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更多“长江经验”
新华社· 2025-09-28 05:29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世界贡献了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遵 循"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长江经济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形成多个世 界级产业集群,实现沿江11省市重点产业有机互融,打造出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开放走廊。 在长江流域的发展路径中,"先污染后治理"的窠臼被打破,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从"二元对立"变 为"辩证统一",发展的时空观从"一时一地"转向"长远着笔"。这一路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理念的具象化体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借鉴。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各国提供了大河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新方案。长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 如今,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多元融合,不断发展的长江文明培育和涵养着 全新的江河文明形态。如今行走长江两岸,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传统文化从"活"到"火",文旅 产业蓬勃发展,长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以长江为依托,中国 近年来积极关注大河流域文化研究保护,举办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助力世界大河文明和治理经 验的交流互鉴。 长江所承 ...
为全球江河治理提供更多“长江经验”
新华社· 2025-09-27 01:45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6日在湖北武汉发布《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 意义》智库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长江治理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提炼了新时代长江治理 的科学方略与世界意义,阐释了基于共享和尊重的东方治水智慧,展现了中国在江河治理领域的宝贵经 验与独特贡献。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新时代以来,沿江地区持续推进长江生态 环境保护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开展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今日长江两岸,生 态向好,发展向新,民生改善,文化繁荣。气象万千的长江,是中国治水理念与方式的体现,为全球江 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的治江实践,为世界树立了江河生态治理的样板。在继承传统治水智慧与历代治江经验的基础 上,中国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现了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从岸线整治、 排污口溯源、污水治理,到长江"十年禁渔";从长江保护法全面实施,到跨省域跨部门协作,实现科技 赋能、法治护航……长江大保护过程中,形成了跨越要素界限、区域界限的系统化、全域化治理思路。 新的治理实践摆脱了传统流域治理中的孤立和零散,转向全方位、全链条的系统性 ...
国家公园法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来看专家解读
央视网· 2025-09-14 02:53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意义 - 国家公园法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是中国首部国家公园专门立法 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2][4] 空间规划与管控机制 - 法律要求编制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依据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富集度 自然遗产精华及自然景观独特性确定布局区域 [4] - 将国家公园作为特殊单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 根据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明确边界范围与管控分区 [7] - 划分核心保护区(严格禁止进入)和一般控制区(允许规划人类活动) [7]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 法律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按自然生态系统特性与内在规律开展生境保护修复 [9] - 针对保护对象差异化特征(如野生动物 自然遗迹 景观)制定专项保护方案 例如对老虎等物种实施严格保护减少人类接触 [11] - 生态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 依靠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 通过消除人类干扰和封闭区域实现自然演替 [13] 民生改善与利益分配机制 - 法律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通过纵向与横向多元化补偿使国家公园内居民获得补助收益 [18] - 优先聘用当地居民担任生态管护员 参与生态旅游服务及农特产品售卖以增加收入来源 [20] -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周边居民生活水平 促进国家公园建设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 [14][2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民日报· 2025-07-28 22:30
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正式提出,系统回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 - 思想形成经历长期实践积累,从地方工作期间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理念,到浙江时期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3] - 党的十八大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列为现代化强国目标,党的二十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5][6]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 - 2013-2023年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改革方案,建立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体系[4][15] - 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全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18] -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创历史纪录,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4][18] 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 "两山理论"成为核心发展观,阐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3][13] - 提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要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4][14] -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整体布局,明确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13][20]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 - 处理五大关系: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双碳"承诺与自主行动[19][20] - 运用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5][16][21] - 坚持全球视野,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16][21] 生态文明战略部署 - 美丽中国建设聚焦六大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双碳"目标落实、生态安全底线、保障体系建设[21] - 通过《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6][21] - 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6][13]
浙江发布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25 06:29
浙江省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核心内容 - 浙江省8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美丽林相提升总体规划(2025-2030年)》,旨在全域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持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1] - 规划以人为活动频繁区域为重点,通过改造提升形成四季分明的美丽森林景观 [1] - 规划提出"一主三面、八脉两网、多维多点"的空间布局,覆盖省界、水系、交通网络及重要节点区域 [1] 空间布局策略 - "一主三面":聚焦与上海江苏交界的主界面、与安徽江西福建交界的门面以及沿海界面 [1] - "八脉两网":覆盖八大水系干流/支流沿线及公路铁路网两侧区域 [1] - "多维多点":包括高铁站、服务区、入城口、保护地出入口等人类活动密集节点 [1] 四大策略与八大工程 - 重要节点提升:在省/市要道结合自然环境打造标志性景观节点 [2] - 江河湖路沿线提升:通过植被组合打造串联自然人文资源的山水画廊 [2] - 浙美山林提升:修复退化林并优化树种比例,培育森林景观与生态共富业态 [2] 规划实施意义 - 该规划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浙江将通过规划实施美丽林相提升行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区 [2]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西安日报· 2025-06-27 02:11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 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战略 [1] - 建立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推动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与创新融合发展 [2] - 科学规划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同效应 [2] 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 强化秦岭生态保护 推进整改档案化、巡查常态化、保护社会化、监管智能化四维机制 [2] - 挖掘秦岭生态文化价值 提升保护整体效能 [2] - 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 重点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2] 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 - 以蓝天保卫战为核心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 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治理 加快重点水系生态修复工程 同步排查汛期隐患 [2] - 推动"双碳"西安行动 发展清洁生产与绿色技术应用 构建绿色竞争力 [2] 问题整改长效机制 - 清单化、系统化推进中央及省级反馈问题整改 深挖根源并举一反三 [2] - 通过制度建设固化整改成效 实现标本兼治 [2]
收集种子,也收集未来(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⑨)
人民日报· 2025-06-16 22:13
种质资源采集与研究 - 种质资源采集不仅限于种子收集,还包括叶片、球果、附生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全面考察,例如在亚洲第一高树藏南柏木上每隔5米采集不同部位的样本[1] - 树顶与树基的附生植物差异显著,树顶有石豆兰、网络马尾杉、景天科多肉植物,树基则有耐荫蕨类、苔藓和藤本植物[1] - 野外采集时间占比达全年1/3,重点关注植物持续繁殖能力与生态多样性[1] 种质资源保存技术 - 采用迁地保育技术,例如将亚洲第一高树种子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培育出500多株幼苗,并研发离体培养技术[2] - 建立低温种质库实现种子百年保存,同时保存DNA材料为物种回归自然做准备[2] - 当前保存规模达3000多份标准植物种子,超7000万粒饱满种子,但仅占全球植物种质的极小部分[3] 种质资源应用创新 - 开展太空育种实验,利用实践十九号卫星的微重力环境诱导丹参种子产生药用价值更高的突变[3] - 植物保护直接关联地球环境稳定性,种质研究同时服务于物种延续与人类发展需求[3] - 技术应用涵盖"入地"培育与"上天"诱变,形成完整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链条[3] 行业战略定位 - 种质资源研究被定义为战略需求与时代使命,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3] - 工作目标包括濒危物种保护、生态修复及新型农业品种开发等多重领域[2][3] -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将扩展全球种质收集网络与深度研发[3]