布局,构建技术闭环[18][21] - 面临行业共性挑战:高估值下的持续融资压力、商业化落地效果待验证[3][22]
您我一起,聊一聊具身智能赛道那些事!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4 17:3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2年10月第二届AI Day亮相,开启全球人形机器人浪潮 [1] - 2023年上半年高校教授主导的"学院派"创企(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占据赛道半壁江山,2024年创企数量已超百家 [1] - 2025年行业格局多元化,传统机器人公司、汽车主机厂、科技大厂成为赛道主流 [1]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但实际进展滞后 [2] - 2025年头部公司ToB场景现商业化曙光,但落地可行性仍存疑 [2] - 行业存在技术瓶颈短期内无法突破、商业化落地困难等"揠苗助长"现象 [4] 行业领袖观点 - 英伟达黄仁勋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通用机器人样式,将成为数万亿美元级产业 [2] - 特斯拉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数百亿,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之一 [2] - 特斯拉Optimus部门负责人离职事件引发对技术及量产进展的担忧 [2] 行业生态与竞争 - 当前创业潮复杂程度超越2016年自动驾驶热潮 [3] - 赛道呈现长周期特征,但资本过度关注导致非理性繁荣 [4] - 科技大厂(如英伟达、特斯拉)和车企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2][27] 行业研究资源 - "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提供行业深度内容,包括70篇原创专题、820+专栏内容、970+行业成员交流 [6][9][12] - 研究覆盖全球160+具身智能公司分析、产业链拆解、技术壁垒研究等 [19] - 定期输出原创报告,如《2025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报告》包含产品参数对比、商业化进展等19项内容 [19] 技术发展动态 - 行业面临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层面商业化卡点 [14] - 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对具身智能赛道产生重构影响 [14][26] - 头部企业专利、顶会论文(ICML/NeurIPS等)及技术突破被持续跟踪 [20] 市场参与者分析 - 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涵盖产品进展、硬件设施、量产时间等维度 [14] - 国内赛道存在政策驱动下的乱象,实际进展与宣传存在差距 [14] - 华为等科技巨头持续加码布局 [27]
最“出圈”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遭遇流量反噬!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3 10:03
宇树科技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公司因春晚16台人形机器人H1表演火爆海内外,后续G1机型凭借720度回旋踢等炫技视频风靡网络,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并形成"宇树链"概念股热潮[9][10] - 2025年5月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并新增董事梁望南,IPO消息冲上热搜,同时被曝出2023年营收约2亿元、2024年营收4亿元,净利润区间1000万-7000万,2025年预计净利润达2亿元[10][19] - 旗下产品G1租赁市场一度火爆,单价9.9万设备日租金达1.5万元,早期租赁者声称"一周回本",但4月半马比赛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租赁市场迅速降温[12][13] 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 - "运动派"企业形成三足鼎立: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SE01直膝步态行走、PM01前空翻获中东2亿元投资)、松延动力(N2半马亚军带动订单超2000台,估值水涨船高)[10][15][17] - 行业陷入炫技循环,企业集中展示前空翻/后空翻/格斗等动作,虽与商业化场景关联弱但短期引流效果显著,宇树G1、众擎PM01等产品主要采购方为高校及科研机构[12][20] - 资本开始偏好AI能力突出的企业,智元机器人(估值150亿)因软件优势估值超宇树科技(估值100亿),反映技术路线分化趋势[2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困境 - 运动派企业选择教育科研、表演展示等ToG/ToB场景切入,通过低价策略(宇树G1定价9.9万)和营销快速获客,但高盛报告指出其硬件尚无法处理通用任务[2][19][21] - 核心技术瓶颈在于"大脑"而非运动能力,炫技动作依赖预编程和遥控操作,大模型决定的泛化能力才是商业化核心壁垒,多数企业因技术限制被迫专注运动控制[21][22] - 行业面临朱啸虎指出的商业化路径不清问题,现阶段采购多来自研究展示需求,非真实场景应用,宇树2025年前5个月中标量虽接近2024年全年但后续市场乏力隐忧显现[20][22] 行业发展趋势 - 头部企业尝试突破炫技局限:宇树举办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格斗赛并预告新品,松延动力通过赛事验证技术可行性,反映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技术验证[15][17] - 两条技术路线并存:硬件派(宇树)面临祛魅压力,软件派(智元)受制于商业化落地难度,行业共识是需要突破"大脑"算法瓶颈才能实现家庭/工业场景覆盖[22][23] - 政策与资本助推下行业出现揠苗助长现象,国内企业数量激增但存在重运动轻大脑、过度依赖预编程等乱象,需警惕短期流量反噬风险[21][22]
