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搜索文档
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在广州成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9 08:21
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成立 - 国际海洋产业发展联盟(南沙)理事大会在广州南沙区成立 旨在探讨海洋产业协同创新 成果转化及国际合作等前沿问题 为南沙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1] - 联盟由58家涉海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 包括中国内地 香港 澳门及荷兰 挪威 美国等国际成员 致力于构建大湾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 [1] - 联盟目标包括提升大湾区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南沙打造大湾区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航运枢纽等五大功能定位 [1] 联盟成员与组织架构 - 超50家会员单位代表参会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广船国际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等企业及南沙区政府部门 [1]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当选为首任理事长单位 [3] - 会议审议联盟章程和发展规划 明确宗旨 目标及组织架构 强调"开放 协作 共赢"原则 [2] 联盟战略方向与举措 - 联盟定位为抢抓全球海洋产业绿色转型与技术革新机遇的战略平台 将深化南沙及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海洋产业界的合作 [2] - 重点推动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构建全球竞争力的海洋产业生态体系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2] - 强调创新驱动 高效协同 产业更新 人海和谐及合作共赢五大方向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海洋经济 [2]
释放绿色能量 澎湃蓝色动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9 08:21
海洋能产业发展现状 - 海洋能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是国际能源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 [4] - 中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的关键阶段,波浪能、潮流能、潮差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 [4] - 中国海洋能关键核心技术总体水平在海洋科技10个子领域技术评价中排名第一 [4] 资源调查与评估 -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全面开展海岛和沿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和可开发利用量调查评估 [6] - 首次编制1∶25万全国潮流能波浪能资源区划图2册48幅,1∶5万区划图2册21幅 [7] - 资源评估海域范围由近岸近海拓展至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 [7] 技术测试与支撑体系 - 建成威海、舟山、珠海和三亚4个国家级海上试验场,已为近20台套海洋能发电装备提供测试服务 [9] - 海洋动力环境实验室已为超过30台套海洋能技术装置提供测试服务 [10] - 主持制定海洋能领域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占全部海洋能领域标准的70% [11] 规模化利用进展 - 2030年目标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示范工程 [13] - 中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并网发电超530万度,创单机发电量新高 [14] - 百兆瓦级潮流能示范工程已完成站址初选 [15] 国际合作与交流 - 成功举办11届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 [17] - 中国海洋能示范项目多次入选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技术合作计划发布的全球亮点工程 [20] - 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欧洲海洋能中心等多家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20]
海岛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实施策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9 08:21
海岛地区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意义 - 破解海岛地理约束、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1][2] - 服务国家战略、培育产业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1][2] - 通过立体空间资源开发和跨界融合为海岛突破发展瓶颈提供新赛道 [1] 海岛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现状 - 已形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海洋治理、旅游消费、产业融合等示范场景 [1] - 将地理劣势转化为场景优势,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并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1] - 呈现从基础保障向高端创新延伸的特征 [1] 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 - 分层级建设起降网络:通用机场、水上机场为核心枢纽,智能起降点、无人机机巢、应急备降场差异化布局 [3] - 构建全域通信导航网络:融合卫星/5G/北斗系统,研究低空基建网与数字空域图 [3] - 加强用地用海保障:优先支持研发制造、基建、商业运营等重点项目 [3] 特色化产业链构建路径 - 技术突破:研发抗盐雾/耐高湿飞行器、抗风防腐基础设施、海岛专用无人机 [4] - 标准制定:开展场景测试与试飞,建立海岛航线技术标准及空中交通规则 [4] - 产业延伸:发展航空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组装、软件开发等上下游环节 [4] 安全监管体系创新措施 - 空域管理:分类管理偏远海岛航线,简化海洋监测等场景审批流程 [5] - 智能监管:开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飞行全流程覆盖,与民航/应急部门数据共享 [5] - 应急机制:制定海岛飞行应急预案,部署救援直升机与无人机分队 [5] 人才培育与引进策略 - 定向培养:职业院校开设适航维修等专业,本土生源定向输送 [6][7] - 柔性引才:建立候鸟专家库,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吸引科技人才 [6][7] - 本土回流: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完善技能认证与专项津贴制度 [7]
新版莫干·玄衍地理空间大模型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8 08:22
核心技术突破 - 莫干·玄衍1 5实现生成式三维建模能力首次落地 突破传统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方式 通过少量照片即可完成单体建筑精细重建[1] - 采用生成式AI与3DGS融合建模技术 数据量需求降低90% 建模效率提升10倍以上[2] - 突破多视图生成和几何一致性约束技术 支持建筑单体智能纹理生成与替换[2] 性能提升指标 - 地图识别准确率达98%以上 重点区域问题泛化识别准确率达到70%-90%[2] - 可信验证能力在地类与作物识别 照片合规性识别准确率达到98%[2] - 人员核查工作量替代率由50%提升至78% 典型地物变化检测精度提升7%[2] 平台架构与服务 - 时空产业全栈AI生产力平台构建数据治理与资产化—孪生场景推演训练—智能体开发服务三位一体服务体系[3] - 平台技术架构以数据+知识为基底 大模型+专业技能库为大脑中枢 智能应用为载体[3] - 提供在线服务订阅 私有化部署定制与一体机等灵活服务方式[3] 行业应用领域 - 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文物保护等领域[2] - 实现大范围三维场景10倍级建模效率提升[2] - 下一步将推进场景生成式建模与结构化 语义化工作 实现实景三维可看可算[2]
中国科学家牵头发布滨海湿地碳汇倡议推动构建陆海联动碳汇合作体系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8 07:39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团队发布《陆海联动——联合国海洋十年 ONCE计划下的滨海湿地碳汇倡议》 提出五大行动框架 为全球滨海湿地碳汇研究与协作指明方向 获得国际科学界积极响应 来自15个国家的32位科学家现场签署支持文件 [1][2] - ONCE计划于2022年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截至2024年已吸引全球33个国家79所科研院所参与 [4] 倡议内容 - 推进科研合作 填补陆海界面碳循环知识空白 量化污染对湿地碳汇的影响机制 [2] - 建立全球联盟 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拉姆萨尔公约等机构 成立全球滨海湿地碳汇联盟 建立标准化监测与评估体系 [2] - 开展技术共享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成本湿地修复技术方案 强化社区参与能力建设 [2] - 融合地方智慧 整合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修复技术 开发激励型保护项目 [2] - 实施示范工程 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碳增汇示范区 推动气候融资与生态修复联动 [2] 会议成果 - 专题会议由焦念志院士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共同主持 聚焦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热点问题 探讨滨海湿地碳汇功能提升策略 [3] - 来自生态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6位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近50位专家参与研讨 [3]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滨海湿地作为蓝色碳汇关键载体 需突破陆海相互作用科技瓶颈 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3] 计划实施 - ONCE计划基于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 旨在探究海洋负排放机制并制定国际标准 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智慧方案 [4]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叶思源研究员领导团队积极落实ONCE计划 推进66.8号行动 黄渤海三角洲湿地碳循环模式研究项目实施 [4] - 系列成果提升我国在海洋负排放等关键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与科技引领力 彰显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
迎战“七下八上” 筑牢地灾防线 面对南北两条防线“作战”的严峻形势,自然资源系统复盘分析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细化防御部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8 00:32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 - 全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南北双线作战严峻形势 华北东北西北进入雨季 南方面临强降雨和台风影响[1] - 近十年"七下八上"期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2269起 其中滑坡6601起占比超50% 崩塌和泥石流次之 中南地区发生数量最多[2] - 今年7月以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发生多起山洪冰湖溃决灾害 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基础设施受损[3] 灾害分布与风险预测 - 今年降雨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 极端天气事件偏多 西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需防范降雨滞后型大型滑坡[2] - 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需防范高位滑坡链式灾害 北方省份需重点防范黄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2] - 陕西甘肃等省旱涝急转条件下泥石流滑坡风险大 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需防范台风暴雨叠加引发群发地质灾害[2] 防治措施与案例复盘 - 自然资源系统开展典型案例复盘分析 四川贵州广东三省复盘重大地质灾害事件[4] - 四川厅排查9.7万处次点位 发现新增隐患点1619处 推进乌蒙山区精细化专项调查[4] - 四川厅采取超常举措 强化协同联防联动 推进泥石流"沟长制"试点 运用实景三维建模技术[5] - 贵州厅将有人员居住的软质岩顺向坡提级为隐患点管理 强化"点面双控"机制[5] - 贵州厅与气象部门联动会商 落实"三个紧急撤离"政策 遇极端强降雨扩大避险范围[6] 防灾成效与经验 - 上半年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48.1% 死亡失踪人数减少27% 直接经济损失减少56.5%[7] - 全国成功预报避险244起地质灾害 避免2400多人伤亡[7] - 广东成功避险5起地质灾害 避免104人伤亡 其中茂名市信宜市成功避险57人[8] - 广东通过划定重点防御区强化预警预报落实管控闭环 破解风险识别和转移难题[8] 汛期工作部署 - 自然资源部要求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落实各行业各部门防灾责任[9] - 灾害易发区增派驻守技术力量 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和群测群防员做好"三查"工作[9] - 重点防范交通干线水库库区工矿场区人口密集区临坡临崖地段及旅游景区[9] - 要求紧盯强降雨重叠区旱涝急转区域 提前转移临坡临崖临沟临水区人员[10] - 完善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 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10]