LeCun和世界模型V-JEPA 2:零样本机器人规划新时代!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3 09:15
Meta AI战略调整与收购动态 - 公司计划以148亿美元收购AI数据标注企业Scale AI 49%股权,Scale AI CEO Alexandr Wang将加入Meta并领导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1] - 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领导的FAIR实验室因资源转向生成式AI产品团队而逐渐边缘化,核心技术人员接连离职[2] - FAIR实验室曾主导开源大模型Llama系列开发,但后续由生成式AI产品团队接管,目前聚焦高级机器智能(AMI)研究[2] 世界模型V-JEPA 2技术突破 - V-JEPA 2基于联合嵌入预测架构(JEPA),拥有12亿参数,专注于通过视频数据训练机器理解物理规律(如重力、碰撞)[7] - 模型实现零样本机器人规划能力,实验室测试中机器人成功抓取未见过物体,减少对特定任务训练数据的依赖[9] - 提供跨场景动作预测优化,工业场景中可模拟动作后果以提升效率与安全性[10] 具身智能领域应用前景 - 世界模型可赋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自主系统,降低训练成本并加速虚拟到现实的知识迁移[16] - Meta发布三大基准测试(IntPhys 2、MVPBench、CausalVQA)评估AI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能力[16] - 公司计划开发多模态JEPA模型,整合视觉、听觉和触觉信息,并探索跨时间尺度的分层学习[13] 行业竞争格局与Meta布局 - 全球仅少数企业专注世界模型研发,包括李飞飞的World Labs(融资2.3亿美元)和谷歌DeepMind的Genie项目[14] - 2025年Meta成立仿生人形机器人团队,目标打造类人任务执行能力,计划招聘100名工程师并由前Cruise CEO Marc Whitten领导[17] - 公司战略定位为机器人行业的"安卓平台",与Figure AI等企业合作提供底层AI技术[17] 科技巨头具身智能赛道动向 - 2024年四季度起,英伟达、苹果、OpenAI等国际大厂从AI赋能转向本体制造,国内蚂蚁、京东等跟进[17] - 大厂侧重"大脑"层技术突破,而非人形机器人硬件本体,目前AI能力仍是主要瓶颈[17] - 行业争议聚焦世界模型与具身智能大模型哪条路径更接近通用人工智能(AGI)[15]
风口中的「宇树科技」,公司及王兴兴正打破公众质疑!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1 17:34
公司动态与市场表现 - 宇树科技因春晚表演火爆海内外,旗下人形机器人H1和G1凭借跳舞、720度回旋踢等动作风靡网络,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出现"宇树链"概念股暴涨[8] - 公司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并新增董事,IPO消息冲上热搜[8] - 旗下机器人G1在半程马拉松表现不佳引发信任危机,从"杭州六小龙"之一到被冠上"影视公司"称号[12][13] - 2023年营收约2亿元,2024年营收约4亿元,净利润1000万-7000万之间,2025年预计净利润2亿元[20] - 前5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21] 行业竞争格局 - 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松延动力形成"运动派"三强格局,分别通过跳舞、空翻、半马等炫技动作出圈[9][15] - 众擎机器人SE01凭借直膝步态行走能力爆火,PM01获中东投资者2亿元资金,订单排至5月底[9] - 松延动力N2半马获亚军后订单超2000台,已完成5轮约2亿元融资,第六轮融资估值看涨[15] - 智元机器人估值达150亿,高于宇树科技的100亿,反映资本市场更青睐具备AI能力的公司[22]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强调炫技动作是展示"全身动作能力",终极目标是实现家庭/工业场景的实际任务[3][6] - 当前商业化集中在教育科研、展示表演场景,而非工业场景,被质疑为"硬件卖铲人"[19][21] -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短暂爆发,宇树G1单日租金达1.5万元,早期租赁者一周回本,但4月后市场降温[11][12] - 行业存在"重运动轻大脑"现象,大模型决定的泛化能力才是商业化核心壁垒[21][22] 行业趋势与挑战 - 资本开始纠偏,具备AI能力+本体的公司更受青睐,纯运动能力公司面临估值差距[22] - 高盛报告指出宇树机器人硬件稳健但功能型任务能力不足,引发行业对技术成熟度的讨论[13] - 行业存在"揠苗助长"风险,政策扶持与资本助推下出现技术路线争议和商业化路径模糊[22][23] - 长期看需突破"大脑"瓶颈,涉及算力、算法、数据等多层面,现阶段仍依赖大厂/高校技术开源[21][22]
“小米系”人形机器人创企,又融资了!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10 17:42