自然资源部召开八省份地灾防范会商调度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8 00:32
地质灾害防范部署 - 自然资源部召开八省份地质灾害防范会商调度会,部署本轮强降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1] - 7月23日以来,河北、北京、内蒙古、吉林、陕西等局地出现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破纪录的强降雨 [1] - 未来三天,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地有强降雨,江南东部、西南地区有分散性强降雨 [1] 地质灾害风险预警 - 7月27日12时至28日12时,河北北部局部和中部局部、山西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内蒙古中部局部、吉林中部局部、福建中部局部、云南西部局部、陕西北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黄色预警) [1] - 北京东北局部、河北东北局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高(橙色预警) [1] 应对措施 - 相关地区要克服麻痹思想,全力以赴做好"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1] - 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绷紧防灾这根弦,时刻关注气象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重点关注高风险区、易发灾区 [2] - 各地自然资源部门要动员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单位、基层干部群众,全覆盖巡查排查隐患点、风险区 [2] - 驻守专家、驻守专业队伍要发挥技术优势,在现场及时帮助地方解决巡查排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 - 强降雨期间,各地要加密气象风险预警,滚动发布预警信息 [2] - 地质灾害红色预警要"应转早转""应转尽转",提前落实落细人员避险转移方案 [2]
国际红树林中心意向成员国增至19个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7 04:03
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办湿地高质量发展边会,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分享湿地保护经验[1] - 津巴布韦签署《关于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协定》,成为第19个意向成员国[1][6] - 国际红树林中心2023年落户深圳,2024年正式成立,首批18个成员国签署协定[6] 中国湿地保护成效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全球第一,湿地类型多样且保护特色鲜明[3] - 中国湿地保护法强调资源清单与数据管理,明确城市保护角色[3] - 中国全面加强22个国际湿地城市管理,实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行动计划[3] 各国湿地保护实践 - 法国介绍国家保护区对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6] - 马达加斯加宣介该国湿地保护成效[6] - 联合国粮农组织阐述湿地管理与可持续农业结合理念[6] 国际组织与城市案例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展示湿地作为生态减灾基础设施的作用[6] - 中国香港分享米埔后海湾湿地管理经验[6] - 深圳作为高密度城市展示湿地生态保护案例[6]
广东广州:印发湿地保护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06:29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广州将构建"三区六廊三核九芯"湿地空间格局 到203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将不少于8处 湿地公园不少于26处 [1] - 规划提出分阶段保护目标 2025年省级以上重要湿地不少于5处 红树林面积不少于322公顷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9% [1] - 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湿地管理体系 打造广州特色示范湿地城市 [1] 空间格局规划 - "三区"包括北部山地河湖湿地涵养区 中部城镇平原湿地品质提升区 南部滨海水网湿地功能优化区 [1] - "六廊"以珠江前后航道等为骨架强化湿地生态连通 [1] - "三核"为海珠湿地 花都湖湿地 南沙湿地 "九芯"包括麓湖—东濠涌湿地等关键节点 [1] 重点任务部署 - 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 推进分级分类保护 完善湿地公园保护体系 [2] - 实施北部水源涵养林提升 中部河涌生态修复 南部红树林扩面等专项工程 [2] - 计划修复流溪河115千米生态岸线 2025年前营造红树林43公顷 [2] - 建设高质量小微湿地 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
浙江发布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06:29
浙江省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核心内容 - 浙江省8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2025-2030年)》,旨在全域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持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1] - 规划以人为活动频繁区域为重点,通过改造提升形成四季分明的美丽森林景观 [1] - 规划提出"一主三面、八脉两网、多维多点"的空间布局,覆盖省界、水系、交通网络及重要节点区域 [1] 空间布局策略 - "一主三面":聚焦与上海江苏交界的主界面、与安徽江西福建交界的门面以及沿海界面 [1] - "八脉两网":覆盖八大水系干流/支流沿线及公路铁路网两侧区域 [1] - "多维多点":包括高铁站、服务区、入城口、保护地出入口等人类活动密集节点 [1] 四大策略与八大工程 - 重要节点提升:在省/市要道结合自然环境打造标志性景观节点 [2] - 江河湖路沿线提升:通过植被组合打造串联自然人文资源的山水画廊 [2] - 浙美山林提升:修复退化林并优化树种比例,培育森林景观与生态共富业态 [2] 规划实施意义 - 该规划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浙江将通过规划实施美丽林相提升行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