公司融资与股东背景 - 阿米奥机器人于2025年5月30日完成新一轮融资,新增股东欣旺达(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但尚未官宣 [1] - 2025年3月10日完成约亿元种子轮融资,由安克创新领投,Z基金(智谱生态基金)、险峰长青跟投 [2] - 股东方涉及头部消费电子上市公司、头部大模型创企和制造业龙头,三个月内累计完成两轮融资 [2] 创始人及团队背景 - 创始人刘方为小米汽车原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和量产交付负责人,小米造车业务17位核心成员之一 [3] - 刘方本硕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曾任职谷歌中国搜索业务部门,后加入小米并主导MIUI生活黄页业务 [3] - 公司于2024年9月成立,2025年2月刘方正式担任法人,定位为规模化商业场景中的机器人应用 [4] 产品与技术路线 - 产品聚焦半身机器人,专注于制造类企业的柔性生产,强调机器人手的柔性和通用性 [4] - 采用双系统架构技术路径,将VLA模型拆分为VLM(视觉语言模型)和动作执行模型,与行业主流趋势一致 [6] - 依托智谱提供的基础大模型,不自研大模型,专注于动作理解和操作模型的开发 [5] 行业竞争与趋势 - 具身智能赛道2025年掀起融资狂潮,自动驾驶领域技术人才纷纷入局创业 [8] - 国内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如它石智航(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星海图(三轮累计1亿美元A轮融资)表现突出 [8] - 行业“攒局”模式:挖角头部车企/科技公司智驾负责人、引入量产经验技术骨干、包装市场概念 [9] 车企与产业链动态 - 全球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11家,小米和小鹏为目前仅有的双足产品亮相车企 [9] - 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频繁曝光,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量产 [9] - 智驾产业链企业通过战略合作或切入上游零部件方式布局具身智能 [9] 技术合作与风险 - 阿米奥机器人与安克创新合作开发机器人底层工具链,结合产业资源推动B端应用 [5] - 依赖智谱大模型存在潜在风险,因智谱同时投资竞品逐际动力 [7] - 行业观点认为自研大模型是初创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主动权的关键 [7]
全球具身智能赛道解读:创企们砥砺前行!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09 17:35
行业格局演变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2022年10月第二届AI Day亮相 正式开启全球人形机器人浪潮[1] - 2023年上半年高校教授主导的"学院派"创企占据人形机器人赛道首波创企半壁江山 包括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逐际动力等[1] - 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企数量已超百家 传统机器人公司、汽车主机厂和科技大厂成为赛道主流[1]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形成全新格局 产业派与科技大厂全面入局[1]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被誉为商业化落地"元年"但实际进展明显滞后[2] - 2025年头部公司迎来ToB场景商业化曙光 但真正落地仍有待验证[2] - 人形机器人赛道存在"揠苗助长"趋势 技术瓶颈短时间无法突破且商业化落地无从谈起[3] - 特斯拉Optimus部门负责人米兰·科瓦奇于2025年6月6日离职 为技术和量产进展蒙上阴影[2] 行业领袖观点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多次表示人形机器人是唯一会成功的机器人样式 将成为下一个数万亿美元级产业[2] -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测人形机器人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台 Optimus将成为特斯拉最重要产品之一[2] - 行业共识认为人形机器人是长周期赛道 但当前受到全球资本过度关注[3] 技术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赛道复杂程度远超2016年自动驾驶创业大潮[3] - 商业化面临多重卡点:算力、软件算法、数据、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16] - 全球160+具身智能公司已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涵盖产品研发到量产各环节[19] - 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对具身智能赛道产生重大影响[10][19] 市场生态建设 - 具身智能领域首个私域社群"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于2024年4月底建立 成员达970+[3][6] - 社群已输出820+内容 设立13个专业专栏包括行业洞察、技术干货、投融资资讯等[6] - 原创专题文章达70篇 涵盖全球人形机器人重大事件解读和发展趋势分析[7][8] - 整理上传400+份精选行业研究报告 包括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深度报告[18][19]
2025全球具身智能领域深度报告:人形机器人、技术壁垒、商业化场景、产业链公司及投资分析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09 17:35
人形机器人赛道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赛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是国内受到政策及政府基金扶持,前景广阔[1] - 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花旗银行等顶级投行接连发布2025年人形机器人研报,均肯定其发展前景[1] - 英伟达和特斯拉被视为行业代表企业,双方创始人在CES2025大会宣布人形机器人时代即将到来[1] 行业格局变化 - 行业入局者从创业派为主转变为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科技大厂为主[1] - 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11家[2] - 谷歌、OpenAI等国外科技大厂从大模型赋能转向本体制造,国内华为、蚂蚁集团、京东等随后跟进[2] - 家电巨头如美的、海尔以及手机厂商也纷纷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2] 商业化进展 - 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产品迭代加速,2025年可实现小批量量产及商业化[3] - 国内多家企业已宣布完成交付或即将百台交付,但主要集中于教育、科研、展示等场景[3] - 生产人形机器人本体不难,难在批量生产和实现真正有效的场景应用[3] - "运动派"、"炫技派"企业如宇树科技、松延动力凭借惊艳动作表现和低价策略迅速出圈[4][5] - 宇树科技2025年前5个月中标项目接近2024年全年总量,松延动力N2机器人订单突破2000台[5] 技术发展趋势 - DeepSeek开源模型DeepSeek-R1有望重构人形机器人和具身大模型赛道[7] - 头部创企进入自研机器人"大脑"时代,大模型决定商业化核心壁垒[9] - 双系统架构技术路径VLA模型成为具身智能领域主流[10] - 灵巧手及多模态触觉感知传感器研发公司获得资本关注[11] 资本市场动态 - 具备强大AI能力且涉及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焦点[8] - 智元机器人、星海图、自变量机器人、千寻智能等接连完成大额融资[8] - 2025年行业竞争态势越发激烈,多数创企前景不乐观[8] 全球企业布局 - 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生产5000台,2026年目标5万台[52] - Figure AI估值达369亿美元,已获得微软、英伟达、OpenAI等投资[51][53] - 优必选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73][74] - 智元机器人累计完成10轮融资,估值约150亿元[75][78] 技术突破 - 特斯拉Optimus实现"零样本转移",利用人类操作视频进行学习[49] - Figure AI开发出通用型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Helix[58] -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已在多家车企工厂实训[73][74] - 智元机器人建立远征、Genie和灵犀三大产品线[78]
蚂蚁、字节押注后,“腾讯系”人形机器人创企再迎技术、商业化重大突破!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6-09 04:24
公司商业化进展 - 星尘智能与深圳市养老护理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聚焦AI养老机器人研发、多模态数据训练及智慧照护系统落地,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在生活辅助、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养老场景的创新应用[3] - 旗下轮式仿生机器人Astribot S1成为国内首个进入养老护理院的人形机器人[4] - 公司于2024年12月30日开启Astribot S1预售,并为客户配置丰富套件和开发工具,与头部高校、企业、数据中心等合作落地实践[16] 技术突破 - 自研VLA大模型DuoCore系统实现重大更新,采用快慢系统架构,具备「本能反应+深度思考」双智能模式,显著提升抗干扰能力、泛化性和自适应性[6] - DuoCore采用高度仿人的知识迁移机制,实现跨场景「元技能」迁移,降低新技能学习数据成本[8] - 首创"Design for AI"软硬件一体化架构,实现视觉、触觉、力觉等多模态数据交互,在ICRA大会上展示0延时遥操体验[9]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护理和陪伴机器人成为产业发展重点[4] - 具身智能领域双系统架构VLA模型成为主流,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英伟达等均推出同类技术[8] - 星尘智能是首家与Physical Intelligence战略合作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并获科技大厂投资认可[9][16] 产品性能 - Astribot S1单臂自由度7个,末端速度超10m/s,额定负载10公斤,负载自重比1:1,重复定位误差仅30微米,性能超越普通成年男性[11] - 搭载Physical Intelligence的机器人基础模型π0,定位为"新一代AI机器人助理"[13]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4月完成A轮及A+轮数亿元融资,由锦秋基金(字节系)、蚂蚁集团领投,道彤资本、云启资本跟投[14] - 科技大厂加速布局具身智能赛道,华为、美团、腾讯、京东等通过投资加码入局[16] 战略定位与团队背景 - 公司愿景为"让数十亿人拥有AI机器人助理",核心团队6人来自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兼具AI与机器人工程化能力[10] - 创始人兼CEO来杰曾任职百度小度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及腾讯RoboticsX嵌入式组组长[10] 行业前景与挑战 - 陪伴型机器人预计三年内进入家庭,护理型机器人五年内有望催生万亿级市场[4] - 养老场景对机器人泛化性要求极高,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解决安全性、感知算法等技术瓶颈[18]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需突破算力、算法、数据、硬件、工程化等多维瓶颈,具备自研大模型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